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病学绪论_第1页
中医骨病学绪论_第2页
中医骨病学绪论_第3页
中医骨病学绪论_第4页
中医骨病学绪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骨病学绪论,第一临床医学院卢建华,课时目标,掌握骨病学的定义熟悉中医骨病学发展过程中各位名家的专著及主要贡献了解中医骨病学的起源及现代研究进展。,定义,骨病学是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骨与关节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骨病学是以祖国医学的传统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科学和医学知识,来研究人体骨与关节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定义,骨病的范畴较广,除主要研究各种骨与关节的疾病,还研究“筋”病,如肌肉、筋膜、肌腱、关节囊、韧带、软骨等软组织疾病。骨病研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范围广泛,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今医疗实践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中医骨病学发展简史,夏商周、春秋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战国、秦汉时期(公元前476年至公元220年)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隋唐五代十隋代国(公元581-960年)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明清时期(公元13681840年)现代研究进展,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发现,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约公元前3千年)原始人遗骨有患骨病的迹象,如骨髓炎、骨结核、脊椎变异、骨质增生等。,商代,甲骨文中有“疾手”、“疾肘”“疾胫”、“疾止”等的记载。,周代,把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类,其中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所谓“折疡”是指骨折。,周代,东汉郑玄对周礼天官冢宰注解:“今医人有五毒之药作之,合黄瞿石胆、丹砂、雄黄、矾石、磁石其中,烧之三日三夜,其烟上著,以鸡羽扫取之,以注创,恶肉破骨则尽出。”由此可见,当时对肢体与骨骼的化脓性感染已有治疗方案。,(返回),战国、秦汉时期,1、黄帝内经的问世对中医骨病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内经阐述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内外兼治、治未病、肾主骨等观点以及气血学说、经络学说等,至今仍是骨病诊断、治疗的主要理论基础。,战国、秦汉时期,(2)对多种骨病进行阐述对痹、痿、骨痈疽等均有专篇论述,至今对痹证、痿证的辩证治疗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骨肿瘤的发病机理进行了阐述。记载了脱疽的命名、症状、治疗及预后。,战国、秦汉时期,2、骨病的医疗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汉代张仲景对痹证有较深入研究,创立了“历节”这一病名,它以多个关节为患,以疼痛为主症,以疼痛游走不定为特点,这与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相类似。华佗“刮骨疗毒”。,(返回),魏晋南北朝时期,陈延之的小品方是中国晋代一部著名医书,其对骨痈疽的论述,将附骨疽分急、缓两种。刘涓子鬼遗方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外科专著,书中介绍消毒方法,重视手术技巧,介绍脓肿切开引流等方式,为后世外科“消、托、补”三法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返回),隋唐五代十国,隋末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骨病第一部较丰富的病因症状学著作。对一些骨病作了专题论述。进一步发展了痹证理论,他认为痹证的发生是由于经络先虚,经络受到风、寒、湿邪侵犯所致。,隋唐五代十国,唐代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书中介绍了治疗骨折的四个步骤:“捺正”(复位)、“夹缚”(固定)、“时时屈转”(功能锻炼)、中药外敷和煎服(药物治疗)。对损伤后因风寒湿侵袭形成的痹证,主张用汤药熏洗。,蔺道人的肩关节脱位“椅背整复法”,蔺道人的髋关节脱位“手牵足蹬”复位法。,(返回),宋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李东垣、朱振亨、刘河间、张从正等,他们从不同角度总结和论述了自己的临床经验,出现了学术上的不同派别,大大丰富了医学理论,也加深了对筋骨疾病的认识,尤其对骨关节痹痿病方面论述。,元代,卫济宝书痈疽五发描述了恶性肿瘤的诊治方法。元代齐得之外科精义阐明了骨髓炎、骨结核的瘘管形成机制和早期诊断。,(返回),明代,杨清叟仙传外科集验方比较详细地描写了类似急性骨髓炎转变到慢性骨髓炎的整个病理过程。在治疗方法上,提倡采用针灸法、药法,取出朽骨、追蚀、生肌等方法。王维德外科全生集石疽对骨肉瘤的诊治方法及预后作了较详细的介绍,王氏对骨肉瘤的描述,较西方的有关报道早一个多世纪。,清代,清代高秉坤疡科心得集逐步明确地将骨痨从“骨疽”、“阴疽”中区分出来,以“痰”命名。在治疗上,尤其对骨疽的治疗,其取死骨的追蚀法和从肾论治的内治法。,(返回),现代研究进展,1、在发病机制方面:尽管许多骨病的确切病因及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已进入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蛋白组学等领域,且必将为其治疗提供更多的突破口。,现代研究进展,认为遗传因素、免疫细胞、自身抗原、热休克蛋白、细胞因子、信号传导通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主要介导作用。强直性脊柱炎(AS)发病机制的认识已经发展到基因水平。目前发现与AS发病相关的基因中与HLA-B27关系最为密切。,现代研究进展,国外已经有部分学者通过基因水平来研究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并显示出较好的苗头。传统对骨性关节炎(OA)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关节软骨的破坏上。近年来,很多学者发现在OA的发病过程中,骨和滑膜也存在显著的病理改变。,现代研究进展,2、在诊断方面:影像学技术迅速发展并应用于骨病临床诊断。螺旋CT可形成三维图像和仿真内镜图像,同时又具有高质量的后处理功能,对多种骨病的诊断能较早的发现。MRI可以对软骨、滑膜、骨髓、椎间盘、韧带和半月板等软组织的病理改变进行精确的检查,为腰椎管内疾患的术前评价提供了新的影像学手段。,现代研究进展,放射性核素扫描对一些骨病的诊断有帮助,其灵敏度高,而特异性差。如利用放射性核素作全身骨扫描在骨肿瘤的诊疗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代研究进展,3、在治疗方面: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载药纳米级骨材料植入治疗骨感染性疾病已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以期更好地治疗骨缺损和骨髓炎。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带血管蒂移植治疗骨缺血性坏死大大的提高了疗效。,现代研究进展,骨形态发生蛋白在促进骨折愈合、治疗骨不连和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修复骨缺损等方面不断有新的突破。随着基因工程抗体的研制开发和分子核医学迅速发展,骨肿瘤核素导向治疗已开始用于临床或正在深入研究,在骨肿瘤的治疗中发挥了充分的优势。,现代研究进展,微创手术也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治疗相关骨病的好方法。经皮椎体成形术广泛应用于脊椎血管瘤、骨髓瘤、溶骨性转移瘤和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合并顽固性疼痛等患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也取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