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与唐吉诃德形象之比较(新).ppt_第1页
阿Q与唐吉诃德形象之比较(新).ppt_第2页
阿Q与唐吉诃德形象之比较(新).ppt_第3页
阿Q与唐吉诃德形象之比较(新).ppt_第4页
阿Q与唐吉诃德形象之比较(新).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阿Q与唐吉诃德形象之比较,主讲人:李珊珊PPT制作:康一然赵婷资料搜集:刘彤刘研宋哲哲,西班牙文学巨匠塞万提斯和中国现代文坛泰斗鲁迅,为我们成功地塑造出堂吉诃德和阿Q这两个富有艺术光彩的典型形象。他们一个生活在20世纪初的中国,一个生活在16世纪末的西班牙;一个是卑微渺小的无业游民,一个是血统纯粹的有识绅士。这两个形象的可笑之处都是源于丰富生活的创造,又都是那么富有魅力,捧腹的同时又都予以无限的同情;在有褒扬的背后又有着深刻的批判。,本文采用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方法,对阿Q和堂吉何德形象从求其同出发,进而辫异并深究其成因。,作者简介,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县周家,初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鲁迅被誉为“民族魂”,鲁迅,塞万提斯萨维德拉,西班牙小说家,戏剧家,诗人。因撰写讽刺人类荒唐之举的堂吉诃德(1605年和1615年,共两卷)而闻名于世。他被誉为是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评论家们称他的小说堂吉诃德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塞万提斯,阿Q正传内容简介,阿Q正传是一篇中篇小说。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个身心受到严重戕害的落后农民的典型。他无家无地无固定职业,以出卖劳力为生,备受残酷的压迫与剥削。但他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却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阿Q从盲目的自尊自大到可悲的自轻自贱,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环境里的典型性格。阿Q的阶级地位决定他欢迎革命,但他不了解革命,认识糊涂,精神麻木,结果被篡夺了革命果实的封建地主阶级枪毙示众。阿Q正传继承我国小说的民族传统,用“传”的形式构成全篇。小说紧紧围绕阿Q而“传”,自始至终以阿Q的活动作为惟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出阿Q短暂而可悲的一生。,堂吉诃德内容简介,堂吉诃德是一位50多岁的穷乡绅。他闲来无事,就埋头读骑士小说,直读得满脑子尽是游侠冒险的荒唐念头,终于忍不住要学做骑士,到各处去行侠仗义,救苦济贫。他翻箱倒柜,找出祖上留下的一副盔甲,牵出家里的一匹瘦马,并自命为鼎鼎有名的骑士。又选定了一个农村姑娘作意中的公主,一个叫桑丘潘莎的农夫作随从,从此就开始去各地游荡。,在一片平原上,远远看见耸立着几架风车。堂吉诃德认定它们是凶恶的巨人,便挺着长矛冲上前去。转动的风车把堂吉诃德连人带马抛到空中。又一天,主仆二人路见两队羊群,堂吉诃德认为那是两支交战的大军,便冲上去攻打邪恶的一方;桑丘想拦也拦不住,眼睁睁地看着主人挨牧羊人的石子儿。接着,他们救了一队犯人,但犯人恩将仇报,夺走了主仆二人的衣物,还打了他们。在做出了一系列“游侠”事迹之后,主仆二人在巴塞罗那遇到了旁人装扮的“白月骑士”。堂吉诃德被白月骑士打败后,只得服从命令,从此停止游侠活动。堂吉诃德回家后一病不起。临终时,他回光返照,承认自己不是骑士堂吉诃德,而是善人吉哈诺。,二者之比较,黑格尔曾经指出:“假如一个人能见出当下即显而易见之异,譬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个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这位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的高论,对我们比较研究堂吉诃德和阿Q形象,具有极大的启迪与指导作用。堂吉诃德和阿Q的共同性中显示出差异性,而他们的差异性中又隐含着共同性。,差异,一、关于精神胜利法二、关于悲、喜性质的二重性三、对“事业”的追求,一、关于精神胜利法同:二人都具有精神胜利法的典型特征阿Q在和别人口角时“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头上的癫疤被人嘲笑时“你还不配”,被人揪住辫子往墙上撞头之后“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画押的圆圈画成瓜子时“孙子才画的圈呢”等这些自欺欺人的自慰使他把实际上真切的失败变成精神上虚幻的胜利,觉得自己是“第一个”自轻自贱的人,具有状元的荣耀而心中得意。堂吉诃德也善于利用精神胜利法来宽慰自己。认为遭到痛打是“游侠骑士份内应有的”,何况这些挫折和骑士小说中的英雄相比微不足道,又在想象中给自己戴上“骑士中第一”的桂冠,同阿Q的状元一样,于是便欣欣然起来。,异:因两位主人公各自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使两位艺术家使用的精神胜利法在程度上和性质上有很大差别。,差异,程度上,性质上,阿Q几乎成了“精神胜利法”的代名词,鲁迅有意突出他的这种特征,力图通过阿Q这一形象活画出中华民族的灵魂,借以揭批中国当时那种愚弱的国民劣根性。堂吉诃德的精神胜利法几乎不大为人所乐道,塞万提斯赋予他的主人公以更丰富的内涵。他把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嵌进了表面上疯癫可笑的堂吉诃德的灵魂深处。,1、程度上,2、性质上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消极的,“阿Q以如是等等的妙法(指精神胜利法)克服怨敌之后,便愉快地跑到酒店喝几碗酒,又和别人调笑一番,口角一通,又得了胜,愉快地回到土谷祠,放倒头睡着了。”他借此去麻木自己那颗因地位卑微、生活艰辛而充满痛苦的心,去适应那种凄惨的生活,丝毫没有借此去改变现状的意思。堂吉诃德的精神胜利法是积极的,在吃了亏以后,堂吉诃德仍安慰他的侍从“咱们经过的那些暴风雨,都是马上要天晴风定的征兆,表示时势要好转。”他借此鼓舞起自己继续前进的勇气,使自己不至于因暂时的挫败磨灭了意志,被一时的失败泯灭了其行侠仗义、救苦济贫、名扬天下的伟大抱负。,原因之一:阿Q和堂吉诃德身上之所以具有精神胜利法,并且在程度和性质上有所不同,是和中国与西班牙当时的时代背景分不开的。五四时期的中国和16世纪末的西班牙都处于新旧冲突的动荡时代。五四时期的中国,旧的封建意识和先进知识分子学习西方倡导的民族、科学的思想彼此冲突,你消我长,互相抵砺。16世纪末的西班牙,封建意识开始受到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冲击。塞万提斯写作堂吉诃德时,荒谬的骑士传奇在欧洲各国早已消声匿迹,但在西班牙却风行一时。作者对此深恶痛绝,它把消灭荒谬的骑士文学看成是西班牙从封建主义的锁链中解放出来的一项不可缺少的人文主义思想启蒙。,原因之二:旧思想的畸形毒害,使阿Q和堂吉诃德都善于用精神胜利法来麻醉自己。但由于两位主人公各自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决定了其精神胜利法的差异。阿Q是中国封建意识长期毒害的牺牲品,他饱饮旧的毒素而又浑然不觉,是国民劣根性的集大成者,理所当然地成为鲁迅抨击的靶子,其精神胜利法正是作者竭力批驳并予以抛弃的旧意识。堂吉诃德虽然深受骑士小说的毒害,但作者借他之口表达了自己人文主义的进步思想。在堂吉诃德身上,不仅有旧的、应该抛弃的一面,而且更重要的是有新的、代表时代进步潮流的一面。因此,他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无论在程度上还是在性质上,都与阿Q的有显著差别。,同:阿Q和堂吉诃德都是喜剧性格和悲剧性格的二重组合。阿Q和堂吉诃德以其荒唐、可笑的行为与愿望给人以喜剧性的一面。他们本是生活中的弱者,却自诩为盖世无双的英雄,把失败当作胜利,把虚幻当作现实。,二、关于悲、喜性质的二重性,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其喜剧性格的重要内涵。他对自己的奴隶地位浑然不觉,反而陶醉于别人“真能做”的夸奖之中;妻室尚无,却宣称“我的儿子会阔的多”;愚昧无知,见识浅薄,却硬充见多识广,嘲笑城里人把长凳叫作条凳,又嘲笑未庄人很少进城,没见过世面。堂吉诃德把小旅店当作封建领主的城堡,把养猪女当作贵妇人,把风车当作巨人,把羊群当作魔法师的军队,把理发师的铜盆当作头盔,并宣誓要和非洲雄师一比高低,结果闹出许多笑话。,阿Q和堂吉诃德性格内涵的深刻之处还在于他们喜剧性格内部附着悲剧性的因素。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姓氏,这是合理的、自然的、天经地义的,阿Q却被剥夺了姓氏的权力。当他无意之中透出来时,却遭到赵太爷的痛斥,一面骂他“不配姓赵”,一面赏他一记耳光。可怜的阿Q,连自己的姓氏都不能堂堂正正地拥有,还谈什么人格、尊严?在堂吉诃德执迷于骑士道的冒险游侠当中,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悲壮的献身精神,那种宁可碰得头破血流也要执着前进的品格带给人悲剧的审美愉悦。,鲁迅在谈及喜剧和悲剧时说道:喜剧是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和堂吉诃德两个伟大的艺术家一方面通过讽刺和嘲笑,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否定了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批判了害人至深的骑士道。另一方面通过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激起人们变革现实的要求,以改变世道人心。,异:我们说阿Q和堂吉诃德都是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的二重组合,但这种二重组合又呈现出两种不同性质的形态,一种是崇高性质的悲、喜组合,一种是非崇高性质的悲、喜组合。崇高性质的悲、喜组合是人物性格中的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带有崇高的特点或英雄色彩。堂吉诃德属于这一类型。非崇高性质的悲、喜组合则是人物性格中的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都不带有任何英雄色彩或崇高的特性。阿Q属于这一类型。一提起堂吉诃德,人们眼前总是闪现出一个除暴安良、执着追求、带有英雄色彩的真诚形象,而阿Q让人感触更深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他喜剧性的背后,蕴含着更深的悲剧因素。,差异的原因:这种同中之异是和两位艺术家塑造他们的初衷分不开的。鲁迅写作阿Q正传的目的是想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身上着眼,暴露国民性的弱点,揭出痛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正是因为鲁迅把阿Q作为批判的对象加以塑造,他不具有英雄色彩,也全无崇高的特征。鲁迅自觉地负起时代启蒙的重任,以阿Q的愚昧、麻木、自欺欺人、狂妄自大而又不思变革的病态心理,来警醒民众,把阿Q的显著特征精神胜利法作为应该抛弃的“国粹”加以剖析,激励民族奋起。,塞万提斯虽然宣称他写作堂吉诃德的目的是要打击过时的骑士制度,但由于他置身于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塞万提斯赋予他的主人公以人文主义的进步思想。从深层文本上来看,他是把堂吉诃德作为一个正面的人物加以描述的。表面看来,堂吉诃德是一个缅怀过时的骑士制度、用主观代替客观、用幻想代替现实的典型,但深一层看,他骨子里蕴含人文主义的进步思想:他认识到那是一个黑暗的时代,反复说他行侠的目的是“扫除暴行,伸雪冤屈,补救措失,改革弊端。”在政治上,他反对血统论,反对等级观念,认为为官要关心人民的疾苦。另外,堂吉诃德崇尚自由,说自由是“天赐的无价之宝”,为此,他冒险解救犯人,恢复他们的人身自由。,三、对“事业”的追求同:阿Q和堂吉诃德在作品中都有一定的追求。作为一个身处社会最底层的穷苦农民,阿Q有自发的革命意识。虽然他一生喜欢随波逐流,但其“投降”革命党算是阿Q生命中值得一提的“事业”。堂吉诃德与他相比,则有自己明确的、坚定的追求,那就是不畏强暴,复兴骑士道,立志扫除人间不平。,差异:我们从他们在追求事业时的信仰有无及其深层的文化蕴涵来对阿Q和堂吉诃德作进一步的剖析。阿Q是无所谓信仰(小而言之,信念)的。在意识中他鄙视男女关系,私下里却向昊妈求欢。他本来痛恨革命,“以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但当革命潮流波及到未庄的时候,看到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他便有些神往了,以至决意“投降革命党”。阿Q有的只是盲从,随波逐流,缺乏自己主观的判断、选择,更谈不上坚定的信仰(或信念)。,堂吉诃德却不是如此,他有自己坚定的信仰。尽管他只是因读骑士小说陷入了迷狂,但他为了捍卫自己意念中的骑士道,不顾家人的劝阻,三次出门游侠,虽历尽艰险,仍痴心不改。这种执着的信念是当时的中国人所缺乏的。,差异的原因:阿Q的无信仰和堂吉诃德的执着于信仰是由中西文化不同所决定的。中国文化是一种以生命为本的文化,如果一味执着于信仰,势必会危及人的生命,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贵生”相背,因而,无论中国的儒家文化还是道家文化都不推崇信仰。中国人在官运亨通时一般信仰儒家,而一遇到麻烦则逃到道家去寻找安慰。这种儒、道互补的人生观造就了中国人“中庸”的人生态度。至于下层不开化的平民百姓,如阿Q之辈,有的仅是盲从而已。,西方文化则执着于信仰,崇尚殉道精神。这在基督教中体现得非常明显。西方人受基督教影响之深,基督教这种坚定的信仰哺育了西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