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创新谈之雅俗篇(教师中心稿)_第1页
诗教创新谈之雅俗篇(教师中心稿)_第2页
诗教创新谈之雅俗篇(教师中心稿)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教创新谈之雅俗篇(教师中心稿) 沂水春帆 电子邮箱: yscf001jiaoeyou. 诗之第一要义是抒情言志,从其源流分野来看大致可分为民间诗-民歌、文人诗两大类。若称民歌为俗,则可称文人诗为雅。(当然在诗经里还有另外的意思)孔老夫子推崇的诗三百的主干国风就是在流传于各地的民歌的基础上,经文人逐步加工而成的。在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与诗歌紧密相关的乐曲有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是民间讴唱的曲子,阳春白雪则为达官贵人 _们所欣赏。由于阶级的差别,在旧的社会制度下,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是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下里巴人成为粗俗野蛮、淫声艳曲的代名词,而阳春白雪则为 _所标榜。 但事实上由于阳春白雪缺乏下里巴人鲜活之水的滋润,就连所谓的高贵之人、高雅之士也听的厌烦。大众广庭之下不得不用阳春白雪装点虚荣面子;私下里却沉浸于下里巴人之中。这就提出了“雅”与“俗”的关系问题:“俗”是“雅”的前提与活力;“雅”是“俗”的提炼与升华。从整个诗歌发展史来看,民歌是文人诗的根,每一次诗歌繁荣的后面,总是与民歌的兴盛有关。民间的东西经文人,才有了四声八病、声律平仄。可民歌不管这一套,以其泥土的质朴芬与芳香,以其感情的真挚与奔放,随时代和自己的爱恨而歌而舞。诗的生机与活力在民间,在民众的情与呼。而绝不是在那些玩文字游戏,徘徊在故纸堆里的所谓“诗人”。 真正诗人之任务就是善于借助于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也包括自己独创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来提炼和升华反映时代潮流、社情民意的下里巴人。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连一般老百姓对“因特网”“知识经济”“克隆”“基因”等名词都不陌生的历史条件下,还有些人仍陶醉在“芰荷舞”“楼头月”的低吟浅唱之中,那就如清王朝的遗老遗少一样,写的越多,就越没有读者。我们不要没有风骨神韵的唯形式主义,也不要留连于污言秽语的低级趣味。 上个世纪之交,龚自珍、黄遵宪、 _、梁启超、秋瑾等一大批新派诗人在民族亡之际,借诗歌这种最有效的宣传鼓动方式,吹响了反帝反封建的号角,试想再写什么“燕归来”“花落去”之类,就不能让无数热血儿女组成浩浩荡荡的救亡大军。 对于这个问题最有代表性的是唐朝诗人崔颢他的黄鹤楼一诗,就不多么完全按所谓的条律框框行事,盛唐诗人少有羁绊,人有精神诗也爽。试想崔老先先从四声八病考虑如何排句如何押韵,恐怕写诗的灵感早就不知跑向何方了。其实就是四声八病的提出者-沈约写出来的诗也不是符合自己提出的标准的。黄鹤楼一诗虽不尽合律条,可严羽之沧浪诗话仍把它推为唐七律诗之第一佳篇;唐诗三百首的编者,虽然在书中列举了那么多的诗之律韵,但他和严羽一样,仍把黄鹤楼当做七律诗的压卷之作。但这不是说不要揣摩文字韵律,但文字韵律的选择是为诗之意境而服务的,而不是借此把最为耀眼的闪光点抹去。我们今天讲韵律、讲正对、反对、流水对、合掌对等,应主要是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