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规划背景1.1规划的提出为保护鄱阳湖自然生态环境,落实十七大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江西省委、省政府适时提出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部署,这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为实现省委、省政府这一战略部署,科学编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合理确定区域范围、发展目标、战略重点、功能定位,统筹考虑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与利用等重大问题,是推进生态经济区战略实施的重要步骤和迫切需要。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撑,水利建设规划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体规划18项专业规划之一。按照江西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统一安排,江西省水利厅组织开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利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1.2规划编制的必要性1)编制本规划是保障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部署的需要。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是江西的代名词,是我省的名片”。为保护鄱阳湖自然生态环境,“永远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维护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与饮水安全,落实十七大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江西省委省政府适时提出了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部署。“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鄱阳湖为核心,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依托,以五大水系为纽带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国土主体功能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总体战略定位是:立足鄱阳湖,面向全流域,保护“一湖清水”,建设和谐家园,治山治江治湖治贫统筹兼顾,生态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把区域建设成生态优良、经济发达、城乡协调、生活富裕、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经济区,成为江西的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城乡协调的先行区,新型产业的集聚区,江西崛起的带动区,改革开放的前沿区。力争到2020年,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世界大湖流域综合治理的示范区、长江下游水生态安全的保障区、全国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部署,做好水利先行、水利基础工作,编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利建设规划”是十分必要的。2)湖区原生态已不复存在,水生态正在恶化,编制本规划是保护湖区水生态、永保鄱阳湖“一湖清水”的需要。鄱阳湖生态首先是水生态,鄱阳湖生态环境的保护应以水环境的保护为基础和重点,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生态经济发展的保障与支撑。为保护鄱阳湖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水质,江西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与贡献。但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增长,鄱阳湖正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近几年来,鄱阳湖枯水位连年下降,尤其是近两年,鄱阳湖枯水位突破了历史最低点,湖泊水面水体缩小,生物量下降,候鸟数量减少;与此同时,湖泊枯水期水质日渐恶化,水生态安全面临着严重的威胁,鄱阳湖原生态已不复存在。为使鄱阳湖水生态适应与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保鄱阳湖一湖清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利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3)区域水利现状及现有水利规划已不能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编制本规划是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建国以来,为治理和开发鄱阳湖流域,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省水利等有关部门对五大河流和鄱阳湖区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与流域规划工作,先后编制了赣、抚、信、饶、修五大河流的流域规划报告以及鄱阳湖区综合利用规划报告,这些规划文件对流域的开发治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据流域规划安排,我省先后实施了一大批防洪、治涝、灌溉、供水、水力发电、水土保持等水利工程设施,在流域内初步形成了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功能多样的防洪减灾与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水利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治水思路的不断调整与完善,尤其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提出与建设,对水利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需编制相应的水利建设规划,以适应和满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的需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利规划是以水利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区域水利综合规划,规划在深入调查鄱阳湖流域水利基础设施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需要,分别对区域的水生态环境与水资源的保护、防洪减灾、节水防污、河道整治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本规划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水利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2.1自然地理状况鄱阳湖流域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位于东经1133011831,北纬24293002之间,流域面积16.22万km2,其中江西境内15.67万km2,占流域面积96.6%,占江西全省国土面积的94.1%,江西绝大部分国土面积属鄱阳湖流域。鄱阳湖流域东、南、西三面群山环绕,内侧丘陵广亘,中北部平原坦荡,周边渐次向鄱阳湖区倾斜,形成南窄北宽以鄱阳湖为底部的盆地状地形,流域以丘陵、山地为主,丘陵、山地约占总面积的占78%,岗地、平原、水面约占22%。鄱阳湖水系完整,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流以及清丰山溪、博阳河、漳田河、潼津河等区间来水,经鄱阳湖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鄱阳湖水系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面积约占长江流域的9%,入江水量约占长江的15.5%。鄱阳湖为一个过水性、吞吐型的季节性湖泊,高水湖相,低水河相,有“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独特景观。鄱阳湖水位变化受五河及长江来水的双重影响,每当洪水季节,水位升高,湖水漫滩,湖面宽阔,碧波荡漾,茫茫一片;枯水季节,水位下降,湖水落槽,湖滩显露,湖面变小,蜿蜒一线,与河道无异。洪、枯水的湖体面积、湖体容积相差极大,湖口水文站历年最高水位22.59m(为1998年实测最高洪水位,吴淞高程系统,下同)时,湖面面积为4500km,相应容积为340亿m;湖口站历年最低水位5.9m时的湖平均水位为10.2m,其相应湖体面积仅约146 km,相差31倍,湖体容积仅4.5亿m,相差75倍。鄱阳湖流域水资源丰富,流域平均年降水量约1596mm,经湖口站出湖入江的多年平均水量为1436亿m3。流域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汛期49月占全年的75%左右,其中主汛期46月占50%以上,10月至次年3月仅占全年的25%,其中1012月仅占全年的9%。以松门山为界,鄱阳湖分为东(南)、西(北)两部分。东(南)部宽阔,湖水较浅,为主湖;西(北)部狭窄,为入江水道区。全湖最大长度173km,最宽处70km,平均宽度16.9km,入江水道最窄处的屏峰卡口宽度仅约3km,湖岸线总长约1200km。湖盆自东向西,由南向北倾斜,高程一般由12m降至湖口约1m。鄱阳湖湖底平坦,平均水深约6.4m,最深处在蛤蟆石附近,高程为-7.5m;滩地高程多在1217m之间,星子湖区约12m,都昌湖区约14m,康山、吴城湖区约16m。鄱阳湖湖区地貌由水道、洲滩、岛屿、内湖、汊港组成。水道分为东水道、西水道和入江水道。洲滩有沙滩、泥滩、草滩三种类型,共3130 km。其中沙滩数量较小,高程较低,分布在主航道两侧;泥滩多于沙滩,高程在沙滩、草滩之间;草滩为长草的泥滩,高程多在1417m,主要分布在东、南、西部各河入湖的三角洲。全湖有岛屿共41个,面积约103 km,岛屿率为3.5%,其中莲湖山面积最大,达41.6 km,而最小的印山、落星墩面积都不足0.01 km;湖中岛屿景色秀丽,风景如画。湖区主要汊港约有20处。鄱阳湖区土壤资源丰富,类型繁多,为农林牧副渔业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土壤类型主要有草甸土、水稻土、黄棕壤、红壤、旱地土壤等。2.2水利建设现状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水利工作十分重视,我省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较完善的防洪、治涝、灌溉、供水、发电、水土保持等水利工程体系。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修建各类水利工程40余万处,其中堤防工程816座(保护农田千亩以上的圩堤),水库工程9783座,山塘24.85万座,引水工程9.59万处,机电排灌站3.21万处。水利工程年供水总量194.1亿m3,有效灌溉面积2759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88.3%;治理低洼易涝耕地面积547万亩,占全省易涝面积的71.5%;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7万km2;堤防工程堤线总长9753km,保护耕地面积1146万亩,保护人口1180万人。“九五”以来,特别是“98”大水后,江西水利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水利投资大幅度增加,水利建设进程加快,一批重要骨干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和开工建设:长江干堤与江岸加固整治工程竣工完成并通过验收;鄱阳湖区二期防洪工程部分重点堤防、赣抚大堤加固工程基本达到设计防洪标准;南昌等重要城市防洪及五河整治重点段等重点防洪工程建设加快,城市与区域防洪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廖坊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一大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以及河湖清淤疏浚、蓄滞洪区安全建设、防汛指挥系统工程正在实施;兴建集中供水工程13351处,单户供水工程105119处,469.81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得到解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取得进展,发展节水灌溉面积85.3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0万亩;全省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由赣江流域扩大到整个鄱阳湖流域,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农发水保项目工程、鄱阳湖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长治”工程国家农业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十百千”示范工程和其它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破坏大于治理”的局面得到扭转;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投入力度逐步加大,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得到加强,水质监测站网体系逐步完善;水利改革不断深入,水利管理工作得到加强。水利建设为江西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防洪安全和水资源保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3存在的主要问题(1)防洪减灾体系薄弱,洪、涝灾害发生频繁且损失严重现状鄱阳湖流域综合防洪减灾体系仍不完善,流域关键控制性工程少,防洪措施较为单一,多数中小河流尚未进行系统治理。在鄱阳湖水系五大河流上,除修河建有柘林、赣江建有万安、抚河建有廖坊水库以外,其它河流及河段尚无流域关键控制性水库,其中赣江万安水库因库区移民问题而未能达设计要求运行,其防洪作用受到极大的限制。流域规划的赣江峡江、饶河浯溪口等干流控制性防洪枢纽工程至今还未兴建。在重要城镇的防洪建设中,现状虽已基本形成一定规模的防洪保安体系,但普遍存在整体防洪能力低下,现有防洪设施标准低、质量差、病险工程多等问题。此外,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防洪要求的提高,现状防洪能力不能适应城市发展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圩堤是我省最为普遍且重要的防洪工程设施,现有圩堤大多标准低,险工险段隐患多,防洪形势严峻。目前五河干、支流中下游及鄱阳湖滨湖尾闾地区仍有部分5万亩以上的重点圩堤没有按标准进行加高加固;同时,鄱阳湖一期工程建设的12座保护农田十万亩以上的重点圩堤,经过多年运行已老化或由于河势、水流条件变化,出现新的险工险段,其防能力仍达不到要求。此外,流域内5万亩以下的堤防(特别是15万亩圩堤)由于规模较小,资金投入更为严重不足,工程大多建设标准低、质量差,现有防洪能力大多仅约为28年一遇。涝灾是五河中下游及滨湖地区发生最为频繁且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由于治涝工程长期缺乏投入、标准低、年久失修、老化严重,大多数城镇和主要易涝地区排涝能力严重不足。鄱阳湖流域年平均涝灾面积约67万亩。山洪灾害也是我省严重自然灾害之一,发生频繁,损失严重,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山洪灾害发生,现状我省山洪灾害防治能力较差。(2)旱灾频繁,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鄱阳湖流域水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加上现有设施老化失修,工程型缺水普遍存在。如逢1963年、1978年、1991年和2003年大旱年,全省农业受灾面积在100万公顷以上,还有大批工矿企业停产。至2005年底,全省约有363万亩农田没有灌溉设施或配套设施不全,且现有灌溉面积中大多灌溉保证率不高,抗旱能力不足,全省还有约1250.8余万人的饮水安全和786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尚未得到解决,萍乡、东乡、德兴等城镇缺水严重。我省共有各类水库9783座,万亩以上灌区336处,机电泵站3.21万座,但这些工程绝大多数属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兴建,标准低,运行期长,病险工程多,工程效益不能正常发挥。(3)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鄱阳湖流域目前水质状况总体较好,主要由于经济欠发达,排污少,加之水量丰富,自净能力较强,但水污染呈加剧趋势。根据江西省水文局水质监测资料分析,上世纪90年代,鄱阳湖以、类水质为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域排污总量增加,鄱阳湖水质逐年下降,至2007年,鄱阳湖出湖类水质的水量占80%,其中10-12月湖盆类水以上水质不到30%。据2007年鄱阳湖湖区21个监测站点监测资料,水质劣于类占66.792.3%,几乎没有一处、类水。与历史同期相比较,2001年、类水占80%,没有出现劣类水,到2006年、类水占50%,劣类水占18%,6年期间鄱阳湖水质、类水下降了30个百分点,劣类水上升了1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鄱阳湖水质呈明显下降趋势。另据有关调查结果,江西全省91城市(包括建制市和县城所在地)共141个供水水源地,其中地表水水源地136个,水质合格占水源地98.5%;地下水水源地5个,均合格。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排污量增加,部分河段,特别是城市河段污染加剧,造成有水不能用,水质型缺水开始显现。尤其是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不到要求,近年来,萍乡市、新余市等近20个县级以上城镇因城区河段污染,不得不改用水库作为城市供水水源地。此外,鄱阳湖湖区等地区钉螺面积和血吸虫病人有所回升,水利结合灭螺和血吸虫病防治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4)水土流失依然严重据遥感调查,鄱阳湖流域水土流失依然严重。据统计,鄱阳湖流域现有水土流失总面积31862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0.1%。其中轻度流失面积11502km2,中度流失面积9795km2,强度流失面积7295km2,极强度流失面积2007km2,剧烈流失面积1137km2,分别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36.2%、30.9%、23.0%、6.3%、3.6%。流域现有崩岗43830处,崩岗面积17812.22hm2。从崩岗面积分布来看,赣江流域崩岗面积最大,其次为修河流域、抚河流域、信江流域、饶河流域;从崩岗数量分布来看,赣江流域崩岗数量最多,其次为修河流域、抚河流域、饶河流域、信江流域。同时,由于修路、采矿、城市新区、工业园区等开发建设活动没有全面执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加上陡坡开荒、顺坡耕作等不当的农业开发活动,以及乱砍滥伐、乱采滥挖等违法行为屡禁不止,致使流域内每年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仍有80万亩左右,将近抵消每年治理面积的1/3。局部地区破坏大于治理的现象仍然存在。(5)水利管理及服务职能有待加强水利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水利各项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水资源多头管理未根本改变,节水意识淡薄等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洪水管理制度还不健全,防洪减灾社会化保障体系亟待完善,一些地区经济活动侵占河道和影响河道行洪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水土保持和水环境保护意识需进一步提高,预防监督机制尚待健全。3规划目标与原则3.1规划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生态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建设生态文明、维护河流湖泊健康、促进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着力于保护和改善水环境与水生态,提高区域防洪减灾与水资源保障能力,提升生产生活环境质量,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保障区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环境安全,对鄱阳湖流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全方位的规划与部署,以水环境安全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区域生态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充分发挥水利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基础与支撑作用。3.2规划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体现水利的基础与支撑作用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影响;体现水利建设规划服务于区域水环境安全,服务于“永远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服务于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基础作用。、以人为本原则。保障防洪安全、用水安全、粮食安全是水利建设规划中的重要任务,按照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原则安排好防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按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要求,着力解决好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则。在保护中促进开发,在开发中落实保护,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合理分析水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统筹考虑流域、区域、城乡水利协调发展。、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体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相协调的原则。3.3规划目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利建设规划总体目标为保障区域防洪安全、水生态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维护湖泊河流健康,促进人水和谐,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进一步完善区域防洪治涝减灾体系,提高水土流失治理程度,基本遏制鄱阳湖流域水污染问题与水质逐渐变差趋势,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下泄,保证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水环境的持久良好维系区域水生态安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4规划编制依据(1)国家及地方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江西省水资源条例、江西省生活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办法等;(2)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赣府厅字200838号“关于印发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会议纪要的通知”;(3)中国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规划纲要(简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8年7月16日;(4)水利有关规划成果:江西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鄱阳湖区综合水利规划(水规划部分)、江西省防洪规划、江西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江西省大型泵站更新改造规划、江西省水环境保护规划、江西省水源地保护规划等有关专业规划;(5)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SL201-97)、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SL45-2006),以及其它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3.5规划范围及规划水平年根据省发改委中国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规划纲要,按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特征、经济地域的内在联系,将鄱阳湖全流域划分为湖体核心区、环湖平原区、五河流域区。其中湖体核心区范围为鄱阳湖水域和湿地,南北长173km,平均宽16.9km,湖岸线长1200km;环湖平原区范围包括6个设区市市区和22个县(市),国土面积4.38km2;五河流域区范围为剩余5个设区市市区和58个县(市)。由此,确定水利建设规划范围为江西境内鄱阳湖全流域。规划水平年:规划基准年为2007年,规划水平年为2012年,重大工程展望到2020年。4 水资源保护规划4.1水资源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4.1.1水资源保护现状4.1.1.1水环境质量状况根据2007年度水质监测成果资料,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分别对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水系及鄱阳湖水质现状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全年类水占67.4%,类水占19.3 %,劣于类水占13.3 %,其中,类水占8.1 %、类水占1.1 %、劣类水占4.1 %;污染河段主要分布于绵江瑞金糖厂段、贡水赣州梅林渡口段、赣江赣南农药厂段、赣州储潭段、赣江滨江宾馆段、赣江大桥段、青山闸段、梅江师范码头段、平江兴国红军桥段、桃江龙南南海塘段、钢丝桥段、峡江口段、信丰段、敖溪水乐安红卫桥段、袁河宜春化工厂段、锦江上高段、东乡水东乡公路桥段、东乡铁路桥段、信江鹰潭化工厂段、昌江景德镇吕蒙桥段、乐安河石镇街段及洎水德兴天门村段等22个河段;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总体看,五大河流水质状况全年、汛期、非汛期类水河长比例分别为86.7 %、93.2 %和85.1 %,汛期水质好于非汛期;从五大河流水质现状比较看,水质最好的为修河,其次为抚河、信江、赣江,水质最差的为饶河。详见图4.1.1。2007年对鄱阳湖湖区水质进行了监测,其中在4月和7月各进行了一次常规监测,9月后每月监测一次。7月份取样水位17.77m,相应水面面积约3500km2,容积约145亿m3,类水占26.3%,类水占47.4%,劣类水占26.3%,注入长江的出湖水质为类水;9月份湖区水面面积为3005 km2,类水占60%,类水占40%,注入长江的出湖水质为类水;10月份以后鄱阳湖水位持续降低,湖体自净能力下降,注入长江的出湖水水质1011月变成了类水,12月下降为类水。主要污染区域分布在昌江口、乐安河口、信江东支口、信江西支口、赣江主支口、鄱阳、龙口、康山、棠荫、都昌、渚溪口、星子、蛤蟆石和湖口等处,主要污染物为总磷和氨氮;49月富营养化评分值为48,属中营养。4.1.1.2 水资源利用状况鄱阳湖流域水资源丰富,流域平均年降水量约1596mm,经湖口站出湖入江的多年平均水量为1436亿m3,2007年流域平均年降水量约1291.6 mm,与多年平均降水量比较减少了21.2%,属枯水年份,入江水量也相应减少为1013亿m3。流域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汛期49月占全年的75%左右。鄱阳湖流域面积为长江流域面积的9 %,水资源总量却为长江的15.5 %,说明鄱阳湖流域是长江流域水量最多的流域之一。2007年全省总用水量234.87亿m3中,以农业用水量154.22亿m3(占用水总量的65.7%)为最大,工业用水量58.6亿m3 (占比例为24.9%)次之,生活用水量22.05亿m3(占用水总量的9.4%)。2007年,鄱阳湖流域废污水排放量27.01亿吨(不含发电和矿坑排水),其中城镇居民生活废水6.62亿吨,占总排放量24.5%,第二产业废水18.87亿吨,占总排放量69.9%,第三产业废水1.53亿吨,占总排放量5.7%,火电厂直流式冷却水23.21亿吨,矿坑排水量0.31亿吨。4.1.1.3水资源保护“十五”期间,江西省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投入力度逐步加大,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得到加强。全省主要江河湖库已布设水质监测站268个,水质监测站网体系逐步完善。入河排污口水质水量监测逐步开展,水资源保护、环境影响评价、治污新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已全面展开。2007年省水利厅向社会公告了第一批江西省入河排污口登记名录,共计1180个入河排污口,主要包括入河排污口所在地、设置单位、年排污总量、排入水体等四项内容,加强社会监督。同时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省水利厅还成立了绿色生态江西建没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制订了江西省水利厅绿色生态江西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推进绿色生态江西建设。多年来,我省积极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五河流域先后实施了全国八片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国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等一批水土保持工程。实施赣江上游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后,共治理竣工小流域86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8877hm2。在国家专项资金的带动下,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草、路统一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4.1.2水功能区划据江西省水(环境)功能区划,鄱阳湖流域面积占江西省面积的94%,共划分出一级功能区309个。其中,保护区25个(其中自然保护区16个,源头水保护区9个),开发利用区118个,缓冲区2个,保留区164个。鄱阳湖环湖区划分一级水功能区17个,包括开发利用区8个,保留区2个,保护区7个。开发利用区中划分了8个二级水功能区,主要是饮用水源区3个,工业用水区1个,渔业用水区4个。表4.1.1 鄱阳湖水系水功能区划结果统计表水功能区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博阳河漳田河潼津河清丰山溪鄱阳湖湖区一、保护区8311500007二、缓冲区1001000000三、保留区811422221631122四、开发利用区591115131020008其中:饮用水源区4911148820003工业用水区4491210810001景观娱乐用水区5110200000渔业用水区0000000004过渡区1010200000一级区划合计14928383731511217根据现有条件,江西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已在187个水功能区设立监测断面。水功能区河流总长度3542.3km,其中一级区65个,二级区122个。监测结果表明:2007年全年水质达标的有158个,达标率为84.5%;汛期达标个数164个,达标率为87.7%,非汛期达标个数151个,达标率为80.7%;达标河长3044.7km,占评价河长的86.0%,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和总磷。4.1.3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水功能区纳污能力的确定分两类情况:一类是绝大部分保护区、保留区和缓冲区水质优良,入河排污量很小,其水质目标原则上是维持现状水质,将功能区的现状污染物入河量视为功能区的纳污能力;另一类是所有的开发利用区和少量需要改善水质的保留区,其纳污能力需要通过计算来确定。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计算与其水质保护目标、水体稀释自净能力、以及上游背景来水水质等因素相关。而水体稀释能力决定于水体水量,自净能力则决定于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衰减能力。据江西省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及水资源保护规划,鄱阳湖水系污染物现状入河量C O D为18.44万t、氨 氮为1.59万t,纳污能力C O D为33.38万t、氨 氮为2.62万t。其中五河流域纳污能力C O D为33.09万t、氨 氮为2.56万t,鄱阳湖环湖区纳污能力C O D为1393.17t、氨 氮为179.17t。表4.1.2 鄱阳湖水系各区划河流纳污能力汇总表河流湖泊C O D(t/a)氨 氮(t/a)现状入河量纳污能力现状入河量纳污能力1赣江127931.92214921.4612917.7316561.442信江11141.3835852.39806.0627623抚河7079.929210.92569.522464.34饶河33547.5727591.25992.761929.015修水3086.2423332.93456.261973.136博阳河134.95439.4810.0872.27漳田河0315.36078.848潼津河0236.52059.139清丰山溪0473.040118.2610鄱阳湖环湖区1454.031393.17132.5179.17鄱阳湖水系合计184375.99333766.5215884.9126197.484.1.4 存在的主要问题上世纪80年代鄱阳湖水质以、类为主,平均占85%,水质状况呈缓慢下降趋势;至90年代仍以、类水为主,平均占70%,下降趋势加快;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2003年以后,、类水仅占50%,下降趋势急剧。近年来,鄱阳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固体废物污染突出,水质已具备富营养化条件,局部水域还存在较为严重的蓝藻问题;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一些动植物种类正在消失或严重退化;鄱阳湖纳污能力逐步弱化,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的目标已亮起了警告的黄牌,如何保护现有的水资源、充分了解现有的水资源状况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要任务,目前全省水质监测网络体系很不完善,水功能区监测还没有完全开展起来,全鄱阳湖流域仅有部分水功能区设立了监测断面,难以全面了解功能区水质状况,不足以为水资源区域管理与分配提供科学依据,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五大河流所携带的污染物进入鄱阳湖湖区的量日益增多,污染源的控制措施不完整也是当前水资源保护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受气候变化及三峡运行等的影响,近年来鄱阳湖洪水位有升高的趋势,而枯水位有下降且维持时间变长的趋势。1998、1999年连续两年鄱阳湖出现了超历史的最高洪水位,2006、2007年湖盆水位连续长时间突破历史最低点(2006年811月份湖区星子站最低水位均低于历史同期最低值,2007年4月6月、10月12月水位均比同期多年平均水位偏低2m以上,特别是5月份,实测水位比同期多年平均水位偏低3.98m;星子站2007年低于8m的水位长达50天,低于14m的水位长达250天;其中5、6、12月份分别超历史同期最低水位)。鄱阳湖洪枯水位的剧烈变幅对区域生态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洪、涝、旱灾害发生频繁,水土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生产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土地肥力减弱,沙化面积扩大,水生生物资源退化。同时,巨大的洪、枯水位差给钉螺的孳生、扩散创造了条件,造成不少地区血吸虫病目前仍处于重流行状态。鄱阳湖长时间的枯水位严重影响着沿湖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导致湖区水质变差、水面水体缩小、植被干枯、候鸟觅食困难与数量减少。2007年鄱阳湖枯水位导致沿湖上千万人口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当年越冬候鸟显著锐减。鄱阳湖洪、枯水位的剧烈变幅已成为制约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江西地处红壤丘陵水力侵蚀区,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35万km2,占山地面积的33.3%,其中强度及强度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达1.08万km2。现状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水土保持意识淡薄,宏观管理力度不够;局部水土流失状况依然严重。上世纪90年代以来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得到了遏制,但一些已治理地区存在林种单一、林分结构简单,蓄水保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开发建设项目逐年增多,加之执法力度跟不上,局部的“一方治理多方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依然存在。治理任务重,资金投入不足。严重的水土流失,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安全及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多方面的危害。水土流失产生的大量泥沙,下泄并淤积在江、河、湖、库,致使我省各主要河流泥沙淤积严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部分河流河床平均被抬高了一米多,有些河段甚至被抬高了二至三米;全省九千多座水库,每年因泥沙淤积减少库容近千万立方米。由于泥沙淤积抬高河床,导致在相同流量情况下,水位明显抬高,出现“小流量、高水位、多险情”,加剧了防汛压力。4.2水资源保护目标基本遏制鄱阳湖流域河流湖泊水生态环境变差的趋势,确保河、湖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目标,主要生活供水水源地水质达到类水质标准,其它供水水质基本满足用水部门要求,保障区域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及用水安全;确保“鄱阳湖一湖清水”,五河主要监控断面及鄱阳湖水质稳定在类以上;有效控制鄱阳湖水位变幅,合理开发利用湖区水土资源;水土流失面积持续减少,平均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万hm2,治理区植被覆盖率达到70%以上,江河泥沙减少10%;有效控制血吸虫病漫延趋势。至2012年,逐步解决全省600万人的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使无法得到或负担不起安全饮用水的农村人口比例降低一半,大大改善农村生活用水条件;以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支撑区域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4.3水资源保护措施规划为适应与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要求,发挥水资源保护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基础与核心作用,在摸清水资源保护及水环境现状与存在问题基础上,根据水资源保护目标与任务要求,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形式,建立完善、有效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保护体系,以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持续良好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保护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实施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合理调控鄱阳湖枯水位,有效控制和改善湖区水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湖区水土资源;采用水利工程措施进行水利灭螺,预防与控制血吸虫病;全面实施水土保持建设工程,有效预防水土流失,实施生态修复;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氟、砷超标、血吸虫病疫区和其他饮水不安全农村饮水问题;同时,还需建立完善的河湖监测体系,有效监测与控制江河流域水量、水质变化等。4.3.1 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是一座具有供水(灌溉)、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配置、航运、发电、旅游、血防以及水产等效益的综合水利枢纽工程。该工程通过控枯不控洪的工程建设方案,以解决水资源合理利用为重点,按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要求控制相对稳定的鄱阳湖水位,保证鄱阳湖枯水季有足够的水量,保障湖区水生态环境安全,维护湖泊河流健康;保障湖区人民群众健康;稳定自然保护区面积,加强吴城、南矶山湿地的保护;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鄱阳湖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水环境安全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支撑区域生态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1) 工程总体布置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由枢纽工程和自然保护区防护工程两部分组成,其中枢纽工程位于鄱阳湖入江水道上的屏峰山与长岭山之间,自然保护区防护工程包括对鄱阳湖(吴城)、南矶两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防护工程。枢纽工程布置于入江水道的屏峰山长岭断面,坝址宽约2.8km,枢纽工程包括水电站、鱼道、拦洪泄洪闸、筏道、船闸等组成。拦洪、泄洪闸共设74孔,每孔净宽16m,总净宽1184m,设计最大泄洪流量38200m3/s;水电站采用灯泡贯流机组18台,单机容量20MW,总装机容量360MW;船闸按级航道设置,在枢纽左右两侧各设船闸一座,闸室有效尺寸为(长宽门槛水深)200m34m4.5m;在水电站两端各设鱼道一座,槽净宽4m。为使保护区的水环境(如保护区内水域的水深、水量的时空变化等)按生态环境要求运行,规划对两座国家级自然保护进行工程措施防护。工程措施包括节制闸、湿地防护堤、排水电排站等。根据湖区洪水特点以及湿地的防护要求,对保护区主要进行平、枯水季节的防护,而汛期由于鄱阳湖水位高保护区基本恢复天然状态。鄱阳湖(吴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按湖泊地形分布共分成九片进行防护,防护区总面积为258 km2,共需布置节制闸9座,电排站8座,总装机容量约为4980kw。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取集中布置的方式进行防护,拟定的防护区总面积为179.5 km2;防护工程需新修湿地防护堤长20km,节制闸6座;电排站1座,装机容量4160kw;整治排水沟渠5km。(2) 调度运行方式初拟工程枯水期控制水位为16m。汛期(49月)调度运行方式:洪水期间枢纽不进行防洪控制,当水位超过16m时,闸门全开,鄱阳湖洪水与长江洪水自由交换,鄱阳湖恢复天然状态下的江湖蓄泄关系。非汛期(10月次年3月)调度运行方式:根据枯水期水环境保护以及供水、发电、航运、旅游等综合利用要求,按枯水期控制水位16m控制,按径流式运行,即来多少水泄多少水,保持鄱阳湖枯水期控制水位,也不改变该期间天然来水过程。长江下游应急调度:根据长江下游干流河段应急需要(如压咸、疏导航道、突发事件等),生态水利枢纽工程可临时进行应急调度。(3) 工程效益与投资生态环境保护效益:进行人工控制平枯期湖水位后,枯水期湖泊水体面积、容积增大,水环境容量增加,有利于稀释入湖污染物,改善湖体枯水期水质;工程按血防灭螺要求调度后,辅以相应措施,就有可能消灭洲滩钉螺,减少血吸虫的危害;建自然保护区防护区后,可改善因枯水位下降而造成的湿地萎缩、植被干枯、渔类及候鸟等物种减少等生态问题。水土资源利用效益:在水资源方面,增加沿湖城乡供水的可靠性;为沿湖农田灌溉提供了充足水源并创造自流条件;枯水季节(12次年2月)可为长江下游多提供一定的优质枯季水量;此外,必要时还可为长江下游进行水资源应急调度(如下游突发水体污染事件、压咸调度等)。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能提高湖区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率,为湖区水位变动带的利用创造了条件;同时能大大增加水产养殖水面。水能利用效益:电站装机容量360MW,多年平均年发电量7.47亿千瓦时,能提供大量清洁能源。航运效益:增加湖区与五河尾闾的航运水深,增加航运里程,改善航运条件尤其是枯水季节的航运条件,减少航道维护,缩短了枯水季节的航运里程,可使湖区和主要河流尾闾区的航道等级均达三级航道(1000t级)以上;同时也为湖区和五河尾闾区的港口码头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将为规划的环湖城市群的水运交通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其它效益:为利用沿湖岸线、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发展湖区旅游事业、开发利用沿湖地区矿产资源等创造了良好条件。经估算,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总投资约为84.6亿元,其中自然保护区防护工程投资约9.5亿元。工程建设基本无淹没损失和移民。(4)问题与对策措施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是鄱阳湖区保护开发中的一项关键性工程,工程既有巨大的供水、生态、水资源配置、血防、航运、发电等多方面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同时工程又可能将对滨湖尾闾河道回水、治渍及泥沙淤积等方面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由于工程规模较大、运行调度复杂,因此,该工程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因素众多的系统工程。受研究条件、环境、资金等的限制,以往对该工程的研究仅仅是初步的。目前,随着鄱阳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变化,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发建设条件与环境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新的生态环境建设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水资源开发利用需求、以及三峡运行影响等新的条件和形势下,为尽早开发利用湖区丰富的水土资源,减少湖区洪、涝、旱等自然灾害,改善湖区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鄱阳湖一湖清水下泄”,我省正在对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进行新的、全面而系统的论证与研究,充分探讨工程的利弊得失,以使该工程尽早实施并发挥巨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4.3.2 河湖监测体系规划我省现有水质监测站123个,合计监测断面245个。其中:基本站28个,辅助站88个,专用站7个。按功能分:水资源质量站116个,界河站3个,供水水质站2个,入河排污口水质站2个。根据我省实际情况、水污染特点和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类对水质的需求,调整优化水质监测站网,针对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地建立快速应急监测、自动监测、动态监测系统,形成完善的水质、水量河湖监测网络体系,满足水资源保护与管理部门实时掌握水质信息要求,为水资源保护提供切实保障。规划至2012年,在全省范围共规划设置水质监测站202个,其中:基本站38个,辅助站77个,专用站87个。若按功能划分则:水资源质量站146个,界河站19个,供水水质站15个,入河排污口水质站22个。规划新增设水质监测站79个(监测断面91处),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站1处,在9个水环境监测中心各配备一套移动水质监测设备,以应对水质突发事件,增强应急能力。监测体系建设总投资7430万元。4.3.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水力侵蚀区治理:改造坡耕地: 25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25以下的坡耕地推行保土耕作或高标准整地种植经济果木林或坡改梯、旱改水种植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轻、中度流失坡面以封禁为主,适当补植针阔叶林种;中度流失坡面以水土保持林草及小型拦蓄工程为主;强度以上流失区以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及小型拦蓄工程为主,结合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沟道侵蚀治理可采用“上截、下堵、中级绿化”的方法,通过生物、工程、耕作三大措施立体复合配置,实现坡水分蓄,沟水节节拦蓄,有效控制沟道侵蚀。采取营造薪炭林,修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多能互补措施,解决农村能源短缺问题,防止植被人为破坏。滨湖沙区治理:沙障固沙:在流动沙丘,用柴草设置沙障,营造乔灌草混交的防风林带,固沙造林。固定沙丘采用封沙补植,半固定沙丘采用前阻挡,丘顶丘坡固定,丘间开发利用方式进行治理。水土保持修复:对重要水源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采取全封形式,禁止一切人为的开发建设活动和樵采行为;其它区域采取季节性半封、轮封形式。崩岗防治:崩岗综合治理措施布局为上截,在崩岗顶部修建截水沟(天沟)以及竹节水平沟等沟头防护工程;中削,对较陡峭的崩壁,在条件许可时实施削坡开级;下堵,在崩岗出口处修建谷坊,并配置溢洪导流工程;内外绿化,崩岗顶布设水土保持林,崩壁修建的崩壁小台阶种植灌草,崩岗内部布设水土保持林或经济林果。水土保持监测网络: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需建设1个水土保持监测总站、6个监测分站、1个观测场和30个监测点。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总投资为1498万元。至2012年,鄱阳湖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95万hm2,治理崩岗11395处、治理崩岗面积4637.51hm2,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3318.58km2。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投资为50.45亿元。4.3.4水利血防措施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阻碍疫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传染病。我省是全国血吸虫病流行严重的省份之一,血吸虫病流行历史远久。根据江西省卫生厅血地办2006年统计资料:全省血吸虫病疫情未控制县11个(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鄱阳县、余干县、星子县、都昌县、永修县、共青城、彭泽县、瑞昌市),疫情传播控制县7个(南昌市高新开发区、上饶县、玉山县、九江县、湖口县、庐山区、丰城市),疫情回升的传播阻断县5个(信州区、广丰县、九江开发区、德安、安义县)。血吸虫病疫情涉及流行乡镇281个,流行乡镇人口769.38万人;涉及流行村1828个,流行村人口453.44万人;现有病人111922人,其中急感病人54人,晚血病人5262人;有螺乡镇203个,有螺面积8.14万hm。水利血防贯彻“疫区优先治水,治水结合灭螺”的环境改造灭螺为本的水利灭螺方针,不断完善适合我省省情的水利血防各项防治措施,加强监测,巩固和扩大血吸虫病治理成果,结合其他各种措施,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的流行。水利血防规划范围包括血吸虫病疫情未控制县11个县(市、区),疫情传播控制县7个县(市、区),以及本次省卫生厅血地办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美容仪器行业2025年市场细分领域品牌竞争力提升案例研究报告
- 智能剪刀配件中微型传感器集成与数据安全防护的协同优化路径
- 智能制造转型中切纸鼓轮柔性化生产与能耗优化的动态平衡模型构建
- 物资采购真题答案及答案
- 马兰谣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音乐人音版五线谱北京三年级上册-人音版(五线谱)(北京)
- 2025年中国橡胶脱毛块数据监测报告
- 智能交互界面设计如何突破传统香氛设备操作逻辑壁垒
- 无人机精准施肥技术对剪股颖生长周期调控的实践困境
- 新型胆汁酸替代疗法对利胆素片临床定位的冲击与机遇
- 新型柔性材料减震平台在低频地震中的能量耗散效率瓶颈
- 第二单元混合运算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配2025年秋新版教材)
- 基孔肯雅热防护知识科普课件
- 《心系国防 强国有我》 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第一课国防教育主题班会
- 绘本《其实我很喜欢你》冯玉梅
- 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债券预审核指南(三)审核和发行程序及其实施
- 食管癌颈部吻合ppt课件
- 脐针临床实战解析(案例分析)精品医学讲座课件(210页PPT)
- 陶瓷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范文
-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31《线段、直线、射线和角》课件
- 互联网+背景下外语专业人才的就业方向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