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ppt_第1页
黄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ppt_第2页
黄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ppt_第3页
黄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ppt_第4页
黄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好了歌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秦朝开创了怎样的政治制度?,这种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如何,探究问题一:在中央,君权与相权的此消彼长一直是封建社会难以避免的问题,也是封建统治者一直想解决的问题,那么,根据史实说明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收到了怎样的成效?问题二:周朝的衰微和灭亡是由于分封制度本身的缺陷,那么,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避免这种情况的?这些做法又能够说明中央对地方管理呈现什么趋势?,地方权力,中央权力,集中,集中,皇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社会:,皇权vs相权,中央vs地方,本课线索:,结论:,皇权进一步加强,相权日益削弱,中央集权,地方分权,中央集权,专制主义,选官用官,主要线索,中央集权的发展,【一】西汉中央集权的措施,【二】唐中期以后中央集权的削弱,【三】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四】元朝的行省制度,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1)汉承秦制、郡国并行制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西汉12帝,立国214年。疆域东起海,西到达今巴尔喀什湖,北抵贝加尔湖,南迄南海,东北至朝鲜半岛半部,东南伸至越南北部,是当时世界大国。楚汉战争时为了打败项羽,分封8个异姓王。不久便铲除异姓王。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很长一段时间实行郡国并行制。全国54郡,中央直接控制15郡,其,余都是诸侯王领地。15郡是指以长安为中心的旧秦国及附近地区,对旧赵燕齐魏楚采用分封制。诸侯王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行政军事财政等大权。还分封功臣亲属外戚140多人为列侯。,(2)平定七国之乱汉惠帝(公元前194-前188年)以后,诸侯王羽翼丰满,国势日盛,自征赋税,私自铸币,割据一方,觊觎帝位。汉景帝接受御史大夫晁错上书削藩策。公元前154年,景帝开始着手削夺诸侯王的封地,吴王刘濞借口“清君侧”,串通其他六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3)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基础上,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此后,武帝又颁布附益法,不许诸侯王结交宾客和地方豪强,严格限制他们的社会活动。再后武帝又找借口剥夺王侯爵位,经过多次打击,较彻底地解决诸侯王对中央集权的威胁,从此,诸侯王唯得衣食税租而已,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汉至元期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隐时现,一定程度上影响政治制度的演变。,汉高祖,汉景帝,汉武帝,郡国并行制,?,?,问题:刘邦建汉后确立的政治制度与秦朝有何异同?,汉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及“郡国并立”的格局-郡(郡县制)国(王国-诸侯王)并立,刘邦大封同姓王。他封给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积甚至超过了中央直辖的土地面积。结果他死后不过18年,诸侯王就发动了叛乱。,汉景帝,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汉武帝刘彻,1.西汉中央集权的措施,(1)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收王国官吏任免权,(2)汉武帝颁“推恩令”削弱王国力量。,总结,2.唐朝中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和隋唐统一后,唐朝中期出现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唐睿宗(710-712)时期的711年,建立节度使制度。唐玄宗在北方东北西北岭南设置10个节度使,节度使原是统镇一方的军事首领,掌有军事专杀大权,但不领民政财政,此后又让节度使总揽军政财监大权,有的节度使常领数镇,安禄,山兼三镇节度使,形成独立王国。755年到763年的8年安史之乱,严重地削弱了中央集权制度。虽然平安叛乱,但安史余部还保留相当大的势力。唐代宗(762-779年)为求暂时的安定,将河北地区分授给安史旧部,封其为节度使,另外,带兵平叛的唐军将领或刺史也被封为节度使。节度使所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权力不断膨胀,职位往往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由部下拥戴,朝廷只能事后追认,他们名义上是唐朝藩镇,实际上割据一方,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延续了百余年,严重削弱中央集权。,唐朝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唐朝设藩镇(节度使),“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局面出现,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实际上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藩镇与节度使: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借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安禄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诚,生性狡诈;由于得到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见唐室政治腐败,武备废弛,便于公元755年,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南下,很快就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第二年,唐军在潼关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安,唐玄宗匆忙南逃。后在回纥兵帮助下,平定叛乱。,貌不惊人的安禄山,“安史之乱”平定后,星罗棋布的藩镇,思考:“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的共同问题是什么?,地方权力的膨胀会导致国家分裂!,“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周世宗柴荣,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制度(1)背景:唐后期藩镇势力的膨胀,形成割据局面。宋朝建立后,全国仍处于分裂状态。为防止类似的陈桥兵变发生重演。铲除藩镇割据的基础土壤。(2)措施:集中军权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把他们调到外地充当节度使,继而又陆续削减节度使的实权,使其徒有虚名。将禁军兵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能直接统领军队;而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之权,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而统兵的将领并不随军调动,以防止武将专权。将地方军队中的精壮之士充实到禁军中来,削弱地方军队。禁军半数驻京师,半数驻守各地,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集中行政权分散相权: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宰相行政权,设枢密使掌管军队分宰相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分宰相财权,地方:州的长官知州由中央派的文官担任,三年一换。又在知州设通判。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上报情况。知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置名才有效,以使相互牵制。集中财权和司法权北宋仿唐制实行州县之上设道,太宗时将道改为路。各路设转运使理财政,将地方财赋收入大部收缴中央,小部留作地方开支,消除了地方割据的财力。规定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报请中央复审核准。,宋太祖收权运动的措施:,军事:收主要将领兵权归中央;充实禁军,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财政:各路设转运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评价宋太祖的收权运动,利: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弊: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机构臃肿,形成“冗官”,效率低下;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积弱。,宋太祖赵匡胤原是后周将领,960年他和部将策划发动陈桥兵变,废后周建立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宰相赵普,唐朝河西节席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北宋文官出行图,(3)结果影响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文官治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过分集权带来严重恶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冗官),对少数民族支付岁币,官多兵多,财政开支过大(冗费);特殊的养兵法造成了军队数量庞大(冗兵);北宋是我国积贫积弱的朝代。(4)教训机构改革要注意精兵简政,提高工作办事效率。,问题一:以上两幅出行图反映的情景有何不同?,问题二:出现不同情景的原因是什么?,材料1: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材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子语类,1.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战乱不已的历史教训是什么?,2.宋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3.地方收权后结果会怎么样?4.你得出了什么认识?,阅读与探究,4.元朝行省制蒙古族是我国古老少数民族,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此后不久灭畏兀儿(西州回鹘)1209、西辽1218、西夏1227、金1234、吐蕃诸部1247、大理1254。三次西征1219-1225年,铁木真亲征,占中亚伊朗阿富汗,大败俄罗斯联军;1235-1244年,铁木真的孙子们亲征,占领俄罗斯进入波兰匈牙利奥地利;1253-1258年,旭列兀率领,灭伊朗阿拉伯,进入叙利亚的大马士革。,蒙古汗国是地跨欧亚两洲的封建军事帝国,铁木真将征服来的国土分封给儿孙,建立四大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窝阔台汗国(后并入察合台汗国)1271年铁木真孙子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6年灭南宋,1279年统一中国。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北至北极圈,南到印度洋,东太平洋,西到波斯湾。为了管辖辽阔的疆域,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官员由中央委派,除今河北山东山西由中书省直管、西藏由宣政院直管外,全国设立10个省。行省长官由中央任命,省下分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司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省的长官设置同中书省,有右左丞相,平章政事,右左丞,参知政事等,路府州县官分别叫总管府尹州尹县尹。行省制的最大影响是奠定了我国行政区划的基础。,4.元朝的行省制度,(1)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2)行省分设路、府、州、县,(3)宣慰司边远民族地区设置,评价:,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制度创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宣政院直辖地,河北、山东、山西,中书省直辖地,元代的行省,比较元朝行省制度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异同。相同点:,都是适应我国疆域辽阔的特点,将各个地区统一在中央政府的管辖下。,都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同点:,元朝的行省辖区较大;有些名称仍在使用,但大多数名称已变化。,今天的行政区划中,设立了一些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给这些地区高度自治权,这在元朝是不可能的。,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代表封建中央控制地方局势,管理地方,征发徭役,搜刮财富。而今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行政区划更多的是体现对地方管理和建设的职能,代表当地人民利益。,教学参考,五.明朝废行省,废除行省,地方设置13个承宣布政使司,地方长官为三司(见课本16页历史纵横),但习惯上我们仍然称之为省,沿袭至今。,地方行政体制沿袭与变化(了解):,秦(郡县),地方分权,集中,中央集权,从汉至元地方政治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君主专制的演进,秦朝的丞相地位高,是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随着时间推移,丞相的权力逐渐威胁到了皇权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演进,【一】汉武帝削弱相权:“中朝”和“外朝”,【二】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三省六部制,【三】北宋分相权,【四】元朝后期相权大,君主专制的演进,1.秦朝丞相地位高2.汉武帝内外朝制度: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原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变为执行机构,形成“外朝”,削弱了相权。,史料链接:汉武帝所用丞相十三人,下狱死者占其半,生者如田蚡fen、石庆、公孙弘辈,只能装聋作哑,唯命是从而已。以至于讨论出兵边疆的大事,汉武帝竟说“田蚡不足与计”。汉武帝如此重用内朝官,用近臣、内朝来压制宰臣和外朝,所以当他拜公孙贺为相时,贺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绶。,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皇帝,决策机构,执行机构,两汉的内外朝,相权一分为二,中朝与外朝,概念:何谓“中朝”与“外朝”?“中朝”设置的原因是什么?它实质上是什么的产物?发展趋势如何?萨孟武先生在中国历代中央政制载:“天子畏帝权旁落,惧大臣窃命,欲收其权于近臣,常用中朝官来抑制外朝官。历时既久,近臣便夺取大臣的职权,因此外朝官乃退居于备员的地位,而中朝官却渐次变为外朝官。中朝官一旦演变为外朝官,天子复欲夺其权,而更信任其他近臣。这样由近臣而大臣,演变不已。”(中朝-尚书台-尚书省-三省),3.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4.隋唐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隋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唐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并被后世沿袭,皇帝,中书省(草拟、颁发诏令),尚书省(执行命令),门下省(审核政令),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特点,影响,百答百中,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怎样的呢?,参考答案: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5.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二府三司)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力,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财政,削弱宰相权利皇帝总揽大权,削夺相权。a频繁任免丞相。b设“中朝”(又称“内朝”)抑制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实行多相制度,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参加政事堂议事的其他官员身份亦等同于宰相。,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等分化相权。,相权的不断分散和削弱,君权不断加强,6.元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统领六部,行宰相职权(2)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3)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宣政院,这是元朝加强皇权的新举措,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代后期,宰相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秀才看榜图,清代公布殿试结果的金榜,上图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那种政治制度?,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汉至元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1.汉朝察举制:汉武帝时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一人,是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汉朝察举以贤良方正、孝廉及博士弟子三者最为普遍。孝廉孝者孝行,廉者廉吏,西汉孝与廉分开,各自为目,分别取士。后来演变为孝廉并举。孝廉之举既有定制定时定员,可以称得上国家取士之常制,因此类似于以后的科举制。举荐的条件:开始地方郡国官员要在地方工作一年,原因是了解情况,后来取消。被举者多尚重言行德性,必须择乡望素著者应举,后来未坚持这个标准,有滥举,现象,到东汉察举制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门第族望成为举荐的主要依据,世家大地主垄断要职。另外还有自上而下征辟征召等形式,实际上就是自上而下选拨的意思。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垄断。选官采取九品中正制,它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各州设中正官,选在中央任职的“贤有识监者”担任本州郡的中正官,负责考察本地区,内士人的德行才能,写成“状”即评语,并参考其门第高下,定出“品”级,品分九第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后将状品呈报吏部,作为国家选官的依据。开始实行时,尚能坚持才德品行,但魏国中后期,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膨胀,中正官为世家大地主所把持,品评人物,只注重门第,不论才德品行,于是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世家大族子弟成为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真正有才能的出身低寒的人才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3.隋唐科举制:(1)原因:中国经历多年分裂战乱后,中央集权的统一局面再次出现,国家需要一批真才实学有用人才效劳世家大地主衰落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原九品中正制没落了,不能适应大一统需要(2)内容:隋文帝时,令诸州岁贡3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隋炀帝创进士科,科,(3)评价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记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拨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由世家大族的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所沿用,影响深远。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一】汉:察举制(品行),【二】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三】隋唐宋元:科举制(才学),选官制度的变化,举制正式形成。唐朝时,科举有常举制举两种:常举科目有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制举是皇帝临时定立的科目,以选非常人才。唐太宗时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明经主要考经典背诵,进士科考时政诗赋贴经。明经进士科是取得出身资格的考试,考中后还有经吏部考核,然后授官,吏部有一系列环节,如试身、言词辩正、书法、判文理优劣、称释褐试(换服装做官)宋朝科举更规范,有一系新举措:乡省殿三级,严格程序,殿试录取权皇帝掌握,进士科最重要,糊名法、主考官隔离、誉录(类似于今天电子扫描)、主考官子弟特设考场另派人员监考、搜身等,明清科举考试的程序,童试,读史感悟:,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评价科举制:,积极: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消极: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小结,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汉承秦制有变化,武帝起用布衣相;魏晋南北有三省,隋唐六部完善它;宋代皇权更加强,制约宰相有办法;参知政事分行政,三司财政约束它。元朝也设中书省,唐元中书要分开。,君主专制的演进(巧记方法),图一秦朝疆域及主要建设示意图,图二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阅读秦朝、西汉、元朝三代相关图片,回答问题:,图三元朝行省制,(1)据图一,说明秦朝实行什么制度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这一管理制度有何特点?(2)据图二,回答西汉初年对地方管理实行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存在什么弊端?后来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对地方管理?(3)据图三,回答元代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对地方管理实行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有何意义?(4)结合以上图片,扼要归纳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1)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2)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削弱了中央集权。推恩令、附益法、直至剥夺王侯爵位。(3)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为中国疆域的划定尊定了基础。(4)地方势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状元这一称呼,据赵翼陔gai余丛考卷二十八“状元、榜眼、探花”条的说法,最早在唐朝武则天殿试天下贡士时就有了,进士分出等第之后,门下省照例有一奏状,进士科及第第一人一般排在首位,因此叫“状头”,又叫“状元”。这一称呼在宋元以后,逐渐成了殿试第一名的专称,意味着独占鳌头,天下无双,荣耀无比。,长期以来人们对科举制度有不同看法,大致是:一种观点认为其积极影响是主要的,但也有消极影响。一种观点认为其消极影响是主要的,但也有积极影响。你赞成哪种观点,请结合史实加以评述。同意第一种观点:科举考试前,我国当时实行九品中正制,中正官多由士族出身的官僚担任,九品中正制转化为世家大地主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随着士族地主势力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隋统一中国后,九品中正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了,隋文帝下令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