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的斗争》1200字读后感_第1页
《井冈山的斗争》1200字读后感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写井冈山的斗争时,伟大的毛主席当年只有三十五岁,虽然年轻,但是他的大局观的把控和细节制度的深究都令人敬佩,书中他提到很多地方上的问题,充分体现了他对普通百姓和士兵的关心,并且针对当时的不好的状况他都做出了诸多的解决方法。毛主席面面俱到的分析让我们对当时革命的艰辛有了更详细更真实的认识。毛泽东先对战局进行了整体分析,表达了山区才是革命的最有利根据地。而后他从兵源,制度,教育,物资等方面巨细无遗的为我们展现了生动的军区图景。 “红军至今没有什么正规的薪饷制,只发粮食,油盐柴菜钱和少数的零用钱。湖南省委要我们注意士兵的物质生活,至少要比普通工农的生活好些。现在则相反,除粮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菜钱,还是难乎为继。仅仅发油盐柴菜钱,每月也需现洋万元以上,全靠打土豪供给。永新、宁冈两县没有盐吃,布匹、药材完全断绝,其他更不必说。现在盐已有卖,但极贵。布匹、药材仍然没有。” 从这一段我们不难看出,在当时,经济困难是红军壮大的一大阻碍。虽然士兵们都是能吃苦的觉悟高的人,但毕竟战争是一个大量消耗生产立的过程,没有经济保障的战争无论是否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其过程都必然是十分困难的。所以,物资都从敌人那里来就成为了革命党人的真实写照。同时毛泽东将人均分土地,改为按劳动力分土地,将不多的土地利用率最大化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红军的粮食紧缺。吃的问题解决了,另一个就是教育了。首先由于缺乏兵源,很多新兵都是来自于敌军的俘虏,还有更多的是地方武装、民兵。士兵的素质不一,而且未经训练就要上战场。“作战只靠勇敢。”从这句话可以想象牺牲的惨烈。而红军为了壮大又不得不迅速招兵扩编,这样鱼龙混杂的人员构成必定会埋下更深的隐患。正如毛泽东所描述的:队伍的凝聚力不足,进而便出现了军队的反水(袁崇的一个步兵连和一个炮兵连),中间阶级的反水,还有投机分子的反水甚至土籍农民大部分反水等等。而这样的反水事件的发生,将使得决策者中间会出现大量的对于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和见解。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又会因为失败而上升为内部矛盾和分歧。一旦,分歧扩大,又将出现新的失败,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其次,党员中一部分无斗争决心,敌来躲入深山,叫做“打埋伏”;一部分党员富有积极性,却又流于盲目的暴动。同时,在红军中,这种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也是存在的。敌人来了,主张拚一下,否则就要逃跑。 还有,一个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土客矛盾。本来共产党工农红军是为了解放所有受压迫的人民的,却被豪绅利用了这一千百年来传下来的陋俗所再三阻挠。我想这三个问题都是是因为红军所领导的工农阶级文化不高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在当时红军人心没有完全拧成一股绳的情况下,毛主席所提出的不冒进,不分散,波浪式发展的整体战略是十分正确而且有成效的。 通过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