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前教育史》第一章――第三章_第1页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一章――第三章_第2页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一章――第三章_第3页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一章――第三章_第4页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一章――第三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史使人明智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英国哲学家培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国名臣魏征,一、中国学前教育史学科概述,(一)学习目的学前教育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基础课程。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审视、评价当前的学前教育问题提供思路,为学前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值得借鉴经验。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对学前教育史的基本概念、基本的思想理论和基本的知识要有准确、系统、完整的认识,理请学科内容之间的基本脉络,把握学前教育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并能指导、运用于学前教育的实际工作。,(二)学习内容,横向:中国学前教育史和外国学前教育史。纵向:(按历史发展阶段分为三大部分)古代学前教育史(原始氏族公社-清朝中叶)近代学前教育史(1840年-1919年五四运动)现代学前教育史(1919年-新中国成立)(按研究对象分为两部分)教育制度史教育思想史,(三)学习意义,1.了解中国学前教育的历史传统,把握学前教育发展的国情所在。2.充分利用历史资源,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更好地为现实教育事业服务。3.增强文化底蕴,提高个人素质。,(四)学习方法和学好的条件,教学为主,自学为辅。学好的条件:1.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作指导。2.要具备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3.还要有一定的古文基础来阅读史料。4.还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和联系现实的能力。,二、参考资料,喻本伐编著中国幼儿教育史,大象出版社(郑州)2000年11月版。何晓夏等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唐淑、钟昭华主编中国学前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3年版。乔卫平、程培杰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李定开中国学前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编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杜成宪、王伦信著中国幼儿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第1节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和特点,一、古代不可能出现学前社会教育(一)学前教育的概念1.广义:以学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活动。2.狭义:指学前社会教育(二)古代没有学前社会教育的原因1.古代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客观需要2.古代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观念和意识3.古代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基本师资条件4.古代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科学知识基础,二、古代学前家庭教育发达的原因这主要是由古代家庭所处的特殊重要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所决定的三、古代学前家庭教育的基本特点(一)相对稳定,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无太大变化(二)学校教育和学前教育的界限不清(三)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是父母,而尤以母亲为主,第2节古代的胎教,一、早期胎教的实施(一)列女传的记载(二)新书.胎教的记载(三)韩诗外传的记载(四)青史氏之记的记载二、古代胎教的发展演进(一)隋代以前的胎教理论(二)唐代以后的胎教理论三、古代胎教的经验及局限(一)高度注重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二)高度注重母体的精神因素对胎儿的影响(三)高度注重母亲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四)胎教即母教,第3节古代学前家庭教育,一、按年龄安排的学前教育计划1.礼记.内则中记载的学前教育计划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2.古代学前教育无统一的和明确的年龄划分二、儿童生活常规的培养1.儿童自身行为举止2.长辈召见之礼3.求见长辈之礼4.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三、初步的道德教育1.自幼培养正确的志向2.鼓励自幼行善积德3.要求自幼养成诚实无欺的品德4.礼让,古代普遍重视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并且把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提前至学前阶段进行传授。,四、早期知识教育,第4节古代学前宫廷教育,(一)君主教育的重要地位(二)保傅制度(三)“备三母”制,第5节古代学前教材,一、古代学前教材概况比较著名的教材有:仓颉篇、爰历篇、凡将篇、急救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二、幼儿诗歌诗歌主要有三类:训诫类;知识掌故类及识字类三、幼儿故事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书言故事、日记故事、蒙养图说、二十四孝图说等四、歌舞和游戏,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第一节论早期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一、思想渊源(一)教育立国安邦思想(二)学而优则仕思想“性相近,习相远”,二、对学前儿童特点的分析,(一)对婴幼儿概念的阐发人始生曰婴儿,胸前曰婴。抱之婴前,乳养之也;儿始能行,曰孺。孺,濡也,言濡弱也;幼,少也,言生日少也;七年,曰悼。悼,逃也,知有廉耻,隐逃其情也。亦言是时而死,可伤悼也。(二)儿童几项基本能力的发育时间三月而彻昀,然后能有见八月生齿,然后食三年嘻合,然后能言十有六,能通,然后能化,儿童的心理特点,(一)喜好活动和游戏(二)模仿性强(三)行为受真实情感支配(四)记忆力好(五)注意力容易转移,三、慈幼的社会责任观(略),四、“早谕教”的学前教育观,(一)重视早期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二)早期教育对德育的影响(三)早期教育对智育的影响(四)对早期教育的批评之声,第二节论学前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一、重视环境的影响感化二、反对溺爱子女三、教以正,守以常四、信而勿诳五、量资循序与培养兴趣,一、重视环境的影响感化,(一)“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其心者然也。”孟子(二)“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墨子(三)“里仁为美”孔子(四)“古人自幼学,耳目游处,所见皆善,至长不见异物,故易于成就。今人自少,所见皆不善。才能言,便习秽恶,日日销烁更有甚天理。”程颐,二、反对溺爱子女,(一)人类爱子的两个原因1.望子成龙;2.养儿防老(二)溺爱的特点与危害1.只知爱不知教,只知纵容不知约束2.溺爱的子女都有任性和骄矜的通病3.溺爱的子女不孝顺(三)溺爱与偏爱的区别1.偏爱也是溺爱的一种表现2.偏爱还会引起不被偏爱的子女的反感和抵触,三、教以正,守以常,(一)坚持正面教育;重视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二)在教育内容上“教之以义方”(三)教以正须守以常(四)父母教育子女时应要求一致,四、信而勿诳,在坚持正面教育过程中,家长应守信用,不欺骗儿童。否则儿童会效仿家长而养成不诚实的、欺诈的坏毛病,同时也会降低家长的威信。,五、量资循序与培养兴趣,(一)量资循序既要儿童的年龄特点,又要教育内容本身的特点(二)采用儿童喜闻乐见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来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三)及时调整活动内容来维持儿童的学习兴趣,第三节论婴幼儿保育的原则和方法,一、“正本”优生观二、抑爱节欲的保健观(一)戒饱暖(二)节嗜食(三)任啼哭(四)绝惊扰(五)避险物,三、古代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1.贾谊的太子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2.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3.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4.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5.张履祥的家庭教育思想,第1节贾谊的太子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他关于早期教育的论述主要见之于新书的傅职、保傅、劝学、胎教诸篇中。一、早谕教(一)学前教育(二)胎教二、选左右三、重儒术,一、早谕教,(一)学前教育1.“天下之命,县于太子。”2.“太子正而天下定矣。”3.“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4.“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二)胎教1.主张设立专门胎教处所“蒌室”2.主张孕妇自身要有胎教意识,二、选左右,主张建立保傅制度,设置“三公”、“三少”对太子进行早期教育师、保、傅的选择标准为“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术者”,三、重儒术,(一)主张以儒家学说作为太子早期教育的主要内容。(二)在文化知识教育方面,注重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典的传授。(三)在道德教育方面,主张使太子从小形成忠、信、义、礼、孝、仁等道德观念。(四)在治国方面,主张德刑并举的治国方略(五)他还主张教养结合,第2节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一、颜氏家训成书背景在战乱纷争时代,由于亲眼目睹了许多士大夫家破人亡,因此为保证颜家的传统和地位,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写成此书,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颜氏家训共20篇,其中序致、教子、兄弟、治家、慕贤、勉学、涉务诸篇是我们研究其家庭教育思想、学前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二、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一)及早施教1.家庭应及早进行,越早越好,有条件的家庭,甚至可以实施胎教2.依据:“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教妇初来,教子婴孩”(二)严慈结合主张严教与慈爱相结合,反对无教而有爱;但是在严教问题上主张棍棒教育、主张体罚。(三)均爱勿偏要求父母对所有子女一视同仁地给予相当的慈爱,(四)博习致用1.主张子弟博习多种知识,在教育时应以儒家的五经作为基本学习材料,此外还要兼习百家之书,以及琴、棋、书、画、文学等士大夫必备的学问。2.在提倡博习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子弟经世致用的本领;他还提倡在家庭中要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的学习。(五)风化陶染即重视家庭中父母及其他成年人对年幼者的模范作用。“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三、颜氏家训述评,颜氏家训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也是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科书,被后人视为家训的鼻祖、家教的典范。,第3节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生平:理学的集大成者理学的发展: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本体论张载唯物的角度,二程(程颢程颐)从唯心的角度罗从彦(程颐的学生)朱松(朱熹之父)和其同学李侗(朱熹之师)朱熹一、重视蒙养教育把学校教育过程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其中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即蒙养教育段,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段。“古人之学,因以致知为先,然其始也,必养于小学”;“古者,小学已自暗养成了,到长来,已自有圣贤坯模,只就上面加光饰”,“而今自小失了,要补填,实是难”二、要求慎择师友由于幼儿模仿性很强,是非辨别能力弱,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习于正则正,习于邪则邪”,因此要慎择师友;稍大些,除须慎择师友外,还应该培养儿童辨别是非,交游益友的能力,益友应近之,损友应远之,三、强调学“眼前事”小学“眼前事”眼前日用之事,具体内容:一是“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二是“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三是“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大学“明其理”为儿童学“眼前事”编写的两部教材-小学和童蒙须知四、提倡正面教育对儿童教育,强调正面教育,多积极诱导,少消极限制。根据正面教育的原则,还对教师提出指导、示范和适时启发的要求。,第4节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他关于儿童教育的论述主要见于训蒙大意读刘伯颂等、教约(社学教条)以及言论录传习录中一、顺应性情,激发兴趣教育儿童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催挠之则衰痿”二、循序渐进,量力施教任何一个人的认识水平都有一个从婴儿到成人的发展过程教育者应根据这个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循序渐进原则在教育中的运用,就是要求教育者在确定教育内容时要量力施教,符合儿童的认识发展水平。,三、因材施教,各成其材对儿童施教,不仅要考虑儿童认识发展水平的共性特征,还要注意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针对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使儿童各成其材,在儿童性格的培养上,也要求教师根据儿童各自特性,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别加以适当的陶冶四、全面诱导,不执一偏主张通过习礼,歌诗和读书对儿童进行全面诱导。为了能够有条理、有步骤地进行多方面教育,他还在社学教条中拟订了一个比较详细的日课表,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比赛性质的方法,第5节张履祥的家庭教育思想,关于家庭教育的言论主要见于愿学记、初学备忘录、训子语及训人门语中一、重视家教他认为父母对子女最大的爱护乃是重视家教;家庭教育的出发点是对幼儿灌输封建道德观念二、注重幼教幼年是个体道德形成的关键期,也是道德教育的最佳期;任何有所作为者,必在幼时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自幼便立有奋发向上之志,幼教不仅是家教的起点,也是家教的重点。,三、主张严教认为严教与否是不肖子孙产生的关键,强调严教的功效,把棍棒教育也视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四、提倡耕读相兼他认为劳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子弟勤俭的作风,而且还有助于锻炼身体,促进身体健康。五、重视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他十分重视父母自身素质的提高,认为父母提高自身素质是教育还子女的前提,是家庭教育的保障;父母不仅要注重自身在道德、文化知识方面的修养,还要学习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的科学性,1.强调“早谕教”、“端蒙养”、行胎教2.注重熏化陶然,要求慎择师友和以身作则3.反对溺爱孩子,主张慈严结合,均爱勿偏4.以道德教育为主,坚持进行正面的行为指导5.注重培养学生兴趣,量资授学,循序渐进,思考题,简述颜之推关于学前家庭教育的思想简述王守仁的“自然教育论”简述贾谊论“早谕教”的思想论述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请简要述评颜氏家训论述张履祥的家庭教育思想,第三章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中国古代没有产生学前社会教育的原因,一、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客观需要二、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观念和意识三、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基本师资条件四、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科学基础知识,第1节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一)经济基础大工业生产的需要(二)思想基础1.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对传统教育的批判2.资产阶级维新派对西方教育制度的宣传(1)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教育主张(2)康有为的大同书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资产阶级教育制度,其中包括学前教育制度。(3)梁启超的教育政策私议提倡设立两年制幼稚园,招收5岁以下的幼童,资产阶级维新派关于学前教育的主张,1.强调儿童教育的意义2.引进西方心理科学,促进学前教育科学化3.建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将学前教育纳入教育体系4.提倡女子教育,为幼稚师资的培养奠定理论基础,(三)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其中就包括了蒙养院制度,我国的近代学前教育才开始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第2节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颁布,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涉及的主要内容:(一)蒙养院的意义、对象(二)蒙养院的设置(三)蒙养院课程(四)蒙养院的师资(五)蒙养院的地位(六)蒙养院的保教要旨(七)张之洞与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一)蒙养院的意义、对象,1.章程明确指出:“蒙养通乎圣功,实为国民教育之第一基址。”2.蒙养院招收“三岁以上至七岁之儿童”,(二)蒙养院的设置,蒙养院院址可设在“各省府厅州县以及极大市镇”的育婴堂和敬节堂内。,(三)蒙养院课程,1.游戏2.歌谣3.谈话4.手技,(四)蒙养院的师资,育婴堂和敬节堂的乳媪和节妇充当训练保姆的教材诸如孝经、四书、烈女传、女诫、女训、教女遗规等,还有一些外国家庭教育书如日本天下歌子家政学。,(五)蒙养院的地位,章程规定:“蒙养家教合一宗旨,在于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学。”因为“保姆学堂既不能骤设,蒙养院所教无多,则蒙养所急者仍赖家庭教育。”,(六)蒙养院的保教要旨,(1)保育教导儿童,专在发展其身体,渐启其心知,使之远于浇薄之恶风,习于善良之轨范。”(2)保育教导儿童,当体察幼儿身体气力之所能为,心力知觉所能及,断不可强授以难记难解之事,或使之疲乏过度之业。”(3)保育教导儿童,多留意儿童之性情及行止仪容,使趋端正。”(4)儿童性情好模仿,务专意示以善良之事物,使则效之孟母三迁即此义也。,(七)张之洞与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张之洞,(18371909),我国近代教育活动家,清末洋务派首领之一。在其40多年仕宦生涯中,一直没有中断过兴学育才的活动,他是洋务教育的倡导者和领导者之一,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著作劝学篇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其基本教育思想,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在拟定奏定学堂章程时,提出了一下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洽其知识,练其技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其用。”,第3节蒙养院制度的实施(一)蒙养院的兴办1903年秋创办的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省立幼稚园)中国最早创办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近代中国第一所幼儿园。附设在武昌模范小学内。湖北省立幼稚园附设女子学堂是中国幼稚师范的萌芽。户野美知惠是最早来华的幼教工作者。1905年创办的天津严氏蒙养院是国人自办的最早的幼教机构。(二)蒙养院师资的培训,湖北幼稚园已经附设女子学堂,招收1535岁的女子专门学习幼儿师范课程,这是我国幼儿师范最初的萌芽。张之洞开办敬节学堂和育婴学堂,培养乳媪和家庭教师,主要为官宦之家服务。1902年,严修创办严氏女塾。1902年,吴馨在上海创办务本女塾。1907年,清政府颁发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明确规定了师资问题。1909年中国图书发行公司发行保姆传习所讲义初集,为我国最早的幼儿师范教科书之一,1907年,由中国图书发行公司印行、顾倬编辑的幼儿保育法也是参考了日本、德国的幼教书籍,选择最重要的内容编辑而成。,(三)清末蒙养院制度的特点,第一:中国学前教育完全由家庭负担的历史结束了,在通向学校教育社会化的道路上,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第二:学前社会教育机构在中国产生,既反映了近代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学前教育与之适应这一般规律,又反应了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被动出现的特点,是随着近代学制的出现而勉强确定的。第三:蒙养院办院的纲领,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总原则,既不肯放弃传统儿童教育的核心-封建伦理道德的灌输,又要具有近代社会学前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第四:严重抄袭日本。,第4节外国教会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外国教会在华创办幼稚园及幼教师资培训班不仅在时间上早于我国自办的同类机构,而且在数量上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大超过中国自办的幼稚园。一、设立幼稚园二、创办幼稚师范,一、设立幼稚园,一、设园宗旨以基督教精神奴化中国人的思想,培养高级治华代理人是帝国主义在华兴办文化教育事业的终极目标。二、教会幼稚园的产生与发展19世纪80年代中国沿海福建福州、宁波、上海等地出现小孩察物堂。此外,教会也在中国设立婴儿园。如由龚史曼格夫人创办的浙江湖州的民德妇女职业学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