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1页
成都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2页
成都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3页
成都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4页
成都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成都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工业设计作为高知识性、高技术性、高文化性的“智慧产业”,是制造业价值链中最具增值潜力的重要环节,也是现代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对于我市实施“产业倍增”战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工信部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产业2010390号)、四川省经信委关于加快我省工业设计发展的指导意见(川经信2010387号)和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意见(试行)(成办发201192号)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划。一、发展现状及面临机遇(一)基本情况。近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研究制定促进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搭建产业发展平台,中心城区党委政府纷纷把推进工业设计产业培育与发展作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在环境营造、鼓励自主创新、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引进和培育了一批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和成都特色的工业设计企业。1产业发展潜力较大。截止2010年,成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3774家,主营收入5512.6亿元,形成了电子信息、机械汽车、食品饮料等优势产业集群和家具、制鞋等特色产业集群。工业的不断壮大为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提供了大量的市场需求。全市大多数工业企业已具备设计能力,设计范围涵盖机械装备、消费家电、家具制造等多个领域,专业工业设计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培育了拓成、朴素堂、丙火设计等一批专业工业设计企业,吸引了浪尖、嘉兰图、洛可可等国内工业设计行业龙头企业入驻成都,已初步形成了以独立设计公司和工业企业内部设计机构为主体,工业设计工作室、自由设计师为补充的多层次发展格局,在工业设计的部分领域已具备产业比较优势。2载体建设步伐加快。近年来,成都依托中心城区资源,积极促进工业设计产业集聚发展,围绕重点行业和优势企业打造了一批设计产业集聚区,产业载体建设不断加快。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了以锦江区“红星路35号”创意设计产业园、成华区“成都东区”、武侯区“西部智谷”工业设计之都三个区域为核心的设计产业聚集区。2010年底,已有54家知名文化创意企业和机构入驻“红星路35号”园区,园区产值达1.6亿元,全市工业设计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初显。3科研资源优势明显。全市有近10所大学开设有工业设计院系或专业,四川大学制造学院、西南交通大学艺术学院、西华大学艺术学院等高校为工业设计行业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储备,每年在校设计专业学生达3000多人;拥有一大批各类工业产品及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其中包括成都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四川省机械研究设计院等14所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拥有一批以白酒包装设计为主的设计师在酒类包装设计领域居于行业领先地位。4设计水平显著提高。目前,我市规模较大的企业或行业龙头企业都已建立产品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部分企业的研发机构或技术中心还专门设立有外观设计部门。截至2010年,全市已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1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99户。2010年,全市工业企业申报专利技术11598件,获得授权818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报2170件,获得授权524件;实用新型申报4569,获得授权3012件;外观设计申报4859件,获得授权4648件。5政策措施不断完善。目前,我市工业设计政策环境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出台了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意见(试行)(成办发201192号)及实施细则(成经信发201213号)等文件,相关区(市)县政府同时也加大了政策支持和工作推进进度,省工业设计协会、省设计师协会以及市文化产业协会创意设计促进工作委员会、市模具工业协会、市包装协会等民间行业组织围绕工业设计进一步完善了工作措施和服务内容,为工业设计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二)存在不足。成都工业设计产业虽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行业整体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全市现有专业工业设计企业数量较少,规模不大。二是产业链不完整,产业后端薄弱,目前全市工业设计从市场研究、创意设计到生产制造环节的配套协作体系尚待完善,在产品结构、模型加工、工艺水平等方面与沿海地区还有较大差距。三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公共服务不完善,专业园区和楼宇不多,成果展示、信息交流、公共技术、人才培训不足,供需对接服务缺乏。(三)面临机遇。1国家政策支持的机遇。国家高度重视工业设计产业,明确将其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战略性工具,2010年工信部等11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产业2010390号),四川省经信委印发了关于加快我省工业设计发展的指导意见(川经信2010387号),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极大推动了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也为我市工业设计产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产业高端化发展的机遇。工业设计发展必须以产业为依托,产业的高端化发展不断催生先进的工业设计需求。“十二五”期间,我市将深入实施“产业倍增”发展战略和高端化发展战略,着力推进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和食品、家具、制鞋等特色优势产业升级转型,产业的高端化发展将为我市工业设计发展提供了良好土壤和市场空间。3产业加快转移的机遇。在当前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中,国际和国内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调整和转移的趋势不断加剧,工业设计产业有随之向内地转移的趋势。成都在轻工制造、消费家电以及旅游产品等方面具有承接设计转移的市场优势和中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会大力提升我市工业设计产业迅速发展的机会。 二、规划总则(一)总体思路。以打造“工业设计名城”为主线,以实现“成都创造”为动力,以产业聚集区建设为抓手,以企业引培和人才培养为路径,通过政策引导、市场需求牵引和资源整合,进一步加快工业设计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着力培育具有国际水准和成都特色的工业设计产业。(二)发展原则。坚持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在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通过规划制定、园区扶持和公共服务建设等政策措施,不断激发企业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企业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有效驱动、政府高效服务的产业发展格局。坚持资源整合与特色发展相结合原则。紧密结合国内外产业发展状况,积极整合各方面的创意设计资源,依托我市产业优势,促进我市特色领域的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打造具有成都特色的工业设计产业集群、品牌企业、品牌基地和优秀设计师。坚持设计提升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促进传统产业的提档升级。将工业设计的发展与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坚持产业集群打造与龙头企业培育相结合。把工业设计产业基地和平台建设作为工业设计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抓手,积极培育工业设计龙头企业,形成以工业设计龙头企业为重点、大中小工业设计企业紧密配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设计产业集群。(三)发展目标。围绕打造“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工业设计名城,实施“百千亿”计划,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创造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工业设计产品,形成一批工业设计园区或聚集区。即,到2015年,引进和培育工业设计企业200家、获得工业设计专利1000件、实现工业设计营业收入300亿元,同时,打造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产业示范区35个,争创国家级示范区1个。(四)空间布局。以发展消费类电子、高端机械装备、白酒包装、制鞋及家具、旅游产品等特色产业的产品设计为重点,积极打造锦江园、武侯园、成华园三个工业设计核心园区;并以此为示范,在二、三圈层逐步形成汽车制造、机械装备、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家具制造、鞋靴箱包等为重点的工业设计多个辐射园区,构建起“3+N”的空间布局。三、发展重点紧密结合区域制造业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创新创造为驱动,加快工业设计与重点产业融合,着重发展与先进制造业协作配套的工业设计产业。(一)汽车制造。重点发展轿车、客车、载货车、越野车(SUV)等整车设计,加快发展发动机、变速箱、悬挂系统、减震器、汽车仪表等关键零部件设计和汽车模具设计,积极发展行车记录仪、自动避撞系统、轮胎气压监测系统、安全预警装置等汽车电子产品设计。专栏1 成都汽车制造领域工业设计重点项目l 载货车驾驶室及整车新产品设计项目,车桥研发设计项目,整车管路及报警集成系统设计项目,气门油封设计,卫星定位车载智能公交报站器设计项目,镍氢动力电池外观设计项目。(二)机械装备。重点发展工程机械、机床装备、电工电器、仪器仪表、航空航天、石化通用机械和机械基础件等整机成套设备及关键零部件设计,推进工业设计在核电成套设备、风力发电、光伏光热关键装备设计中的应用。采用基于数字样机的快速可重构虚拟研发技术和三维结构设计软件等,实现设计流程虚拟试验与物理试验混合仿真,提高设计的敏捷性;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管理系统,加快多学科协同和综合设计系统应用,不断完善数字化协同设计和管理支撑平台,大幅度提升设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整机产品与关键零部件的系统设计,不断提高整机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专栏2 成都装备制造领域工业设计重点项目l 高效电机设计项目,高效背接触太阳电池及组件设计项目,高炉余压煤气透平装置(TRT)机组汽缸设计项目,LNG加气站标准泵撬设计项目,中能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设计项目,鸡尾酒调酒机设计项目。(三)电子信息。围绕笔记本电脑、网络通信设备、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和智能手机等重点产品,提高产品研发和工业设计能力。鼓励企业树立自主创新和品牌意识,推进工业设计在手机、电话、智能家电、个人计算机和移动互联网终端等消费电子产品领域的应用,改善产品外观、结构、功能,提升产品的智能化、人性化、数字化水平,加快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业提档升级。专栏3 成都电子工业领域工业设计重点项目l LED电视设计项目,公务和支线客机机载娱乐系统软件架构设计项目,通信行业局站智能节能系统设计项目,有源驱动电子书显示屏的开发设计项目,数字示波器用高速ADC电路芯片设计开发项目。(四)食品饮料。依托包装、平面设计领域人才优势,以视觉创新和理念创新为主,重点发展酿酒、饮料(茶叶)、特色酱腌菜及调味品、休闲食品的包装装潢设计,积极发展食品包装机械结构、功能设计,提升食品造型设计水平。大力发展行业包装设计、标志设计、商标设计、企业视觉形象设计、展示广告设计,在色彩、文字、构图、造型等方面兼顾人性化、便利化、简洁化特征,促进绿色环保的包装材料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包装技术推广应用。专栏4 成都食品饮料领域工业设计重点项目l 液体食品保鲜用新型无菌绿色包装材料研发设计项目,新式酒包装手提袋设计项目,酒类包装UV与压纹结合新工艺,乳业产品及包装设计平台建设项目,高端豆腐干外形及包装设计项目,高端酒包装设计项目,酒类包装产品开发设计,特色产品创意设计项目 (五)家具制造。扩大高端家具产品比重,重点发展中高档板式家具和高档实木家具的功能、结构、色彩、整体造型设计,提升品牌形象和产品附加值。加强原材料、五金配件等配套产品设计,开发利用新型家具材料,促进家具产品设计向舒适化、实用化、绿色环保化方向发展。专栏5 成都家具制造领域工业设计重点项目l 板式家具分布式非标准设计项目,自然材料家居用品系列设计开发项目,实木家具产品设计项目,新型装饰用艺术玻陶产品的研发设计项目,纯实木古韵家具系列设计项目。(六)鞋靴箱包。以真皮女鞋的造型、底材、款式设计为主,拓展箱包皮具类设计。注重鞋靴楦型、整体形态、色彩搭配、饰件选用等外观造型因素的改进,推广新型鞋材和功能材料在皮革行业中的应用,开发设计符合不同需求的高附加值产品。专栏6 成都鞋靴箱包领域工业设计重点项目l 鞋款设计数字化系统开发项目,武侯鞋都研发设计中心项目,西部智谷工业设计之都研发中心项目,服装鞋靴研发设计中心项目。(七)旅游商品。加强对旅游工艺品、旅游食品、地方特产等旅游商品的研制和开发。紧密结合区域旅游资源,从蜀锦、蜀绣、漆器、风味小吃等传统优势产品入手,加快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在造型、包装和审美设计中的应用,突出历史文化特色,丰富文化内涵,打造旅游精品。四、重大工程(一)企业引培工程。1重点引进高端工业设计企业。针对我市工业设计发展的缺失环节,着力引进北京、深圳、广州等工业设计发达地区的知名企业,以委托招商、资源招商、专业招商等方式,提高招商引资成效。切实做好新入驻企业服务,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实现以商招商。2推进制造企业设计中心的剥离发展。以中心城区企业为试点,通过政策引导、财税支持等方式,鼓励制造企业设计中心剥离发展,成立独立的法人机构,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拓展服务范围,为中小企业提供设计服务。3着重扶持现有设计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工业设计机构集聚,鼓励企业加大设计研发投入和专业人才储备,加强对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支持,落实现有工业设计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优秀项目的资助、优秀机构和人才的奖励、设计师的培养、重大活动及其舆论宣传等,扶持和鼓励工业设计企业做大做强。(二)平台建设工程。1企业孵化平台。重点为引进或新设立的工业设计企业提供承载空间和相关服务支持,建立工业设计企业孵化园,联合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及民营资本、债权基金,配合政府财政资金,设立工业设计创投基金,给予孵化园内企业房租补贴和进行相关奖励,同时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企业积极帮助。2中介服务平台。支持组建成都工业设计协会,鼓励行业协会、商会、联盟等中介组织开展行业交流、对接等活动。制定工业设计机构资质认定标准和工业设计服务规范,扶持经纪机构、代理机构、咨询服务机构等中介组织,发展工业设计策划、咨询、制作、展览等领域的工业设计中介机构,规范工业设计中介企业的设立和运行。3技术创新平台。建立工业设计创新服务平台,整合企业、高校及设计机构的工业设计研究与实验设备,为设计师和企业提供科学的设计技术支撑,为我市工业设计提供信息服务、人才培养、产品创新设计服务、设计共性技术研究等多层次的服务,提高设计成效,降低企业创新成本。4投融资平台。探索建设投融资服务体系,以工业设计产业为重点投资方向,建立专业的工业设计产业投融资体系,积极拓宽工业设计企业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利用政府资金引导、银行贷款支持、民间资本投资、风险基金投入等多种途径,搭建多元化投资平台。5交流合作平台。定期举办各类工业设计比赛,支持企业参加国际国内工业设计相关比赛与展会,加强对工业设计活动的宣传支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建立国际交流平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与世界各国同行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学习,推动成都工业设计产业走向世界,吸引世界优秀设计机构和人才集聚成都。(三)人才培养工程。1健全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加强工业设计人才的教育培养,联合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与工业企业、工业设计企业、园区共建人才培训基地,鼓励社会培训机构建立工业设计培训机构,培养有实战能力的专业人才,建立学校培养、基地初训、产学研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校教学和设计实践的有机结合,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2完善工业设计人才流动机制。鼓励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相关企业开展工业设计人才的国际交流,在输送人才学习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积极引进一批既具有工程设计基础又具有艺术设计能力的复合型高端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一批富有创意、敢于创新、有较大影响力的工业设计人才。鼓励教育、人事等部门优先对工业设计人才海外培训、海外专家开展工业设计研发和交流活动给予立项、经费等方面的支持。3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贯彻落实已制定的人才奖励政策,通过设立“成都市太阳神鸟工业设计奖”等奖项对我市工业设计人才进行积极的激励,积极构建以人才评价、培养、激励、流动为主要内容的人才政策体系,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四)载体建设工程。1完善载体规划。进一步完善工业设计产业布局,重点完善成都工业设计产业园锦江园区、成华园区、武侯园区等三个核心园区的布局规划、功能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各个规划之间的衔接,确定各自的特色定位,形成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2加快载体建设和管理。积极推进成都工业设计产业园锦江园区、成华园区、武侯园区等核心区建设,完善园区服务功能和服务管理体系,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努力建成配套服务完善、创业环境优越的国内外知名的工业设计产业集聚地,吸引国内外著名的设计企业、设计团队和设计师在园区落户或设立研发中心,促进工业设计产业集聚发展。五、保障措施(一)完善组织保障。建立健全促进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管理体系,市级相关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政策引导与工作协调。相关区(市)县主管部门加强对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指导和服务,形成主要职能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社会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组建工业设计顾问团和工业设计专家库,为政府部门制定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方针、规划和政策献计献策。(二)建立考核体系。制定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年度考核体系,建立相对完善的工业设计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对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准确反映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动态。相关区(市)县根据本规划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并将目标任务纳入年度考核。(三)强化政策支持。贯彻落实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意见(试行)(成办发201192号),设立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重点采购和后期奖励等方式,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工业设计产品、服务和项目予以扶持。支持争取国家、四川省关于工业设计的各项扶持政策,支持企业申报国家、四川省扶持项目,鼓励设计人员参与红点奖、IF奖、IDEA奖、红星奖等国内外设计奖项的评比。(四)加强成果保护。加大对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严厉打击各种侵犯工业设计知识产权的行为。鼓励和支持工业设计产品申请专利权、注册商标专用权等版权登记,促进工业产品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开发和注册。帮助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形成贯穿于工业产品设计创作、生产和流通全过程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工业设计知识产权服务站,形成工业设计企业与相关知识产权业务部门之间的绿色通道,为全市工业设计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的申请、培训、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五)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运用电视、报纸、杂志及网络媒体资源,选择典型事例进行宣传,拓展工业设计的宣传渠道,加大对工业设计的宣传力度。每年开展一次“成都市太阳神鸟工业设计奖”评选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好“天府宝岛”工业设计大赛、成都家具国际工业展、“中国女鞋之都”国际采购节、西博会等良好平台,将我市工业设计企业和产品推介出去。甲方有义务监督用工单位在确定乙方的劳动定额应当是用工单位同岗位百分之九十以上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能够完成的including incentives) to ensure the achievement of the quality objectives. According to the companys quality system documents,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the project, preparation of project quality manual, procedures and work related to th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rul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project. A management review meeting held each year,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quality policy, objectives and review of the problems and propose corrective measures. Efforts and resources necessary for optimal allocation of projec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ersonnel, finance, facilities, information, etc). 3.2 with customer focus project staff establish a customer-focused thinking, fully aware 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