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汇报.ppt_第1页
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汇报.ppt_第2页
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汇报.ppt_第3页
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汇报.ppt_第4页
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汇报.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汇报,青海省明代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汇报,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工作缘起二、长城简况三、工作计划四、工作进展五、调查成果六、工作总结,一、工作缘起长城是人类历史上修筑时间最长、工程最大,对社会影响最深、最广泛,留存历史、文化信息最丰富的古代建筑工程。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它让无数中华儿女为之鼓舞,为之骄傲。然而在自豪与骄傲的背后我们却要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我们的长城已面临着相当严重的人为和自然破坏的威胁。将长城作为一项完整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纳入统一的保护管理体制,已经成为我国文物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目标。,目前,我国“长城保护工程”总体工作方案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包括以下四项主要工作:1、开展长城资源调查,确保2008年底前完成明代长城、2010年底前完成所有长城资源调查及基本数据的发布。2、制定长城保护专项法规。3、编制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纲要。4、加强重点地段的长城抢险维修。,二、长城简况青海明长城,是中国长城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1、修建时间根据文献记载,青海省明代长城始建于明代中叶,自1546年始,至1596年止,历时51年。修建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建阶段,在明代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至隆庆六年(1572年)。此阶段,随着西海蒙古的大量涌入,海寇成为明代西部边防大患,加强西宁卫的防御措施就成了当务之急。修建长城就成为抵御海寇、保境安民的首选的有效手段。此阶段修筑的长城尚未形成完整的西宁卫的防御体系,只是在西海蒙古进犯较为频繁的通道位置修筑长城,阻止西海蒙古的大规模入侵扰边。先后修筑长城的地点在大通、互助、湟中。,第二阶段:扩建阶段。是从隆庆六年(1572年)开始至万历二年(1574年),青海的明代长城进入了大规模修建时期。在这三年当中,在湟中、乐都陆续续修了长城主线;还修建了化隆县的杏儿沟、大通县黑林榨、湟中县的香林口榨等长城附属设施。西宁卫长城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第三阶段:完成阶段。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最后兴修西石峡口到娘娘山南麓的长城(湟中),使西宁北部与西南部长城连为一体,青海的明代长城最终定形。,2、分布情况主线:分布在湟中县、大通县、互助县、乐都县。基本走向:东端从甘青接壤处的乐都县芦花乡转花湾村始,经冰沟向西北延伸,与互助县松花顶相接;从互助县向西南沿扎坂山山险与大通县西坡长城相接;横贯大通县向西通过娘娘山山险与湟中县相接;湟中县从香林口开始,南北向弧形延伸至拉脊山,共同对西宁构成拱形的防御体系。辅线:分布在互助县、民和县、化隆县、贵德县。,长城简况,青海省明代长城走向示意图,青海省明代长城主线走向示意图,转花湾村,松花顶,扎板山,娘娘山,拉脊山,大通县,湟中县,互助县,乐都县,西宁市,3、修筑目的经调查初步研究:青海长城主线基本围绕西宁卫,构筑意图是为防御西海蒙古而修建的防御体系,防御目的与文献记载相吻合。青海长城辅线主要置于民和、贵德、化隆、门源等地的重要通道,则多具关隘性质。,三、工作计划2008年青海省明长城调查工作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前期业务工作准备阶段(2月25日3月24日)(1)现场踏勘为准确定位青海明长城主线大致走向,分布状况、分赴八县现场勘查、确定主线,初步摸清长城分布概况。(2)实地实习为寻求一种在长城调查中合理、统一规范的工作方法,总领队组织了各队队长与各队测绘人员,进行了短期的实习调查;(3)交流学习为确保调查工作统一规范化,保证第二阶段调查工作中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带着实习中的有关问题专程赴邻省甘肃省交流、学习、取经,解决了调查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前期业务工作的准备,为全面启动、合理安排、有序开展业外田野调查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奠定了基础。,2、第二阶段:全面启动田野调查业外工作阶段(3月25日8月初)工作目标:全面、科学、准确的调查获取青海省明长城基础资料。(1)长城的规模、分布、走向;(2)长城的结构及修建时代;(3)长城的保存、保护及管理现状和人文与自然环境等。,3、第三阶段:业内资料汇总整理阶段(8月初10月初)工作目标:系统汇总及研究全省长城调查基础资料。(1)建立科学完整的长城文物记录档案;(2)完成青海明长城工作报告;(3)完成青海明长城调查研究工作报告。,四、工作进展顺利完成第一阶段准备工作,查阅资料,实地踏勘,实地踏勘,互助实习调查,实习调查,学习交流,2、基本完成了第二阶段田野调查工作截止目前,己按规范要求,完成了青海省明长城墙体主线与辅线的调查工作;完成了长城墙体左右一公里单体遗迹的调查工作。己调查长城墙体数百公里、烽火台140多座、敌台10座、关堡28座。,青海长城墙体构造特点:以因地制宜为原则,根据地理条件及环境,不同地段,其修筑方法和保存状况各不相同。逢川筑墙、遇梁挖壕、遇山斩墙。长城墙体由夯土墙、壕堑、山险墙、山险构成。,土墙以土筑为主,高:0.507.0米左右,底宽:3.505.0米左右,顶宽:0.802.40米左右,土墙墙体,夯土层厚0.140.25米左右,土墙墙体,土墙墙体,土墙墙体与随墙壕,石墙以石筑为主,石墙墙体,石墙墙体,壕堑削山成壕,堆土成垄。,壕堑,壕堑,壕堑,山险墙利用险要山体经人为加工形成的险阻,山险墙,山险利用地势险要的山体、河流等自然地貌与墙体共同构成的防御体系,山险墙体,山险墙体,敌台座落于长城墙体上的高台,敌台,烽火台指在长城沿线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信息的高台,是长城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烽火台,烽火台,烽火台,烽火台,冰沟古城,孟家湾古城,马厂岭烽火台,碾线沟古城,壕堑,闇门,青海明代长城保存现状:青海明代长城已历经400多百多年历史沧桑,受到了来自自然与人为的多重破坏。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不仅因过去遭到的各种不同程度的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而心情沉重,也为现在仍面临的非常严重的人为破坏和自然坍塌倍感担忧,这一切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引起高度重视,希望我们能够使长城这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长城损毁原因:1、自然因素:(1)自然坍塌:自然风化,雨水冲刷、山体滑坡是长城遭到损毁的主要原因。此外,墙体长期暴露于野外,日晒、风蚀、植物生长等自然因素亦残蚀墙体,造成墙体表面剥落且坍塌。(2)动物破坏:主要是来自鼠害破坏2、人为因素:(1)建设破坏:包括修建民居、公路或便道,使墙体损毁较为严重。(2)生产破坏:平整土地,扩建农田挖毁墙体:墙体上种植黑刺,使墙体破坏。(3)生活破坏:生活需要取土垫圈,对长城墙体造成破坏。,墙体被人为改造成镇台,墙体倒塌,墙体上开垦的耕地,墙体上开挖通道和种植树木,烽火台台体破坏情况,五、调查成果1、基本摸清了青海长城资源的家底2、全方位准确的掌握了青海省长城基础资料(1)青海明长城的规模、分布、走向;(2)青海明长城的结构及修建时代;(3)青海明长城的保存、保护与管理现状和人文与自然环境等情况。3、基础资料的建立,将为下一步既将开展的各项工作提供科学翔实的基础资料,为这些工作的完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依法建立科学完整的长城文物记录档案;(2)制定、落实长城的保护政策法规和管理措施;(3)为“长城保护工程”方案的制定提供了详实的一手资料。,六、工作总结1、领导重视、正确指导、精心组织、目标明确,是完成工作的重要前提。2、制度完善、职责分工、责任到人、团结协作,是完成调查工作的保障。3、认真负责、科学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