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课件.ppt_第1页
中国历史文选课件.ppt_第2页
中国历史文选课件.ppt_第3页
中国历史文选课件.ppt_第4页
中国历史文选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國歷史文選,主講:王雪玲,E-mail:snowling1227,第一章、緒論第四節、史記貨殖列傳序第二章、文字學常識第五節、漢書藝文志序第三章、經部第六節、漢書司馬遷報任安書第一節、尚書牧誓第七節、後漢書黨錮列傳序第二節、詩經七月第八節、新唐書魏征傳第三節、禮記大學第九節、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第四節、左傳鄭伯克段於鄢第十節、國語邵公諫厲王止謗第五節、左傳召陵之盟第十一節、戰國策蘇秦始將連橫第六節、左傳晉公子重耳之亡第十二節、史通二體第七節、左傳城濮之戰第八節、左傳晏嬰叔向論齊晉季世第五章、子部第九節、論語為政第一節、老子道德經上篇(節選)第十節、孟子孟子見梁惠王第二節、莊子秋水(節選)第十一節、孟子許行第三節、淮南子說林訓第四章、史部第一節、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章、集部第二節、史記六國年表序第一節、韓昌黎集諱辯第三節、史記淮陰侯列傳,文選講授內容,第一章、緒論,一、歷史文選課程介紹,中國歷史文選課程始於上個世紀二十年代陳垣先生在北京大學開設的“史學名著選讀”和“歷史名著評論”兩門課。根據歷史學科教學的需要,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起,各高校歷史專業陸續開設“歷史要籍介紹及選讀”或“中國歷史文選”課程。1961年,高等學校文科教材編選計劃會議將中國歷史文選確定爲歷史專業基礎課,並指定復旦大學周予同先生主持編寫中國歷史文選教材,該教材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一真使用至今。1978年以後,各高校歷史系都十分重視歷史文選課程的教學和教材建設,至今已先後出版了三十多種歷史文選教材。目前各高校歷史文選教學中使用的教材不一,側重點也各不相同,課時安排也有很大出入。,中國歷史文選是歷史學各專業的一門主幹基礎課,也是歷史學專業的語言工具課,還是各高校歷史學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中國古代史各專業必考科目之一,閱讀和使用歷史文獻是歷史學各專業學生應該掌握的基本技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顯而易見,中國歷史文選在培養合格的歷史人才方面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歷史文選的教學目的是加強學生對中國古代歷史文獻的全面認識和瞭解,重點是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歷史文獻的能力,從而初步學會使用文獻典籍,爲進一步認識、學習和研究中國歷史文化奠定基礎。,二、歷史文選課程的重要性,歷史文選是歷史學各專業的一門主要基礎課.歷史文選是學習中國古代史各專業的語言工具課.歷史文選是認識史料、學習如何運用史料的一個途徑。歷史文選是擴大知識面、提高個人文化素養的途徑.(引诗用典言志警人),三、教材及內容,講授內容:經部,尚書牧誓詩經七月禮記大學左傳鄭伯克段於鄢左傳召陵之盟左傳晉公子重耳之亡左傳城濮之戰左傳晏嬰叔向論齊晉季世論語為政孟子孟子見梁惠王孟子許行,史部,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六國年表序史記淮陰侯列傳史記貨殖列傳序漢書藝文志序漢書司馬遷報任安書後漢書黨錮列傳序新唐書魏征傳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國語邵公諫厲王止謗戰國策蘇秦始將連橫史通二體,子部和集部,老子道德經(節選)莊子秋水(節選淮南子說林訓(節選)韓昌黎集諱辨,四、如何學好歷史文選,1、課前預習2、課堂學習3、課外自學,五、學習歷史文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音泛)南。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爲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倍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爲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不闕秦,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png)孫、楊孫戍之,乃還。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左傳僖公三十年),1、精讀加泛讀,2、注意常用詞的積累,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貢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爲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禮記檀弓下),河南樂(ye)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嘗行路,得遺金一餅,還以與妻。妻曰:“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汙其行乎!”羊子大慚,乃捐金於野,而遠尋師學。一年來歸,妻跪問其故。羊子曰:“久行懷思,無它異也。”妻乃引刀趨機而言曰:“此織生自蠶繭,成於機杼,一絲而累,以至於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斷其織也,則捐失成功,稽廢時月。夫子積學,當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乎?”羊子感其言,複還終業,遂七年不反。妻常躬勤養姑,又遠饋羊子。(後漢書列女傳),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論語爲政),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頤。(礼记曲礼上),3、古漢語語法的總結,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名詞作狀語賓語前置被動句式凝固句式,4、歷史文化知識的積累人名与地名,煬帝自樓煩遠至雁門,爲突厥始畢所圍,事甚平城之急。賴太原兵馬及帝所徵兵聲勢繼進,故得解圍。僅而獲免,遂向東都,仍幸江都宮。以帝地居外戚,赴難應機,乃詔帝率太原部兵馬與馬邑郡守王仁恭北備邊朔。帝不得已而行,竊謂人曰:“匈奴爲害,自古患之,周秦及漢魏,歷代所不攘,相爲剠敵者也。今上甚憚塞虜,遠適江濱,反者多於蝟毛,群盜所在蜂起。以此擊胡,將何以濟?天其或者殆以俾余!我當用長策以馭之,和親而使之,令其畏威懷惠,在茲一舉。(大唐創業起居注),5、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年号与干支纪年,年號玠妻先亡。征南將軍山簡見之,甚相欽重。簡曰:“昔戴叔鸞嫁女,唯賢是與,不問貴賤,況衛氏權貴門戶令望之人乎!”於是以女妻焉。遂進豫章。是時大將軍王敦鎮豫章,長史謝鯤先雅重玠,相見欣然,言論彌日。敦謂鯤曰:“昔王輔嗣吐金聲於中朝,此子複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緒,絕而複續。不意永嘉之末,複聞正始之音,何平叔若在,當複絕倒。”玠嘗以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故終身不見喜慍之容。(晉書卷36衛玠傳)干支,6、擴大知識面,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弔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弔之。其父曰:“此何不遽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絃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淮南子說林訓),孫叔敖之爲嬰兒也,出遊而還,憂而不食。其母問其故,泣而對曰:“今日吾見兩頭蛇,恐去死無日矣。”其母曰:“今蛇安在?”曰:“吾聞見兩頭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見,吾已埋之也。”其母曰:“無憂,汝不死。吾聞之:有陰德者,天報以福。”人聞之,皆諭其能仁也。及爲令尹,未治而國人信之。(新書春秋),7、在学习中培养兴趣,元和十五年,太常少卿李建知舉,放進士二十九人時崔嘏(ji)舍人與施肩吾同榜肩吾寒進,為嘏瞽一目,曲江宴賦詩,肩吾云:“去古成叚(假的異體),著蟲為蝦;二十九人及第,五十七眼看花。”(宋王讜唐語林卷六),舉進士下第,清明日,獨遊都城南,得居人莊,一畝之宮,而花木叢萃,寂若無人。扣門久之,有女子自門隙窺之,問曰:誰耶?以姓字對,曰:尋春獨行,酒渴求飲。女子以杯水至,開門,設床命坐,獨倚小桃斜柯佇立,而意屬殊厚,妖姿媚態,綽有餘妍。崔以言挑之,不對,目注者久之。崔辭去,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崔亦眷盼而歸。嗣後絕不複至。及來歲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徑往尋之,門牆如故,而已鎖扃之。因題詩于左扉曰:(唐孟棨本事詩),參考書,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84年。朱自清經典常談,上海古籍出版社。王樹民史部要籍解題,中華書局。司馬遷史記(三家注本),中華書局。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陰法魯編古文觀止譯注,北京大學出版社。,工具書,第二章、文字學常識,一、文字的産生,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周易系辭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僞盟生。說文解字序,1、結繩說,2、八卦說,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乾三連坤六段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3、倉頡造字說说,沮誦、倉頡,黃帝之史官。黃帝使倉頡作書。世本。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之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異也,初造書契。許慎說文解字序,文字之父四眼倉頡,陝西白水縣倉頡廟中的“倉頡鳥迹書”碑,文字成就,所當綿歷歲時,且由眾手。全群共喻,乃得流行。魯迅漢文學史綱要,在現代社會,倉頡也不止一個,有的在刀柄刻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一些畫,心心相信,口口相傳,文字就多起來,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記事了。魯迅門外文談文字是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多頭嘗試到約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選練、發展起來的。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證的發展,二、漢字形體的演變,1、甲骨文,甲骨的正面,甲骨的背面,甲骨文著作,劉鶚鐵雲藏龜羅振玉殷虛書契、殷虛書契後編董作賓殷虛文字甲編、殷虛文字乙編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2、金文,毛公鼎,毛公鼎銘文,有關金文著作,歐陽修集古錄趙明誠金石錄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容庚金文編,3、籀文,籀文又稱石鼓文,以周宣文時的太史籀所書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因刻於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爲石刻之祖。其書法特點是:書法渾厚自然,用筆園勁挺撥,結體方正,規範嚴謹,形體上較完備。它上承金文,下啓小篆。是金文向小篆過渡的書體。籀文以石鼓文和詛楚文爲代表。,4、小篆,泰山刻石,秦始皇初並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說文解字序,5、隸書,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吏卒,興戍役,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許慎說文解字序,漢隸乙瑛碑,漢隸曹全碑,6、楷書,楷書是對隸書略加改造的一種字體。大約在東漢末年形成,到魏晉時代就逐漸成熟了。它保存了隸書的結構,去掉了隸書的波挑,把隸書的扁形,改爲基本上呈正方形。後來人們常把漢字稱爲“方塊字”,就是針對楷書講的。六朝以來,這種新字體被稱爲真書、正書。到了唐代,這種字體又有了大的發展,大概是由於它可作人們學習摹仿的楷模的緣故,被稱爲楷書。楷書的特點是字畫橫平豎直,結構緊湊,氣勢流暢,形體優美。歷史上的書法家有不少精品傳世。歐陽詢、柳公權、顔真卿、趙孟頫以獨特的風格把楷書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被世人稱爲楷書四大家。由於楷書比隸書好寫,比草書好認,所以魏晉以後就逐漸取代了隸書,成爲通用字體,一直應用到現在。到了宋代,由於印刷術的發展,在楷書的基礎上又逐漸形成了一種專供印刷用的字體,後來稱爲宋體。如今,電腦排版和各種印刷物上所用的宋體、仿宋體、黑體等,都是楷書的變化應用。,顔真卿多寶塔感應碑,柳公權玄秘塔碑,三、漢字的構造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爲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左形右聲:江、鞭、桃、論、袖、征、吟等。左聲右形:鳩、和、頷、錦、欺、放、鴿等。上形下聲:花、室、篇、窘、草、崇、宇等。上聲下形:召、想、袈、盟、裝、駕、常等。外形內聲:街、固、閣、裹、衷、園、病等。外聲內形:聞、辯、衡、悶、問、辨、辮等。,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揮,武信是也。火蚤男本囚而十裹水和,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四、漢字的孳生,1、繁體字一簡對多繁問題易混淆的繁體字,書、晝、畫;還、遠、達;綱、網;織、識;齊、齋;實、寶、憲;慶、廢;叢、業;護、獲廬、盧;歎、難戲、獻;懷、壞;傅、傳;圍、團、圓、園、圖;業、叢舉、與、輿、譽、興;裏、裹,2、異體字,讹訛譌(前繁後異)腊臘臈(前繁後異)面麺麪(前繁後異)呆獃騃(都是異體)绣綉繡(都是繁體),五、說文解字序,1、說文解字簡介:說文解字30卷,東漢許慎歷時二十二年始撰成,成書之後,經過數百年的輾轉傳抄,以經唐朝李陽冰的竄改,以致錯誤脫漏,失其本真。北宋太宗命徐鉉等校定付國子監雕板,世稱“大徐本”。徐鉉弟徐鍇亦攻說文,又作說文系傳,世稱“小徐本”。,2、“大徐本”對說文解字的增改:,改易分卷。許慎原書共14篇,加敘目1篇,以1篇為1卷,共15卷。徐鉉每卷又各分上下,共計30卷。增加標目。徐鉉於卷首加標目,與第15卷許慎敘目同。增加反切。增加注釋。題“臣鉉等曰”以示區別。增加新附字。凡本書不載而時俗常用之字補錄於每部之末。,3、說文解字的貢獻,舉一形以統眾形。說文解字共收漢字9353個,按部分類,依其字形和偏傍構造分為540部,使紛繁複雜的漢字初步有了門類可歸。就形以說義。許慎以“六書”作為分析漢字的基本原則,以大篆和小篆作為探求漢字本義的階梯,由近及遠,盡可能地上溯古代本字,探求它的原始意義。,4、清代學者研究說文的成就,清代學術以考據為主流,說文解字是學者的必讀書,因此研究的人也多,影響最大的有三種: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主要是資料彙編。王筠說文句讀、說文釋例。,5、說文解字序(節選),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爲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僞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夬,揚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濅多也。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爲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揮,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其後諸侯力政,不統于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爲七國,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吏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第三章、經部,一、經部簡介1、經部書籍的産生2、經和傳、說、記3、五經、九經、十三經二、經部書籍的重要性三、經部的分類,經部選讀篇目,尚書牧誓詩經七月禮記大學左傳鄭伯克段於鄢左傳召陵之盟左傳晉公子重耳之亡左傳城濮之戰左傳晏嬰叔向論齊晉季世論語為政孟子孟子見梁惠王孟子許行,第一節、尚書牧誓,尚書簡介,尚書也叫書或書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件彙編,主要彙集了西周最高統治者的講話及其它重要文獻,也有少量殷商及東周時的文獻,包括講演詞、訓令、宣言等,還記載了一部分遠古時期的傳說,其中有很多是史官的追記和後人的擬作、僞作。尚書所記,上起傳說中的堯、舜、禹,中經夏、商、周三代,直至春秋中葉的秦穆公時期的部分事迹,是研究我國上古歷史的重要史料。尚書的體例是我國編年體的開端。全書按朝代順序,分爲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每一朝代又按帝王在位先後順序排列,無疑是一部王朝興衰史。,尚書今古文問題,西漢時尚書有二十八篇,相傳是漢文帝時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漢代通行的隸書記錄下來,故稱今文尚書。關於這二十八篇的史料價值,顧頡剛先生在論今文尚書著作時代(收入古史辨第一冊)一文中提出了科學的看法。至於今天我們常見的收入十三經註疏中的尚書則是東晉梅賾獻上的,附有孔安國注(也稱孔傳),它除收入西漢時伏生所獻的二十八篇今文尚書外,又從今文中分割出五篇,成爲三十三篇,此外又增加了二十五篇,合計五十八篇,所增加的二十五篇連同孔安國的傳都是僞造的,後人稱之爲僞古文尚書。,題解,牧誓是尚書周書的第二篇,是周武王伐紂前的誓師之辭。周武王與商紂王戰於牧野,雙方決戰前,武王發表誓詞,是否真實有待考證。有的學者認爲,從牧誓的行文上看大概是戰國時人據史實想像寫成的,但也符合歷史事實。大家都知道,殷商末年,商王紂(一作受,亦稱帝辛)暴虐,濫殺無辜,寵信妲己,衆叛親離。與此相反,西周王朝卻迅速強大起來。至周武王時,時機成熟,率各盟國討伐商紂王,大戰於牧野。牧誓便是周武王在戰前發表的動員演說,主要內容是講明武王的戰略部署,公佈紂王的罪行,宣佈作戰紀律。,暴虐的殷紂王,帝紂資辨捷疾(正义:帝王世纪云“纣倒曳九牛,抚梁易柱”也。),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爲皆出己之下。好酒淫樂,嬖(bi)於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於是使師涓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厚賦稅以實鹿台之錢,而盈巨橋之粟。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益廣沙丘苑台,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慢於鬼神。大聚樂戲於沙丘,以酒爲池,懸肉爲林,使男女倮(正義:胡瓦反)相逐其間,爲長夜之飲。,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於是紂乃重辟刑,有炮格之法(集解列女传曰:“膏铜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辄堕炭中,妲己笑,名曰炮格之刑。”索隐邹诞生云“格,一音阁”。又云“见蚁布铜斗,足废而死,于是为铜格,炊炭其下,使罪人步其上”,与列女传少异。)。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爲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紂。九侯女不憙淫,紂怒,殺之,而醢九侯。鄂侯爭之強,辨之疾,並脯鄂侯。西伯昌聞之,竊歎。崇侯虎知之,以告紂,紂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閎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馬以獻紂,紂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獻洛西之地,以請除炮格之刑。紂乃許之,賜弓矢斧鉞,使得征伐,爲西伯。而用費中爲政。費中善諛,好利,殷人弗親。紂又用惡來。惡來善毀讒,諸侯以此益疏。,紂愈淫亂不止。微子數諫,不聽,乃與太師、少師謀,遂去。比干曰:“爲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強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箕子懼,乃詳狂爲奴,紂又囚之。殷之太師、少師乃持其祭樂器奔周。周武王於是遂率諸侯伐紂。紂亦發兵距之牧野。史記殷本紀,賢良的周文王,公季卒,子昌立,是爲西伯。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伯夷、叔齊在孤竹,聞西伯善養老,盍往歸之。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崇侯虎譖西伯于殷紂曰:“西伯積善累德,諸侯皆向之,將不利於帝。”帝紂乃囚西伯于羑里。閎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驪戎之文馬,有熊九駟,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費仲而獻之紂。紂大說,曰:“此一物足以釋西伯,況其多乎。”乃赦西伯,賜之弓矢斧鉞,使西伯得征伐。曰:“譖西伯者,崇侯虎也。”西伯乃獻洛西之地,以請紂去炮格之刑。紂許之。,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於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虞、芮之人未見西伯,皆慚,相謂曰:“吾所爭,周人所恥,何往爲,只取辱耳。”遂還,俱讓而去。諸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命之君。”西伯蓋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爲六十四卦。詩人道西伯,蓋受命之年稱王而斷虞芮之訟。後十年而崩,諡爲文王。改法度,制正朔矣。追尊古公爲太王,公季爲王季,蓋王瑞自太王兴。史記周本紀,周文王雕像,武王伐紂,武王即位,太公望爲師,周公旦爲輔,召公、畢公之徒左右王,師修文王緒業。九年,武王上祭于畢。東觀兵,至於盟津。爲文王木主,載以車,中軍。武王自稱太子發,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專。乃告司馬、司徒、司空、諸節:“齊栗,信哉!予無知,以先祖有德臣,小子受先功,畢立賞罰,以定其功。”遂興師。師尚父號曰:“總爾衆庶,與爾舟楫,後至者斬。”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复於下,至於王屋,流爲烏,其色赤,其聲魄云。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還師歸。,居二年,聞紂昏亂暴虐滋甚,殺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師疵、少師強抱其樂器而奔周。於是武王遍告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盟津,諸侯咸會。曰:“孳孳無怠。”武王乃作太誓,告於衆庶:“今殷王紂乃用其婦人之言,自絕於天,毀壞其三正,離逷其王父母弟,乃斷棄其先祖之樂,乃爲淫聲,用變亂正聲,怡說婦人。故今予發維共行天罰,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於商郊牧野,乃誓。武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曰:“遠矣西土之人!”武王曰:“嗟!我有國塚君,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王曰:“古人有言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今殷王紂維婦人言是用,自棄其先祖肆祀不答,昏棄其家國,遺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維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俾暴虐于百姓,以奸軌于商國。今予發維共行天之罰。今日之事,不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夫子勉哉!不過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勉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羆,如豺如離,于商郊,不禦克奔,以役西土,勉哉夫子!爾所不勉,其予爾身有戮。”誓已,諸侯兵會者車四千乘,陳師牧野。,帝紂聞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距武王。武王使師尚父與百夫致師,以大卒馳帝紂師。紂師雖衆,皆無戰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紂師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紂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於火而死。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諸侯,諸侯畢拜武王,武王乃揖諸侯,諸侯畢從。武王至商國,商國百姓咸待于郊。於是武王使群臣告語商百姓曰:“上天降休!”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遂入,至紂死所。武王自射之,三發而後下車,以輕劍擊之,以黃鉞斬紂頭,懸大白之旗。已而至紂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經自殺。武王又射三發,擊以劍,斬以玄鉞,懸其頭小白之旗。武王已乃出複軍。史記周本紀,尚书牧誓(简体),黄钺(yue4):象征帝王权力的用黄金装饰的斧子白旄(mo):古代用牦牛白色尾毛装饰的旗子,象征对军队的领导权一、黄钺(三国时代人),因以共同金饰出师,常特许“假黄钺”,以示奉帝命行征伐之事。是权力与威望的象征。逸周书.克殷:“武王先入适王所,乃克射之,三发而后下车,而击之以轻吕,斩之以黄钺,折县(悬)诸大白。”孔晁注:“轻吕,剑名。折,绝其首。黄钺,以黄金饰之。”大白,旗名。三国志.魏志.曹休传:“帝征孙权,以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督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余军。”通典.礼二四:“晋制黄钺车,驾一马,大驾行次于华盖后,御麾左右又有金钺车、金钲车,并驾三马。”,重點難點,繁體字:齊、齋;與、興;盧、廬、爾、雞、婦、棄、葉難解字詞:昧爽、逖、昏、肆、迓重點字詞:杖、秉、麾、稱、晨、索、迪、逋逃、奸宄、愆、勖、戮附:閱讀參考:1、史記周本紀2、史記殷本紀,第二節、詩經七月,关关睢鸠,詩經簡介,詩經也稱詩,是西周至春秋時詩歌的總集。其中有統治者撰寫的在宗廟裏演奏的詩;更大量的是首先在社會上流行,然後被統治者採集了在宴會等場合演奏的詩,左傳中有大量關於宴會賦詩的記載。古代王朝還設有采詩官,定期到民間採集詩歌。學者認爲,這些詩歌不可能是當時的農奴創作的,而是由統治者以及其下層人士撰寫的。到了孔子時代,已彙集了三百多篇,所以論語中有“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的話。漢代以來流行的詩經也就是三百零五篇,至於史記孔子世家所說“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的話,經後來的學者考證是不可信的。,詩經的六義,詩經按內容可分爲風、雅、頌三部分。風主要是各地的民歌,也有小部分是貴族的作品,共分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十五國風。雅分爲大雅和小雅,主要是西周王朝貴族之歌。頌分爲周頌、魯頌、商頌,主要是廟堂祭祀之樂。後人研究詩經的藝術表現手法,又將其分爲賦、比、興三種。風、雅、頌、賦、比、興合稱詩經之六義。,詩經十五國風示意圖,豳風七月,詩經七月是一首農事詩,描寫農民一年四季的勞動和生活情況。毛序:“七月,陳王業也。周公遭變,故陳后稷先公風化之所由,致王業之難難也。”據此,許多學者認爲七月系周公所作。清代學者崔述在豐鎬考信錄中認爲七月一詩醇厚古樸,不像周成王、康王時的詩,認爲此詩産生于古公亶父之前周人生活於豳地之時,後來周公述之以戒成王,後人誤爲周公所作。七月一詩中有古代的農謠,有豳地的民歌,應是集腋成裘的作品。而且決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必然有一個積年累月的流傳過程。,七月的偉大,在於其史料價值。研究古代社會性質、研究古代農業發展狀況,甚至於研究古代氣侯的衆多學者,都可以從七月中挖掘出許多寶貴的材料。僅管對這些資料的利用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其真實性是無可置疑的。清代學者崔述這樣評價詩經豳風七月:“讀七月,如入桃源之中,衣冠朴古,天真爛漫,熙熙乎太古也。”史记周本纪,七月流火,七月流火,三正,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孟子離婁章句上,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破陣子晏殊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巧笑东临女伴,采桑径里逢迎。难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采蘩祁祁,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黃,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八月紡績圖,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蘀。一之日於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戶,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宮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場。朋酒斯饗,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重點難點,繁體字:舉、與、輿、譽、興、載、陽、遲、歸、歲、處、斷、農、鑿、陰、獻通假字:猗、蚤難解字詞:觱發、饁、懿、遲遲、向、墐、剝、介重點字詞:祁祁、微行、孔、同、乘、稱、索阅读参考:诗经七月参考译文课堂练习1,第三節、禮記大學,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爲?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诗经鄘风相鼠,一、禮的産生,禮是五經之一,在中國古代社會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關於禮的起源,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爲禮是古人爲了限制你爭我奪、避免社會混亂而制定的一系列日常生活中應該遵守的禮儀規定,可以說是古代的政治制度。“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於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荀子禮論,另一種觀點認為禮起源於古代的祭神活動。許慎說文解字釋禮為“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可以視作這一觀點的濫觴。最初的禮指儀禮,是對春秋、戰國時代一部分禮制的彙編,戰國時期經學者整理成爲禮經。西漢時人所說的五經中的禮經即指此,後來才稱儀禮,漢代所傳有戴德本、戴聖本和劉向別錄本,各本篇第先後各不相同,今所傳十七篇是鄭玄注劉向別錄本。,二、禮的重要性,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禮不妄說人,不辭費。禮不踰節,不侵侮,不好狎。脩身踐言,謂之善行。行脩言道,禮之質也。禮聞取於人,不聞取人。禮聞來學,不聞往教。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聖人作,爲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於禽獸。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禮記曲禮上,三、禮記簡介,漢以後又增加了禮記和周禮,合稱爲“三禮”。禮記就是將對禮經的累世相傳的解說和闡述彙爲一編的專門的記。正因爲如此,西漢的時侯,只有儀禮經取得了經的地位,而關於禮的一些記,僅是從屬於禮的參考資料,這些記累世相傳,西漢禮學家在傳授儀禮時,也分別輯一些記作爲輔助教材,這些記經過長期的流傳和刪削,到東漢形成了85篇的大戴禮記和49篇的小戴禮記。因小戴禮記較爲通行,所以後人所說的禮記即指小戴禮記。禮記讀起來比稱之爲“經”的儀禮更有意義,所以後來也升格爲“經”,而且取代儀禮成爲五經之一。,四、禮記的篇目,曲禮上第一曲禮下第二檀弓上第三檀弓下第四王制第五月令第六曾子部第七文王世子第八禮運第九禮器第十郊特牲第十一內則第十二玉藻第十三明堂位第十四喪服小記第十五大傳第十六少儀第十七學記第十八樂記第十九雜記上第二十雜記下第二十一喪大記第二十二祭法第二十三祭義第二十四祭統第二十五經解第二十六哀公問第二十七仲尼燕居第二十八孔子閒居第二十九坊記第三十中庸第三十一表記第三十二緇衣第三十三奔喪第三十四問喪第三十五服問第三十六間傳第三十七三年問第三十八深衣第三十九投壺第四十儒行第四十一大學第四十二冠義第四十三肪義第四十四鄉飲酒義第四十五射義第四十六燕義第四十七聘義第四十八喪服四制第四十九,五、禮記大學釋讀,大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系統地論述儒家的修身、治國、平天下學說。南宋朱熹注論語、又取小戴禮記中的中庸、大學分章斷句,加以注釋,配以孟子,合稱四書章句集注。朱子將大學分爲經和傳兩部分,認爲經是曾參所述孔子語,傳是曾參門人所述曾參語。宋代以後,封建王朝規定以四書取士,成爲士人獲取功各的必讀書。礼记大学簡體,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程子曰:“親,當作新。”大學者,大人之學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爲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複其初也。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汙也。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言明明德、新民,皆當至於至善之地而不遷。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學之綱領也。(朱熹大學章句集注),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右傳之五章,蓋釋格物、致知之義,而今亡矣。间嘗竊取程子之意以補之,曰:“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衆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朱熹大學章句集注),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王孫圉聘於晉,定公饗之。趙簡子鳴玉以相,問於王孫圉曰:“楚之白珩猶在乎?”對曰:“然。”簡子曰:“其爲寶也幾何矣。”曰:“未嘗爲寶。楚之所寶者,曰觀射父,能作訓辭,以行事於諸侯,使無以寡君爲口實。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訓典,以敘百物,以朝夕獻善敗於寡君,使寡君無忘先王之業;又能上下說於鬼神,順道其欲惡,使神無有怨痛於楚國。又有藪曰雲,連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龜、珠、角、齒、皮、革、羽、毛,所以備賦,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幣帛,以賓享於諸侯者也。若諸侯之好幣具,而導之以訓辭,有不虞之備,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於諸侯,而國民保焉。此楚國之寶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寶之焉?圉聞國之寶六而已:明王聖人能制議百物,以輔相國家,則寶之;玉足以庇蔭嘉穀,使無水旱之災,則寶之;龜足以憲臧否,則寶之;珠足以禦火災,則寶之;金足以禦兵亂,則寶之;山林藪澤足以備財用,則寶之。若夫嘩囂之美,楚雖蠻夷,不能寶也。”(國語楚語王孫圉論國之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晉獻公之喪,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聞之,亡國恒於斯,得國恒於斯。雖吾子儼然在憂服之中,喪亦不可久也,時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圖之。”以告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辭焉。喪人無寶,仁親以爲寶。父死之謂何?又因以爲利,而天下其孰能說之?孺子其辭焉。”公子重耳對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喪父死,不得與於哭泣之哀,以爲君憂。父死之謂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義。”稽顙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子顯以致命于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顙而不拜,則未爲後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則愛父也;起而不私,則遠利也。”(禮記檀弓下),重點難點,繁體字:慮、亂、顧、雖、舊、極、儀、戲、賢、樂、聽、盡、辭、獨、嚴、廣、體、懼、憂、眾、讓、機、奪、寶、實、遠、達通假字:倍、僇、迸、弟難解字詞:臭、自謙、心廣體胖、恕、絜矩重點字詞:齊、格物、壹是、維新、聽訟、无情、辞、民志、閒居、辟、老老鮮、讓、貪戾、機、僨、拂、逮,阅读参考: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王文錦禮記譯解,中華書局,2001。,第四節、左傳鄭伯克段於鄢,一、春秋與春秋三傳,“春秋”本來是古代記事史書的通稱,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舉行,所以記事的書均以“春秋”來命名。西周時期,不論是王室,還是魯、齊、燕、楚各諸侯國,均設有史官,負責記載周王朝或本國的歷史,這些史書通稱爲“春秋”,故以春秋稱史書,戰國以前十分流行,當時各國有各國的春秋,但是優勝劣汰,流傳下來的只有一部魯春秋,所以春秋就成了魯春秋的專稱。今天我們所見的春秋,據說是孔子根據魯春秋刪削修訂而成的。春秋經所記起自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381年),歷經魯國的隱、桓、莊、閔、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其間的大事均有記載,故史料價值很高。,春秋成書後,孔子將它用作歷史教材教授弟子。孔子身後,由於他的弟子對師授春秋的理解和領會各不相同,因人而異,因此解釋春秋的傳也就各不相同,這樣就出現了春秋三傳:公羊傳、谷梁傳、左氏傳。左傳又名左氏傳。關於它的作者,學術界說法不一。傳統的觀點認爲是魯國左丘明給春秋經撰寫的傳。但將左傳的作者說成是左丘明,矛盾太多,不能說服人。所以現在通行的說法是左傳記事具體,不是出於一人之手。它可能成書于戰國時期,是當時人根據各國的史料編成的。左傳的特色是用事實解釋春秋,書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史料,記事詳明,文字優美。,二、左傳鄭伯克段於鄢的有關背景,鄭伯克段於鄢選自左傳隱公元年,是對春秋經魯隱公元年的經文“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的解釋。春秋時期,周王室逐漸衰微,各諸侯國之間開始了互相兼併的戰爭,同時各國內部貴族之間爭奪權勢的戰爭也加劇起來。本文敍述了春秋初期鄭國統治階級內部的互相傾軋以及鄭莊公的陰險、狠毒和虛僞。史記鄭世家,三、春秋列國疆域圖,四、文章釋讀,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殺也。何以不言殺?見段之有徒衆也。段,鄭伯弟也。何以知其爲弟也?殺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爲弟也。段,弟也,而弗謂弟;公子也,而弗謂公子,貶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賤段而甚鄭伯也。何甚乎鄭伯?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於殺也。于鄢,遠也,猶曰取之其母之懷中而殺之云爾,甚之也。然則爲鄭伯者宜奈何?緩追逸賊,親親之道也。(春秋谷梁傳),五、重點難點,繁體字:鄭、驚、難、圖、寵、襲、譏通假字:佗、闕、錫難解字詞:大、舍、施重點字詞:亟、焉、度、圖、姑、封人、羹、遺,阅读参考:1、公羊传郑伯克段于鄢2、谷梁传郑伯克段于鄢,第五節、左傳召陵之盟,一、題解,齊是太公望呂尚的封國。周武王滅商後,封太公望于齊,“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工商之業,便漁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爲大國。”及周成王時,管、蔡作亂,淮夷畔周,成王使召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齊由此得征伐,爲大國,都營丘。至齊襄公時,因其“殺誅數不當,淫於婦人,數欺大臣”而被殺,齊襄公的弟弟公子糾和小白爭奪王位,小白獲勝,是爲齊桓公。齊桓公即位後,任用管仲整頓內政,進行政治、經濟改革,齊國日益強大起來。,在政治上,齊桓公又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取得了其他小諸侯國的擁戴,大家公推齊桓公爲盟主,訂立了盟約,齊桓公首開霸主地位,成爲春秋時五霸之一。之後,齊桓公又通過救燕、存邢、封衛等手段,鞏固了自己在中原的霸主地位。這時只有南方的楚國,不但不服齊國,還想與齊國一比高低,齊楚對立,戰爭一觸即發。僖公三年,即齊桓公二十九年(公元前657年)桓公與夫人蔡姬戲船中。蔡姬習水,蕩公,公懼,止之;不止,出船,怒,歸蔡姬,弗絕。蔡亦怒,嫁其女。桓公聞而怒,興師往伐。蔡潰,遂伐楚。(史記齊太公世家),二、文章釋讀,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夾輔周室。赐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給?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恵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徳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三、重點難點,繁體字:對、實、觀通假字:共、徼難解字詞:陳、风、涉重點字詞:潰、不虞、次、如、綏、征,課堂練習2,第六節、左傳晉公子重耳之亡,一、晉國簡史,二、重耳流亡的原因,三、題解,周武王子、周成王弟唐叔虞始封于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