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课件.9.15).ppt_第1页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课件.9.15).ppt_第2页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课件.9.15).ppt_第3页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课件.9.15).ppt_第4页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课件.9.15).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幼时记趣,沈复,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作者简介: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本文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书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览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娱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一、作者简介,二、读准下列汉字读音:,童稚()藐()小项为之强()鹤唳()云端怡()然自得凹凸()土砾()为邱()为壑(),zh,mio,jing,l,y,ot,l,qi,h,三、朗读课文,1、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所谓“腔圆”,就是发音饱满。,2、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就是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还要读出感情。,3、情感式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要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本文要读出愉悦、自豪的感情。,四、合力译读,展示成果,读懂文章的内容;你是怎么读懂的?,方法:查看法(查看注释、工具书)、换加法(换词、加字)、对照法(对照上下文进行推断)等等。,同学们,文言文不难学!,五、文言现象归纳,1、一词多义:,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神:神定(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时:余忆童稚时(时候)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介词,把)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林(当作)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心之所向(助词,无实义)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代蚊子)常蹲其身(代词,代自己)神游其中(代词,代想象中的山林)而:拔山倒树而来(连词,修饰作用)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示承接关系),2、省略句,“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3、固定句式,作观:当作看以为:把当作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六、分析探究,(1)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哪些事情?,(2)怎么理解“物外之趣”?说说作者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样产生的?,物外之趣:“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乐趣。,方法:仔细观察,加上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七、作业1、在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