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论文关于层递式朗读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1页
诗歌教学论文关于层递式朗读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2页
诗歌教学论文关于层递式朗读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3页
诗歌教学论文关于层递式朗读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4页
诗歌教学论文关于层递式朗读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教学论文关于层递式朗读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摘要在诗歌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状:有朗读,不知道为什么朗读;多朗读,不知道怎样朗读。朗读似乎成了应景的东西,没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成了无效的朗读。层递式朗读教学,可以把朗读和诗歌教学中主要的三方面内容即诗歌大意、主题情感、语言品味巧妙结合起来,逐层深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使语文课堂视野更开阔,内涵更丰富。 关键词诗歌教学;层递式朗读;脉络;拓展 G633.3A16746058(xx)130024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朗读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这样为朗读下定义:“朗读,是讲求语言准确、语流顺畅的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朗读,是进行语言、情感熏陶的一种学习活动。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朗读,是用声音来传达作品内蕴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 朗读,它属于二次创作,它赋予无声的文字声音、情感、色彩,它需要朗读者有更高的审美情趣,有更丰富的情感内涵,有对作品的精确理解。在朗读语言里,包含、浓缩着朗读者深刻的体味、独特的感受、熟练的技巧和声音的魅力。在语文教学中,它高于文字,是更能培养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而在诗歌教学中,朗读显得尤其重要。 可是,在诗歌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往往只让学生读课文,反复读一遍两遍几遍,可是为什么读,并没讲清楚。有的教师也提要求,如要有感情,读出节奏,读出重音等。至于读出什么感情,重音落在哪里,为什么语调要轻快或沉重,节奏怎么把握,很多教师是没有向学生讲清楚的,在课堂上这个教学环节显得比较模糊和笼统。因而,在诗歌朗读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现状:有朗读,不知道为什么朗读;多朗读,不知道怎样朗读。朗读似乎成了应景的东西,没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成了无效的朗读。 _做到“教读相长”呢我们先来了解诗歌的教学内容,换句话来说,就是诗歌教学需要教什么。 每一首诗歌,教师在教学中都会关注这几个方面: 写作背景和内容大意,作者的情感和主题,语言特点和写法技巧。分析这几个方面,教师在教学上是有轻重之分的。所谓“知人论诗”,如果不了解写作背景和诗意,就无法揣度出作者的情感,所以了解诗意是诗歌教学的前提。了解了大意,诗歌主题与诗人情感呼之欲出。在充分了解诗歌大意、主题情感后,再进行语言的品味。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诗歌的教学主要包含了三大内容,即诗歌大意、主题情感、语言品味,它们在教学过程中是由浅入深地进行的。 有人认为,对于教学诗歌中的三大方面内容,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学生记好笔记即可,朗读与否或者会不会朗读是无关紧要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教师没有了解朗读和诗歌教学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知道,单纯的文字表达远远没有有声语言那么生动和具体可感,当学生能够通过声音来表达诗人的情感时,他们对作品的领悟已超出了文字本身。因为要很好地朗读,就要求学生深刻理解诗歌主题、作者情感,并通过自己的声音,把对诗歌的理解创造性地表达出来,把那些隐藏在文字之外的意思补充出来。这种二次创作的训练,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并进一步内化为自己的情感需求,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与高品质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理解、想象、表达等能力。所以,朗读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和教学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对诗歌教学中教和读如何紧密结合有不少体会,归纳起来,即是层递式的朗读教学,可以把诵读和诗歌教学中三大方面的内容(诗歌大意、主题情感、语言品味)巧妙结合起来,使诗歌教学中的朗读成为有效的朗读。 笔者认为,诗歌教学中的层递式朗读,首先体现在教学设计中,朗读成为教学的线索。它不仅贯穿课堂始终,更可以把诗歌教学中的三大方面内容串联起来,使课堂结构紧凑合理,并能步步深入,最后水到渠成。 举教授乡愁为例。本着朗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原则,笔者设计了三个朗读步骤: 1.初读。目的是整体把握诗歌大意。在没有任何分析讲解的情况下,笔者让学生欣赏乡愁这首歌曲,然后进行第一次朗读。初读的要求只是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停顿。在处理朗读节奏和停顿时,笔者给出了第一个朗读技巧小贴士:停连的技巧是声断气相连。教师就节奏及语句的停连进行示范朗读。 2.深读。目的是把握诗歌主题和情感。为此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1)“我”为什么产生乡愁(2)哪里看出“我”的乡愁缠绕一生分析这些问题,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深沉的情思。这情思,和家有关,和亲人有关,是他们让“我”欲罢不能,一生牵挂。当学生通过这两个问题理解了这些,他就领悟到当一个人远离亲人,失去家园时,是何等沉痛!而这,正是作者在诗歌里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这份情感,是伤感深沉的,笔者希望学生能深刻领会,所以朗读要求读出深沉忧伤的情感。但是怎么读笔者给出第二个朗读技巧小贴士:忧伤深沉的情感要用缓慢的、略沉的语调来表达。教师示范后,学生朗读。在具体要求和教师的示范下,学生通过声音来演绎了这份情感,把作者的情感内化成自己的情感需求,从而达到理解、领悟诗歌的目的。 3.精读。目的是品味语言,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在余光中的乡愁诗里,运用的四个意象前有修饰语,即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四个修饰语分别修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更突出诗人乡愁之深之重。朗读时,要在这几个词语上下功夫,重音也要落在这几个修饰语上。笔者安排了第三次朗读,同时给出了朗读技巧小贴士:重音的方法。学生在前两次朗读的基础上进行精读,不仅更进一步领悟作者的情感,更能领略到诗歌语言简洁凝练、意蕴丰富的魅力。 这三次朗读安排,紧扣教学内容来开展,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朗读也由粗到精,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使教学有声有色,浑然一体。 层递式朗读不仅能够成为教学的一条彩练,使课堂结构浑然一体,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帮助学生在认知上不断加深拓展,可以说最终达到了深层教学的目的。例如,笔者在教授*的著名诗篇七律长征时,在“品文字,感悟精神”这个环节里进行了第三次朗读精读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味*诗歌语言的魅力,进一步感受长征中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设计了“宽拓展,提升能力”这个小环节,引用*的另外一首词十六字令其一,让学生充分品味“惊回首,离天三尺三”的“惊”字的意蕴,并用自认为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这个句子。该怎样读才恰当学生讨论很激烈。因为要读好它,必须要了解这几个问题:它表现了当时什么样的情景红军战士当时会是什么心情它体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经过讨论,学生最后统一了认知:红军战士快马加鞭,猛一回头,身后悬崖峭壁,虽然很惊险,但这种困难在红军战士眼中稀松常见。所以,朗读时应用一种惊讶但不惊悚、轻松平常的语气语调来处理,才能彰显出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了解了课文,学生跃跃欲试,都想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这份独特的情感。 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理解很准确,朗读也很好。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朗读的意识和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前面循序渐进的三个层递式朗读训练中培养起来的,是懂得如何把文本和朗读结合起来渐进深入学习的结果。 由此可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