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两种状态与意境的关系_第1页
“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两种状态与意境的关系_第2页
“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两种状态与意境的关系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两种状态与意境的关系研究思路:一、 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二、 何为意境三、 以文同画竹为例说明“胸有成竹”的意境特点四、 以郑板桥画竹为例论述“胸无成竹”的意境特点五、 小结论文一、 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首先说说胸有成竹的由来,这故事讲的是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所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其实,是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目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故事出自苏东坡在文与可画谷筼筜偃竹记中有这样的话:“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所谓“执笔熟视”“成竹于胸”,也就是要求对所描写对象进行仔细观察,将客观事物经过综合提炼、组织和建构,在内心形成一个完整形象,然后“振笔直遂”,完成艺术形象的创造。后来就从这段话中摘出“胸有成竹”用来“比喻临事先有定见”。同时也谈谈胸无成竹的出处,这是出自清郑燮板桥题画竹胸无成竹:“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藐兹后学,何敢妄拟前贤?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郑板桥爱竹、画竹、题竹,不是就画而画,突发灵感,不是自然界生物的一般复写,而是蕴含了深沉的感情。充分发挥能诗善画的艺术特长,把诗、画的意境结合起来,从不同的侧面体现出一个共同的思想,更具有立体的美感。如:他的题画竹一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道出了自己四十年苦练画竹的技巧,“必极工而后能写意”的道理,说明了郑板桥白日挥毫,黑夜揣摩,苦心孤诣,反复磨炼的艰辛。郑板桥画竹达到这种神化境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不是为画竹而画竹,而是将萧萧竹声与民间疾苦联系起来,一枝一叶都维系着民生疾苦。他笔下的竹不仅仅是竹,而且凝聚着作者的生活和品格,形象中含蕴着生活的内涵,达到天人合一,无怪乎“胸无成竹”了。二、何为意境“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的范畴,它是构成艺术美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意境”一词的出现,最早见于唐王昌龄诗格,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建立了比较系统的意境说,并把它作为衡量诗歌的唯一标准。意境是情与景的交融,也是意和境的有机结合。在我们看似非常普通的生活之事,在名家的笔墨之下却是另一番景象,其意新然,耐人寻味。中国山水画讲究写意,讲究气韵生动,讲究意境讲究气势讲究天人合一和谐共处,大山圣水赋予人灵气,智慧和博大的胸怀,作为人,要真心的虔诚的爱护她们,保护她们。欣赏山水画,只注意她的笔法墨法章法及色彩,还远远不够,当然这是基础必须从这里入手。山水画描绘的是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云树石木,他的形式美。色彩美,甚至充满着节奏美,旋律美。其结构是开放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这正是她博大充满生机活力的原因。在许多绘画作品中都把对自然景物的认识与感受和被描绘的客观对象很好地结合起来,达到情与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表现出鲜明的、给人以想象的自然景物体现出自然中的形象又将自然中的情趣美,耐人寻味的意蕴美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去,使作品显示出更深的内涵和更幽远的意境美。三、 以文同画竹为例说明“胸有成竹”的意境特点水墨绘画艺术所强调的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画家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以文同画竹为例,文同曾在居处遍植竹林,经常以竹为伍,细心观察竹的不同形态,观察竹在晴晦雨雪等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做到“胸有成竹”。 文同更偏爱画纡竹,或许正因为变形而又顽强向上的竹子,更能引起他的思想共鸣。文同的墨竹图里的竹竿用笔自然圆浑,墨色偏淡,节与节之间虽断离而有连属意。画小枝行笔疾速,柔和而婉顺,枝与枝间横斜曲直顾盼有情。此图之竹叶更是笔笔有生意,逆顺往来,挥洒自如,或聚或散,疏密有致。在墨色的处理上更富有创造性,以浓墨写竹叶的正面,以淡墨表现竹叶的背面,使全图更觉墨彩缤纷和有丰富的层次。综观全图,竿、节、枝、叶,笔笔相应,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文同非凡的笔墨功力和对竹的深刻的理解。只有通过观竹、爱竹,对竹的充分理解,执笔时才能不期而然地将胸中之竹纳入。当然这里主要说的是作者通过对竹子的认识,研究并加以记忆,从来形成的“胸有成竹”。我认为,“胸有成竹”的意境主要是画家主观思想、情感与客观事物融合的体现。通过文同我们知道,胸有成竹更多的体现是客观事物的再现。这里的侧重点我认为是更多倾向于“意”的创作。四、以郑板桥画竹为例论述“胸无成竹”的意境特点通过郑板桥画竹,我们知道,胸无成竹更多的体现是通过画者的思考的再现的形象。在这里的意境是主动观与客观的统一,是画家主观思想、情感、意志中的“意”与客观对象的“境”相交融的产物。这种境界凭借有限的视觉感性形象,在“虚实结合”、“以形传神”“气韵生动”中诱发联想与想象,使欣赏者在“不尽之境”中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以郑板桥的墨竹图来说,多为写意之作。一气呵成。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一枝一叶不论枯竹新篁,丛竹单枝,还是风中之竹,雨中之竹,都极富变化之妙。如竹之高低错落,浓淡枯荣,点染挥毫,无不精妙。画风清劲秀美,超尘脱俗,给人一种与众不同之感这是画家的思想感情和表现对象有机的结合,创造出画面上的艺术形象,这个艺术形象已经不是生活中客观自在的形象,而是注入了画家的思想感情,经过“迁想妙得”“惨淡经营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观者从这些作品的形象中联想、想像感受到某种意味,某种情怀和境界,就是这幅画的意境。郑板桥的画,构图奇险,不拘一格,有的高耸入云,有的平淡天真,比如他画的兰花,有的生在悬崖峭壁之中,有的生在平坡荆棘之畔,生机蓬勃,意趣横生。不仅有完美的艺术形式,而且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他在一幅墨竹图自题诗:“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他从竹子的劲节坚韧,比喻和旧势力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的一幅“难得糊涂”之字题传播很广不仅寓有很深的哲理,而且表现了作者对官场黑暗的愤懑之情。在“胸无成竹”里,我认为还有一个自我创作的重点在里面,这里不仅是客观事物的理解还有以个创作的意境,才能使得画面更具内涵意境深远的意境。以及我觉得侧重点在于“意”和“境”的结合,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情趣和客观事物的结合所有的产物。比较与“胸有成竹”是更上一层次,当然“胸无成竹”并不是不要“意在笔先”,而是强调不要有受固定的框架限制的“意”。我觉得,这里是既需要“胸有成功”,又要“胸无成竹”。 五、小结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的联系凡绘画之道,皆由生而熟,然郑板桥却主张熟中有生。他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 “胸有成竹”,则意在笔先;“胸无成竹”,则趣在法外。“胸无成竹”并非不要意在笔先,更非对所画之竹一无所知,而是在胸有成竹的基础上达到创作自由。胸有成竹,自然是熟,然拘泥成局,则无创新。若在熟的基础上求“生”,做到胸无成竹,就会千变万化,新意迭出,“生”就成为更高层次的“熟”了。我认为“胸有成竹”和“胸无成竹”都有一个“意”和“境”的创作经历,对于墨竹的绘画都有着作者的主观意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