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幻灯片)祭十二郎文ppt_第1页
(精选幻灯片)祭十二郎文ppt_第2页
(精选幻灯片)祭十二郎文ppt_第3页
(精选幻灯片)祭十二郎文ppt_第4页
(精选幻灯片)祭十二郎文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1,祭十二郎文,2,学习目标,积累文言知识体会抒发的情感把握抒情的方式,3,韩愈,字退之,今河南孟县人,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马说师说等。,作者简介,4,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写得很有说服力,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写人、记事状物都很感人。,你知道“唐宋八大家”是哪几个人吗?,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5,韩愈名句1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晚春)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3欲为圣朝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4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5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6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7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8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6,解题:祭文,祭文一般总是赞颂死者的功业或德行,而本文尽脱窠臼,没有一句赞颂的话(只是在文中顺便提到伯兄的“盛德”和十二郎的“纯明”),专从骨肉至情方面下笔。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被誉为“祭文中的千古绝调”。,7,写作背景,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8,听课文朗诵,9,读准字音,闻汝丧及长不省所怙兄殁南方省坟墓归取其孥,()()()()()()(),丞相薨佐戎徐州汝遽去万乘之公相殒其生窆不临其穴尚飨汴州,()()()()()()()(bin),10,整体感知,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11,第三部分,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段,第一部分,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13段,第二部分,写十二郎之死段,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12,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七日,乃能衔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解析文章第一部分,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通馐,美味食物,含,怀着,死,知道,依靠,通“伶仃”,孤独的样子,不久,死去的长辈,指韩愈死去的父亲,通“逝”,死,还,13,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又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幕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又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手持戈代表军务,突然。,万乘指天子的武备,即高官。,离开,探望,住了一年,妻子儿女的统称,第二年,离开,成为事实,实现,使来,14,1.第一部分侧重写什么情感?,叔侄深情,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答: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15,惟兄嫂是依只有依靠兄嫂了,注意“惟(唯)是”为语句的一种固定,古今汉语中常见。如:唯你是问,唯才是用,唯贤是举,等等。,宾语前置,16,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忧伤,继承人,健康强壮,取消句子独立性,离开职守,谁知道,真实确实,表选择,纯正明智,能,为何,v.继承的事业,确实,寿命的长短,解析文章第二部分,Adj.v.保全,早晚,17,第五自然段是作者得到侄儿猝死消息的一段,作者连用了三个“邪”,三个“也”和三个“乎”和五个“矣”来抒发感慨,表示不愿意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又不得不相信的矛盾心理。,三个“邪”,三个“也”和三个“乎”和五个“矣”表达了什么?,思考,18,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也。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者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虽然这样,有的,精神,多久,才,幼儿儿童,希望,成长立业,近来,时常疼得厉害,这,其抑选择问,丧,这,以(之)为,把当做,或者还是,连词表转折,19,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乎?其然乎?其不然乎?,在表时间介词,大概,你去世的,给,才,来,这里相当于“而”,应该,信口胡诌来应付他,其其:是还是,第九段段解:安排十二郎死后事宜,告慰死者。,20,今吾使健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待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得凭其棺,窆不得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下棺入穴,安慰,来,接来,马上,名词作状语,尽力,也写作”垗”。墓地,代奴婢,临,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互相照顾着生活,实在是我造成得灾难,抱怨,什么时候才有尽头“曷”通“何”,解析文章第三部分,21,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同“享”,鬼神享用祭品。,希望,通“余”,剩下的,22,揣摩第5段中的“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1、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用反诘的语气,强化极度震惊的心情。,2、第五句“也”“乎”合用,表明作者仍不相信事实,用推断来排除现实的可能性,整句用的是假设语气。,3、第六七句末尾用“乎”,来表示作者的质疑,不愿接受残酷的现实。,4、第八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陷入极度的痛苦。,5、第九句前两个“也”连用,表假设,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实。,6、第十一、十二、十三句连用“矣”来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作者实在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7、最后两句末尾用“矣”,相当于“了”,表明天道难测,神机难明,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寿命难以预知。,23,语气词的作用:第一.加重语气,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第二.押韵和增强文章的节奏,从而增强作品感染力,更能打动读者的心。,全文12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是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叙写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小结,24,深入剖析,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2)为了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去汴州,汝不果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25,(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牙齿动摇我自今年来,苍苍者与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26,2.本文以抒情为主,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重在抒情的段落,看看有没有标志性的词语。,本文的抒情段落是2、5、10、11自然段,以“呜呼”作为标志。,3.本文并非连续抒情,而是把难以抑制的悲哀融于家常琐事之中,尝试分析这种抒情特点。,作者感情的抒发是波浪式的。,(1)作者沉痛之情积蓄已久,所以一提起笔感情便禁不住喷涌出来。少年孤苦,而如今自己的童年伙伴侄儿也离开人世,诸多的不幸怎么能够不引发作者的悲痛?于是作者首次抒情。,27,(2)回忆自己同侄儿的三会三别之中。(3)叔侄二人已经变成永别,所以悲情再起。侄儿的死,自己不愿意相信,但是那已经变成事实,所以抒发了自古以来的至悲至痛之感。(4)通过感情的再次宣泄之后,文章又转入了低沉的叙述。推测侄儿死亡的日期等。(5)作者好象在同死者对话,但是想到侄儿的生、老、病、死、葬料理不到,就又陷入了沉痛的自责中,悲情再一次喷涌而出。,全文悲起悲结,中间穿插了两次叙述。抒情是主题,叙述是悲情的依托。悲情在回忆中不断加深。,28,4、本文写得极度悲痛,请思考作者在悲侄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5、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情的?,作者写此文不是在赞颂死者,而是在倾吐自己的悲痛心情。作者紧紧围绕叔侄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的生活琐事来写,充满生活气息,让人感到真实可信。但是作者又不是在纯粹的叙事,而是在叙事中,侧重书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29,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归纳艺术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2、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3、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总结,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写作本文时,一改以前祭文死板的骈文形式,破骈为散,通过自由抒写的散文形式,尽情的倾吐自己心中的悲痛,开了祭文自由抒情的先河,我们应该学习韩愈的创新精神和治学态度。,30,祭十二郎文,家庭,身世,打算,想法,(生离死死别的悲哀),(叙事),(抒情),31,古:离开,今: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古: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今: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阶段的人,古:成长立业,今:特指今年的下一年,古:任何一年的第二年,今:(组织、机构)筹备成功,开始存在,古汉语常识,古今异义,32,远具时羞之奠:零丁孤苦:皆不幸早世:敛不凭其棺:终葬先人之兆:以待馀年:悠悠苍天,曷其有极:,通“馐”,美味食物,通“伶仃”,孤独的样子,通“逝”,死,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通“垗”,墓地,通“余”,剩下的,通“何”,什么,通假字,33,词类活用,乃能衔哀致诚,不省所怙,汝又不果来,莫如西归,而视茫茫,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之纯明宜业其者,苍苍者欲化为白矣,然后惟其所愿,长吾女与汝女,名,诚意,动,实现,成为现实,名,父亲,状,向西,名,视力,动,继承事业,名,愿望,使动,使长大,名,尽头,名,黑发;白发,34,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成家而致汝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吾书与汝日恐旦暮死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遥远的地方,句中作动词“具”的状语,名词作状语,在早晚之间,名词用作动词,写信,形容词作动词,保全,使动,使来,使动,使夭折,省,一词多义,不省所怙,汝来省吾,知道,探望,35,将成家而致汝,乃能衔哀致诚,致,表达,使来,吾年十九,始来京城,汝之子始十岁,始,最初,初次,才,幸,皆不幸早世,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幸运,希望,虽,以为虽暂别,终当久与相处,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虽然,即使,36,未知其言之悲其后四年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其又何尤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其无知,悲不几时,代词,她的,代词,那,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副词,表揣测、推测,连词,表假设,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副词,表反问,诚,诚知其如此天者诚难测,如果,实在,其,37,惟兄嫂是依吾佐董丞相于汴州吾又罢去何为而在吾侧也汝从(吾)于东其然乎?其不然乎?,只依靠兄嫂。“依”的宾语“兄嫂”前置。构成“唯是”格式,“是”起提宾作用。成语“唯才是举”、“唯你是问”、“惟利是图”都是这种格式。,状语后置,被动句,宾语前置,省略句,是这样呢?或(还是)不是这样呢?“其其”格式构成选择复句。,特殊句式,38,读韩愈梁衡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宰相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两次犯上直言,被贬后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39,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所以苏东坡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改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40,海丛林中的雾瘴在悄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一百七十二名。这是他大开教育之功。所以韩祠中有诗曰:“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这宏伟的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节选自时文选粹),41,赏析韩愈的伟大,在于求真的人品,在于求实的文品。作为文人,他不是循规蹈矩地承袭先前遗留的文风,而是敢于突破、敢于革命;作为官员,他不是明哲保身地守住自己显赫的职位,而是敢于直谏、敢于抗争。他并不在乎个人的安危,而是关注国家的政局;他并不在乎个人的名利,而是心系天下的黎民。本文文笔洒脱,行文大气,视野开阔,见解独到,字里行间流淌着对“著文倡道、脚踏实地、经世济民”的韩愈的敬佩之情。,42,晚春韩愈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赏析此诗所描写的是郊游即目所见。绘出一幅百卉千花争奇斗妍的“群芳谱”:春将归去,所有植物都探得了这个消息而想留住她,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一霎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寥来凑热闹,化作飞雪,仅此寥寥数笔,就给读者以满眼风光之印象。本诗拟人手法运用得特别传神。,43,一、古字通假(1)远具时羞之奠(_通_,_)(2)皆不幸早世(_通_)(3)敛不凭其棺(_通_,_),44,45,46,三、一词多义,47,48,49,五、特殊句式(1)惟兄嫂是依(“_”是标志,正常语序为“_”)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应为“_”)以上为_式倒装句。(2)吾佐董丞相于汴州(应为“_”)以上为_式倒装句。(3)从嫂归葬河阳(应为“_”)未可以为信也(应为“_”)以上为_句。,50,一、(1)羞馐美味食物(2)世逝(3)敛殓给死人穿衣入棺二、(1)第二年(2)离开(3)过不了多久(4)牙齿松动(5)成长立业三、(1)动词,知道/动词,看望/动词,减少(2)动词,表达/动词,使来/动词,达到/名词,情趣,兴致/动词,招纳(3)名词,诚意/假设连词,如果,果真/副词,实在,确实(4)动词,赴/动词,就职上任/动词,接近/动词,完成(5)动词,预知/名词,灵魂/动词,知道/动词,了解/动词,识别/名词,知觉四、(1)形容词作状语,在远方(2)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3)方位名词作动词,在东边居住(4)动词用作名词,视力(5)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来(6)名词用作动词,继承的事业(7)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五、(1)是惟依兄嫂尤何宾语前置(2)于汴州佐董丞相介词结构后置(3)从嫂归葬于河阳未可以之为信也省略,51,一、重点突破1十二郎远殁他乡,文章却以“汝”“吾”相称,如对谈面语,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参考思路】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以“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开篇一个“告”字,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疑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这样的行文方式,让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叔侄情深,感受到作者的悲伤。,52,2作者是怎样在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痛的?【参考思路】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但却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的叙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53,二、疑难辨析课文语言的形式和语气词的运用有何特点?它们的作用如何?【参考思路】这篇文章读来似叔侄二人之间,生者死者之间的无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