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备考建议.ppt_第1页
古诗文阅读备考建议.ppt_第2页
古诗文阅读备考建议.ppt_第3页
古诗文阅读备考建议.ppt_第4页
古诗文阅读备考建议.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诗文阅读复习备考建议,成都市盐道街中学肖龙云,2009年龙泉,p2,古诗文阅读,关于诗歌鉴赏一、高考诗歌鉴赏命题特点二、教学现状分析三、如何读懂诗歌四、学生如何答题关于文言文一、2009年高考文言文命题特点二、如何复习三、如何解题关于名句名篇一、2009年高考名句名篇命题特点二、名句名篇常见题型三、复习应考策略,p3,一、考纲与命题考纲,考纲的鉴赏评价,有三方面,可以概括为:(一)写了什么(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事物、景物、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2)语言、语意。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p4,一、考纲与命题考纲,(二)怎么写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效果,最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使“可见”(形象)通过技巧表现(表达)“不可见”(思想感情),p5,一、考纲与命题考纲,(三)为什么写评价作品思想内容。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思想意义、人生意义、政治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评析作者、作品思想的时代局限性等。,p6,一、考纲与命题考纲,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写什么?,怎样写?,为何写?,即是从内容、形式、思想内容三方面入手解答题目。,p7,一、考纲与命题命题,(一)两个意识难度控制意识考查内容(考点)限制在一定范围,因此应有效地控制复习范围。对某一种题型,应有相应的答题格式。客观化意识命题关键:控制主观题目的可能误差。主观题增多,命题和阅卷的困难增加,命题要较好地控制误差,才能减轻阅卷的负担,更好地减少评分误差。因此在命题时,题干指向明确,学生答题要扣住要点。,p8,一、考纲与命题命题,(二)两个特点内容上,考点全面。考点分布:感情的考查占了几乎18套题,内容和手法考查占了2/3的套数。感情是重点(诗歌鉴赏选择爱国诗人陆游“热爱祖国山河,关心人民疾苦”的诗篇,意在体现“以诗养心、以诗育人”的语文审美教育思想-省考试院2009高考语文试题简析)内容和手法为常考点,语言是增长点。形式上,主观题型,分值相对稳定。诗歌选的数量以一首占绝对优势。命题数量以两题为主。分值在6-11分,集中在8分。注意对比赏析。采用对比赏析,将名人名篇与常人常篇对比,来实现能力的迁移;可能是将诗词对比、词曲对比,实现写作的迁移。从对比趋势上看,可能是同题、用语、意境等不同角度的对比。,p9,三、如何读懂诗歌心理,(一)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畏难情绪乃至恐惧心理。考查对诗歌感情的理解占了几乎18套题,内容和手法占了2/3的套数。由此可以看出,高考诗歌鉴赏一点也不神秘、在我们教学、学生了解的范围之内。,p10,三、如何读懂诗歌读译,(二)读、译,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译诗,理解诗歌所写内容。这是大部分学生需要的环节。但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一基本的做法。有一种观点认为,古诗一旦翻译,就没味道了,所以不屑于译诗。但是对于赏析是必要的。有不少学生对写景、咏物的诗,描写对象都可能没搞清楚,就急着答题。正确理解诗歌所写内容,最简单的方法是弄清楚每句诗的主语(描写的对象),这有助于正确理解诗歌内容。因此,不妨在赏析前,让学生讲讲诗的内容。【例】,p11,三、如何读懂诗歌读译,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三、四句前均可加“我”。,景物1,景物2,景物3,景物6,景物4,景物5,p12,三、如何读懂诗歌读析,(三)读诗、析诗,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次石湖书扇韵姜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诗歌的类别。根据诗歌题材内容分类,把握情感。诗言志。写景抒情,即事感怀,咏物言志,景、事、物实是形,情怀志是神。如怀古诗,伤情、讽今、论事;边塞诗,风光、豪情、征战之苦、控诉战争。,标题,作者,暗示,注释,主语:范,类别:言志,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p13,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观点一: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p14,三、如何读懂诗歌读析,关于诗眼、语言的暗示(为什么用这个词?)课文:蜀相09四川: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09广东:万里瞿塘月,春来六上弦。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09海南: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注潘大临(约1057一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p15,三、如何读懂诗歌读析,律诗、绝句的起承转合;古代诗词的一般结构:先写景,后抒情。【例】09全国第一套【例】08全国第二套【例】09四川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分)【答案】“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答案】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p16,诗歌创作的大致“套路”(赏析、背诵有效)起、承、转、合起句:写景叙事。承句:承接上文,继续写景,叙事。转句:笔锋逆转,引向抒情,议论。合句:抒发情感,发表议论。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7年广东卷第9题)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答:(2)诗人于清秋日暮的溪亭散步,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孤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p17,三、如何读懂诗歌读评,(四)读诗、评诗,解决怎么写此诗的问题。1.用了什么样的语言。2.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p18,三、如何读懂诗歌小结,小结:读懂诗歌译-析-评景-象(境)-情(理)注意:题目诗眼、题眼、词眼。类别暗示注释,p19,四、学生如何答题内容分类,(一)要求学生理解甚至记住必需的知识。1.常见的诗歌内容类型。送别类(或黯然神伤或旷达热情)怀古类(或借古讽今或表达追慕先贤之意)边塞类(或揭露战争罪恶;或表现对国家关怀、奋勇杀敌的精神;或厌倦战争、思念家乡)思乡类(或边塞思乡,或羁旅故园之思)闺怨类(或抒思亲之情,或叹迟暮之感,或写向往之情)隐逸类(或言高洁隐逸之趣,或表厌世虚无批评时政之情)山水田园类(或抒热爱自然之情,或现回归田园之乐)忧国伤时类(多关怀民生疾苦、心忧天下)借景抒情类、咏物言志类,等等,p20,四、学生如何答题意象意境,2.常见的意象、意境(特点)。意象、意境:意象指的是诗歌中寄寓着作者情感的物象,如人、物、景等。意境指的是由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感、志趣的意象,艺术地组合到一起,所形成的诗歌的基本的整体情境。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流水、斜阳(夕阳、落日)、风、烟、霜、杨柳(垂柳、柳枝、柳)、落花(落红、残红)、松、菊、梅、梧桐、芙蓉、丁香、红豆、杜鹃、蝉、鸿雁、灯(烛、蜡、炬)、登高、凭栏、吹笛、吹箫、吹笙、饮酒。意境特点如孤独凄凉、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激情飞越、沉郁顿挫、苦闷感伤,p21,四、学生如何答题感情特点,3.常见的表达感情特点的词语依恋、忧愁、惆怅、伤感、凄苦与寂寞、孤独、烦闷,恬淡、闲适、豁达与欢乐、愉悦、乐观,憎恶、激愤、愤懑与仰慕、热爱,激昂雄壮与悲壮、坚守节操与忧国忧民、感时伤世等等。,p22,四、学生如何答题语言风格,4.常见的语言风格(特点)平易、直率、委婉(含蓄)、雄奇、奔放、沉郁、清新、明快、凝练、华丽、质朴、晦涩。杰出的诗人在创作中往往形成富有特色的艺术风格。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幽寂静穆,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以及(孟)郊寒(贾)岛瘦和“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等等。,p23,四、学生如何答题表达技巧,5.常用的表达技巧术语(知识)常说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常见的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问-设问(高考修辞8种)对比-反复-反语-用典-双关(常见修辞)常见的表现手法:想象、联想、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白描、赋比兴、象征、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动静关系:以动衬静-由静到动-动静结合虚实关系:由实到虚-由虚到实-虚实相生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景衬情缘情写景-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以哀景写哀情。常见的艺术构思: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点面结合、承上启下、以景结情、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等。,p24,四、学生如何答题解题技巧,(二)掌握基本的解题技巧读题。关键词与限制语。审题。考点意识。要点齐、归入考点,类比分析。答题。简洁规范。1.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不偷换概念和说法。2.意从诗出。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思路答题,按照“结论-用诗歌依据分析”或“用诗歌依据分析-结论”的逻辑思路回答,实质是一道证明题。所有依据在诗歌里,不无中生有,不任意发挥、随意拔高、不必引经据典。要分析,不能写成翻译文字、读后感。3.思考尽可能全。高考按照要点给分。,p25,学生如何答题解题技巧,(三)训练学生组织语言。答题要规范。常用的表述方式:内容(写了什么)方法技巧(用何方法技巧写的)感情(思想、道理)(为什么要写)这首诗采用(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起到了某种效果作用,表达了(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四)训练主流题型。1.画面意境,情趣寓意。2.用字赏析、妙句涵泳。3.技巧分析、修辞运用4.思想把握、创新评价,p26,p27,关于文言文,一、2009年高考文言文命题特点。1.选段数量:维持1-2段。新课改地区相对较多,增加了文化经典的阅读,如论语。2.文体种类:趋多,由传统的传记、游记向议论、说明发展。3.客观题分值、考点分布:分值维持在9分左右,考点集中在实词、文意上,其次是虚词、人物形象、品质、才能、句意理解。4.主观类型:翻译、断句、理解表达。课改地区趋向于对文章的理解和创造性的主观表达。5.文言总分:1924分,课改地区及少数省市有增加的趋势。6.考点。选择题必考点是实词、文意理解;常考点是虚词、人物品质、性格、才干。,p28,二、如何复习?1.一举多得的意识。复习古文,同时也在为第1、2、3、4题打基础。2.充分利用教材。(引领语文教学回归教材。目前,语文教学淡化教材甚至抛开教材搞题海战术的做法,弄得学生疲于奔命。针对这一弊端,试题加重了取材于课本的分量,在课文中选择名篇名句默写、将课本中的文言文与试题文言文选段结合考查。此外,在词语运用辨析(漫话清高)、句子仿写(荷塘月色)都取材于课本。-省考试院09高考试题简析)3.过手。虚词要一一过手;实词要多练;翻译可利用课内典型材料训练;精选训练材料。4.命题。可以用课内文言材料,指导学生命制一套文言文阅读题,从而让学生更深刻领悟知识的勾连、设题的技巧与解题的思路。,p29,三、如何解题?,三、如何解题?1.整体阅读(初步把握文中写了几件事,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品质、议论文则注意观点);看试题,认真审清题干。2.实词、虚词题。直选与排除法相结合。实词考查和虚词考查两题应在凭知识积累对该词的理解基础上再将其代入原文,看对该词的解释是否合乎语境,切不可将对词的解释与具体语境相脱离。目前对实词词义的理解,有一部分考题带有推断性质,这更加突出了把握文意和上下文的重要性。还可以看文意理解题选项,可能有启发。3.信息筛选题:弄清题干的中心内容(人物的性格、品质)是什么;结合原文弄懂每一句话所表现的人物侧面(性格、品质、经历);进行筛选。注意区分题干中的关键词和修饰语,如“直接表现”和“表现”、“全都是”等。4文意理解题:将每一选项在文中找到对应点,看与原文是否一致,或看选项分句间逻辑上是否成立。注意审题认真,看选对选错;对选项仔细辨别比较。,p30,5.翻译题文言文翻译中,句子不易理解,容易混淆的重要原因,除词义障碍外,就是每一句的主语不清,导致对词语的不同解释。因此,翻译,首先弄清每个分句的主语,这样对句意的理解就相对容易和准确。审:先整体读一遍,补充完整每一句主语,弄懂大致意思。切:能直译则直译,不能则意译。联系上下文将划线句子切割成一个个语言单位(词),一定要一一对应翻译。翻译的方法留:人名、地名、朝代名、官名、国号、年号、典章制度、度量衡;对:一一对译;换,删,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调:语序。连缀成文。答题时切记:字迹工整,不要有错别字,遇到不熟悉、拿不准的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猜度。*往往翻译是觉得吃力的地方,就是给分点。这就需要特别注意句中难解字词的翻译。可以要求学生在草稿上翻译,最后誊抄上去。,p31,p32,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一、2009年高考命题特点。1.文学常识。2002年后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在第卷中,设计为填空题。可与“名句名篇”结合考查,可以是填空,可以结合“古诗鉴赏”“文言文阅读“考查。近几年高考情况看,文学常识的考查特别强调“重要”,侧重于识记。2.背诵常见的名句名篇是指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进行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重视诵读,强调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一是教学大纲和现行教材规定背诵的篇目,考查的可能性最大;二是在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遇到的。复习可以集中复习课内名篇名句,注重初高中结合。立足课本,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再有侧重,适当积累课外内容。,p33,二、名句名篇常见题型,二、名句名篇常见题型近几年来对名句名篇的考查,题型均为填空,多为“M中选N”模式;分值45分。1.直填型。给出各篇的题目,要求补写出全段或全篇;或给出首句、尾句、过渡句,补写出空缺内容。2.理解型。据题干所给的有关名句名篇的分析或提示,写出诗文内容。3.情景型。据命题者创设的情景,通过对情景的揣摩、品味推断所填写的内容。,p34,复习应考策略,三、复习应考策略-熟背为先,意义为王。(一)复习策略1.以“纲”为本。2.安排有“序”。列出计划,分散在每一天,考虑长短容量,大概每次用1个月,利用早读,课前几分钟、考试完成。一诊前,按册梳理,复习完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