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教学计划_第1页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_第2页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_第3页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_第4页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为“岁寒三友”,编排了三篇主题文章,三篇拓展阅读课文。竹与松、梅一样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岁寒三友”,它们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受到人们的喜爱。历代的许多文人墨客吟颂松、竹、梅的诗篇很多。作为小学生不仅要学习好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对于传统文化应该起到传承的作用。在“岁寒三友”这个单元当中,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年代等多个维度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地体会“梅竹松”的品性。单元开篇三个“诗画欣赏”选取的都是名家名诗名画,对于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文学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都是很有帮助的。对于古诗的理解除了以往的学习经验,还应该了解诗人的生平以及诗作的时代背景,这样理解起来能够更加的深入,而不只是浮于表面了。第一首诗和画的作者郑板桥有三绝:即画、诗、书,三绝之中又有三真:即真气、真意、真趣。板桥一生爱竹,画竹写竹,以竹自喻。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直接把对民生的关注,写在一片婆娑的竹影之中。第二首题图诗是中国清代画家李方膺所作。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同为“扬州八怪”的郑板桥对李方膺的画艺极为佩服,评价极高。他在李方膺逝世五年后所作的题李方膺画梅长卷中说:兰竹画,人人所为,不得好。梅花、举世所不为,更不得好。惟俗己俗僧为之,每见其大段大炭撑拄吾目,真恶秽欲呕也。睛江李四哥独为于举世不为之时,以难见奇,以孤见实,故其画梅,为天下先。教材这两首古诗和画放在一起,让我们一同欣赏扬州八怪中的两个人物的诗画不能不说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第三首题图诗朴实的生活与清幽的山水孕育了他的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性格,赋予他的诗画创作以浓厚的生活气息。王冕以画梅著称,尤工墨梅。教学设想与目标:1、 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重点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2、 品味诗句个性化的语言,体会“竹、松、梅”的象征意义。3、 通过诵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4、 充分发挥诗画结合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5、 发挥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继续提高探究学习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深入理解诗歌,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大意:通过观察画面展开联想,你有什么体会?可以看到画上竹叶基本向下。从这里能够体会出什么?郑板桥是用竹叶来表示俯视民间疾苦。诗人躺在书斋听到风吹竹子的萧萧声,疑心是反映民间疾苦的呻吟,这足见诗人对民众的关心和理解。编写者:赵振霞执教时间:课 题墨梅图题诗课 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2、图文结合,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精神。3、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2、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 导入新课:梅是傲骨的象征,更是高洁操守的象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历代有志之士,讴歌梅礼赞梅,王冕的墨梅图题诗正是咏梅,赞梅的上乘之作,今天我们一起来体味那绝美的诗篇。二、自主学习:(一)、检查预习1、字:冕(min)乾坤(qin kn)妥协(tu xi)卓(zhu)尔不群 花蕊(ru)厌恶(w)2、词:卓而不群:形容超出寻常、与众不同。(二)交流材料:1、作者:王冕(1300-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幼为农家子,自力苦学,后从学者韩性受教。应进士举不中,遂下东吴,入淮楚。至正七年左右,北游大都,见天下将乱,遂归。晚年,南方起义兵兴,移家浙东九里避难。据说他死前不久曾作朱元璋议参军。他的画和篆刻在当时很负盛名。2、引导学生回忆王冕学画的内容; 3、朗诵诗歌,熟读成诵。三、合作学习:1. 赏画:组织学生观察王冕笔下的梅花的特点,并结合“诗画赏析”回答以下问题:(1) 王冕作诗的原因;(2) 王冕作诗的目的;(3) 图中梅花的特点。2. 品诗: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试作说明,(例:“只留清气满乾坤”一句表达诗人不愿向统治者妥协,厌恶当时社会上的腐败风气和甘愿过着隐居生活的志向,也表现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四、合作探究:主题:诗人以梅花自喻,表现自己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五、拓展训练: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梅花的诗句,绘画作品六、回顾反思:1、“岁寒三友”的象征了怎样的精神:(明确:“竹”是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松:不畏风霜,生机勃勃,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梅:超凡脱俗,象征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2、请学生写出“岁寒三友”对自己的启示。环节调整、修改品诗: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试作说明,(例:“只留清气满乾坤”一句表达诗人不愿向统治者妥协,厌恶当时社会上的腐败风气和甘愿过着隐居生活的志向,也表现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岁寒三友”的象征了怎样的精神:(明确:“竹”是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松:不畏风霜,生机勃勃,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梅:超凡脱俗,象征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板书设计墨梅图题诗 淡淡的色彩 清香的气味 卓尔不群 作业设计找一些赞美梅花的古诗读一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教后反思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是我国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所做,作者以梅喻人,表现了他卓尔不群的气节与人品。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此诗浅显易懂,同时又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读时琅琅上口,全诗共有4句话,可以说是短小精悍却富有哲理。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空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理解诗歌的最佳手段,所以在本节课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理解需要我设计了自读、默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读贯穿于我的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仅领悟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也使他们更多更直接的与文本产生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的教学本色。编写者:赵振霞执教时间:课 题墨竹图题诗课 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2、 诵读诗歌,了解课文内容。3、 通过反复诵读古诗,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过程与方法1、 采用多种形式诵读古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2、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有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而图题诗则是诗坛画苑中一朵绚丽的花朵。今天,就让我们一道去感受郑板桥在墨竹图题诗中要表达的诗情画意。二、自主学习:1、字:衙(y) 斋(zhi) 燮(xi) 号(ho)寒 放赈(zhn) 救济(j) 遂(su)2解词:劳顿:劳累。思绪:思想的头绪;思路。救济:用金钱或物资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赈灾:赈济灾民。岿然不动:高大独立的样子。3、 交流材料:介绍作者: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图题诗(找擅长绘画的学生介绍)墨竹:单用墨画的竹子。3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三、合作学习:1、引导学生阅读“诗画赏析”第二段。(明确:郑板桥这首诗的背景、原因和被罢官的结局,说明他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2、感知诗意:这首诗以“竹”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四、合作探究:1 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2 本诗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第1句是实写、第2句是虚写,第1句是第2句发挥联想的基础。)3 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明确:似是写竹,实则写人。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文中作者以竹喻人,比喻新颖奇物,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挺立、特立独行、充满爱民之气节。)五、回顾反思:竹的象征了“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六、拓展训练:1、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竹的诗句,绘画作品。2、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赞美竹。环节调整、修改 1、检查学生生字识记情况。扬州八怪:“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鲩、汪士慎八位画家。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 “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李鲩、李方膺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先试画,后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印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联燮为“书画史”。板书设计 竹 人干: 细中有强 特立独行叶: 青翠欲滴 爱民如子 傲然树立作业设计1、拓展训练: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竹子的诗句,绘画作品。2、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试作说明。教后反思课外的资料搜集与课内学习相结合是我这堂课的一个主要特点。结合内外交错,互相促进这一课题的继续实验与探索,我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各种与梅花有关的资料。而由于有了上学期的基础,学生也基本掌握了搜集资料的要点,搜集到的资料形式各样,内容丰富。有诗歌、画,有诗人的背景资料,有关于梅的名句积累,还有学生自己画梅花,写诗句给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而这也我学完这首诗以后最想达到的目的之一。但在课堂上学生交流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时,有些同学对于如何整理表达自己汇报的材料还有所欠缺,这说明在这方面,今后教师应继续加以指导。 中国的诗歌文化有着千年的历史,要把它上好,我自觉有点力不从心,但我愿意尝试,因为我知道有努力就有回报,哪怕是失败,这对我来说也是最好的收获了。希望今后还有机会上这样的公开课,让我继续摸索着前进。编写者:赵振霞执教时间:课 题苍松怪石图题诗课 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3. 德育目标:体会诗人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4. 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2、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松是风骨的象征,它苍劲挺拔,傲斗冰雪,顶天立地,枝干高耸,正直坚韧,是勇士。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歌唱松,赞美松,风雪洗礼松更翠,大雪压枝更挺拔。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苍松怪石图题诗。二、自主学习:1.简介作者:李方膺,字晴江,又号秋池、衣白山主人、为官期间曾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狱,为官时,“有惠政,人德之。”去后寓南京借园,常往来扬州卖画。善画松、竹、菊、梅、杂花及鱼虫,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所画之梅以瘦硬见称。2.读标准音:矫(jio) 阙(qu) 迥(jing) 膺(yng) 阿谀( y) 铮(zhng)3.解词:阿谀奉承:迎合别人的意思,说好听的话(含贬义)。耿直:(性格)正直;直爽。铮铮:形容金属撞击所发出的响亮声音。4.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三、合作学习:1.品诗:引导学生课堂交流,大胆质疑,解决疑难。找自己最喜爱的诗句,说明理由。(明确:“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写出了松在寒冬之际为大地增添了绿意和娇姿。“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与冰霜,千年方未已”这一层写出了苍松的品格,其中“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是对其品格高度赞美。而“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是隐语,隐含作者的褒扬之意。最后一层“拥护天阙高且直,迥于春风碧云里”,作者从松的外形入手,为本诗更添了悠远、清丽的意境,尤其最后一句,“春风碧云”带给读者无限的希望与憧憬,颇有“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会远吗?”之意。)2赏画:(1)整体欣赏画面。(明确:一枝梅花横贯画面,构图新奇;花朵只用淡墨轻染“淡墨痕”,仅花蕊加墨重点,清新俏丽;长长的枝干舒展挺秀。)(2)图中的怪石、苍松各有什么样的特点,相互关系,各有什么寓意?怪石:耸立(不屈不挠)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苍松:挺劲(饱经风霜)象征诗人刚正不阿的气概。(二者关系:怪石耸立,不屈不挠,为苍松设置了一个极好的生存背景,两者互为映衬更显其“苍、怪”。)四、探究学习: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明确:借所画的怪石、苍松表现自己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五、拓展训练: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松的诗句,绘画作品。六、回顾反思:请学生谈本课的收获环节调整、修改 学习“诗画欣赏”第三段,感知诗意。图中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浓淡疏密有致,青翠欲滴。并且全用水墨,更显其傲骨,与众不同。2、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明确:似是写竹,实则写人。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文中作者以竹喻人,比喻新颖奇物,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挺立、特立独行、充满爱民之气节。)板书设计苍松怪石图题诗怪石耸立 不屈不挠 铮铮铁骨画家的品格苍松挺劲 饱经风霜 刚正不阿作业设计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竹的诗句,绘画作品。教后反思1、创设情境,引导感悟。古诗的教学,以感悟为重,正如人们常说的:“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古来诗画是一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图题诗更是如此。这是诗人追求的艺术境界,也是我们感悟的方向。小学古诗教学,目的在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使学生在感悟中领会古诗意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先创设情境,在教室里张贴了许多国画作品,有名家之作,有学生作品。让学生以一名书画欣赏者的身份去观画、赏诗,把诗画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走进画中,融入诗中,去体会古诗的诗情画意,领悟诗人的情感,真正做到了不顾此失彼,也不厚此薄彼。课后让学生合作完成书画作品,既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2、知识的拓展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从开课时老师导入的青松,到学生交流赞松诗句所提到的赠从弟、咏寒松诗、拟嵇中散咏松诗等,学生这一节课就接触了至少四、五篇赞美松树的诗歌,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又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松树的品格。课外知识的适当介入,使学生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同时也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课下去收集更多的诗篇背下来,使学生的目光由课内投向课外。编写者:赵振霞执教时间:课 题竹颂课 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3. 德育目标: 阅读这篇抒情散文,认识竹的情操和美德,体会作者对于竹的赞美之情。4. 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认识竹的情操和美德,体会作者对于竹的赞美之情2、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贵有志,竹贵有节”。挺拔的翠竹,有着宽容大度的胸怀,有着令人臣服的谦逊气度,它立身千岩万壑,笑对风雨雷电,为人间输爽送绿,这是多么无私的品质!今天我们学习竹颂,更深入的感受竹的精神内涵。二、自主学习:1.读标注音: 劲(jng)竹 僵(jing)石 坚贞(zhn) 攀附(pn) 不朽(xi)摇曳(y)吞没(m) 郁郁(y)葱葱(cng) 尘埃(i ) 潜藏(qin) 千仞(rn) 2.解词:a) 凌云:在空中,升高,登上。b) 攀附:跟地位高的人拉关系。c) 积习:经过长时间积累而形成的。d) 郁郁葱葱:(草木)繁盛。三、合作学习: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第1、2段,写作者对劲竹的热爱。第 3 段,写劲竹的奉献精神。第 4 段,写劲竹给人带来的精神慰藉。2、感知文章主题:本文描绘竹子外形、生长、气节等方面,突出他的坚毅顽强、纯洁朴素、虚心有节、无私奉献的精神。3、重点分析竹的精神:如板书四、探究学习:1、文中写桃花,紫罗兰,牡丹等花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与竹对比,突出了劲竹如同苍松一般抗击风雪,并在酷热的夏天里,给人送去绿色和凉意,写出了劲竹的奉献精神。)2、找出表现竹子抗击恶劣环境的顽强精神的句子:(明确:在命运的风暴中,你轰响着翻卷碧波,击打着汹涌的云海。你全身闪耀着电光,你的吼声吞没了雷声。为了给人间以春天的绿色,寒霜冰雪里你更加郁郁葱葱。)3、本文中用“你”称呼劲竹,读一读,体会作者需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明确:“你”是拟人化的称呼。作者表面赞“竹”,实际赞美具有高风亮节的人)五、回顾反思: 1、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2、通过对墨竹图题诗和竹颂的学习,谈谈对你的启示?环节调整、修改1、 找出表现竹子抗击恶劣环境的顽强精神的句子:2、同这些生活在春之宫殿温暖、舒适环境中的桃花、紫罗兰、牡丹相比,竹子是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板书设计竹颂外形坚毅顽强生长纯洁朴素气节虚心有节态度无私奉献作业设计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赞美竹,以竹的一个精神写一个片段。教后反思1、以读为本, 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空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所以在本节课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理解需要我设计了自读、默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读贯穿于我的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仅领悟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也使他们更多更直接的与文本产生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的教学本色。2以生为本,以学为教,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怎么想就怎么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竹的品格。3,这篇文章我在教学时,收集了管桦爷爷的几幅画让学生欣赏,在引导学生观画时,真正起到提高学生对画的鉴赏和审美能力。另外,我还注意课外的资料搜集与课内学习相结合。我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各种与竹有关的资料。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形式各样,内容丰富。有诗歌、画,有诗人的背景资料,有关于竹的名句积累给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而这也我学完这首诗以后最想达到的目的之一。 编写者:赵振霞执教时间:课 题黄山松课 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能力。3德育目标:体会诗人昂扬的革命豪情,乐观自己的生活态度。 4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炽热饱满的情感。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2、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那里的松树更是一道绝世的风景,黄山“七十二峰”高耸入云,在浮动的云海中,一棵棵黄山松昂首挺立,像一面面“昂首的战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山松。二、 自主学习:1、 读标准音:峰峰皆(ji)到 寒彻(ch)骨 闪烁(shu) 劲(jng)枝 迸(bng)2、 写规范字:雷tng( ) 夹x( ) lu( )露 不屈不no( ) 3 作者简介:张万舒是我国当代诗坛一位著名的诗人,黄山松一诗是他的代表作。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三、 合作学习:1、 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描绘黄山的形象(明确:“挺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2、 诗中写“谷里的阴风,高山雪冷,紫色的岩”等形象的目的是什么?(明确:用烘托的方法显示出黄山松英雄般的气节。)、四、 合作探究:黄山松具有怎样的品格?(明确: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毅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五、 回顾与反思:1、 你从黄山松身上感受到什么?感受到了黄山松“挺的硬,扎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的战士般的精神。2这首现代诗与苍松怪石图题诗各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环节调整、修改朗读的设计。教学中发现自由读和默读的最大区别是前者可以解决读音的问题,而后者则可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如果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最好选择默读 在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基础上,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板书设计黄山松顶风傲雪(自强)坚毅不拔(拼搏)百折不挠(进取)作业设计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松的诗句,绘画作品。教后反思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对文章充分的朗读,在读中感悟黄山松的品质,体会作者在黄山松身上寄予的情感、以及黄山松的象征意义。初读让学生读懂课文,再读明白黄山松的精神品质,诵读读出黄山松的气概,顶风傲雪、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趁着学生读出的激情,让学生谈感受,深入理解课文。齐读课文,在孩子们洪亮坚定、进取的声音中结束课堂教学。编写者:赵振霞执教时间:课 题梅香正浓课 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2能力目标:自读自悟,感知文章内容,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3. 德育目标:继续学习并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4. 创新素质培养目标:通过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朗读来体会民族英雄所具有的民族气节和崇高气概,并与作者在情感上形成共鸣。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感受作者文章中饱含的激情,体会民族英雄的气节与精神。2、自读文章,引导学生根据主旨发现问题,促进对文章的感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松是风骨的象征,它苍劲挺拔,傲斗冰雪,顶天立地,枝干高耸,正直坚韧,是勇士。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歌唱松,赞美松,风雪洗礼松更翠,大雪压枝更挺拔。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苍松怪石图题诗。二、自主学习:1.简介作者:李方膺,字晴江,又号秋池、衣白山主人、为官期间曾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狱,为官时,“有惠政,人德之。”去后寓南京借园,常往来扬州卖画。善画松、竹、菊、梅、杂花及鱼虫,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所画之梅以瘦硬见称。2.读标准音:矫(jio) 阙(qu) 迥(jing) 膺(yng) 阿谀( y) 铮(zhng)3.解词:阿谀奉承:迎合别人的意思,说好听的话(含贬义)。耿直:(性格)正直;直爽。铮铮:形容金属撞击所发出的响亮声音。4.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三、合作学习:1.品诗:引导学生课堂交流,大胆质疑,解决疑难。找自己最喜爱的诗句,说明理由。(明确:“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