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专项竣工验收自检报告.doc_第1页
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专项竣工验收自检报告.doc_第2页
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专项竣工验收自检报告.doc_第3页
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专项竣工验收自检报告.doc_第4页
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专项竣工验收自检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98 雅雅砻砻江江 *电电站站工工 程程 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专项竣工验收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专项竣工验收 自自 检检 报报 告告 (设(设 计)计) *(单位)(单位) 2014 年年 4 月月 30 日日 2 / 98 批 准: 核 定: 校 核: 编 写: 3 / 98 目 录 1 设计依据.1 1.1 国家、行业、地方和项目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1 1.2 设计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 .2 1.3 工程保护设计范围 .4 2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防范的安全设计及其评价.4 2.1 工程选址及枢纽布置主要危险有害因素防范的安全设计及其评价 .4 2.1.1 工程选址安全设计及评价.4 2.1.2 枢纽布置安全设计及评价.6 2.1.3 工程地质安全设计及评价.10 2.2 水工建筑物、构筑物、设备及金属结构危险有害因素防范的安全设计及其评价 17 2.2.1 挡水坝安全设计.17 2.2.2 泄洪消能安全设计.21 2.2.3 下游消能防冲安全设计.23 2.2.4 枢纽建筑物边坡加固支护安全设计.24 2.2.5 厂区渗漏.25 2.2.6 引水系统安全设计.26 2.2.7 尾水系统安全设计评价.29 2.2.8 金属结构设备安全设计及其评价.33 2.3 生产运行过程中主要危险有害因素防范的安全设计及其评价 .55 2.3.1 防火、防爆安全设计及其评价.55 2.3.2 防止设备缺陷安全设计及其评价.59 2.3.3 防护缺陷安全设计及其评价.59 2.3.4 信号缺陷安全设计及其评价.59 2.3.5 标志缺陷安全设计及其评价.59 2.3.6 电危害安全设计及其评价.60 2.3.7 运动物安全设计及其评价.61 2.3.8 高处坠落伤害、物体打击伤害安全设计及其评价.61 4 / 98 2.3.9 起重伤害安全设计及其评价.62 2.3.10 车辆伤害安全设计及其评价.63 2.3.11 机械伤害安全设计及其评价.63 2.3.12 防洪水安全设计及其评价.64 2.3.13 防淹没安全设计及其评价.65 2.3.14 防坍塌安全设计及其评价.67 2.3.15 放炮安全设计及其评价.70 2.3.16 防中毒安全设计及其评价.70 2.3.17 防窒息安全设计及其评价.70 2.4 特种设备的安全设计及其评价 .71 2.4.1 起重机械安全设计及其评价.72 2.4.2 压力容器安全设计及其评价.73 2.4.3 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安全设计及其评价.73 2.5 厂区内生产作业场所环境有害因素防范的安全设计及其评价 .74 2.5.1 防噪声、防振动安全设计及其评价.74 2.5.2 防粉尘安全设计及其评价.74 2.5.3 防污染安全设计及其评价.75 2.5.4 防毒安全设计及其评价.75 2.5.5 防电磁辐射和电离辐射安全设计及其评价.75 2.5.6 防高压配电设备设施无线电干扰安全设计及其评价.76 2.5.7 厂区内生产作业场所温、湿度控制安全设计及其评价.76 2.5.8 采光、照明安全设计及其评价.76 3 安全标识、标志设计.77 3.1 安全标识、标志设计 .77 4 安全监测系统及主要仪器设备配置.78 4.1 安全监测范围 .78 4.2 监测设计原则 .78 4.2.1 监测设计一般原则.78 4.2.2 大坝监测设计原则.79 5 / 98 4.2.3 地下洞室监测设计原则.80 4.2.4 边坡及滑坡体监测设计原则.80 4.2.5 监测自动化系统设计原则.81 4.3 监测设计依据 .82 4.4 监测设计 .83 4.5.1 变形监测控制网.83 4.5.2 碾压混凝土坝监测.83 4.5.3 引水发电建筑物监测.83 4.5.4 近坝库区边坡监测.83 4.5.5 左岸库单薄分水岭渗漏监测.83 4.5.6 导流洞及过坝交通洞堵头监测.83 4.6 仪器设备配置 .84 4.6.1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84 4.6.2 枢纽区工程边坡.85 4.6.3 引水发电系统.89 4.6.4 汇总统计.90 5 与安全有关的主要设计变更及安全措施.90 5.1 主厂房上游边墙加强支护 .90 5.2 尾调室边墙及顶拱加强支护 .91 5.3 岩锚梁裂缝处理.103 5.4 进水口边坡加强支护 .104 5.5 进水口塌方边坡处理 .106 5.6 充水发电过程中 1压力管道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措施 .108 5.7 主副厂房和主变室钢屋架 .111 6 主要结论及建议.111 7 附图.112 1 / 98 1 设计依据 1.1 国家、行业、地方和项目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70 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28 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60 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60 号); (5)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88 号); (6)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77 号); (7)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原劳动部令第 3 号); (8)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管理办法(原劳动部令第 10 号); (9)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家安 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监管办字200139 号); (10)“转发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 卫生预评价工作的通知的通知”(水电规办20010026 号文); (11)“关于印发水电水利建设项目(工程)安全卫生评价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 (水电顾办20030023 号文); (12)电力行业生产性建设工程项目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实行“三同时”的暂行 规定(原能源安保1992748 号); (13)“关于印发水电站工程验收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 会国经贸电力19992 号文); (14)水电建设工程安全鉴定规定(电综1998219 号); (15)“电力工业部关于颁发水电站大坝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1997 年 1 月 15 日实施); (16)“能源部关于颁发水电站大坝安全检查施行细则的通知”(1988 年 8 月 29 日实施); (17)“电力工业部关于颁发水电站大坝安全监测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1997 年 9 月 4 日实施); (19)“电力工业部关于颁发水电站大坝安全注册规定的通知”(1996 年 10 月 3 日实施); 2 / 98 (20)“电力工业部印发关于加强电力建设安全施工管理的补充规定和关于 加强电力建设包工队、临时工安全管理的若干规定的通知”(1993 年 9 月 1 日实施); (21)“电力工业部关于颁发水电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1993 年 12 月 27 日实施); (22)“电力工业部关于颁发水电建设起重设备安全监察规定等五项规定的通 知”(1998 年 2 月 21 日实施); (23)“电力工业部关于颁发水电建设工程安全鉴定规定的通知”(1998 年 3 月 18 日实施); (24)安全生产工作规定国家电力公司发布(2000 年 3 月)。 1.2 设计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 (1)安全预评价导则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77 号(安监管技装字 77 号); (2)水利水电工程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设计规范DL50611996; (3)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SL2582000; (4)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防洪标准SL2522000; (5)防洪标准GB5020194; (6)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DL5108-1999; (7)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T 50732000; (8)水工建筑物荷载设计规定DL/T50771997; (9)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定DL/T50571996; (10)水电站进水口设计规范SD30388; (11)水工隧洞设计规范DL/T5195-2004; (12)水电站压力钢管设计规范DL/T51412001; (13)溢洪道设计规范SDJ34189 及 SL2532000; (14)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1782003; (15)水电站厂房设计规范SL2662001; (16)水利水电工程设计防火规范SDJ2781990; (1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 年版; (18)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 (19)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90,1997 版 3 / 98 (20)水力发电厂机电设计规范DL/T5186-2004; (21)水力发电厂接地设计技术导则DL/T50911999; (22)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T6211997 (23)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 年版; (24)高压配电装置设计技术规程SDJ585; (25)3110kV 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GB5006092; (26)水电水利工程启闭机设计规范DL/T5617-2002; (27)水利水电工程启闭机制造安装及验收规范DL/T50191994; (28)水利水电工程闸门设计规范DL50131995; (29)水利水电工程闸门制造安装及验收规范DL/T50181994; (30)水利水电工程通信设计技术规程DL/T50801997; (31)水力发电厂厂房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DL/T51652002; (32)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质技监局锅发1999154 号); (33)钢制压力容器GB1501998; (34)水力发电厂照明设计规范DL/T51402001; (35)电业安全操作规程DL4081991、DL4091991; (36)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85; (37)隔振设计规范JBJ2291; (38)机械防护安全距离GB122651990; (39)机械设备防护罩安全要求GB879687; (40)机械安全防护装置固定式和活动式防护装置设计与制造一般要求 GB/T8196-2003 (41)防护屏安全要求GB819787; (42)起重机械安全规程GB606785; (43)机械工业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范JBJ2000; (44)安全标志GB28941996; (45)安全色GB28932001; (46)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95; (47)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48)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 4 / 98 (49)职业性急性氮氧化物中毒诊断标准GBZ152002; (50)尘肺病理诊断标准GBZ252002; (51)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Z412002; (52)职业性听力损伤诊断标准GBZ492002; (53)尘肺病诊断标准GBZ702002; (54)地下建筑氡及其子体控制标准GBZ1162002; (55)离子感烟火灾探测器卫生防护标准GBZ1222002; (56)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卫通20028 号文); (5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卫通20028 号文); (58)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1290191; (59)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50831999; (60)作业场所局部振动卫生标准GB1043489; (61)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GB917588; (62)建筑材料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65662000; (63)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 (64)辐射防护规定GB870388; (65)作业场所微波辐射卫生标准GB104361989; (66) 作业场所超高频辐射卫生标准GB104371989。 1.3 工程保护设计范围 工程保护设计范围为库区、坝区及进水口区、竹子坝地面厂区和地下厂房区。 2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防范的安全设计及其评价 2.1 工程选址及枢纽布置主要危险有害因素防范的安全设计及其评价 2.1.1 工程选址安全设计及评价 2.1.1.1 坝址选择 1)坝址选择设计 可研阶段设计选择了上、下两个坝址,两坝址以黑水沟为界,相距 1.2km,综合技 术经济比较,推荐下坝址为选定坝址。我院于 1995 年 12 月完成了*水电站预可行 5 / 98 * 设计推荐下坝址。 2.1.1.2 坝址选择安全评价 可研阶段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最终选定了下坝址。与上坝址相比,下坝址距离 坝前覆盖层边坡距离相对较远,对覆盖层边坡影响相对较小,技施阶段对坝前覆盖层 边坡采取了挡墙、锚索支护等综合处理措施;黑水沟位于坝前 500m 处,技施阶段对黑 水沟设置了专门的排水通道。 2.1.1.3 坝线选择 1997 年进行可行性设计时以坝轴线选在、地勘线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时坝线推荐可行性研究设计时采用的线。 2.1.1.4 坝线选择安全评价 由于各坝线相距较近,各坝线在地形地貌、岩性、河床坝基岩体以及水文地质条 件等方面无本质差别。坝线选择时,重* 2.1.2 枢纽布置安全设计及评价 2.1.2.1 枢纽布置及建筑物 枢纽工程由混凝土重力坝挡水、坝身孔口及下游底流消力池消能、右岸引水发电 系统及送出工程 。* 2.1.2.2 地下洞室群布置 在高地应*。 2.1.2.3 地下厂房的防渗排水设计 地下厂房距右坝肩下游约* 图 2.2-1 厂区防渗排水系统典型横剖面 2.1.2.4 安全评价 坝址区河道狭窄,充分利用重力坝坝身泄洪,泄流归槽条件较好,减轻了对下游 河床的冲刷;泄洪能力适当留有裕度,增强了泄洪设施运行的安全性;采用底流消能 方式,尽可能降低了泄洪雾化对两岸边坡的影响。 挡水、泄水建筑物布置紧凑,充分适应了天然地形条件,有利于减少两岸开挖, 降低工程边坡难度。 6 / 98 2.1.3 工程地质安全设计及评价 2.1.3.1 区域地质及地震 工程区位于扬子准地台*。 2.1.3.2 水库区工程地质评价 *水库属高山峡谷型水库,正常蓄 除 B 区外,其它分区,边坡变形区域稳定。建议对 B 区进行加强监测,直至变形 收敛。 2.1.3.3 大坝工程地质评价 坝肩工程地质条件 左右岸坝肩边坡为角砾集块熔岩,两岸边坡陡峻。左坝肩边坡为该工程的最高开 挖边坡,坝顶高程以上最大坡高 189m。边坡岩体一般以类为主、次之,边坡发育 有多条错动带,在错动带及裂隙组合下可形成不稳定块体,根据实际揭露地质情况进 行稳定复核分析,采取了以锚索加固为主的工程处理措施。开口线附近有防护网支护。 两岸卸荷拉裂岩体广泛分布,左岸发育有消力池上方的 2#变形体、左导出口的 3# 滑坡体、右岸发育有坝下游附近的 2#变形体、消力池上方 1220m 高程以上的土滑体以 及坝坝后 XD08 平硐的 4#变形体,天然状态下安全裕度不大,为保证工程在地震等工 况下永久运行安全,已对其进行了加固工程处理。 水库蓄水运行后,需要继续监测边坡的变形情况,掌握边坡变形发展趋势,进行 工程边坡及环境边坡地表变形巡视工作,特别是重点关注左右岸坝肩及消力池开口线 冲沟情况。观测坡体有无开裂、松动、错台、滑移、塌方、脱离、滚石,涌水、渗水 等现象。以保证边坡稳定。 (2)坝基工程地质条件 坝址位于整体性较好的厚约 200m 的 P215-2 角砾集块熔岩层。坝基开挖后表明 角砾集块熔岩中-厚层状,岩性较均一,岩体完整性好。主要发育有 F8 断层(2#内侧 坡)、主要错动带有 fx108(6#坝段外侧坡)、fx3706(6#坝段外侧坡)、 f33(18#21#坝段)、f34(17#外侧坡)、fxh01(11#坝段河床下)、fxh01(10#坝段 外侧坡)等,其中缓倾角错动带以倾下游为主。总体上,坝基岩体满足设计和相关技 术要求。 7 / 98 建基面下岩体主要地质缺陷类型有:建基面下岩体岩类不能满足建坝岩体类别 要求;建基面下出露的断层及错动带;断层、错动带及长大裂隙形成的不利组合 块体;坝基浅表部局部爆破松驰岩体及物探测试的低波速带。已经对上述地质缺陷 进行了相应的工程处理。 消力池左岸边坡顶部开口线高程 12861292m,最大开挖坡高 112m。1265m 高程 以上的开挖边坡后缘为碎砾石土覆盖层边坡,厚约 510m,为褐黄色-褐色碎石土, 结构松散。局部为含孤块碎石土,块碎石成分多为灰岩等。块碎石多具棱角状,结构 松散,具架空结构。12201265m 高程以上主要为类岩体,1220m 以下主要为类, 局部为类岩体。1252m 高程以上共实施了锚索支护,其余部位喷锚支护。 消力池右岸 1224m 高程以上为天然边坡,开口线以下发育的断层 f34,倾坡外, 性状差,断层面至坡面的岩体破碎,以类岩体为主,断层面部分在坡脚出露, 大部分离坡脚距离也不远,边坡稳定性差。主要采用锚筋束支护,支护后的边坡处于 稳定状态。其中土滑体已进行了框格梁处理。 消力池两岸开挖边墙 1224m 高程以下采用系统锚杆支护。消力池设置有抽排系统, 在检修时进行基底抽排降低扬压力。 消力池河床岩体质量相对较两岸边坡较好,以、1 类为主,岩石微风化-新鲜, 以块状-次块状结构为主。局部破碎带及松动岩体清基验收时进行了清除。 2.1.3.4 引水发电系统工程地质评价 进水口、压力管道工程地质条件 件 地下厂房轴线方向为 N5E。围岩岩性为微新的 P215-2 角砾集块熔岩,厂区无 大的断层通过, 2.1.3.5 其它工程地质评价 左岸开口线外自然边坡分布有多处危石体,对大坝及消力池带来不同程度危害。 设计已针对上述危石体按地质建议制定了工程处理措施,有的目前没有实施,需 要进一步观察。 2.2 水工建筑物、构筑物、设备及金属结构危险有害因素防范的安全设计 及其评价 8 / 98 2.2.1 挡水坝安全设计 2.2.1.1 工程等别及建筑物级别 根据 2.2.1.2 洪水标准 根据防洪标量见表 2.2-1。 各建筑物采用的洪水标准及相应的流量 表 2.2-1 闸 坝厂 房 项 目 设计洪水校核洪水设计洪水校核洪水 消能设计 重现期(年)50050002001000100 洪水流量(m3/s)1400015900128001480011900 2.2.1.3 抗震设防标准 根据国家地震 2.2.1.4 建基面选择 合理地确定 料进行分析。 2.2.2 泄洪消能安全设计 2.2.2.1 防洪标准 *水电站以发电为主,正常蓄水位 1330.00m,总库容 7.60 亿 m3,总装机容量 2400MW。按照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DL 5180-2003 规定,本工 程等别为一等,主要建筑物为 1 级,下游消能防冲按 100 年一遇设计,相应洪水流量 为 11900m3/s。 2.2.2.2 结构设计 *水电站采用坝身全泄、底流消能方案。泄水建筑物由 5 个表孔溢流坝段、2 个 中孔坝段组 通。 2.2.2.3 泄洪消能安全评价 (1)*大坝 (6)消力池埋设了渗压计、振动监测仪器、温度计等,应及时分析相关监测资料, 9 / 98 对渗漏抽排量的变化情况应及时跟踪,运行期检修消力池时应确保消力池的抽排系统 正常运行,消力池廊道内的积水应低于消力池廊道底板高程。 2.2.3 下游消能防冲安全设计 2.2.3.1 下游消能防冲设计 *水电站泄洪 海漫末端附近 至基岩部位,在基础范围外采用钢筋混凝土防冲墙保护河岸防止冲刷。右岸消力 池尾坎到尾水出口上部主要防护对象为低线公路,采用的主要的护岸形式为河道贴坡 混凝土。 2.2.3.2 安全评价 从试验 破坏,表明河道防护措施是合适的,并且两河岸边坡处于稳定状态。 2.2.4 枢纽建筑物边坡加固支护安全设计 2.2.4.1 枢纽建筑物边坡加固支护设计 鉴于*水电站枢纽区的边坡地 荷拉裂体(位于消力池左岸边坡开口线外侧)、左岸缆机平台开挖边坡滑坡体 (位于左岸缆机平台边坡上方及下游侧区域)。 对采取处理措施后的边坡进行稳定复核安全系数均满足规范要求。 2.2.4.2 安全评价 (1)根据目前监测 成果显示,TP7 测点位移显著。现场巡视检查发现,该测点座落于自然边坡上, 有明显向临空面位移现象,如遇强降雨或地震等特殊情况,该测点有滑落的可能;其 他各测点基本稳定。 2.2.5 厂区渗漏 厂房渗漏排水采用集水井集中排水。在厂房上、下游各设一根贯通全厂的的排水 总管连通至渗漏集水井。上游排水总管主要收集发电机风罩上游排水、主轴密封排水、 主轴中心补气排水、水轮机层上游排水沟、尾水管进人廊道排水沟以及供水泵房上游 排水;下游排水总管主要收集发电机风罩上游排水、水轮机层下游排水沟、技术供水 10 / 98 设备室下游排水、安装间与交通洞交叉口排水沟、主变洞及母线洞排水沟及机坑排水。 渗漏集水井布置在 1#机组段。渗漏水通过 3 台 500JC12503(Q=1250m3/h,H=75m)排水深井泵排出厂外。集水井中设有二套压力式 水位测控装置,另设置一套浮子式水位测控装置,互为冗余,用于控制水泵的自动启 停及高水位报警。 集水井设置有冲污、排水管路。冲洗时,从消防供水干管引水,冲洗集水井,并 用潜水排污泵将井底充洗水排至下游。 安全评价: 四台机组投产以来,厂区总的渗漏量不大于 70 m3/h,小于设计值 300 m3/h。除了 尾水管操作廊道表面存在结露,厂区环境干燥,防渗排水系统运行正常。 2.2.6 引水系统安全设计 2.2.6.1 电站进水口 (1)电站进水口布置 电站进水口布置在 台高程 1334.00m,平台上设有门机起吊拦污栅和闸门,另外还设有油泵室、储门 槽、储栅槽等。进水口塔顶平台通过交通桥与公路和大坝相连。 (2)安全设计 1)进水口淹没深度计算 进水口淹没深度按防止产生贯通式漏斗漩涡和防止进水口产生负压考虑,采用戈 登公式计算。 2)进水口塔顶平台高程确定 考虑在正常蓄水位、设计洪水位时,不淹没快速闸门液压启闭机室,确定进水口 塔顶平台的高程。 3)进水塔通气孔面积 快速闸门后通气孔的断面尺寸与压力管道断面积比约为 9.1%。快速闸门与检修闸 门间采用快速闸门门槽通气。 4)进水塔的整体稳定及基础应力计算 按塔式进水口进行进水塔整体稳定和基础应力计算,整体稳定计算包括抗滑、抗 11 / 98 浮及抗倾覆稳定计算。 进水塔抗滑、抗倾、抗浮稳定及基础应力计算按水电站进水口设计规范的有 关规定进行。 进水塔的整体稳定及基础应力计算时,以基准期 50 年超越概率 5确定其设计地 震加速度代表值。 5)基础处理 对进水塔塔体基础进行全面固结灌浆处理。固结灌浆检查标准:透水率不大于 5.00Lu。 对 1#、2#进水口塔基之间的 F2断层采用刻槽并回填混凝土处理。 (3)安全评价 1)进水口建筑物的设计严格按照现行相关规程规范进行,设计方案安全、可靠, 满足工程运行要求。 2)进水口建筑物相关的设计修改均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计算和科学论证。 3)根据现场揭露的实际地质条件,对进水口建筑物的基础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工程 处理,保证了建筑物的安全运行。 4)进水口建筑物的质量缺陷均已按要求处理完成。 5)建议在进水口建筑物运行过程中加强巡视和观测,确保引水发电系统的运行安 全。 2.2.6.2 压力管道 (1)压力管道布置 4 条压力管道平行布 处理,保证了建筑物的安全运行。 4)压力管道的质量缺陷均已按要求处理完成。 5)建议在压力管道运行过程中加强巡视和观测,确保引水发电系统的运行安全。 2.2.7 尾水系统安全设计评价 2.2.7.1 尾水调压室 (1)尾水调压室布置 调压室、主变室、主厂房等“三大洞室”平面呈平行布置,轴线方位 N5E。调压室 与主厂房、主变室轴线距离分别为 145.00m、64.70 m。调压室长 205.00m,其间设一 12 / 98 道 17.00m 厚的岩柱隔墙,在隔墙顶高程 1229.50m 以下,调压室分为两室;1229.50m 高程以上,两室连通。 尾水系统采用“两机一室一洞”的布置方式,尾水调压室为阻抗式。1#调压室连接 1#、2#机组及 1#尾水洞,室长 86.00m;2#调压室连接 3#、4#机组及 2#尾水洞,室长 98.00m。调压室上、下室宽度分别为 21.50m、18.00m,室高 57.00m。在调压室上游侧 设有尾水管检修闸门,闸门槽兼作阻抗孔口;阻抗隔板中后部开设直径 4.20m 的圆形 阻抗孔。检修平台高程按稍高于常年洪水位考虑,定为 1218.50m,平台上面设交通桥 以利闸门安装、检修。 启闭机排架顶高程按调压室最高涌浪水位及闸门提升要求定为 1241.50m;1#、2# 尾水调压室独立布置两个启闭机排架,均为三维整体框架结构,两个调压室排架间由 简支梁连接,1#调压室排架端头与安装场相连;排架大梁上铺设轨道,以便移动式启 闭机吊运闸门。 从地下厂房洞室群围岩稳定分析成果看,尾水调压室内设岩柱隔墙,对限制调压 室上、下游边墙位移作用较大,有利围岩稳定,隔墙越高,对围岩稳定越有利。考虑 低水位和常年洪水位下机组正常运行及负荷变化时,两室分开互不干扰可改善机组运 行条件;高水位下负荷变化时,两室连通溢流可降低涌波波幅,减小调压室高度;并 结合考虑闸门吊运要求,确定隔墙高程为 1229.50m。 为防止内水外渗,影响地下厂房正常运行及洞室围岩稳定,调压室周边设混凝土 衬砌,衬砌高程稍高于设计洪水尾水位,上、下游边墙及侧墙同隔墙高程为 1229.50m,在调压室 1194.00m 高程至 1218.50m 高程间沿调压室周边衬砌敷设排水软 管,排水软管相互连通形成网络,墙后渗水经汇集主厂房渗漏集水井内。 调压室在靠河床一端设调压室安装场,底高程同启闭机平台高程,其端头接尾调 交通洞。 (2)安全设计 1)尾水调压室的水力设计 尾水系统水力计算分为两组: 第一组为 1#机组、1#调压室、1#尾水洞;第二组为 4#机组、2#调压室、2#尾水洞。 调压室稳定面积按托马公式计算。 调压室最低涌浪控制工况为:下游两台机运行尾水位下,同水力单元内两台机同 13 / 98 时全甩负荷。 调压室最高涌浪控制工况为:下游千年一遇校核洪水位下,同水力单元内一台机 运行,另一台机从空载增至满负荷。 尾调室布置及结构设计时,采用水力学模型试验实测值复核的涌浪值。 2)边墙、底板稳定及结构计算 调压室隔墙顶高程 1229.50m 以下边墙(包括上游墙、下游墙、端墙和隔墙)及底 板采用 C25 钢筋混凝土衬砌,受力筋均采用级钢。 尾水调压室边墙稳定及底板抗浮稳定采用结构力学方法计算:控制工况为一调压 室检修,另一调压室正常运行;考虑设置排水,外水压力折减系数取 0.6。调压室边墙 稳定利用施工期的初期支护。 调压室边墙、底板衬砌结构计算时,取单宽切条按弹性连续梁计算:控制工况为 一调压室检修,另一调压室正常运行;外水压力折减系数取 0.6。阻抗板与调压室边墙、 下部流道整体连接,其结构配筋由最高涌浪时阻抗板上承担的向下不平衡压差控制。 计算均采用结构力学法。 3)启闭机排架结构计算 启闭机排架的结构配筋采用 PKPM 程序计算,简支梁采用结构力学法计算。排架、 简支梁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30,受力筋采用级钢。 启闭机排架结构计算时,以 50 年超越概率 10确定其设计地震加速度代表值。 (3)安全评价 1)尾水调压室的设计严格按照现行相关规程规范进行,设计方案安全、可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