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教学课件-胁痛_第1页
《针灸学》教学课件-胁痛_第2页
《针灸学》教学课件-胁痛_第3页
《针灸学》教学课件-胁痛_第4页
《针灸学》教学课件-胁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胁痛,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李璟,【概说】,(一)定义1、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统称。2、胁痛:因脉络痹阻或脉络失养,引发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概说】,(二)范围胁痛可与现代医学多种疾病相关: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及肋间神经痛等。上述疾病表现以胁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可按本篇论治。,【病因病机】,【诊断】,(一)诊断要点1、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2、疼痛性质可为刺痛、窜痛、胀痛或隐痛。3、反复发作史,且有情志、饮食不节、感受外邪等病史。4、血象、肝功能、腹部B超、腹部CT等有助于诊断。,(二)鉴别诊断1、胁痛与胸痛及胃脘痛、悬饮鉴别,(二)鉴别诊断胁痛与黄疸、积聚、鼓胀的关系,黄疸、积聚、鼓胀等不仅与胁痛有相同或相类似的病机,且在黄疸、积聚、鼓胀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皆可出现胁肋疼痛这一症状。黄疸以身目发黄为主症。积聚以腹中结块为主症。鼓胀以腹大如鼓、青筋暴露为主症。,胁痛与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沿体表一侧作带状分布的成簇小水疱。最常见于胸胁部位。伴有局部神经痛(刺痛,烧灼痛)和淋巴结肿痛。有的病人不出现疱疹,仅有神经痛。多由湿热致肝络不通引起,可以血府逐瘀汤加清热解毒利湿药治疗。,【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外感内伤外感:感受湿热之邪,起病急,伴寒热、口苦、恶心呕吐内伤:肝郁、瘀血、肝阴不足,起病缓,反复发作,不伴寒热。2、辨在气在血气:胀痛为主,走窜不定,随情志变化起伏血:刺痛为主,痛有定处,入夜尤甚,(一)辨证要点3、辨在脏在腑脏:肝,疼痛部位较广,在一侧或两侧腑:胆,每以右胁胀痛为主4、辨属虚属实实:肝郁气滞、瘀血内阻、肝胆湿热,其痛较剧,痛而拒按,病程短虚:肝阴不足,肝脉失养,其痛势隐隐,喜揉喜按,病程长,【辨证论治】,(二)治疗要点治疗原则:遵循通则不痛、荣则不痛的原则。通则不痛不仅指活血止痛,宜根据上述辨证要点,灵活运用,因于气滞者宜疏肝解郁,因于瘀血者活血通络止痛,因于湿热者宜清热利湿。荣则不痛指补虚而言,以滋养肝阴为主。,(三)分证论治分五型论治,肝气郁结瘀血阻络肝经湿热胆腑郁热肝阴不足,小结,1胁痛是指因脉络痹阻或脉络失养引起胁肋部疼痛的病证。2病位在肝胆,病机关键是脉络痹阻或失养。3辨证应分清外感内伤、在气在血、在脏在腑、属虚属实。4治疗原则以“通则不痛”、“荣则不痛”为主。,复习思考题,1、何谓胁痛?2、胁痛的证候特征是什么?3、试述胁痛的病因病机。4、如何诊断胁痛?其与胸痛胃脘痛如何鉴别?5、胁痛的部位在肝胆,胁痛的辨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