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2020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 光的折射、透镜》知识归纳测试题D卷_第1页
青海省2020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 光的折射、透镜》知识归纳测试题D卷_第2页
青海省2020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 光的折射、透镜》知识归纳测试题D卷_第3页
青海省2020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 光的折射、透镜》知识归纳测试题D卷_第4页
青海省2020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 光的折射、透镜》知识归纳测试题D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海省2020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 光的折射、透镜知识归纳测试题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单选题1 . 2010年广州亚运会精彩纷呈,下列现象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A箭被运动员射出后仍向前运动B跳高运动员离开地面后仍向上运动C足球撞到门框上被反弹D运动员百米冲刺后不能立即停下来2 . 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A透过树丛的光束B平面镜中蜡烛的像C用鱼叉叉水中的鱼D透过三棱镜的太阳光3 . 如图所示,早期照相馆里摄影师取景时看到的像是倒立的,有几位同学对此现象展开了讨论,下述观点正确的是( )A将照相机靠近两位照相的人,可以看到两位照相人的全身像B调整相机和两位照相人之间的距离,人像变小时,应增大相机镜头和胶片之间的距离C要使人像更亮,必须在两位照相的人身后进行“补光”D现在的相机利用光学或电子技术,把倒立的像转变成正立的,便于观察4 . 下列有关光现象的描述或解释中不正确的是A日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B“镜中花,水中月”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C老花镜的镜片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D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0108 m/s5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B“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音调来辨别的C远离平面镜时,人在镜中的像逐渐变小D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更浅一些,是因为光发生折射形成的6 . 一些联欢晚会上常可看到一种精彩的“手影戏”逗趣两位演员用手分别表演了动物、人物的各种形态活灵活现的手影,让观众大开眼界手影的形成是由于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色散C光的反射D平面镜所成的像7 . 下列关于声和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和光传播都需要介质B光速和声速一样大C声传播不需要介质,光传播需要介质D在空气中,光速远大于声速8 . 下列现象不能用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A光照在不透明的物体上,物体背后会出现影子B人通过双眼接受来自物体的光线判断物体的远近C日食和月食D在雷雨天,人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9 . 小明在仔细观察了图所示的光路图,总结出以下几条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A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B光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C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D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10 . 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当物距为25cm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放大的烛焰的像那么,当蜡烛移至离凸透镜10cm时,烛焰经凸透镜所成的像一定是( )A倒立、放大的实像B正立、放大的虚像C正立、放大的实像D倒立、缩小的实像11 . 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不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是( )A树荫下的光斑B地上的“树影”C沙漠蜃景D日食现象12 .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实验器材位置如图所示,恰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在光屏上成一倒立、放大的实像B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可制成投影仪C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到光屏上的像,是发生了镜面反射D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会向上移动13 . “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夏天乘凉的“树影”;民间皮影戏的“皮影”;岸边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春游时的“摄影”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皮影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B树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C倒影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D摄影时用的照相机是根据凹透镜成像原理制成14 . “人说山西好风光”,下列图片中的现象,属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BCD15 . 如图是德国建筑设计师设计的一个球形透镜太阳能系统,通过透镜聚光之后再发电,此透镜是一个A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B凹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C凸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D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16 . 一个蜡烛位于凸透镜前,调节透镜和光屏位置可在光屏上呈现放大的清晰的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一下,则A在光屏上不再呈现像B在光屏上呈现等大的像C在光屏上呈现缩小的像D在光屏上呈现放大的像二、填空题17 . 冬冬在探究光的色散现象时,看到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冬冬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思考受此启发,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冬冬想再进行一个实验:如果分别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看它们的焦距是否相同你觉得红光的焦距_紫光的焦距(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理由是_18 .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镜,被拍摄的物体应在距镜头_的位置,在相当于_的胶片上得到_的_的_像19 . 小华的奶奶用的是200度老花镜,这样的镜片_(填“凸透镜”或“凹透镜”)这样的老花镜片对光具有_作用(填“会聚”或“发散”)20 . 当光从空气中_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_,这种现象叫做_,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或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_偏折,此时折射角_入射角;当光从其它物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_入射角。当光线垂直入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时,折射角与入射角_,且等于_度。21 . 冬季雪花飘舞,大地银装素裹,小刚用照相机把这美丽的雪景拍摄下来。照相机的镜头对光有_作用(选填“会聚”或“发散”),若想使某颗树上的雪景的像更大些,应使镜头_(选填“靠近”或“远离”)该树木。22 . 行车记录仪是汽车使用的黑匣子,透过高清镜头摄影记录车辆行驶途中的影像及声音。如图所示是一款行车记录仪,通过镜头所成的像是_(填“实像”或“虚像”),物体离镜头越近,所成的像越_(填“大”“小”)。23 . 凸透镜的镜片中央比边缘_,对光线有_作用;凹透镜的镜片中央比边缘_,对光线有_作用。24 . 如图所示,始终保持蜡烛和凸透镜距离不变,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如果拿一个近视眼镜给凸透镜“戴上”,光屏上欲看到烛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_(填写“远离”、“靠近”)凸透镜移动.如果拿一个“老花”镜给凸透镜“戴上”,光屏上欲看到烛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_(填写远离、靠近)凸透镜移动.25 . 一个凸透镜的焦距是5cm,把烛焰放在距离凸透镜15cm 的位置,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现把烛焰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凸透镜不动,则光屏上成一个倒立、_的实像,_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制成的(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三、实验题26 . 如图所示,小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位置保持不变,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1)实验中随着蜡烛的燃烧,光屏上依然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但光屏上像的位置却偏高,为了使像仍成在光屏的中央,则应向_(选填“上”或“下”)调节凸透镜。(2)调整后,图中光屏上烛焰的像是倒立、_的实像,此规律的应用是_(举一例)。(3)此时,若有一只苍蝇落到凸透镜上,则屏上_(选填“能”或“不能”)成完整的烛焰的像。(4)要使光屏上的像变成与物大小相等,则应向左调节蜡烛到30cm处,光屏应向_(选填“左”或“右”)移到_cm处。(5)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标尺45cm处,此时小强应站在_(选填“蜡烛”或“光屏”)一侧,观察蜡烛的像。27 .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凸透镜的焦距是_cm。(2)如图乙,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与这种成像原理一致的光学仪器是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_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若实验中将光屏换成平面镜,则从侧面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清晰、倒立的烛焰像。(3)如图丙,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则人眼按图_。(选填“A”、“B”或“C”)的方式可观察到烛焰的像。(4)如图丙,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成像时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象,由图象可知当fu2f时,物体移动速度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像移动的速度。28 . 某同学想探究“焦距一定,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所用的实验器材有: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光具座、“F”形LED灯、光屏等。(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应使“F”形LED灯所在平面与光具座的轨道_。并调整LED灯、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2)实验中,装有凸透镜的滑块固定在光具座上某处不变,将“F”形LED灯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移动光屏,光屏上无法成像,其原因可能是_;(3)重新调整后进行操作,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根据表中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像距和物距的关系图像;实验次数123456物距u/cm152025303540像距/cm302016.7151413.5(_)(4)分析实验数据结合图像可得出的结论是:焦距一定,凸透镜成实像时,_;(5)根据结论可得出,如果继续将“F”形LED灯远离凸透镜移动2cm,为了找到像,光屏移动的距离_2cm(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9 . 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1)如图所示,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要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如果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可以将光屏向_(选填:“上”或“下”)调整适当的距离;(2)如果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后,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其原因可能是_;(3)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适当调整蜡烛的位置,发现当烛焰距离凸透镜16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时,光屏上恰好得到一个与烛焰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cm;(4)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接着将蜡烛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此时应将光屏向_移动适当的距离才可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像(选填“左”或“右”);(5)实验过程中,若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实像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仅用一块大小合适的黑色硬纸片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则在光屏上呈现的像是的_(选填“完整”或“不完整”),但亮度变暗。30 . 小明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线处,点燃的蜡烛和光屏位于凸透镜两侧,将蜡烛移动到光具座上30cm刻线处,移动光屏到合适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等大、倒立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cm(2)将点燃的蜡烛移到光具座上10cm刻线处,移动光屏直到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3)将点燃的蜡烛移到光具座上35cm刻线处,移动光屏到合适位置可成清晰的像,生活中使用的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中成像原理与此相同的是四、计算题31 . 小明用薄膜充水后制成水透镜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来比较正常眼、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焦距大小。实验中测得甲图焦距为10cm,再将甲分别挤压成乙图、丙图的形状,并分别测量焦距,如图所示。(1)测得焦距小于10cm的是图_,模拟近视眼的是图_。(2)在同一位置,用甲、乙、丙透镜分别对着远处的某一物体,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其中像距较大的是_图。(3)目前很多近视患者戴隐形眼镜来矫正视力。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角膜表面的超薄镜片,可随着眼球运动,其中心厚度只有0.05mm,则此镜片的边缘厚度_0.05mm(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此镜片对光有_作用(选填“会聚”或“发散”)。五、作图题32 . 如图是点光源S 发出的光经透镜折射后,其中的两条折射光线,试用作图的方法。确定点光源S 及像点S的位置,并完成光路_。33 . 如图所示,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向水面请画出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34 . 在水池的一角有一块平面镜,现有一束光线从水中射向平面镜,如图,请完成光路图,并标出反射角(用“”表示)和折射角(用“”表示)_35 . 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在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其反射光线如图所示,请画出入射光线、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_)36 . 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向水面,已知入射光线AO,画出其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_)37 . 如图所示,物体A静止在粗糙的斜面上,在图甲中画出物体A所受重力、支持力及摩擦力的示意图(_)六、综合题38 . 1875年,三名法国人驾驶热气球升到了8000米的高空,突然全部昏倒。等气球瘪了自己落回地面时,除了一人苏醒,另外两人因为缺氧死亡。高空为什么会出现缺氧症状呢?难道8000米的高空就没有氧气了吗?不是的,空气照样有,只不过稀薄而已。罪魁祸首在于大气压强。因为高空的大气压强低:5.7千米的高空,大气压只有海平面的一半;到了32千米的高空,大气压就只有1%了。大气压强低了,为什么会造成缺氧呢?这是因为我们呼吸空气必须依靠大气压强的帮助。吸气时,人体的横膈肌收缩,使胸腔的体积扩大,肺里的空气因为稀薄压强变小,外界空气的气压大于胸腔内的气压,因此空气就进入胸腔的肺内。空气进入肺泡后,空气中氧气的压强要比血液里氧气的压强高,氧便从压强高的地方向压强低的地方扩散,人便得到了氧。同样,在呼气时,我们用力使胸腔的体积缩小,肺内气体的压强大于大气压强,废气便被排出体外。问题就在于,三名法国人升上高空以后,大气压强变得很小了,可是人体里的压强仍然那么大,肺泡中的氧气压强比大气的氧气压强还要高,结果不但吸入不了氧气,反而是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