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北京城》_第1页
《历史上的北京城》_第2页
《历史上的北京城》_第3页
《历史上的北京城》_第4页
《历史上的北京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上的北京城,一、教学要求1.了解北京城的由来和发展变化。2.这是一篇说明文,分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手法。,二、学习要点1梳理北京城历史发展脉络和与之相对应的城市建设、城市景观的概况。2分析本文怎么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地介绍北京城的历史变迁。3分析作者作为一个科学家在本文中所体现的严谨的科学态度。,三、作者生平,侯仁之,1911年生,山东恩县人。1940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9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1949年9月,回国后任燕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应梁思成教授之约,兼课于清华大学营建系。1952年任教于北大地质地理系,曾兼任系主任和校副教务长等职。现任北大城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市人民政府首都发展战略顾问组顾问等职。侯仁之教授长期致力于历史地理学的教学与科学研究,1950年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一文,第一次在我国从理论上阐明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的区别及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和任务。其在对北京历史地理的研究中,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为北京旧城的改造、城市的总体规划及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在西北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的考察中,揭示了历史时期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导致沙漠化的重要原因,为沙区的治理在决策上提出了重要的科学依据。1984年被英国利物浦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称号。,四、作者作品,作品有侯仁之文集,北京历史地图集一卷、二卷,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侯仁之燕园问学集,历史地理学四论,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辑,黄河文明,步芳集,奋蹄集,燕园景观,古都北京,古今北京城市地图等。,五、创作背景,1.从侯仁之1932年秋进入北平燕京大学历史系学习到今天,北京已成了他真正的故乡。对于北京的感情,侯仁之自称“知之愈深,爱之弥坚”。被誉为“活北京”的侯仁之,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揭示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其学术价值超越了地理科学的范围,成为北京旧城改造、城市总体规划及建设的重要参考。除了将自己渊博的学识应用到北京城市的实际建设中,对于介绍北京的历史,宣传保护北京旧城风貌的意义,激发人们热爱北京的情感,侯仁之从来都是乐而为之的。而一旦发现影响、破坏文物古迹的现象,他就会感到痛心疾首,并且会不遗余力地大声疾呼,设法制止。正是在他的积极努力下,长期保护不善的卢沟桥才有了今天的模样。他还十分看重北京城的水系建设,正是在他的倡议下,干枯的莲花池得以碧波荡漾,废旧的后门桥今日清水环绕。,侯仁之于1946年夏前往利物浦大学地理系学习。非常幸运的是新任地理系主任H.C.Darby(达比或译作德贝)教授正是当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认为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处在经常不断的变化中。今天的地理,明天即成为历史地理。研究历史地理的变化,历史资料十分重要,实地考察以及人类活动遗迹遗物的深入研究更加重要。正是在他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下,侯仁之得以进入北京历史地理研究的新领域,并且认识到把我国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疆域变迁和政区沿革史的研究,进一步发展为历史地理学研究是有广阔前途和重要现实意义的。,2.从公元1153年金海陵王完颜亮迁都北京算起,北京城作为中华之都,到今天正好850年了。只可惜“匆匆太匆匆,无奈朝来秋雨晚来风”,850年下来,堂堂大金留给北京的,除了原大宁宫琼华岛(北海公园)和金山行宫(颐和园旧址)这么两处胜景外,竟然就只是卢沟桥了。卢沟桥1192年建成,算是金朝的杰作,“卢沟晓月”至今还被视为北京的象征之一。为什么大金在北京地区连祖坟都没留下来,却偏偏大宁宫琼华岛也就是今天的中海、北海,以及金山行宫也就是颐和园的旧址这两处能劫后余生得以幸存呢?思来想去,最简单的答案只能是:因为那里是北京周遭之水汇聚之所在,是北京城重要的水源。,就京城发展的历史大致而言,金代的中都,基本上还是继承了燕以来的蓟城的城市规划,故可以说,金之前的北京变动不大;而到了金代之后,北京才算是彻底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元以及元之后的北京城,更是破除或者放弃了从燕到金的城市规划,几乎完全是推倒重来,从而方使得金中都的皇城建筑和园林基本上是荡然无存。但是,元朝对于金留在北京的两片水却是高度重视,这就是指北海那片水,当时被称为大宁宫“太液池”,而颐和园那片水,当时叫山西湖(乾隆年间,这里才改叫了昆明湖)。如果坐上飞机背负青天朝下看,你就会发现北京南、北方向分别有两个水源:西北水源颐和园之水入城,则成积水潭;而城南水源莲花池水入城,则成北海、中海。而历史上,北京城南、北方向上这两处水源的开拓者,也都是完颜亮。所以说,今天的北海公园、颐和园旧址这两处地方连同其金代的建筑,之所以能够作为极少数例外,被元大都保存了下来,这里的原因也许非常简单,那就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园林景点,而是贯串北京南、北的水利工程源头的缘故。,其实,若建立一个大城市,特别是首都,首先要分别从内部和外部考虑两个基本因素,第一当然是从外部和周边考虑其战略位置,至于第二,那就是要从内部考虑城市的供水、用水问题。而说来说去,这两件同样也是北京的头等大事,而金以降,历朝历代也都无不从这两个基本方面考虑首都的城市布局。北京其实是座“水城”,即是一座以水结构起来的城市。若从远处说起来,最初养育了北京的水源,乃是房山的大石河。北京地区最早的都邑“幽都”即称为“聚”,“聚”这个地方之所在,其实就是被完颜亮看中了的房山,而所谓“聚”,顾名思义就是水汇合成流。直到北魏时代,房山还被称为“圣聚”,这就是指“古圣水”,也即今天的大石河。而最早的燕都,也就建立在房山大石河湾的土台子上。,养育了北京的第二个水源,也就是城南的莲花池。由于随着燕国的疆域向东北开拓,它的首都也逐渐北移了,到了燕襄公的时代,燕国就已经把“蓟”作为自己的都城。而关于“蓟”王城的大体位置,则是据侯仁之老的考证和研究得出的,侯仁之认为,蓟城就是在如今的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公主坟以北,以莲花池为核心。而之所以是以莲花池为核心,乃是为了解决王城的用水问题。北京既然一向被称为“水甘土厚”的宝地,那北京的南城,自然也是多水的,那个地方除莲花池外,元代还有“泡子河”和“南海子”,它至今还留下了南城陶然亭公园那好大一片水泊。所以,我们时常所说的“燕京”,其实有二:一在今天的京郊房山县大石河畔,曰“幽都(聚)”;而第二个,则在今天的北京城南莲花池畔,曰“蓟城”。我们所说的在如今在北京城里的“燕京”,其实专指后一个,即莲花池畔的那个“蓟城”。可见,这个莲花池对于北京极其重要,因为自燕到金,千年以来,它就一直是北京城市的主要水源,这可以解释,无论是燕之“蓟城”还是金之“中都”,都是以莲花池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也可以说,那个时代,北京城的中心其实是在今天的南城。,当年为了建造西客站,主事的竟然准备填平莲花池,为西客站建一“亚洲第一大货场”。好在那时候侯仁之腿脚还灵便,听到大货场的消息便去实地调查,这老头子登上高楼一望,发现那莲花池已经成为热火朝天之大工地,遂大惊失色,紧急呼吁,痛陈若填平莲花池,那么一来切断了北京历史,将使得燕都“蓟城”再不可考,北京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从此大为缩水,二来也更要不得的是:这等于切断中海、北海的水源。由于侯仁之等人揭示出金代大宁宫琼华岛(北海)与莲花池之间的水源关系,也就等于提示了中海、北海活水的来源,也许正是这一提示,在关键时刻从西客站的虎口里把莲花池给夺了下来。莲花池于是终于没有被填平,反而因祸得福,被重修为一个波光粼粼的公园。,六、课文讲解,1课文分析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至今,已经三千余年的历史。在这三千余年中间,先后有数个王朝在此建都。王朝更替,北京城或者毁弃,或者重建,每一个朝代都在这里留下了历史的印记。本文的写作重点是“历史上的北京城”,作者紧扣北京城的历史沿革考察与之对应的城市建设、城市景观。作者集中笔墨探讨了北京城市建设的几个关键时期。因此本文可以分为四大部分来分析解构。作者的写作脉络非常清晰,有三条线索,北京名称的变化、历史发展和城市建设变化,三条线索相辅相成,条分缕析地展示北京的历史地理变迁,并且借助历史史实去分析城市布局和城市建筑中所隐含的思想内容,揭示城市建设中城与自然、城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一部分:蓟从殷商、西周到晚唐地理位置和发展变化关于北京起源和早期的历史记载殷商、西周、战国时期北京初期发展的地理位置以及为什么自古以来就成为南北的交通枢纽北京三面有丛山环绕,只有正南一面开向平原西南一角地势比较高,通行方便北京后面有一些天然峡谷,形成南来北往的通衢北京城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意义和平时期贸易中心战争时期进攻北方的前方基地,第二部分:中都金中都扩建燕京五代时期边防重镇中都金(女真人)大规模城市改建大城的东、西、南扩展,前方是内城,也就是皇宫;内城北面是最大的市场扩建过程及情况:用汉族工匠,用汉族材料公元1215年遭到破坏,第三部分:大都城元为现在的北京城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忽必烈定都燕京忽必烈修缮琼华岛以及琼华岛的变迁离宫的来历元大都修建的过程地形测量总体规划逐步施工元大都的详细布局:皇城以琼华岛和中海北海为中心,周围环绕这大内(东岸迤南),灵囿(东岸迤北),三组宫殿和皇城(西岸)大城三个城门,五十坊,太庙(东面),社稷坛(西面),中心阁元大都的平面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关于帝都建筑的一种理想,第四部分:北平、北京明朝紧缩北城,改建北京城削掉北城墙,拆除元朝的大内,开辟道路营建北京宫殿,改造城池重新安排全城平面设计:重建宫城;开拓南城清朝袭用了明朝的宫殿,修建圆明园和颐和园,2课文难点讨论本文条分缕析,详略允当,既有宏观的鸟瞰,又有微观的剖析;既能抓住北京城的特点,又注意辨析城与自然、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具体的叙述中,作为对北京城市建设的科学描述,作者既注重可见的城市景观存留,又能依据历史资料和存留景观作出自己的科学判断,体现了一个科学家严谨而又不失灵活的科学态度。启发学生思考:(1)为什么史记中有关蓟国的事罕有记载西周初期,蓟和燕是相邻的两个国家,燕国强盛,蓟国弱小,燕国吞并了蓟国。,(2)为什么说蓟城是南北枢纽它虽然三面环山,但是有一些天然峡谷。(3)万宁宫保留下来的原因地处东北郊外,成为当时战场的后方,也因此,忽必烈住在了万宁宫,又围绕万宁宫建了大都城。(4)街道都是以东西向的横街为主的原因为了采光和抵抗严寒北风的侵袭。,3相关评论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曾这样评价侯仁之:“侯博士是中国学术成果最丰厚、最富有激情的地理学家之一。在历史地理学研究实践中,侯先生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将中国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推向新阶段。在对北京的研究方面,他发表了一系列富于创见的文章,以现代地理学的观察角度揭示了北京城起源、发展、历久不衰的深刻地理原因,系统考察了北京的环境特点,并对传统北京城的平面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中国古代帝王都城建设中深厚的意识形态背景。”,七、练习1选择题(1)北京最早见于记载的名称叫做()A.蓟B.燕C.幽D.晏答案:A(2)唐太宗驻兵蓟城,曾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大庙叫做()A.悯忠寺B.戒台寺C.广济寺D.红螺寺答案:悯忠寺,(3)北京最早的一个城址上所建立起来的最后而且也是最大的一座大城是()A.金中都B.元大都C.明北京D.清代的北京答案:金中都(4)()为现在的北京城奠定了最初的基础。A.金中都B.元大都C.明北京D.清代的北京答案:元大都,2填空题(1)北京建筑在一个面积不打的平原上,就是今天所说的_。答案:北京小平原(2)7世纪,隋炀帝开运河,南起江都,北到_。答案:蓟(3)琼华岛就是现在的北京城里北海公园的_。答案:白塔山,3简答题(1)分析本文的文体特点。答案:本文条分缕析,详略允当,既有宏观的鸟瞰,又有微观的剖析;既能抓住北京城的特点,又注意辨析城与自然、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具体的叙述中,作为对北京城市建设的科学描述,作者既注重可见的城市景观存留,又能依据历史资料和存留景观作出自己的科学判断,体现了一个科学家严谨而又不失灵活的科学态度。(2)举例分析说明作者如何既做到宏观描写,又做到微观剖析,既客观描写城市景观,又做出自己的科学判断。答案:例如,为什么史记中有关蓟国的事罕有记载西周初期,蓟和燕是相邻的两个国家,燕国强盛,蓟国弱小,燕国吞并了蓟国。为什么说蓟城是南北枢纽虽然北京三面环山,但是有一些天然峡谷。万宁宫保留下来的原因地处东北郊外,成为当时战场的后方,也因此,忽必烈住在了万宁宫,又围绕万宁宫建了大都城。街道都是以东西向的横街为主的原因为了采光和抵抗严寒北风的侵袭。,八、研习与思考1梳理北京城历史沿革以及与之对应的城市建设、城市景观的概况。答:提示:着重梳理北京城市建设的几个关键时期金、元和明。2体会本文文体特点。答:本文条分缕析,详略允当,既有宏观的鸟瞰,又有微观的剖析;既能抓住北京城的特点,又注意辨析城与自然、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九、延伸阅读北京城的兴起再论与北京建城有关的历史地理问题北京城的兴起,源远流长,这不仅仅是历史上一个居民点的考定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还和整个北京地区在历史上的交通发展大有关系。现在谨就北京城兴起的地理条件,连同与古燕国的地理关系,再作些较为详细的探讨。北京城所在的地区,位于华北大平原北方的尽头。它的东、西、北三面有群山环抱,中间是一个小平原。环抱于小平原东、北两面的是燕山,越过燕山就是历史上所谓“塞外”的丘陵和高原。这其间只有遵循天然峡谷,南北通行才有可能,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现在的南口和古北口。从小平原西侧迤逦南下的,是崛起于华北大平原西边的太行山。从今天的情况来看,自北京小平原南下华北大平原,无处不可通行。但是早在三千多年前北京的原始聚落开始兴起的时候,情形却不是这样。那时只有沿着太行山东麓、南来北往才有可能。因为大平原北部,相当于现在白洋淀周围一带以及北京市区南部的广大地区,曾是水网密布的地方,无数湖泊沼泽散布其间,形成了南北交通上的极大障碍。只有了解到这一古代自然地理的基本情况,才便于进一步探讨北京地区早期的交通发展和北京城兴起的问题。,远在旧石器时代,从早期的“北京猿人”或简称“北京人”,和中期的“新洞人”,一直到晚期的“山顶洞人”,也就是大约从七十万年前下至一万数千年前,都有古代人类繁衍生息在北京小平原西侧的沿山洞穴里。到了大约一万年前,也就是新石器时代的开始,由于原始农作物的栽培技术逐渐得到发展,人类才从山中下到平原,开始建立起原始的农村聚落。现在发现的这些农村聚落,最重要的都分布在北京小平原的山前台地或沿河二级阶地上。例如最东边的有平谷县的北埝头和上宅村,西北边的有昌平县的雪山村,西南边的有房山区的镇江营。各处都曾出土数量不等的各种石器、陶器等。这些原始农村聚落的出现,说明早在六七千年以前,已经有农业生产开始发展起来,并且逐渐从山前台地向较为低下的平原地分布开来,随后就进入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我国有文字可证的历史始于中原地区的商朝。商朝最后的都城殷墟,在今安阳市以西相去不远,其地理位置接近太行山东麓的南端。这一位置有利于它的政治文化势力,沿着太行山东麓最便于南北来往的狭长地带,一直向北方扩展到现在的北京地区。从这条狭长地带上逐渐形成的一条南北通道,可以称之为古代的南北大道,实际上这就是现在京广铁路在河北省境内这一段最初的前身。,当初殷商势力沿着这条古代的南北大道北上,首先接触到的一个地方势力,见于明文记载的就是燕。燕的势力范围难以确定,它的统治中心在哪里,也是过去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一直到最近房山区董家林村发现了周初分封的燕国遗址之后,这一悬案才得到解决。这是北京地区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是值得大书而特书的。这一发现还证明燕的存在并不始于周初的分封,在此以前,这里已经有一个自然生长的地方势力发展起来,它的统治中心还有残存的城墙遗址可见,这就是殷商时期的燕。和这个早期的燕大约同时存在的,还有其他地方势力,其名称见于记载的如孤竹、肃慎、山戎,也都分布在今日北京市区及其附近一带。这个早期的燕,已是殷商北方的属国,或称“北伯”,这是王国维早已论定的,尽管当时他还不知道燕的统治中心在哪里。此外,他还曾根据易县出土的殷商彝器,说明燕用殷制,因而作出如下的结论:“商之文化,时已沾溉北土矣。”关于殷商时期燕的主要势力范围,王国维也有值得注意的探索,大约在涞水易县一带,此不具论。现在应该着重指出的是周初灭商之后,不只是在殷商所属北伯燕的统治中心分封了燕国,同时还在燕国以北相去百里之遥的地方,又分封了蓟国。蓟国的统治中心,其故址就在今日北京城区的西南部分,相当于白云观东南的一带地方。蓟的原始聚落何时起源,尚难稽考,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在南北交通上的地位,也就日益重要起来。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正好是古代从中原北上的南北大道的北端,从此再向北去,大道开始分歧,只有通过天然峡谷,才能北上以到达山后地区。因此蓟实际上乃是南北交通的枢纽。随着南北交往的发展,它的重要性也就与日俱增。本来这个南北交通的枢纽,理应从城西南永定河的古渡口上发展起来,代表这个古渡口的,就是金朝开始兴建并且完整保留到现在的卢沟桥。只是因为永定河的流量极不稳定,每逢夏季,经常遇到大雨集中,洪水暴涨,使古代渡口遭受严重威胁,因此北上大路的分歧点,就从渡口东移到蓟这个相去不远的地方,于是蓟就开始发展起来。自然蓟所在处,还有其他有利的地理条件,如地形与水源,这里就不细加讨论了。,周武王十一年出兵伐商、胜利进军殷墟之后,立即沿南北大道向北方扩张其势力范围,并且分封了燕和蓟这两个诸侯国,这是有明文可考的燕和蓟同时建城的开始。在此以前,燕虽然是早已兴起的一个地方势力,并已建立起它的统治中心,但是其中心建立的年代却无从确定。至于蓟的起源,史文同样缺载。重要的是蓟国一旦在周初受封之后,它的城址所在,世代相继,也就逐步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