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GeneralPhysiology,第一节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TransportAcrossCellMembrane,第三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Biologicalelectricityofthecells,第四节肌细胞的收缩功能TheContractionofSkeletalMuscle,第二节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TransmembraneSignalTransduction,Cellmembrane7.5to10nanometersthick,pliable,elasticComposition:55%Protein25%phospholipids13%cholesterol,4%otherlipids3%carbohydrates,第一节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TheBasicOrganizationandTransportingFunctionofCellMembrane,一、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TheChemicalCompositionandMolecularStructureoftheMembrane液态镶嵌模型(FluidMosaicModel)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层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以-螺旋或球形形式存在的蛋白质。,磷脂双层双嗜性:亲水性的头疏水性的尾8nmthick,(一)脂质双分子层/Bilayersofphospholipids,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具有稳定性和流动性。Thebasicstructureisaphospholipidbilayer,whichisafluidbutstable.,磷脂分子,脂肪酸链,磷酸基团,脂肪酸尾疏水性磷酸基团头亲水性排列成双层,极性端,非极性端,磷脂双层/Phospholipidbilayer,亲水的头,疏水的尾,亲水的头,(二)细胞膜蛋白质/MembraneProtein,镶嵌或贯穿于脂质双分子层中,生物膜具有的各种功能与其有关。1.膜蛋白的种类(1)表面蛋白(PeripheralProtein):分布在脂质双分子层的内、外表面。(2)整合蛋白(IntegratedProtein):一次或多次贯穿整个双脂质双分子层(具有疏水性氨基酸构成的片段)。,2.膜蛋白的功能(1)跨膜物质转运/Transport(2)受体功能/Receptor(3)酶/Enzyme(4)表面标志/Recognizablepart,(三)细胞膜的糖/MembraneCarbohydrate,1.有些作为膜受体的“可识别”部分,能特异地与激素、递质等结合。“Recognizable”partoftheMembraneReceptor,bindingwithhormoneandtransmitter.,2.有些作为抗原决定簇:免疫信息(血型)。AntigenMotif:immunesignal,suchasbloodgroup.,二、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TransportAcrossCellMembrane,细胞在正常的新陈代谢中,需要不断从环境中得到氧和营养物质,排出二氧花碳和其他代谢产物,这就需要进行物质的跨膜转运。被动转运(Passivetransport):指物质顺电位或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指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过程。,ModelsofPassiveTransport,ModelsofActiveTransport,(一)被动转运(passivetransport)概念:物质顺电位或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特点:1.不耗能2.顺电-化学梯度进行(theelectrochemicalgradient),分类:单纯扩散(Simplediffusion)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1.单纯扩散(SimpleDiffusion)(1)概念:一些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CO2iCO2o,O2oO2i,(2)特点:扩散速率高(Highdiffusionrate)无饱和性(NoSaturation)不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扩散量与浓度梯度、温度和膜通透性呈正相关,用扩散通量(Flux)表示,其单位是(mol/cm2s)。,(3)转运的物质:O2、CO2、NH3、N2、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类激素等少数几种。,2.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1)概念: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解度甚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2)分类:,经载体的易化扩散/Carriermediated,经通道的易化扩散/Channelmediated,(1)经通道的易化扩散/Channel-mediated,转运的物质:各种带电离子,K+iK+o,Na+oNa+i,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的特点:1.需要特殊膜蛋白(IonChannel)的“帮助”。2.扩散的速度高:通道的外侧面为疏水区,内侧面为亲水区,允许水在其中,因此,离子能以水溶液的形式通过。3.大多通道都有门(Gate),可以开关,而且是全开或全关。4.浓度和电压依从性(通道变构是有条件的,如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2)经载体的易化扩散/Carrier-mediated,转运的物质:葡萄糖(GL)、氨基酸(AA)等小分子亲水物质,Carrier-mediateddiffusion的特点:需依靠特殊膜蛋白质“Carrier”的帮助选择性/Selectivity(特殊膜蛋白质本身有结构特异性)饱和性/Saturation(结合位点是有限的)竟争性/Competition(如:结构类似的两种物质经同一特殊膜蛋白质转运),(二)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概念:指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过程。特点:分类:,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ActiveTransport,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ActiveTransport,如:Na+-K+泵、Ca2+-Mg2+泵、H+-K+泵等,需要消耗能量,能量由分解ATP来提供;依靠特殊膜蛋白质(泵)的“帮助”;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泵转运:Na+-K+泵/Sodium-PotassiumpumpNa+-K+泵又称Na+-K+-ATPase,即Na+-K+-ATP酶,能分解ATP,释放能量,简称钠泵。,1.Ithasthreereceptorsitesforbindingsodiumionsontheinside.2.Ithastworeceptorsitesforbindingpotassiumionsontheoutside.3.TheinsideportionthethisproteinnearthesodiumbindingsiteshasATPaseactivity.,当Na+iK+o时,都可被激活,ATP分解产生能量,将胞内的3个Na+移至胞外和将胞外的2个K+移入胞内。1.Twopotassiumionsbindontheoutsideandthreesodiumionsbindontheinsideofthe“pump”.2.TheATPasebecomeactivated.3.AnATPwassplittoADPandphosphate,liberatingahigh-energyphosphatebondofenergy.4.Theenergycauseaconformationalchangeinthe“pump”molecule,extrudingthethreesodiumionstotheoutsideandthetwopotassiumionstotheinside.,通道转运与钠-钾泵转运模式图,钠-钾泵的这种活动还为其它一些物质的转运提供了动力(如葡萄糖、氨基酸的吸收:Na+-载体-葡萄糖、Na+-载体-氨基酸的复合体形式进行的联合转运)。,维持高Na+o、高K+i原先的不均匀分布状态,2K+泵至细胞内;3Na+泵至细胞外,分解ATP产生能量,当Na+i/K+o激活,钠-钾泵:,2.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ActiveTransport概念: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1.逆浓度梯度或逆电位梯度的转运2.能量非直接来自ATP的分解,是来自膜两侧Na+差3.Na+差是Na+-K+泵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建立的。,分类:1.同向转运/Co-transport2.逆向转运/Counter-transport,(三)出胞和入胞式转运/Exocytosis/Endocytosis一些大分子物质或团块进出细胞,是通过细胞本身的吞吐活动进行的,亦可属于主动转运过程。Exocytosis:指细胞把成块的内容物由细胞内排出的过程。,Endocytosis:指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或团块进入细胞的过程。分为:吞噬phagocytosis:转运物质为固体;吞饮pinocytosis:转运物质为液体。,分泌物排出,融合处出现裂口,囊泡向质膜内侧移动,膜性结构包被,形成分泌囊泡,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内质网合成蛋白性分泌物,出胞:,囊泡膜与质膜的某点接触并融合,囊泡的膜成为细胞膜的组成部分,细胞膜上的受体对物质的“辨认”,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复合物,复合物向膜表面的“有被小窝”移动,“有被小窝”处的膜凹陷,凹陷膜与细胞膜断离,形成吞食泡,吞食泡与胞内体的膜性结构相融合,入胞:,复习思考题1.简述细胞膜物质转运有哪些方式?2.Na+-K+泵的作用意义?3.在一般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分子ATP,钠泵运转可使A.2个钠离子移出膜外B.2个钾离子移入膜内C.2个钠离子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钾离子移入膜内D.3个钠离子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钾离子移入膜内E.2个钠离子移出膜外,同时有3个钾离子移入膜内,4、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是()A.细胞内容物和细胞环境间的屏障B.细胞接受外界和其他细胞影响的门户C.离子进出细胞的通道D.受体的主要成分E.抗原物质5、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膜是属于()A.单纯扩散B.主动转运C.易化扩散D.入胞作用E.吞饮,A,C,人体及生物体活细胞在安静和活动时都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象(Bio-electricity)。细胞生物电现象的普遍性: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及视网膜电图。,第二节细胞的跨膜电变化Trans-membraneElectronicDifference,兴奋性和兴奋的概念1.兴奋性(Excitability):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2.兴奋(Excitation):组织和细胞受刺激时,其活动由无到有,或由弱到强的过程。3.兴奋的本质:在细胞膜两侧出现了电变化。4.可兴奋组织和细胞:所有活的组织和细胞,通常指神经、肌肉和腺体等组织和细胞。,一、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RP)(一)静息电位的现象及相关概念1.概念: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2.现象:,3.证明RP的实验:,(A)当A、B电极都位于细胞膜外,无电位改变,证明膜外无电位差。,(B)当A电极位于细胞膜外,B电极插入膜内时,有电位改变,证明膜内、外间有电位差(内负外正)。,(C)当A、B电极都位于细胞膜内,无电位改变,表明膜内无电位差。,4.与RP相关的概念:膜电位(MembranePotential):因电位差存在于膜的两侧,所以又称为膜电位。因膜内电位低于膜外,习惯上RP指的是膜内负电位。RP值:哺乳动物的神经、骨骼肌和心肌细胞为-70-90mV,红细胞约为-10mV左右。RP值描述:RP膜内负电位(-70-90mV)=超极化RP膜内负电位(-70-50mV)=去极化,(二)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1.化学现象,要在膜两侧形成电位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膜两侧的离子分布不均,存在浓度差;对离子有选择性通透的膜。,通透膜,选择性通透膜,膜两侧K+差是促使K+扩散的动力,但随着K+的不断扩散,膜两侧不断加大的电位差是K+继续扩散的阻力,当动力和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K+的净扩散通量为零膜两侧的平衡电位。,选择性通透膜,(1)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匀Na+iNa+o110,K+iK+o301Cl-iCl-o114,A-iA-o41,2.静息电位的产生条件,主要离子分布:,膜内:,膜外:,静息时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分布,(2)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通透性:K+Cl-Na+A-,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主要离子分布及膜对离子通透性,(2)RP产生机制的膜学说:,K+离子顺浓度差向胞外扩散,膜内K+外移,带走正电荷膜内电位,形成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当扩散动力(浓度差)与阻力(电场力)达到动态平衡时,即形成RP,结论:RP的产生主要是K向膜外扩散的结果。所以,RP又称为K+的平衡电位,证明:Nernst公式的计算:EK=RT/ZFlnK+O/K+i=59.5logK+O/K+i同理可算出ENa,因K+的通透性大于Na+近100倍,EK的权重明显大于ENa,故RP是权重后的EK和ENa的代数和,非常接近于EK。,Hodgkin和Katz的实验:在枪乌贼巨大神经纤维测得RP值为-77mv,与Nernst公式的计算值(-87mv)基本符合。,人工改变K+O/K+i:轴突管内置换等张NaCl,RP消失(即K+iRP)。,二、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AP)(一)动作电位的概念及现象1.概念: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细胞膜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可逆的,并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2.现象:,去极化,上升支,下降支,3.动作电位的图形,刺激,局部电位,阈电位,去极化,零电位,反极化(超射),复极化,(负、正)后电位,4.动作电位的特征/Characteristic:5.动作电位的意义/Significance:,是非衰减式传导的电位。具有“全或无”的现象(AllorNone):即同一细胞上的AP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现象。,AP的产生是细胞兴奋(Excitation)的标志。,6.与AP相关的概念:极化(Polarization):以膜为界,膜电位为外正内负的状态。去极化(De-polarization):膜内外电位差向小于RP值的方向变化的过程。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膜内外电位差向大于RP值的方向变化的过程。复极化(Re-polarization):去极化后再向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后电位(Afterpotential):锋电位下降支最后恢复到RP水平以前,一种时间较长、波动较小的电位变化过程。包括:负后电位:去极化后电位,正后电位:超去极化后电位,局部电位(Localpotential):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电位。,阈电位(Thresholdpotential):引发AP的临界膜电位数值。,反极化(Reversepolarization):细胞膜由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变为内正外负的极性反转过程。,1.AP产生的基本条件:膜内外存在Na+差:Na+iNa+o110K+iK+o301膜在受到阈刺激而兴奋时,对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即电压门控性Na+、K+通道激活而开放。其中,Na+通道开放在前,K+通道开放在后,(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ThemechanismsofActionPotential,动作电位产生的条件(图示),2.AP的产生机制:,AP上升支,AP下降支,当细胞受到刺激,细胞膜上少量Na+通道激活而开放,Na+顺浓度差少量内流膜内外电位差局部电位,当膜内电位变化到阈电位时Na通道大量开放,Na+顺电化学差和膜内负电位的吸引再生式内流,AP的产生机制:,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零并变为正电位(AP上升支),Na+通道关Na+内流停+同时K+通道激活而开放,K顺浓度差和膜内正电位的吸引K迅速外流,膜内电位迅速下降,恢复到RP水平(AP下降支),结论:AP的上升支由Na内流形成,下降支是K外流形成的;AP的产生是不直接消耗能量的;AP的峰值为Na的平衡电位。,Nernst公式的计算AP达到的超射值(正电位值)相当于计算所得的Ena值。应用Na通道特异性阻断剂河豚毒后,内向电流全部消失(AP消失)。,证明:,(1)刺激(Stimulus):在细胞膜内施加负相电流(或膜外施加正相电流)刺激时,会引起超极化,不会引发AP;相反,会引起去极化,引发AP;刺激的分类:阈刺激(Thresholdstimulus)阈上刺激(Hyper-thresholdstimulus)阈下刺激(Sub-thresholdstimulus),3.关于动作电位的几点说明:,(2)阈电位(Thresholdpotential):是激活电压门控性Na+通道的临界值。即阈电位先引发一定数量的Na+通道开放,Na+迅速大量内流后,再引发更多数量的Na+通道开放,爆发AP。因此,当膜电位达到阈电位后,导致Na+通道开放与Na+内流之间出现再生性循环。(3)阈强度(Thresholdintensity):能够使膜的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外加刺激强度。,(4)关于膜电导膜的离子通过量衡量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Na电导、K电导,(5)离子通道的状态备用状态:关闭,受刺激可以开放;开放状态:通道开放,离子可以通过;关闭状态:关闭,失活,无法打开。,三、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一)有关概念兴奋性: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产生AP的能力。,可兴奋性组织对刺激的应答表现。,能引起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应的所有内、外环境的变化。,反应:,刺激:,组织受刺激后由活动静息或由活动强弱的过程。,抑制:,组织受刺激后由静息活动或由活动弱强的过程。,兴奋:,三、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绝对不应期(Absoluterefractoryperiod):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引起再次兴奋的期间。相对不应期(Relativerefractoryperiod):大于原先的阈强度的刺激才能引起再次兴奋的期间。超常期:小于原先的阈强度的刺激便能引起再次兴奋的期间。低常期:大于原先的刺激强度才能再次兴奋的期间。,组织兴奋后兴奋性变化的对应关系,分期兴奋性与AP对应关系机制绝对不应期降至零锋电位钠通道失活相对不应期渐恢复负后电位前期钠通道部分恢复超常期正常负后电位后期钠通道大部恢复低常期正常正后电位膜内电位呈超极化,四、局部兴奋(LocalExcitation),概念:阈下刺激引起的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即局部电位,又称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特点:不具有“全或无”现象:其幅值可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电紧张方式扩布:其幅值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具有总和效应:时间性和空间性总和。,时间性总和(TemporalSummation),空间性总和(SpatialSummation),五、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一)传导机制:局部电流(LocalCurrent),静息部位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兴奋部位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在兴奋部位和静息部位之间存在着电位差,膜外的正电荷由静息部位向兴奋部位移动膜内的负电荷由兴奋部位向静息部位移动,形成局部电流,膜内:兴奋部位相邻的静息部位的电位上升膜外:兴奋部位相邻的静息部位的电位下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触发邻近静息部位膜爆发新的AP,局部电流,(二)传导方式/Conduction:无髓鞘N纤维的兴奋传导:近距离局部电流;有髓鞘N纤维的兴奋传导:远距离局部电流(跳跃式),(三)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特点1、生理完整性2、3、4、5、,双向性,相对不疲劳性,绝缘性,不衰减性或“全或无”现象,复习思考题1.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是什么?如何证明?2.动作电位是怎么发生的?如何证明动作电位是钠的平衡电位?3.发生兴奋过程中,如何证明有兴奋性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4.兴奋是如何传导的?影响传导速度的因素有哪些?5.试比较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区别。,6.刺激引起神经兴奋的内因和外因是什么?7.绝对不应期是否指潜伏期?潜伏期是否等于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刺激作用时间?8.神经干上某点发生兴奋后,除向前传导外能否逆传?为什么?9.试比较改变刺激强度,单一神经纤维与神经干的动作电位变化?为什么?10.血K+浓度对兴奋性、RP和AP有何影响?,11、以下关于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静息状态下,Na、K离子通道都处于关闭状态B.细胞受刺激刚开始去极化时,钠离子通道就大量开放C.在动作电位去极相,钾离子通道也被激活,但出现较慢D.钠离子通道关闭,出现动作电位的复极相E.钠、钾离子通道被称为化学依从性通道12、刺激阈指的是()A.刺激强度不变,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作用时间B.刺激时间不变,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C.用最小刺激强度,刚刚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作用时间D.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刺激强度E.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最大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C,B,第三节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Trans-membraneSignalTransduction多细胞生物体必须具备完善的信号转导系统以协调其正常的生理功能。细胞间传递信息的物质多达几百种:如递质、激素、细胞因子等。跨膜信号转导主要涉及到:胞外信号的识别与结合、信号转导、胞内效应等三个环节。,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Ion-ChannelReceptormediated,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G-proteinCoupledReceptormediated,蛋白激酶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Proteinkinasecoupledreceptormediated,跨膜信号转导方式大体有以下三类:,一、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1.特点:受体本身就是ion-channel的组成部分2.分类:电压性门控通道:Electricallygatedchannel化学性门控通道:Chemicallygatedchannel机械性门控通道:Mechanicallygatedchannel,例子:神经-肌接头处的信号转导,化学性胞外信号(神经递质,ACh),ACh与受体结合形成复合体,导致离子通道开放,主要是钠通道开放,Na+内流增加,形成终板膜电位(膜电位的上升),骨骼肌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发生收缩,二、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一)参与信号转导的信号分子1.受体:跨膜七次的受体由细胞外、跨膜和细胞内三个部分组成。膜外侧部分具有与配体结合的部位细胞内部分与G-蛋白偶联。,2.G-蛋白由、和三个亚单位组成,-亚单位为催化亚基,与GDP结合。,G蛋白的三个亚基:G:3946kD,20多种,有GTP或GDP结合位点、GTP酶活性、ADP核糖基化位点、毒素修饰位点及受体和效应器结合位点等。G:36kD,6种。G:78kD,10多种。,G蛋白有两种构象形式:活化型:G与GTP结合,与G分离。非活化型:G与GDP结合,与G结合成三聚体。,活化型,非活化型,3.G蛋白效应器:由具有活性的G蛋白激活。(1)腺苷酸环化酶:ATPcAMP(2)磷脂酶:二磷酸肌醇三磷酸肌醇+二酰甘油(3)磷酸二酯酶:使环磷酸鸟苷(cGMP)发生降解,4.第二信使: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后形成的细胞内信号分子(小分子)。(1)环磷酸腺苷(cAMP)(2)三磷酸肌醇、二酰甘油(3)环磷酸鸟苷(cGMP)(4)钙离子,5.蛋白激酶:由第二信使激活,使底物蛋白发生磷酸化。(1)以作用机制分: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酪氨酸激酶(2)以其所依赖的第二信使分:蛋白激酶A:由cAMP激活蛋白激酶C:由二酰甘油激活蛋白激酶G:由cGMP激活,(二)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的基本过程,1.cAMP信号通路,神经递质、激素等(第一信使),兴奋性G蛋白(GS),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ATP,cAMP(第二信使),细胞内生物效应,激活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结合G蛋白偶联受体,激活G蛋白(与、亚单位分离),2.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激素(第一信使),活性型G蛋白(GS),激活磷脂酶C(PLC),PIP2,(第二信使)IP3和DG,激活蛋白激酶C,内质网释放Ca2+,激活G蛋白(亚单位与、亚单位分离),细胞内生物效应,与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三、酪氨酸激酶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受体本身具有激酶的活性,又称受体酪氨酸激酶。,生长因子,与受体酪氨酸激酶结合,细胞内生物效应,膜外N端:识别、结合第一信使膜内C端: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特点:信号转导与G蛋白无关;无第二信使的产生;,复习思考题1.细胞间通讯有哪些方式?各种方式之间有何不同?2.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有哪几种方式?比较各种方式之间的异同。3.试述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特征。4.试比较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几种信号通路之间的异同。5.概述受体酪氨酸介酶介导的信号通路的组成、特点及其主要功能。,第四节肌细胞的收缩功能ContractionofMuscleCells一、肌细胞的收缩功能(一)N-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1.N-M接头的结构接头前膜:囊泡内含ACh,并以囊泡为单位释放Ach(称量子释放)。接头间隙:约50-60nm。接头后膜:(又称终板膜)存在ACh受体(N2受体),能与ACh发生特异性结合。,ExcitationTransmissionofNeuromuscularJunction,2.N-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膜Ca2通道开放,膜外Ca2向膜内流动,接头前膜内囊泡移动、融合、破裂,囊泡中的ACh释放(量子释放),ACh与终板膜上的N2受体结合,受体蛋白分子构型改变,终板膜对Na、K(尤其是Na)通透性,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EPP),EPP电紧张性扩布至肌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爆发肌细胞膜动作电位,N-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膜Ca2通道开放,膜外Ca2向膜内流动,接头前膜内囊泡移动、融合、破裂,囊泡中的ACh释放(量子释放),ACh与终板膜上的N2受体结合,受体蛋白分子构型改变,终板膜对Na、K(尤其是Na)通透性,3.N-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特征:(1)是电-化学-电的过程:N末梢APACh受体EPP肌膜AP(2)具1对1的关系:,接头前膜传来一个AP,便能引起肌细胞兴奋和收缩一次(因每次ACh释放的量,产生的EPP是引起肌膜AP所需阈值的3-4倍)。神经末梢的一次AP只能引起一次肌细胞兴奋和收缩(因终板膜上含有丰富的胆碱酯酶,能迅速水解ACh)。,4.影响N-M接头处兴奋传递的因素:(1)阻断Ach受体:箭毒和银环蛇毒,肌松剂。(2)抑制胆碱酯酶活性:有机磷农药,新斯的明。(3)自身免疫性疾病:重症肌无力(抗体破坏Ach受体),肌无力综合征(抗体破坏N末梢Ca2+通道)。(4)接头前膜Ach释放:肉毒杆菌中毒。,5.EPP的特征:无“全或无”现象;无不应期;有总和现象;EPP的大小与Ach释放量呈正相关。,(二)骨骼肌细胞的结构,1.肌管系统:横管系统(Transversetubules):T管(肌膜内凹而成,肌膜AP沿T管传导)。纵管系统:L管(也称肌浆网Sarcoplasmicreticulum。肌节两端的L管称终池,富含Ca2+)。三联管:T管与其两侧的终池组成,2.肌小节(Sarcomere):是肌细胞收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1/2明带暗带1/2明带,即2条Z线间的区域,肌小节的组成:粗细肌丝,3.粗肌丝(Thickfilament)/肌原纤维(Myofibril):由肌球或称肌凝蛋白(Myosin)组成,其头部有一膨大部-横桥.,横桥:能与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发生可逆性结合;具有ATP酶的作用,分解ATP提供能量,使横桥扭动(肌丝滑行)和作功。,肌动蛋白(Actin):表面有与横桥结合的位点,静息时被原肌球蛋白掩盖;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静息时掩盖横桥结合位点;肌钙蛋白(Troponin):与Ca2+结合变构后,使原肌球蛋白位移,暴露出结合位点。,细肌丝(Thinfilament):,(三)骨骼肌收缩机制/MechanismofContraction,1.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coupling)三个主要步骤:肌膜电兴奋的传导:肌膜产生AP后,AP由横管系统迅速传向肌细胞深处,到达三联管和肌节附近。三联管处的信息传递:机制尚不很清楚。肌浆网(纵管系统)中Ca2+的释放: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终池内的Ca2+顺浓度梯度进入肌浆,触发肌丝滑行,肌细胞收缩。即:Ca2+是兴奋-收缩耦联的耦联物,Excitation-ContractionCoupling,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横桥摆动,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原肌球蛋白位移,暴露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Ca2+与肌钙蛋白结合肌钙蛋白的构型,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终池内的Ca2+进入肌浆,2.肌丝滑行Slidingtheory,AModelofslidingtheory,横桥周期:,运动神经冲动传至末梢N末梢对Ca2+通透性增加Ca2+内流入N末梢内接头前膜内囊泡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ACh释放入接头间隙ACh与终板膜受体结合受体构型改变终板膜对Na+、K+(尤其Na+)的通透性增加产生终板电位(EPP)EPP引起肌膜AP,肌膜AP沿横管膜传至三联管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终池内Ca2+进入肌浆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原肌凝蛋白发生位移暴露出细肌丝上与横桥结合位点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激活ATP酶作用,分解ATP横桥摆动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小结:骨骼肌收缩全过程,1.兴奋传递2.兴奋-收缩(肌丝滑行)耦联,肌丝滑行几点说明:1.肌细胞收缩时肌原纤维的缩短,并不是肌丝本身缩短,而是细肌丝向肌节中央(粗肌丝内)滑行。,相邻Z线靠近,即肌节缩短;暗带长度不变,即粗肌丝长度不变;从Z线到H带边缘的距离不变,即细肌丝长度不变;明带和H带变窄。,因为:,2.横桥的循环摆动,细肌丝向肌节中央(粗肌丝内)滑行,滑行中由于肌肉的负荷而受阻,便产生张力。3.横桥的循环摆动在肌肉中是非同步的,从而肌肉产生恒定的张力和连续的缩短。4.横桥循环摆动的参入数目及摆动速率,是决定肌肉缩短程度、速度和肌张力的关键因素。,(四)骨骼肌舒张(Relaxation)机制,兴奋-收缩耦联后,肌膜电位复极化,终池膜对Ca2+通透性肌浆网膜Ca2+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城区生活垃圾清运及资源化利用服务承包合同
- 2025版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重组服务合同
- 2025版临时用工职业健康检查协议下载
- 2025版新能源发电项目土地租赁与使用权转让合同样本
- 2025年智能家居窗帘控制系统采购合同
- 2025年度电脑设备维修及数据恢复服务合同
- 2025版建筑工程劳务扩大分包合同绿色施工与节能减排
- 麻醉复苏管理课件
- 二零二五年度太阳能防盗窗工程设计与施工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防洪工程跨区域协作合同
- 2025年中国农机用变速V带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练习题100题附详解
- FZ/T 01082-2017粘合衬干热尺寸变化试验方法
- 幼儿园语言领域专题讲座课件
- 湖南省人民医院进修申请表
- 3、《广播电视音像资料编目规范-电视资料部分》标准设计及应用说明【精选文档】
- GB∕T 24635.4-2020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坐标测量机(CMM)确定测量不确定度的技术 第4部分:应用仿真技术评估特定任务的测量不确定度
- Q∕SY 05357-2020 油气管道地面标识设置规范
- 2022年福建省厦门市中考语文质检试卷(5月份)
- 煤炭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
- 薪酬绩效岗位责任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