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自然地理学多媒体课件——02.ppt_第1页
现代自然地理学多媒体课件——02.ppt_第2页
现代自然地理学多媒体课件——02.ppt_第3页
现代自然地理学多媒体课件——02.ppt_第4页
现代自然地理学多媒体课件——02.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岩石圈,第四章岩石圈和地球表层的构造和轮廓,第一节岩石圈的构成第二节岩石圈的构成第三节岩石圈的运动第四节固体地球表面的构造和轮廓第五节构造地形第六节岩石圈和人类,岩石圈的构成,矿物的构成:构成岩石的主要成分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最常见的造岩矿物是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 也是构成岩石圈的主要矿物。 化学元素组成:地壳中含有大部分化学元素周期表中记载的元素,其中o、Si、Al、Fe、Ca、Na、k、Mg等8种主要元素占98%以上,其他元素占1%2% . 第四章,固体地球和地壳的元素重量百分比,固体地球地壳,固体地球的主要元素和地壳中基本相似,但固体地球铁的含量占相当比例。 第四章,岩石圈的原子组成,地壳中含有周期表的大部分元素,其中o、Si、Al、Fe、Ca、Na、k、Mg等8种主要元素占98%以上,其他元素占1%-2%。 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称为克拉克值。 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极大。 氧约占一半,硅约占1/4,铝约占1/13。 岩石圈总原子组成中,氧占60.4%、硅占20.5%、铝占6.2%、氢占2.9%、钠占2.49%、铁、钙、镁、钾分别占1.9%、1.88%、1.77%、1.37%,其他元素含量均不足1% 第四章,岩石圈组成,岩石组成:火成岩:火成岩以岩浆岩为主。 岩浆岩是岩浆凝结而成的岩石,占总占地面积的约65%。 分类: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和超基性岩。 堆积岩:露出地壳表层部分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当场或通过搬运堆积,经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类型:碎屑岩类、粘土岩类、生化岩类。 变质岩:地球内力作用下岩石性质的变化过程统称为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是变质岩。 变质作用的因素:温度、压力和化学因素。 第四章,地壳和地面岩石组成(Skinner等)根据变质母岩的性质将变质岩归属于沉积岩和火成岩,在整个地壳的岩石组成中火成岩占95%,沉积岩仅占5%,但沉积岩占地球表面总量的75%,火成岩仅占地球表面的25%。 第四章,侵入岩体与喷出岩体的产状模式图,岩浆凝固的岩体大小、形状与周围岩体的接触关系称为岩浆岩的产状。 根据岩体形成地壳的深度和方式,可分为喷出岩体和侵入岩体,后者又可分为深成岩体和浅成岩体。 根据岩体形状与上霸岩层的关系,可分为岩盘()、岩盖()、岩床()、岩鞍()、岩株()、岩瘤()、岩脉()等。 请参照下图。 其中是岩盘,是岩浆底辟,第四章,沉积岩的一些常见层理,沉积岩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次生岩石。 沉积岩的物质组成包括次级矿物、有机物质和化石。 沉积岩最突出的特征是层状。 岩层的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变化很好地反映了堆积物形成时的堆积环境和堆积岩形成时的性质。 沉积岩具有多种构造,其中最突出的是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 层理是指岩石的成分、构造、粒度、颜色等性质向与层面垂直的方向变化而形成的层状构造。 岩层以一定的顺序和形式,表示一层层叠构成。、第四章、沉积岩与层理、第四章、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融解、崩解溶解、变质作用、融解、凝固、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埋藏岩化作用、搬运沉积、崩解溶解、凝固、岩浆侵入三种岩石的相互关系、第四章、岩石转化循环图、崩解溶解堆积物的搬运与堆积、喷出的火成岩、埋藏与岩化、 沉积岩、变质作用、变质作用、熔融、侵入岩浆的上升、侵入的火成岩、岩浆的上升是通过地壳的上升和侵蚀而表现的:,放射热,太阳能,第四章,岩土的构造,垂直层:地壳和上部岩浆地壳也可以上下分开。 上层是花岗岩层,下层是玄武岩层。 水平变异:不同地区岩石圈的厚度、组成和结构不同。 例如,地壳分为大陆型地壳(简称陆壳)和大洋型地壳(简称洋壳),洋壳较薄,陆壳较厚,洋壳为玄武质,陆壳为花岗岩质。 第四章,地球呈包围层结构,可分为内包围层和外包围层。 内包围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圈上的上地幔部分。 地球内部结构,第四章,地球内部层次(引自地球科学概论博物馆总编),地震波在地下向不同深度传播的速度分布研究表明,地球内部存在两个主要界面,界面上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发生了急剧变化。 最初的间断面位于地表以下的平均33km处,被称为同系面间断面,被称为同系面的第二个间断面位于距地表2900km以下,被称为古腾堡间断面。 这两者之间的断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这三个部门还分七层。 第四章,地壳类型和平均厚度(罗诺夫,1967 ),地壳是同质面以上的固体地球的表层壳,其厚度大致是地球半径的1/400。 地球物理资料显示,地壳的厚度有很大差异,一般在5-70km之间。 大陆型地壳的平均厚度以37km居多,大洋型地壳的平均厚度只有7km左右。 一般来说,高山、高原部分地壳最厚,如中国青藏高原地壳最厚可达70km。 第四章,岩石圈运动,岩石圈运动的形式:水平运动(造山运动)垂直运动(陆地运动),岩石圈运动的表现,褶皱:岩层弯曲现象称为褶皱的背斜纹和斜褶皱类型地形倒置断裂:岩石受力时易发生断裂和偏移,统称断裂。 通常根据断裂岩块的相对位移程度,断裂结构可分为节理和断层两类。 火山:岩浆喷出的地表称为火山喷发,火山喷发形成火山。 主要火山带:环太平洋火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大西洋海岭火山带地震:大地发生突然震动,称为地震。 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洋中背地震带大陆裂谷地震带)。 第四章,岩石圈运动、板块构造学说板块划分:岩石圈可分为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非洲板块、南美板块、北美板块和南极板块7块。 岩石圈运动的机构板边界:变换拉伸型边界(离散型边界)挤出型边界(收敛型边界或视野带)断层型边界(剪切型边界或平移型边界)。 板块运动与大洋演化、大陆漂移:威尔逊将板块运动分为6个阶段:胚胎期成年期衰退期馀命期消亡期。 板块运动的动力: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幔对流。 解释地震和火山分布规律:地震和火山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缘,板块边缘是结构活动最强的地方。 岩轮运动特征:反对称非稳态岩石圈漂移的方向。第四章,褶皱类型,直立褶皱,倾斜褶皱,反转褶皱,平卧褶皱,翻身褶皱,第四章,断层的一些形式,岩块沿断裂面明显位移的断裂结构,称为断层。 断层的要素为断层面、断层线、断层盘和断层距离(位移)。 根据断层两盘的相对位移关系,断层可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推层、斜滑断层。 第四章,断层地形,科罗拉多河谷,华山断层,第四章,地切和地垒,自然界常见的多数断层以一定的组合出现。 从平面上看,断层排列成平行状、雁行状、环状、放射状等。 剖面上看,有阶梯状、榻榻米状、裂谷和地垒等。 第四章,火山、火山湖、富士山、岩浆喷发地表称为火山喷发,火山喷发形成火山。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突然释放的形式。 火山喷发物复杂,有气体、液体和固体。 火山喷发、海底火山、火山喷发组图、震源与震源、震源的距离、震源的深度、视频欣赏、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垂直投影于地面的地方称为震源,从震源到震源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根据震源的深度可以将地震分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不足70km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km以上)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km以上)。 大部分地震是浅源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2.5%,释放的能量占总能量的85%。 深源地震只占地震总数的4%,释放能量只占总能量的3%左右。 中深源地震中,尽管震度大,但也有受灾小的。 从观测点(地震台等)到震源的距离称为震源距离。 通常,地震中的距离不足100km的地震叫做地震。超过1001000km的地震1000km叫做远震。 第四章,世界地震分布与板块构造的关系,图中的红点是19621967年世界浅源和深源地震的震源位置,其他时期的震源位置与此相似,第四章,地球表面的板块构造,岩石圈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非洲板块,南美板块可分为北美板块和南极板块7块板块和阿拉伯、菲律宾等小板块。 全球板块的划分如下图所示。第四章、六大板块(部分学者将南、北美板块合称为美国板块)、第四章、转换断层、转换断层型边界上板块新生和板块消亡,表现为板块平移和错误。 第四章,威尔逊旋转的6个阶段(Strahler,1997 ),第四章,地幔对流和板块运动(Strahler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幔,由地幔对流驱动。 由于地幔热量不均匀,热量强,温度较高的地方地幔物质涌出,涌出的物质被岩石圈阻挡,在岩石圈下向两侧移动,沉入温度较低的地方,形成完整的地幔对流回旋。 在对流上升的地方,导致板块的分离和新的洋壳的形成,在对流下沉的地方,导致板块的下沉和板块的消失。 第四章,固体地球表层结构与轮廓、海陆分布: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海陆分布不均匀的七大陆和四大洋大陆轮廓呈倒三角形的大型岛群多数分布于大陆东岸的大陆东岸岛屿多,而且一系列岛弧分布的一些大陆轮廓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适应性。 地面起伏:大陆面积越大,其平均海拔越高大洋面积越大,平均深度越大。 第四章,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东半球、西半球、南半球、北半球、水半球、陆半球、地球表面明显分为海洋和陆地。 连续广阔的水体称为世界大洋,它是海洋的主体。 被大海包围,但是向海面突出的部分叫陆地。 大陆是陆地的主体,岛屿是陆地的一部分。第四章,两半球的海陆面积比较,陆半球、东半球、西半球、北半球、南半球、水半球、38.0、62.0、39.3、60.7、20.0、陆地(% )、海洋(% )、80.0、80.9、19.1、89.0、11.0、53.0、47.0,地球表面包含陆地和海洋, 因为海洋和陆地面积的差异,所以无论哪个半球,海洋面积都比陆地面积大,海洋分布不均匀,表明,东半球的陆地面积(38% )比西半球(20% )大,北半球的39.3% )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19.1% )大。 陆半球陆地面积达到47%,水半球海洋面积达到89%。 第四章,地球上大陆高于海面的平均高度与大洋底部低于海面的平均深度存在较大差异。 南极洲的平均海拔为2263m,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高的大陆。 事实上,因为地表上有巨大的冰盖。 在裸露的地表上,亚洲大陆依次为最高(950m )、北美(700m )、非洲(650m )、南美(600m )、欧洲(300m )。 大陆面积越大,其平均海拔越高。 同样,大洋面积越大,平均深度越大。 大陆面积与平均高度的关系,第四章,主要陆地面积集中分布于-1000m 2000m之间,平均陆地面高度为875m。 主要海底面集中分布于-3000m-6000m之间,平均海底面海拔为-3795m。 海拔不同的固体地球表面面积所占的比例,根据Myllie,1976年,由第四章,构造地形,大地构造运动形成,被大地构造支配的地形,称为大地构造地形。 例如,大陆和大洋、海沟和大洋中脊、岛弧和边缘海、大陆架和大陆坡、大陆裂谷和地合线是跨越大地构造运动形成地区的大型地形,因此可称为大地构造地形。 在大地构造的背景下,由于地域构造的不同而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的构造地形。 高原、平原、盆地、山地、海底火山等是地域构造地形的代表。 在大地构造和区域构造的背景下,主要由局部地基构造的作用、影响形成的地形称为局部地基构造地形。 根据局部构造的类型,可以分为褶曲地形、断层地形、火山地形、岩性构造地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