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能源技术 光伏发电原理及发展现状 摘要 :阐述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综述了国内外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 :太阳能 ;光伏电池 ;光伏阵列 ;光伏发电系统 引言 : 众所周知, 太阳能是一种用之不竭、 储量巨大的清洁可再生能源, 每天到地球表面的辐射能量相当于数亿万桶石油燃烧的能量,太阳能开发与利用逐步成府重点发展的战略。热能和光能利用是太阳能应用的两种重要形式 。“光伏发电是利用光伏电池的光伏效应将太阳光的光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可再 生、 无污染的发电方式, 正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 其不仅要替代部分化石能源, 而且未来将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的主体, 是世界各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本文阐述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综述了国内外光伏发电 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1 光伏电池的原理及发展现状 1839 年, 法国的 现了“光伏效应” , 即光照能使半导体材料内部的电荷分布状态发生变化而产生电动势和电流。光伏电池是基于半导体 结接受太阳光照产生光伏效应, 直接将光能转换成 电能的能量转换器。 1954 年, 美国 验室的 G 发明了单晶硅光伏电池, 其原理如图 1 所示。图 1 中, 太阳光照射到光伏电池表面, 其吸收具有一定能量的光子, 在内部产生处于非平衡状态的电子 空穴对 ;在 结内建电场的作用下, 电子、 空穴分别被驱向 N, P 区, 从而在 结附近形成与内建电场方向相反的光生电场 ;光生电场抵消 结内建电场后的多余部分使 P, N 区分别带正、 负电, 于是产生由 N 区指向 P 区的光生电动势 ; 当外接 负载后, 则有电流从 P 区流出, 经负载从 N 区流入光伏电池。图 2 为光伏电池等效电路, 其中, 与光伏电池面积、 入射光辐照度成正比的光生电流 (1 光伏电池的 为 16 30 别为 结的正向电流、 漏电流 ;串联电阻 要由电池体电阻、 电极导体电阻等组成 ( 1 );旁漏电阻 ;外接负载电阻, 电流 ;当负载开路 ( )时, 为开路电压 其与环境温度成反比、 与电池面积无关 (在 100 mW/ 硅光伏电池的 450 600 图 2 对应的光伏电池解析模型 , 000+ )3e qE/ 1/T) o+ 1 式中, 0 时的短路电流 (A);T 为环境温度(K);参考温度 (一般取 298 K);S 为实际太阳光辐照度 (W/ A/K);q = 1 6 10 29C;k=1 38 10 23J/K;n, 别为二极管排放系数、 反向电流 ;表征半导体禁带宽度的常量 (V)。 实用中, 为了满足负载需要的电压、 电流, 需将多个容量较小的单体光伏电池串、 并成数瓦到数百瓦的光伏模块 (其输出电压一般在十几 几十 V), 进一步可将多个光伏模块串、 并联成光伏阵列。图 3 为在环境温度 25 (T =298 K) , 太阳光辐照度 S = 1 000 W/ 3 表明, 一定的温度、 照度下, 光伏电池对应存在一个可能的最大功率输出运行点 ( 但实际工作点则是光伏电池伏安特性与负载伏安特性的交点。 图 3(a)中, 给出了 3 条不同阻值 R*L, 电阻负载伏安特性 ( R*L 其与光伏电池伏安特性的 3个交点 A, M, B 则为对应的 3 个实际工作点, 只有当负载电阻 R*L 时光伏电池才运行在最大功率点 M, 输出最大功率 事实上,光伏电池的短路电流与辐照度成正比, 开路电压与温度成反比,辐照度增加、 温度降低将使其最大功率增加, 故随着天气 (辐照度、温度 )变化, 应实时调整负载的伏安特性使其相交于光伏电池伏安特性的最大功率输出点处, 以实现 “最大功率点跟踪 ( 。自 1954 年实用光伏电池问世至今, 晶体硅光伏电池占了光伏电池总产量的 80% 以上, 广泛应用的单晶硅光伏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已接近 25%;多晶硅光伏 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虽较低, 但其材料成本较低, 可望成为主导产品之一。随着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 具有半导体材料消耗少、 易批量生产、 低成本、 对弱光转化率高、 易实现光伏建筑一体化等优势的薄膜光伏电池成为第二代光伏电池研发的重点, 其中, 1976 年问世的非晶硅薄膜光伏电池实验室效率已达 12 8%;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的铜铟硒 (多晶薄膜光伏电池实验室效率已接近 20%。进入 21 世纪, 以提高光电转换效率、 降低成本为目标的第三代光伏电池, 如叠层、 玻璃窗式、 纳米光伏电池等研究 方兴未艾。 2 光伏发电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 离网型光伏发电系统 离网型光伏发电系统亦称为独立光伏发电系统, 图 4 为其典型结构示意图。 图 4 中的蓄电池是离网型光伏发电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储能器件, 光伏阵列受太阳光照发出的电能通过控制器、 C 变换器对蓄电池进行高效、 快速充电 ;而蓄电池储存的电能可通过放电器向直流负载馈电或经 C 变换向交流负载供电。控制器根据当前工况通过对 C 变换器控制调整光伏阵列等效负载的大小, 实现 另一方面, 控制器采用正弦波调制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 (术对电压源型 C 逆变器进行控制以输出总谐波畸变率低、 稳定可靠的交流电。防反充二极管可防止蓄电池对光伏阵列放电, 以避免反向电流损坏光伏阵列。离网型光伏发电系统主要应用于远离公共电网的无 电地区或容量较小 (一般不超过几百瓦 )的户用光伏系统。 2 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 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与公共电网相联接, 其典型结构示意图如图 5 所示。 图 5 中, 实现 前级 C 变换控制与实现逆变、 并网控制的后级 C 制独立, 降低了后级逆变器并网工作与光伏阵列输出功率的相互影响, 在提 高太阳能利用率的同时, 提高并网电流品质。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具有太阳能利用率高、 可省略蓄电池储能环节、 发电成本较独立型光伏发电显著降低等优点, 其是光伏发电技术发展的趋势, 主要有大型联网光伏电站和住宅联网型光伏系统两大类, 其中, 光伏系统与建筑相结合 (住宅屋顶联网型光伏系统已成为光伏产业的一个热点。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光伏阵列 逆 变、并 网 控 制、并 网 保 护 及 孤 岛 效 应 检测等。 3 光伏发 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光伏发电技术研究始于 1839 年 “光伏效应” 的发现。 1954 年,G 开发出光电转换效率为 6%的单晶硅光伏电池, 其为现代晶体硅光伏电池的雏形。目前, 高效晶体硅光伏电池和各类薄膜光伏电池是世界光伏产业的热点之一。在光伏发电技术开发之初的 20 世纪 70 年代, 由于制造成本高, 光伏发电仅用于人造卫星、 海岛灯塔等场所, 1976 年全球光伏电池 年产量仅几百千瓦。 20 世纪 80年代以来, 随着光伏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 成本不断降低 (2003 年, 国际市场光伏模块的售价已降至 2 5 3 美元 /瓦 ;2008 年, 美国 司 膜光伏电池成本为 1 美元 /瓦 ), 光伏产业迅猛发展, 1997 年全球光伏电池年产量为 163 3 2007 年则增至 3 733 近年来, 世界光伏产业以每年超过 30% 的速度递增, 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到 2009 年底, 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累计达 2 300 万千瓦, 当年新增装机约为 700 万千瓦。近年来, 并网光伏发电的应用比例快速增长, 已成为光 伏发电的主导市场。 1996 年, 并网光伏系统比例仅为 7 9%, 而 2007 年则增加至 80% 左右。 目前, 光伏与建筑相结合的分布式并网系统市场份额远大于大型联网光伏电站 ;而大型联网光伏电站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重要发展方向, 其容量可达 , 所发电能可直接并入高压电网。据国际能源组织 (测 :2020 年世界光伏发电的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 1%, 2040 年则占总发电量的 20%。我国对光伏电池的研究始于 1958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 光伏电池年产量一直低于 10 入 21 世纪以来, 我国光伏产业的生产能力快速扩大, 2000 年光伏电池年产量猛增至 3 007 年, 成为世界最大的光伏电池生产国, 占世界总产量的 27 2%;2008 年产量达 2 000 仍居世界第一。 2007 年, 无锡尚德位居世界光伏电池生产厂产量第 3。2007年, 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累计达 10 万千瓦 ;2008 年约为 15 万千瓦 ;2009 年则增为 31 万千瓦。 综观世界光伏发电技术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晶体硅光伏电池光电转换效率 和生产技术水平持续提高 ; 随着晶体硅光伏电池的硅片厚度不断降低, 硅材料消耗不断减小, 光伏电池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 非晶硅、 薄膜光伏电池已逐步进入市场, 随着薄膜光伏电池技术不断进步, 薄膜光伏电池的市场份额将快速增长 ;多晶硅薄膜光伏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不断接近晶体硅光伏电池, 成本远低于晶体硅光伏电池, 发展前景广阔 ;叠层、 量子点、 多能带、 热光伏、 多载流子光伏电池等方兴未艾的新一代光伏电池将克服第一代硅光伏电池成本高、 第二代非晶硅等薄膜光伏电池光电转换效率低的局限,且有原材 料丰富、 无毒等优点 ;光伏发电产业专用设备和仪器制造技术不断进步, 光伏电池生产规模及生产能力快速增长, 光伏模块价格大幅降低 ;并网型光伏发电的应用比例不断增加, 逐步成为光伏发电的主流,光伏系统与建筑相结合的太阳能建筑逐步进入商品化生产时期。 尽管与传统发电方式相比, 目前光伏发电的成本仍偏高, 尚不具备大规模商业开发的条件, 但以太阳能为主体的新能源将成为 21 世纪世界能源供应的主体, 可以预测随着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 光伏发电的成本将不断下降并逐步逼近传统发电成本的水平, 从而成为具备竞争能力的可再 生能源。 一、项目基本信息: 地热资源是一种新型可持续再生能源。它来自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地下水在深处循环和来自极深处的岩浆侵入到地壳后,把热量从地下深处带至近地表层有些地方,热能随自然涌出的热蒸汽和热水到达地面。自史前起,地热就已被用于洗浴和蒸煮。通过钻井,这些热能可以从地下的储层引入水池、房间、温室和发电站。其具有持续供能,无废料,无污染,无需地面贮存的低用地,低成本低碳再生能源。在美国,欧盟,新两兰,冰岛,日本等国,开发地壳深部蕴葳的中高温地热生产电能 ,已达到 2000 万千瓦,仅美国加州已利用地热发电 260 万千瓦。 我国拥有丰富的深层地热资源,但地热能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仅占 地热发电装机不到 10 万千瓦,与国外地热利用水平差距很大。我们需要引入国外地热发电的新思路,采纳地热地质新理论,应用先进的勘探方法和地热工程新技术,在国内开发这一新型低碳清洁能源。 进入 21 世纪,能源已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地热资源作为可再生的绿色清洁能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是2l 世纪最受人关注的新能源之一。 1904 年意大利人 在拉德瑞罗地热田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地热发电站 (功率为 550W),开地热能利用之先河。其后,意大利的地热发电发展到 50 多万 本自 1966 年松川 (热电站开始运行到 1996 年全国地热发电容量已超过 52 万 至 2005 年全世界地热发电总装机 8900用地热发电所生产的电力达 56800 前应用最多的地热发电方式为干蒸汽发电系统。这类热田发电单机组容量为 35 120度尼西亚、意大利、日本以及美国均建有此类电站这些电站的总发电量占地热能总发电量的一半。我国西 藏羊八井地热电站主要采用这种形式。世界上大多数地热田属液态热储湿蒸汽地热发电站或扩容蒸汽地热电站应用液态地热系统中的热液流体发电,日本、新西兰、美国、意大利、菲律宾、墨西哥等国家应用得较好。双循环式发电也应用液态地热系统发电但由于热储温度较低,不能通过压力变化扩容成蒸汽,只能通过低沸点的中间介质来发电一般单机组装机容量小于 3 循环发电在菲律宾、墨西哥是较常见的。 地热发电基本原理是用水流作为载体,流经地壳内部断裂带以热传导和对流方式将地层深部具有中高温 (超过摄氏 1500 2000C)的地热能量送上地面,由高效的二级闪蒸汽轮发电机转换为电能,输送到供电网。同时把排放的余温水,供当地居民取暖和其它日常生活用途。在注水井和生产井 (井深 3 5 公里 )之间循环使用水流。合理配置钻井相对位置和距离,保持水温和流量动态平衡,可以确保系统长期持续工作。美国地热电站的可用系数高达 95,能够稳定供电。目前,国外一套基本型地热发电机组的发电能力为 20 兆瓦,可供 20万人口用电需求。若开发区域的地热资源丰富,可建立多套组合形成更大规模供电。 随着能源开采科学技术的发展 和能源开采设备的不断更新,地热能在常用能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从下面的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图可以看出,到 2030 年前后,全球对地热能的使用比重将达到 32%,超过目前石油、天然气、水能以及核能的比重。到那时,地热能将引发全球新一轮的能源风暴。 就近期来看,地源热泵的利用在世界上发展迅速,如德国新增热泵单元数 2008 年约为 1998 年的 10 倍。目前,全世界利用热泵技术开发的地热能已占地热直接利用总量的 30以上。 二、双循环式发电工艺: 双循环式发电又称中间介质法地热发电, 通过热交换器利用地下热水来加热某种低沸点的工质 , 使之变为蒸汽 , 然后以此蒸汽推动气轮机并带动发电机发电 . 在这种发电系统中采用 2 种流体 , 一种是以地热流体作热源 , 它在蒸汽发生器中被冷却后排入环境或打入地下 ; 另一种是以低沸点工质流体作为工作介质 (如氟里昂、异戊烷、异丁烷、正丁烷、氯丁烷等 ). 这种工质在蒸汽发生器内由于吸收了地热水放出的热量 而汽化 , 产生的低沸点工质蒸汽送入汽轮机发电机组发电 由汽轮机排出 , 并在冷凝器中冷凝成液体 , 然后经循环泵打回蒸汽发生器再循环工作 . 该方式分为单级中间介质法系统和双级 (或多级 )中间介质法系统。 当地热井输出的热水进入换热器后,在换热器中将热量传给低沸点介质。可再生能源放热以后。温度降低了的地热水排人回灌井或作其它应用。低沸点介质在换热器中吸热,变为具有一定压力的蒸汽,推动汽轮机并带动发电机发电。从汽轮机排出的气体,在冷凝器中凝结成液体。用泵将液体送入换热器,重新吸热蒸发变成气体。如此 周而复始,地热水的热量不断地传给低沸点介质进行连续发电。 2双循环式发电工艺原理图: 双循环发电方式的特点是地热水与发电系统不直接接触而是将地热水的热量传给某种低沸点介质 (如丁烷、氟利昂等 ),由低沸点介质推动汽轮机来发电。这种发电方式由地热水系统和低沸点介质系统组成,故称之为双循环式发电,也称之为中间介质法发电。优点是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地下热水的热量 , 降低发电的热水消耗率 , 缺点是增加了投资和运行的复杂性。 术难度大,操作维修水平 要求较高。该系统特别适合于含盐量大、腐蚀性强和不凝结气体含量高的地热资源。发展双循环系统的关键是开发高效热交换器。 蒸汽 下图 ) , 其中一级发电系 统以余热蒸汽为工作介质在螺杆膨胀动力机中膨胀做功 , 带动发电机组发电 , 二级发电系统将二级发电系统做功完毕的乏汽作为热源 , 加热作为工作介质的低沸点介质(, 推动螺杆膨胀动力机发电 ;整个系统还包括蒸发器、冷凝器等热交换器及储液罐、冷却风机等。朗肯循环结构简单比较适合低 温余热发电因此两级发电系统都采用朗肯循环热力系统 , 热力循环 程如下图所示。在一级发电系统中 , 蒸汽在膨胀螺杆机中绝热膨胀做功 (过程 1 乏汽在蒸发热交换器中等压冷凝释放潜热和部分显热 ( 过程 2, 留下的低温低压的工质水回收循环利用。在二级发电系统中 , 进入蒸发热交换器中的高压不饱和低沸点介质 收乏汽的热量变成高温高压的过热蒸气 (过程 ; 然后根据膨胀螺杆动力机工作的要求 , 利用调节阀把产生的高温高压过热 气调节到适合的状态 , 并送到膨胀螺杆动力 机中绝热膨胀做功 (过程 ; 做功后的低温低压 过程 ,再经密封泵升压重新变成高压不饱和液体 (过程 , 完成一个热力循环。 (一) 余热蒸汽的干度 如果余热蒸汽因干度发生变化形成汽液混合物 , 使螺杆机中的膨胀成为两相三元流动 , 那么工质中的液相对螺杆膨胀机就会造成一定的动力损失 ,不过由于工质的黏度变大对泄漏间隙又会产生一定的封闭作用 , 减少了螺杆膨胀机的泄漏损失 , 可以弥补部分因动力损失给螺杆 机运行带来的效率降低。另一方面 , 虽然理论上螺杆机选定后膨胀比保持不变 , 发电功率主要取决于工质的进口温度 , 几乎与干度无关 , 但是由于工质中液相的存在 , 使得工质在机内的焓降减小 , 对装置的发电量和发电效率还是会造成不利影响。 (二) 余热蒸汽的压力和流量 在一级发电系统的进口工质为饱和蒸汽的情况下 , 保持蒸汽流量和排气参数不变 , 进口工质压力的减小会导致发电量和效率降低 , 但是不会影响二级发电系统的发电量。如果一级进口的工质温度和压力保持不变但是流量减少 , 那么一级和二级发电系统的发电量都会降低 ,整个 装置的净发电量也会减少 , 但总发电效率几乎不变。 六、参考文献: 【 1】彭第、孙友宏、潘殿琦 地热发电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吉林大学 【 2】崔俊奎 分布式地热系统双循环发电效率分析与梯级供热试验研究 天津大学 【 3】朱家玲 . 地热能开发与应用技术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6.; 【 4】吕太、高学伟 ,、李楠地热发电技术及存在的技术难题 东北电力大学 【 5】黄金、朱冬生、李元希新型蒸汽 南华理工大学 【 6】赵异波、何湘宁 新能源发电技术的最新进展 浙江大学 【 7】廖志杰 中国低碳地热发电的回顾与展望 北京大学 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 8】中国能源网地热能源的开发利用,惠及百姓; 【 9】田晓东、陈道隆 我国地热资源丰富,亟待开发 科学创新与品牌 2011 年第 10 期; 摘 要: 能源与能源的利用一直是我们现在讨论的热点话题,本文主要探讨了核能发电作为新能源的代表在能源经济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 能源经济;核能发电;新能源 0 引言 能源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传统的燃料能源正在一天天减少 ,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也日益突出 ,清洁燃料的供给能力密切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能源分析家认为,在石油供应紧张的情况下,核电有望重新得到重视。核能必须是能源构成的一部分。核能发电比用天然气发电和用煤发电都便宜。与燃烧时产生影响气候的二氧化碳的化石燃料相比,核能发电是“无碳的”。更重要的是,核能发电使用的铀来自稳定的国家。 1 能源经济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当今世界共有超过 440 个核反应堆。每一个都是全球电力供应网上的关键部分,占世界总发电量的 17%,美国混合供电比例的 20%。由于人们越来越多的担心矿物燃料燃烧排放出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问题,核能发电就被看作是一种新型的替代能源。现在核能发电已几乎占世界零排放发电总量的一半,约占美国零排放发电总量的 70%。 科学界已达成共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浓度升高正在改变着地球的气候。国际社会继续致力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此公约于 1994 年被确定为国际法,并得到美国政府的持续支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根本目标是“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一定水平,以防止 人类行为对气候造成的影响。” 要稳定温室气体的浓度,我们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到21世纪末,世界人口可能要比现在至少增加 50%,而且世界经济预计是现在经济总量的几倍。由于社会将在 2100 年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我们必须建立一个低碳排放的大型能源系统。 为了保持和扩大无碳能源项目,以实现全球气候政策目标的同时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要,核能发电技术方面进行创新是必须的。在核能发电厂的设计、系统、元件和规章制度(把目标与严谨的技术知识结合起来)方面的更新和提高,对于降低成本和强调安全、保障、 废物管理和核扩散方面的问题, 是至关重要的。在很大程度上科学知识和创新技术可以减少人们的担忧并提高政治及公众的接受程度,将决定核能是否能在限制碳排放的将来在国内及世界能源供应结构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中国在“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单位 源消费降低 20%的目标。然而, 2006 年上半年的实际情况是: 同时,煤、电同比分别增长了 12%,能源消耗增长仍然快于经济增长,全国单位 若 2006 年全年单位 源消耗高于 2005 年,意味着“十一五 ”期间单位 低 20%的目标必须在 4 年内完成,“十一五”期间中国各主要行业节能降耗形势不容乐观,完成节能降耗 20%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能源结构的历史和现实表明,能源结构优质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发达国家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之高引人注目。与世界发达国家之能源格局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的能源结构和消费结构不甚合理,未能充分实现结构优化。由于技术落后等原因,中国水力资源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短期内成效不会太大。而中国的核能等新能源的开发也落后于 世界水平。中国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带来了环境污染严重、效率低下、终端服务落后以及能源技术水平差等问题。由煤炭使用造成的当地、区域、全球环境问题严重阻挠了未来的发展。 2 能源经济发展的出路对策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新的产业体系与发展模式;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推广节能技术和加强节能管理。以上我们探讨了能源经济的相关问题,在现今世界能源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核能工业作为一种环保型的新能源在能源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核能发电已经给世界带来了新的能源希望,它对于缓解能源 压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3 核能发电 利用核反应堆中核裂变所释放出的热能进行发电的方式。它与火力发电极其相似。只是以核反应堆及蒸汽发生器来代替火力发电的锅炉,以核裂变能代替矿物燃料的化学能。除沸水堆外(见轻水堆),其他类型的动力堆都是一回路的冷却剂通过堆心加热,在蒸汽发生器中将热量传给二回路或三回路的水,然后形成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沸水堆则是一回路的冷却剂通过堆心加热变成 70个大气压左右的饱和蒸汽,经汽水分离并干燥后直接推动汽轮发电机。 核能发电利用铀燃料进行核分裂连锁反应所产生的热,将水加热成高温高压 ,核反应所放出的热量较燃烧化石燃料所放出的能量要高很多(相差约百万倍),比较起来所以需要的燃料体积比火力电厂少相当多。核能发电所使用的的铀 235 纯度只约占 3%4%,其余皆为无法产生核分裂的铀 238。 核能发电原理为核能发电的能量来自核反应堆中可裂变材料(核燃料 )进行裂变反应所释放的裂变能。裂变反应指铀 重元素在中子作用下分裂为两个碎片,同时放出中子和大量能量的过程。反应中,可裂变物的原子核吸收一个中子后发生裂变并放出两三个中子。若这些中子除去消耗,至少有一个中子能引起另一个 原子核裂变,使裂变自持地进行,则这种反应称为链式裂变反应。实现链式反应是核能发电的前提。世界上有比较丰富的核资源,核燃料有铀、钍氘、锂、硼等等,世界上铀的储量约为 417 万吨。地球上可供开发的核燃料资源,可提供的能量是矿石燃料的十多万倍。核能应用作为缓和世界能源危机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有许多的优点,其一核燃料具有许多优点,如体积小而能量大,核能比化学能大几百万倍; 1000 克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 2400 吨标准煤释放的能量;一座 100 万千瓦的大型烧煤电站,每年需原煤 300 400 万吨,运这些煤需要 2760 列火车,相 当于每天 8 列火车,还要运走 4000 万吨灰渣。同功率的压水堆核电站,一年仅耗铀含量为 3的低浓缩铀燃料 28 吨;每一磅铀的成本,约为 20 美元,换算成 1 千瓦发电经费是 0 001美元左右,这和目前的传统发电成本比较,便宜许多;而且,由于核燃料的运输量小,所以核电站就可建在最需要的工业区附近。核电站的基本建设投资一般是同等火电站的一倍半到两倍,不过它的核燃料费用却要比煤便宜得多,运行维修费用也比火电站少,如果掌握了核聚变反应技术,使用海水作燃料,则更是取之不尽,用之方便。其二是污染少。火电站不断地向大气里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有害物质,同时煤里的少量铀、钛和镭等放射性物质,也会随着烟尘飘落到火电站的周围,污染环境。而核电站设置了层层屏障,基本上不排放污染环境的物质,就是放射性污染也比烧煤电站少得多。据统计,核电站正常运行的时候,一年给居民带来的放射性影响,还不到一次 X 光透视所受的剂量。其三是安全性强。从第一座核电站建成以来,全世界投入运行的核电站达400 多座, 30 多年来基本上是安全正常的。虽然有 1979 年美国三里岛压水堆核电站事故和 1986 年苏联切尔诺贝利石墨沸水堆核电站事故,但这两次事故都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随着压 水堆的进一步改进,核电站有可能会变得更加安全。利用核反应堆中核裂变所释放出的热能进行发电的方式。它与火力发电极其相似。只是以核反应堆及蒸汽发生器来代替火力发电的锅炉,以核裂变能代替矿物燃料的化学能。除沸水堆外(见轻水堆),其他类型的动力堆都是一回路的冷却剂通过堆心加热,在蒸汽发生器中将热量传给二回路或三回路的水,然后形成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沸水堆则是一回路的冷却剂通过堆心加热变成 70 个大气压左右的饱和蒸汽,经汽水分离并干燥后直接推动汽轮发电机。 电特性及其技术经济分析 核电对调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路边砍树协议书范本
- 退房合同收据和订购协议
- 轻质砖合同协议
- 煤渣处理协议书
- 软件实施补充合同协议
- 木材合股协议书
- 进口水果批发合同协议
- 个人邮箱服务授权协议
- 技术专利权转让服务合同
- 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作业
- 2025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儿童常见病预防》课件
- 护士招考三基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医疗卫生岗笔试题带答案
- 第32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
- 《采煤学》教材笔记
- 2025年度继续教育公需科目(AI工具学习与运用)考试试题(满分版含答案)
- 广东广东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跨学科实践“制作‘水火箭’”(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学期项目化课程案例
- 2025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治指南解读课件
- 车抵押车合同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