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步态分析,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灌南分院新区人民医院演讲人陈碧波,内容:正常步态的基本构成、正常步态的基本参数、常见异常步态的类型和分析方法目的:掌握正常步态的基本构成和分析方法,熟悉常见异常步态的类型和分析方法,具有临床意义。日常生活的重要活动之一是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步态异常以及步态异常的性质和程度,这为分析步态异常的原因、纠正步态异常、制定治疗方案以评估康复治疗的效果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如何进行步态分析,常用的基础知识,常用的术语,正常行走必须完成三个过程:支撑重量,单腿支撑,摆动腿踩。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长、步长、步频、步速、行走周期和行走阶段,其中步长、步频和步速是步态分析中最常用的三个元素。其内涵是行走生物力学分析中涉及的最基本的知识,步态分析人员应掌握。步幅长度,行走时,一只脚跟随地面到紧挨着另一只脚跟随地面的距离称为步幅长度,也称为步幅长度,如下图1所示,通常用厘米表示。当健康人在平地上行走时,一般步幅约为50 80厘米。个体步长的差异主要与腿长有关,腿长也很大。当步行时,从一侧的脚到另一侧的脚跟的距离称为步幅,也称为复杂步幅或步幅。如上图ii所示,它用cm表示,通常是步长的两倍。行走时左脚和右脚之间的距离称为步幅。鞋跟的中点通常作为测量参考点。如上图三所示,它通常用厘米表示。对于健康人来说,它大约是83.5厘米。由脚的行走方向和脚的长轴形成的角度称为脚角。如上图所示,通常表示一个健康的人大约6.75岁。步频(步频)行走中每分钟的步数称为步频,也称为步频,通常用步/分来表示。健康人的正常步频约为95 125步/分,东方男性的平均步频约为112.28.9步/分,女性的平均步频为123.48步/分。当两个人并排行走时,短腿的人通常比长腿的人走得更频繁。行走速度、行走周期和阶段,即行走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全身沿行走方向移动的直线距离,称为行走速度,即行走速度,通常用m/min表示。正常健康人的行走速度约为65 95m/min。也可以通过步行10米来计算。步态周期被称为步行周期,通常用秒来表示。成年人的平均步态周期约为1 1.32秒,步态周期中的每个步态周期都包含一系列典型的姿态变化。人们通常把这种典型的姿势变化分为一系列的阶段,称为步态阶段。步行周期可分为停滞期和摆动期。通常,这一阶段的步态周期百分比(周期%)被用作一个单位,有时也用秒(S)表示。支撑阶段是脚在行走过程中始终与地面接触的阶段。支撑阶段包括单支撑阶段和双支撑阶段。单个支撑阶段通常指从一个下肢的脚到同侧的脚尖离开地面的过程。单位是秒,通常占行走周期的40%。为了便于步态矫正和训练,提出以下动作要点:(1)足跟地:下肢伸肌张力增加,足下垂和内翻患者难以完成。(2)全足底着地:从步行周期的7.6%开始,全足底在地面上是平坦的。内翻和足下垂的病人很难完成。(3)重心向同侧偏移:偏瘫、关节痛和低平衡的患者由于单侧下肢支撑体重,往往时间太短。(4)脚跟离地:从步行周期的41.5%开始,是向下蹬踏的初始动作,偏瘫p(5)膝关节屈曲增加:由于行走周期的54.1%,偏瘫患者由于下肢伸肌占优势而难以完成膝关节屈曲。(6)脚尖离地:从行走周期的60%开始,身体重心移动到踝关节前方,脚尖有力地接触地面,通过下肢的蹬踏动作产生向前的推进力。偏瘫患者由于下肢痉挛、足下垂、内翻和下肢分离运动不足而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一运动,这是步态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行走的最大特点是两足支撑。在一个行走周期中,当一个下肢完成脚跟抬起到脚趾并离开地面向下踩踏板的阶段时,另一个下肢同时进行脚跟随和全脚掌着地动作,从而形成双脚同时着地的阶段。一般来说,它占步行周期的20%。这个阶段的长度与步行速度有关。行走速度越快,双支撑阶段越短。当步行阶段变为跑步阶段时,双支撑阶段变化为零。双支撑阶段的消失是行走和奔跑的转折点,因此它成为判断比赛中是否犯规的唯一标准。摆动阶段,摆动阶段总是在不接触地面的情况下行走的阶段,通常是指从下肢的一侧脚尖离开地面,到脚的同侧跟随地面的阶段,单位是S,一般占一个行走周期的40%。这一阶段的要点如下:1 .抬脚从63.6%的步行周期开始,是一个加速期,此时脚趾离开地面,下肢向前摆动。2.膝关节的最大屈曲从67.9%的行走周期开始,并且摆姿势的下肢刚好从身体下面经过。3.髋关节最大屈曲开始于行走周期的84.6%。在这个阶段,下肢已经完成了向前的姿势,并开始减速,直到它们跟随地面。4.步行完成100%的步行周期。正常步态中关节和肌肉的活动(1)为了减少行走过程中的能量消耗,身体的主要部分和关节的活动应保持正常的运动范围并减少身体重心的运动。1.骨盆和骨盆的运动可以被认为是重心的运动。正常成人行走时身体重心的位置在骨盆的中线。从下面看,男性的身高约为55%,女性约为50%。行走时,重心以正弦曲线上下移动,在一个行走周期中出现两次,幅度约为4.5厘米,最高点为中间支撑期,最低点为跟随地面的脚。骨盆的横向运动也是正弦的,在行走周期中出现一次在左侧,一次在右侧,幅度约为3厘米。在两足支撑过程中,当左脚和右脚在支撑的中间,重心在左右中间时,运动最大。骨盆在水平面内沿垂直轴的旋转角度为一边4,两边8。这种旋转可以减少骨盆的上下运动,最大旋前发生在脚跟的后期,最大旋后发生在挥杆的早期。骨盆在矢状面内沿冠状轴的倾斜范围约为5。两足动物支撑阶段的骨盆几乎是水平的,摆动阶段的骨盆倾斜角在中间支撑阶段最大,这可以减少重心的上下移动。在一个步行周期中左右倾斜一次。在髋关节的正常行走过程中,髋关节的最大弯曲约为30(中间摆动阶段),最大伸展约为20(脚跟离开地面),总范围约为50。它的运动是正弦的,如图12-2所示。在内收和外展运动中,最大外展约为6(脚跟离地),最大内收约为4(足底着地),总范围约为10。运动几乎是线性的。内部和外部旋转运动总共有大约8个范围,包括外部旋转4(从脚趾到脚跟的摆动阶段)和内部旋转4(从脚跟到脚跟的摆动阶段)。它的运动呈曲轴的形状,在从支撑阶段到摆动阶段以及从摆动阶段到支撑阶段的过渡期间,曲轴会急剧变化。正常行走时膝关节的最大屈曲和伸展约为65除了屈曲和伸展之外,膝关节还具有旋转运动,从脚跟随地面(内部旋转)到足底着地(内部旋转)的顺序,脚跟离开地面为最大外部旋转,大约4,中间摆动为最大内部旋转,大约12,总共16个范围,然后向外旋转,直到脚跟离开地面。踝关节的最大背屈发生在脚跟离开地面时,大约15,最大跖屈发生在脚跟离开地面时,大约20,总共35。在一个行走周期中有2个跖屈和背屈,特别是在支撑阶段的驱动阶段,踝关节从跖屈到背屈变化剧烈。除了屈曲和伸展,踝关节也有旋转和外翻。踝关节外旋8,内旋2,共约10范围;反转3,反转12,共约15个范围。在其它部分(1)中,头部的上下运动几乎与重心的上下运动相同,上下幅度约为5-6厘米,左右运动幅度约为5-6厘米。上身是垂直的,肩膀是平的,速度稍微向前增加。行走时,上身向与骨盆相反的方向旋转,这样可以减少全身的扭曲。对于其他部位(2),正常行走时上肢前后交替摆动,方向与同侧下肢摆动方向和骨盆旋转方向相反。例如,当左下肢向前摆动并与左骨盆一起旋转时,左上肢向后摆动,右上肢向前摆动。此时,上肢的关节运动主要发生在肩关节,当脚跟随地面时最大伸展为21.1,当脚跟离开地面时最大弯曲为17.4,总共约40个范围。肘部屈曲和伸展是指在两足同时支撑期间改变运动方向,最大屈曲为38.9,最大伸展为-0.4,共约40范围。上肢和下肢的摆动方向与下肢相反,以保持身体平衡,减少旋转。肩关节可自由摆动约30(屈曲约6,伸展约24)。(2)行走中主要肌肉活动的动力主要来自下肢和躯干的肌肉活动。在行走周期中,肌肉活动具有保持平衡、吸收冲击、加速、减速和推动肢体运动的功能。1.直立人(2).臀大肌)3.iliopsoas)4.股四头肌)5.sartorius)6.腿筋7。tibialisanterior)8.三头肌),常见的异常步态,扁平足的距下关节在一个步态周期内的旋转,虽然距下关节从脚跟外侧接触地面时处于轻微内翻状态,接触地面后先归零,但继续严重内翻,前脚迅速着地,因此距下关节内翻比正常足大得多,前进到15%时, 即,在外侧脚离开地面之后,距下关节开始从内翻向内转动,并且当对侧脚接触地面时,它在内翻中并且继续到70%,尖脚,脚跟不接触地面,轻度,中度和重度,如图所示。 在偏瘫步态中,受影响的一侧没有驱动力且支撑不良。此外,由于足背屈肌麻痹和足下垂,行走时身体向健康侧倾斜并依赖健康侧,因此行走停滞,受影响侧呈尖足步态并画圈。由于重心转移困难,转移时间很短,形成明显的跳跃行走。在矢状面上,病人还可以看到他的头交替向前倾斜,这被称为鸡样步态或鸽样步态。偏瘫步态分类,提臀型膝过伸型跛行型画圈型,内翻膝(o腿)和外翻膝(x腿)步态,内翻膝(o腿)步态:内翻或肩侧倾斜补偿,步长非常小。膝关节外翻(x腿)步态:内八字或肩部侧向运动补偿,步角闭锁,步宽15。其他异常步态、脑瘫步态(马蹄内翻足、蹲姿、剪式步态、舞蹈步态)、截瘫步态、臀大肌步态、疼痛步态(骨科疾病)、短腿步态、步态分析方法,目前步态分析系统包括运动学、动力学和动态肌电图三部分。Kinemat虽然越来越多的单位应用了表面肌电和步态分析仪,但临床定性分析仍然是最常用的评价方法。临床定性分析步态的定性分析是由康复医生或治疗师用肉眼观察患者的行走过程,然后根据获得的印象或根据某些观察项目逐项评估的结果对步态做出结论。(1)步态分析的评估内容是在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和全面体检的基础上进行的。1.了解步态相关症状的病史,如行走时有无疼痛、持续时间;通过询问过去的历史,我们可以知道是否有任何疾病影响步态,如骨折,肌肉或神经疾病,肿瘤等。2.体格检查有助于步态异常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原因分析。3.观察由康复医生或治疗师通过视觉观察,观察患者的行走过程,然后根据印象或逐项评价结果,做出步态分析结果。观察内容(1)观察地点:测试地点的光线应充足,面积至少为6m8m米,以便考生尽可能少穿衣服进行清晰的观察。(2)观察内容:运动的对称性、协调性、步幅、步速、骨盆运动、重心偏移、上肢和下肢摆动、头肩位置的稳定性、髋、膝和踝关节、足跟地面和脚趾离开地面时的足部状态、疼痛、疲劳、患者的鞋子等。(3)观察程序:指导患者在测试现场以自然和习惯的姿势和速度来回行走数次。检查人员应从前方、后方和侧面反复观察,分别观察支撑阶段和摆动阶段,注意两侧的对比观察。在步态分析中,最常见的四阶段分析方法是行走阶段四阶段分析方法,即两个双支撑阶段、一个单支撑阶段和一个摆动阶段。健康人在平地上行走的理想状态是左右对称的,两个双支撑相位大致相等,分别占行走周期的12%左右。支撑约占行走周期的60% 62%(包括双支撑阶段),摆动约占行走周期的38% 40%。每个阶段的长度与步行速度直接相关。快速行走时,双支撑阶段减少,而跑步时,双支撑阶段消失,即“0”。当一条腿患有疾病时,由于受影响的腿通常不能承受重量并且倾向于在健康侧承受重量,受影响侧支撑阶段占用的时间相对减少,而健康侧支撑阶段占用的时间相对增加。2。RLA八分法是由加州兰乔萨米戈斯康复医院的步态分析实验室提出的。在传统步态阶段分期的基础上,利用步态分析棒图处理技术,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视觉观察与分析技术,如在一个行走周期中找到8个典型的运动姿态点,即初始接触、负载响应、中间距离、终点姿态、预摆、初始摆、中间摆和终点,如图所示。与传统的步态分析方法相比,它具有以下特点。RLA八分特征:(1)观察内容:共包括47种常见异常步态表现。检查者可以逐一分析行走周期中每个关节或部位的性能对照表中显示的内容,找出患者在行走中的表现和异常阶段。(2)观察顺序:膝关节、髋关节、骨盆和躯干从远端到近端,即从脚和踝关节进行评估。首先观察矢状面,然后从冠状面观察患者的行走特征。观察特定关节或部位时,应以第一次落地为起点进行评估,并根据行走周期的发生顺序进行仔细观察。步行能力评估(1)功能性步行:功能性步行应符合以下标准:安全性:独立行走时稳定,无跌倒之忧,无需他人帮助;(2)质量:行走姿势基本正常,站立时手可以自由活动进行其他活动,不需要行走架等笨重的助行器;(3)心血管功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粉末冶金纳米材料制备-洞察及研究
- 数字技术在养猪动物福利中的应用研究-洞察及研究
- 如何应对职场竞争的心理策略
- 北京长沟峪煤矿矿压监测与控制技术:地质、监测与防控的协同探索
- 北京城市交通运行状况与出行成本的耦合关系及优化策略研究
- 创业资源整合、双元能力与新创企业绩效:作用机制与实证研究
- 多模态数据跨层压缩方法-洞察及研究
- 植物油储运智能监测系统-洞察及研究
- 人工智能在能源产业的应用-洞察及研究
- 低碳环保旅游产品开发-洞察及研究
- 给水管道停水碰口专项施工方案
-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英语单词默写单(微调版)
- 2024年东南亚解热镇痛类原料药市场深度研究及预测报告
- 中建企业定额2023版
- 《计算机网络实验教程》全套教学课件
- 间隔记录数据表
- 工抵房转让协议
- 《民航客舱设备操作与管理》课件-项目四 飞机舱门及撤离滑梯
- DB32T4064-2021江苏省城镇燃气安全检查标准
- 人工智能领域合作协议
- 项目及其策划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