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 复习重点_第1页
医学心理学 复习重点_第2页
医学心理学 复习重点_第3页
医学心理学 复习重点_第4页
医学心理学 复习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文库08救援第一章 绪论(注意把概念与例子之间的对应)1.(定义)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交叉的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研究深信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研究各类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即变化规律;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治疗。3.(概念)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像医学工作的思想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注意对生物医学模式的理解P5)身心分离观是生物医学模式下的观念。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由美国学者恩格尔提出。5.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可以分为观察法、调查法、心理测量法、个案法、实验法和相关研究法。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 认知过程 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心理现象 意志过程 人格倾向性 人格(个性) 人格特征 自我意识系统第一节 认知过程1.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2.感觉的特征(注意与例子的对应):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其间成反比关系; 感觉后像: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的暂时停留现象,可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 感觉的适应:嗅觉的适应现象最强,听觉和痛觉的适应现象较为少见,痛觉无适应现象;感觉的对比:同一感觉器官由于不同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会使感觉在强度上和性质上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对比(包括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联觉:当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如沉重的乐曲、甜蜜的笑容。3.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如看到红红的苹果、听见动人的歌曲等。4.知觉的特性:只觉得相对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恒定、正常) 视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等(如看五星红旗从不同角度都是红色,雪是白的等都属恒常)5.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6.错觉:是指在客观事物的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7.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按记忆的内容分为: 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按信息加工方式或保存时间的长短分: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具有物理特性编码,有鲜明的形象;短时记忆,又叫初级记忆,该注意能保持1分钟以内,记忆的广度是72个“创克”; 长时记忆:又称二级记忆。8.遗忘 :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再现。(遗忘的内容:遗忘总是先快后慢,最后稳定在一定水平)遗忘规律:遗忘进程先快后慢,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发现了这一现象;以往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有关(前摄抑制、倒摄抑制);以往的多少与个体的心理状态有关;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有关。9.注意(attention):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10.注意的分类(单选): 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如响雷听雷;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有以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但无需太多意志努力的注意。11.思维(thinking):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重要特性。所谓思维的概括性,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反映,一方面是对一类事物共同本质的特征进行反映;另一方面,思维是对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思维的分类:根据思维的方式分: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按思维的指向性分(单选、判断):聚合思维,也称求同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据思维的独立程度分:常规思维/习惯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思维的过程:即在头脑中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取、概括的过程。12.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形象的功能(简答,注意课本中的例子P21):想象具有预见作用; 想象具有对认识的补充作用;想象具有对情绪的调节作用; 想象具有代替作用; 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 想象的种类: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无意想象(无预定目的)。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1.情绪(emotion)和情感(affection)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需要时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情绪和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2.情绪和情感的关系(简答): 区别:从需要的角度情绪与需要的角度相关联,情感与社会性质相联 从发生的角度区分,情绪发生较早,人和动物都有,而情感发生较晚,仅人类独有 从反映的角度区分,情绪带有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常随常随情境的改变而改变;而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反映的强度:情绪比较强烈,带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感体验较弱,也很少具有冲动性。 联系:情绪情感总是彼此依存、相互交融的,稳定的情绪是在情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映得以表达。3.情绪的功能(简答,具体点的扩展见书)P22: 适应功能: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工具,它能传递信息,获得帮助; 激发功能: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放大内驱力,以兴趣和好奇心促进认知; 对动作效率的影响:愉快情绪与工作效率成倒“U”关系。(中等唤醒水平的愉快和兴 趣为认识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过低或过高的愉快均不利于认知操作); 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4.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mood)是指微弱而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如人逢喜事精神爽; 激情(intense emotion)是一种迅猛爆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应激(stress):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5.情感(指人与的社会性需要像联系的主观体验)的分类(填空): 道德感(moral felling);理智感(rational felling);美感(aesthetic felling)6.情绪的两极性: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 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 情绪的紧张度有紧张与轻松两极。7.情绪方面的理论(填空):沙赫特-辛格的情绪三因素学说,其提出情绪的产生是受认知过程、环境刺激、生理反应三种因素所制约,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第三节 意志过程1. 意志(will)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2. 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单选、判断、简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前提);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核心);以随意活动为基础。3. 意志的品质(填空,注意与与之相反的方面的比较):自觉性(反:摇动性、盲从、独断性);果断性(反:优柔寡断);坚韧性(反: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执拗); 自制性(反:任性、怯懦)。第三节 人格1. 人格(personality):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2. 人格的特征(简答):独特性与共同性;社会性与生物性;稳定性与可塑性;整体性3. 人格心理特征:它指个体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4.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论述):生物因素:自然基础或物质前提,它包括遗传基因的影响、神经系统的特征及生理状况的影响;环境因素:是决定因素,它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环境等;实践活动;自我教育。5. 需要(need)是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一般分为生理性需求和社会性需求。6.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注意是由低到高):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7. 动机(motivation)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其中需要和诱因是动机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8. 动机具有活动、指向、维持和调整三个功能。9. 动机冲突(给例子需要知道是那种冲突):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10. 挫折(frustration):动机收到干扰阻滞、被迫暂停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大需要不能满足的状态。11. 能力(ability):是人能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12. 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质和量方面):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在人群中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常态分布;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能力的类型差异(质的差异)。13. 智力(intelligence):属于一般能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常包括液态智力和晶态智力)14. 气质(temperament) 希波克拉底提出气质体液学说,认为人体内有血液、粘液、黑胆汁和黄胆汁四中液体,并根据他们将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15. 气质类型的生理机制,目前主要是巴普洛夫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学说,其包含四:种基本类型(注意对应):兴奋型:类似于胆汁质型火气大,肝病多;活泼型,类似于多血质型好表现;安静型,类似于粘液质型癌症;弱型:类似于抑郁型抑郁症。16. 气质的意义(简答):气质与生物因素有关,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塑性较差;气质本身无好坏之分,不决定成就的高低;与工作效率有关,因此“事要择人,人要择事”用于职业指导和人才选拔;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不同影响。17. 性格(character,) 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18. 性格的特征(选择、填空、简答):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表现在情绪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性格的意志特征,表现在意志品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四个方面;性格的理智特征,主要是在认知过程中所表现的差异。第三章 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1.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2.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就是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3.心理健康的标准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能充分了解自己,能恰当的评估自己的能力;生活理想切合实际;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的发挥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的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4.青年期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趋于完善;情绪情感丰富、强烈,但不稳定;意志活动控制力日益增强;人格逐渐成熟,一是自我意识趋于成熟,能对自身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教育,二是青年人生观、道德观已形成。5.青年的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使青年正确的认识自己,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 树立适当的奋斗目标,避免挫折和失败感的产生 开放自我,积极主动的交往;及时解决情绪情感问题: 期望值适当 增加愉快生活体会 找适当的机会及时宣泄自己的情绪 行动转移或者升华法;防止性的困扰。6.中年期的生理心理特点: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心理功能继续发展:智力发展到最佳水平 中年人情绪趋于稳定情绪调控能力强 意志坚定,个性稳定。7.中年期心理健康问题(要求大点):注意身心健康,避免心理负荷过重;合理安排时间保持平和心态 学会缓解压力;处理好家庭中各种关系以及社会中的人际关系;顺利度过更年期。第四章 主要理论流派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1精神分析学说(psychoanalysis)又称心理动力理论,由奥地利弗洛伊德在19世纪创立。2主要理论内容: 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次;潜意识(unconscious)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主要是不被外界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如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童年时期不愉快的经历、心理上的创伤等。人格结构理论: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部分构成;人格中的本我追求所谓的“快乐原则”、自我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按“至善原则”行事; 性心理发展理论:口欲期(约至一岁) 肛欲期(2岁-4岁) 性器期(4岁-6岁) 潜伏期(6-10岁) 生殖期(10-20岁); 自我防御机制(理解): 压抑,是最基本的防御 反向作用 置换作用(正移情和负移情)退行 投射 否认、曲解机制等。 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认为潜意识里的神经症性冲突时导致神经症性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潜意识冲突主要指童年时形成的,没有得到解决的冲突。第二节 行为学习理论(流派创始人华生)1.行为主要指个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也包括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2.行为学习理论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三者的共同点都是学习,学习概念是行为疗法的核心,学习就是实际治疗目标的主要手段,行为治疗技术实际上是一些获得、消除和改变行为的学习的过程)。3.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由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发现;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行为强化分为正强化具体行为之后,出现了刺激结果的增加,导致具体行为的增强;负强化具体行为之后,出现了刺激结果的移除,导致了具体行为的减弱。 社会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创建。第三节 认知理论Ellis提出了所谓ABC理论,A是指刺激性事件,B是指信念系统,C继事件之后。第四节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自称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其中马斯洛和罗杰斯等是主要人物。第五章 心理评估1心理评估的方法:观察法;会谈法;调查法;心理测验法及临床评定量表心理测验的定义: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量化手段对心理现象或行为加以确定和测定。2心理测验的发展(时间、人物、事件,单选): 1879年科学心理学家冯特(Wundt)在德国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890年卡特尔发表了“心理测验程序”一文,首先使用“心理测验”这一概念; 比奈-西蒙首次提到“智力”这个概念,并编制了“比奈-西蒙量表”,用于智力测验;韦克斯勒进一步提出了离差智商的概念。3. 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条件:施测条件;主试者因素;受试者因素;信度、效度及常模(单选、判断) 信度(reliability)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在对同一对象的几次测量当中所得到的结果的一直程度。它反映工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效度(validity)指一的测量工具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东西的真实程度,它反映工具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常模(norm)是指某种测量工具在某种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即可比较的标准。4.应用心理测验的基本原则(大题,在答大点的基础上记忆理解):标准化原则;保密原则测验工具及结果的保密;客观性原则。5.心理测验的分类填空: (根据功能和目的分)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神经心理学测验;评定量表。6.智力 :比率智商IQ=(MA/CA)100,适用于15岁以下儿童; 离差智商。 智力测验,国际上通用的有斯坦弗-比奈智力量表、韦氏智力量表包括成人(16岁以上)、儿童(6-16岁)和学龄前期(4-6岁)三个版本。7.人格测验中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主要用于测定性格的内外性和情绪的稳定性。 EPQ由三个人格维度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组成。 神经质(N)维度,测查情绪的稳定性,高分反映焦虑、抑郁和较强烈的情绪反应倾向等特征; 内-外向(E)维度,测查内向和外向人格特征。高分反映个性外向,具有好交际、热情、冲动等特征; 精神质(P)维度,高分可能具有孤独、缺乏同情心、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好攻击,与别人不友好等特征,也可能具有及其与众不同的人格特征; 掩饰(lie-L)量表,高分表示掩饰、隐瞒。8.卡特人16项人格问卷16PF.第六章 心理应激1.应激,指机体对伤害性刺激产生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这个概念的提出首推加拿大的病理生理学家塞里,他提出的应激学说,开创了身心医学的先河。他认为每一种疾病或有害刺激都有这种相同的、特征性的和涉及全身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他将其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GAS),并将GAS分为警戒(alarm)、阻抗(resistance)和衰竭(exhaustion)三个阶段。2.根据过程模型,心理应激可被定义为: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3.系统模型对心理应激的定义(简答): 应激系统模型的基本特征(法则)包括: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个因素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个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认知因素在平衡和失衡中起关键作用;人格因素是核心,认知评价是关键。 根据系统模型,心理应激可被定义为: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心身放映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又与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就是心理应激。(注意P100图)4.心理应激的意义:有助于从整体上认识人的健康问题;在病因学方面,“过程模型”有助于我们清晰的认识心理疾病和症状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治疗学方面,通过针对应激因素引起的负面因素入手,达到治疗目的;在预防方面,调整应激各有关因素的动态平衡,促进个体在不同内外环境下的健康成长或保持适应(心理卫生)。5.认知评价在认知反应中的作用,简称双重评价学说(简答):以下理解作答 评价(evaluation or appraisal)是指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Folkman和Lazarus将个体对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过程分为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初级评价是个体在某一事件发生时立即通过认知活动判断其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一旦得到有关系的判断,个体立即会对事件的是否可以改变即对个人的能力作出评估,这就是次级评价。伴随着次级评价,个体会进行相应的应对活动:如果次级评价事件是可以改变的,采用的往往是问题关注应对;如果次级评价是不可改变的,则往往采用情绪关注应对。6.应对(coping)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应对的分类:从应对的指向性看,有的应对策略是针对事件或问题的,有的则是针对个体的情绪反应的,前者曾被称为问题关注应对,后者为情绪关注应对。应激反应(主要出简答论述题)7.应激反应(stress reaction)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行为方面的变话,常称为应激的心身反应。8简答应激引起的情绪反应、认知性反应和行为反应。情绪性应激反应,它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最直接。常见的应激情绪反应包括焦虑、恐惧、愤怒和抑郁等; 认知性情绪反应,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注意力受损,记忆、思维、想象力衰退等;情绪性应激反应,主要包括: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与自怜以及物质滥用等。 9.应激引起的心理反应有哪些(论述:答道大点的同时加上自己的理解): 情绪性应激反应,它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最直接。常见的应激情绪反应包括焦虑、恐惧、愤怒和抑郁等; 认知性情绪反应,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注意力受损,记忆、思维、想象力衰退等;情绪性应激反应,主要包括: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与自怜以及物质滥用等。10.常见的应激情绪反应(填空、选择、简答): 焦虑:最常见的应激反应,是个体预期将要发生危险或不良后果时表现的不良情绪状态;恐惧,是一种已明确的有特定的危险的或有害情景时的一种情绪反应;愤怒,是与挫折和威胁有关的情绪反应,常与目标受阻、个人自尊心受到打击有关;抑郁,表现为悲哀、孤独、寂寞丧失和厌世等消极情绪状态。第十章 心身疾病1.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或称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2.心身疾病的特点(简答): 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因素;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如生活事件等)和情绪反应有关;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展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设支配的系统或器官;心神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3.心身疾病的诊断原则中的诊断要点(简答): 疾病的发生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其与躯体症状有明确的时间联系;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存在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排除神经症性障碍或精神病。第十一章 心理异常问题1.人正常的心理活动(判断选择、简要回答)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个心理过程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协调一致的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 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交谈;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基本规律。2.异常心理是指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发生异常改变,又称变态心理。3.较常用的对心理异常进行区分的方法和判断标准 : 常识性的区分,即非专业人员对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区分,主要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 心理学的区分,根据“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脑的机能”,提出三条原则,作为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填空、选择、判断、简答):内省经验标准:其一是指从病人的主观体验,即及病人自己觉得因焦虑等而有不舒适感或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时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其特点是有主观的“自知之明”;其二是从观察着而言的,即根据观察着自己的经验作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 统计学标准,将被观察者的心理活动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活动进行比较和对照以判断 客观检查标准,将症状数量化并以数字表示,是比较客观和可靠的指标 社会适应标准。性心理障碍:4.性心理障碍(psychosexual disorder)又称性变态或性欲倒错,泛指在两性行为方面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是指一组以性对象歪曲和性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心理障碍。但不包括单纯性欲减退、性欲亢进及性生理功能障碍。5.性心理障碍的判断标准(相对标准):第一,其行为不符合当时社会认可的正常标准;第二,其行为对他人可能造成一些伤害;第三,本人体验到痛苦。注意,性心理障碍应排除器质性精神疾病、神经发育迟滞及其他精神疾病伴随的性行为异常,也要与流氓和性犯罪相区别。6.性心理障碍的简单分类:性对象障碍;性偏好障碍;性别认同障碍;其他(如口淫癖、恋污秽癖、乱伦癖等)。人格障碍7.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注意:应与成年后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人格偏离区别,也应与脑部器质性病变所致的气质型人格障碍综合症或类病态人格相区别。8人格障碍的特征: 心理特征紊乱与不定,并在人际关系方面难以与他人相处,表现出偏执、怀疑等;把社会和外在对自己的不利及所遇困难等,都归结于别人的错误或命运所致,这种外部归因的思维使其不承认自己的缺点,当然也谈不上那个行为上的改正;无责任感,无罪恶感,表现出对自己的一切行为都辩解和袒护;对周围任何环境和接触的人都表现出仇视、猜疑和偏颇的看法。9. CCMD-3对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填空): 症状标准:认知的异常偏离 情感的异常偏离 控制冲动及对满足个人需要的异常偏离 人际关系的异常偏离; 严重程度标准; 病程标准; 排除标准。10.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论述): 生物学因素,人格异常者亲属中,凡血缘关系越近者,人格异常的出现率越高。根据调查结果,提示遗传有重要的影响,也可能与孕期或婴幼儿期营养不良以及神经系统的损伤等原因有关; 心理因素,在人格发育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有研究报道,儿童早期母爱被剥夺可形成缺乏感情的性格,往往对社会很冷淡。儿童人格的发展与父母的态度也有很大的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