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及面神经解剖及临床_第1页
腮腺及面神经解剖及临床_第2页
腮腺及面神经解剖及临床_第3页
腮腺及面神经解剖及临床_第4页
腮腺及面神经解剖及临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消化系统,唾液腺(腮腺和面神经),唾液腺是也被称为唾液腺的三对大唾液腺颚下腺舌下腺的很多小唾液腺:唇腺、腮腺、颚腺、舌腺、腮腺、咬肌,翼内肌,上颚枝,面神经干,乳突,位置,腮腺在面侧区,上缘在颧弓, 邻接外耳道和颞下颌关节的下平下颌角前邻的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的后缘,浅部向前方延伸,咬肌后面的浅面的后缘与乳突前缘及胸锁乳突肌前缘的上部邻接。 深部位于下颌后窝内及下颌支深面。 另外,腮腺导管:从腮腺浅部的前缘出来,在颧弓下方的横指处,向前方横跨咬肌表面,直至咬肌前缘突然向内侧穿出颧肌,在颊粘膜下潜行一段距离,在上颚第2臼齿的相对的颊粘膜开口,开口部的粘膜隆起(腮腺乳头)。 经该乳头插管可进行腮腺管造影。 腮腺鞘膜由于颈深筋膜浅层继上,腮腺后缘为深、浅两层,包围腮腺形成腮腺鞘,两层在腮腺前缘融合,称为咬肌筋膜。 腮腺鞘紧贴腮腺,隔开间隔,深入腺实质内,将腮腺分成许多小叶。 腮腺包裹着致密的筋膜鞘,炎症常常引起剧烈疼痛。 腮腺鞘的浅层特别致密,深层弱而不完整。 腮腺化脓时,脓肿难以从浅层渗透,进入深部,形成咽部脓肿或流向颈部。 由于化脓性腮腺炎是多发小叶性脓肿,切开排脓时应注意每个脓腔引流。 腮腺的淋巴,位于腮腺的表面和腺的实质内。 浅淋巴结引流耳廓、颅顶前部和上部淋巴结,深淋巴结收集外耳道、中耳、鼻、腭和颊深部淋巴结,导入颈浅淋巴结。 腮腺相邻结构、纵行结构有颈外动脉、颞浅动、静脉、下颌后静脉及颞侧神经的横行结构有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及面神经分支。 上述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从浅到深,依次为面神经分支、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耳颞神经。 耳颞神经贯通腮腺鞘,上升腮腺深部,由腮腺出入颞区。 耳颞神经受腮腺肿块压迫,会引起额区向颅顶部放射的剧烈疼痛。 根据、腮腺与面神经的关系,面神经分支面神经干进入腮腺浅、深两叶之间,经颈外动脉和面后静脉浅面,下颌角上方、下颌后缘后方,分为颞面干和颈面干。 面神经由茎乳孔分支,该支与面神经侧头面干、首面干、首面干相连的支为颈支,该细支为面神经副干,其出现率为26%52%。 在腮腺内,面神经的2个干与各枝之间腮腺丛吻合,丛中有颞枝、颧枝、颊下、下颌缘枝、颈枝等5组发出末梢枝,共计615根,发出腮腺,呈放射状分布于面部表情肌。 学者认为,面神经腮腺的外周支数与面神经在腮腺内的支与支之间一致的情况成比例,腮腺的外周支越多,面神经在腮腺内的支越多,支之间的一致也就越丰富。(1)颞支:12根,多为2根。 颞支出颞面干后,经下颌骨髁状突浅面或前缘,从耳屏前方伸出1015mm腮腺上缘。 皮下,与骨膜表面紧密接触,越过颧弓的后段浅面向前上方前进,分布在耳、额部肌肉和眼轮筋的上部。 (额肌消失)、颞支、颞面干、首面干、(2)颧支:14根,多为23根(82.3% )。 该枝从颞面干出后,从腮腺的上、前缘出发,上部的枝条较细,向前上方,经耳朵的脚与眼睛外相邻的线中的1/3段,颧骨的表面为上、下睑轮廓肌的下部的枝条较粗,沿颧弓下行进到颧肌和上唇肌的深处,分布在这两条线上。 (与颞支一起管理眼睑闭合)、颧支、(3)颧支:26根,多为35根。从颞面干和颈面干,出现腮腺前缘,紧贴肌筋膜,腮腺导管上或下分别在10mm以内(99% ),其中2/3以上位于导管上,下通过腮腺导管的深面或浅面向嘴角。 (鼻唇沟变浅)、颊支、颊支和腮腺导管的关系,将颊支分为腮腺导管上的上颊支和导管下的下颊支。 上颊支一般较粗,位置一定,是颞面干的直接连续,其体表投影在腮腺导管上平行前进,上唇角肌的深面与下神经一致构成下丛。 下颊支的位置不一定,可以在口角平面或其稍上方行进。 腮腺导管伴随腮腺导管,腮腺导管成为寻找腮腺的标志。(4)下颌缘支:13根,多为12根(90.8% )。 该枝自颈部干,通过腮腺路径长,位置变化大。 下颌缘支吻合较少,损伤后易出现同侧下唇运动障碍。下颌缘枝、5 )颈枝:13根,1根最多(80% ),为首面干的末梢枝。 颈部支出腮腺的下缘后,在颈阔肌深面、下颌角的后方约10mm处向前下方前进,直至颌下三角,沿途有数根细枝伸展至颈阔肌。 颈枝与颈皮神经(颈丛枝)交通,形成颈浅前缀,有时还可以伸出回枝,在前上方编入下颌缘枝。 颈支、临床遇到腮腺肿瘤,应怀疑为腮腺内面神经鞘瘤。 瘤径不足6cm,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示良性肿瘤,出现面神经刺激症状,亦为麻痹者。 颜面神经鞘瘤10.0%多发于全身,并发腮腺外神经源瘤时应考虑颜面神经鞘瘤。 MRI检查直接显示面神经,面神经局限性结节状加粗,肿瘤密度和位置清晰可见,因此在诊断中的参考价值非常重要。 腮腺肿瘤、混合肿瘤又称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腮腺良性肿瘤,发病年龄以3050岁最常见,中年妇女略多,多以无痛性腮腺区肿瘤就诊。 CT表现为边缘清晰的圆形或卵圆形肿块,边缘清晰,密度高于下巴,密度均匀,扫描均匀强化,早期轻度强化,延迟进一步强化。 淋巴乳头状囊腺瘤是多发于浅叶的良性肿瘤,高龄男性多见,多吸烟。 CT表现:呈圆形或卵圆形,大病灶呈分叶状、多边形或哑铃状,常复膜完整,边缘比光洁。 增强扫描均匀加强,提前加强,延迟加强迅速下降。 粘液表皮样癌是腮腺内最常见的原发恶性占位性病变。 发病年龄为4050岁,女性略多。 CT表现:平扫呈不规则形状,多为叶片,无完整包膜,边界不清,呈浸润性生长,密度高,病灶内部可见不规则坏死、囊变区,显着增强扫描病灶。 肌上皮癌多见于中老年妇女。 早期病灶多数恶性程度低,颈部转移少见,晚期病灶发展快,易发生血液循环性转移。 CT表现:肿瘤密度不均,边缘模糊,易出现囊肿坏死。 增强肿瘤多呈中度不均匀强度。 基底细胞腺瘤多发生于浅叶,常为类圆形单发结节,体积小,易发生囊变,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动脉期和延迟明显增强。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本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青壮年男性居多,多发于2040岁,临床分结节型和弥漫型。 CT常见腮腺弥漫性肿大,内有圆形囊实性肿块,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增强扫描明显增强。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绝对值和嗜酸性粒细胞比明显高于正常值水平,是本病的特征性和诊断意义指标。 肌上皮瘤病灶多发生于浅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