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三现代客体关系讲座(三).ppt_第1页
七十三现代客体关系讲座(三).ppt_第2页
七十三现代客体关系讲座(三).ppt_第3页
七十三现代客体关系讲座(三).ppt_第4页
七十三现代客体关系讲座(三).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十三制作:QQ_1529576776,七十三现代精神分析讲座(三)那人,那理论(2)费尔贝恩思想简介本课件内容摘录了独立学派的客体关系理论:费尔贝恩、巴林特研究部分内容。原书内容作者为:徐萍萍,王艳萍。在此,向两位作者,特别是徐萍萍老师致谢!,本讲内容提要:,1、对上一节内容的回顾2、费尔贝恩的个人传记3、费尔贝恩的纯粹的客体关系模型4、费尔贝恩的心理问题观、心理治疗观5、对费尔贝恩的评价6、精彩推荐7、课程小结,精神分析如是说,只有在一定焦虑的影响下,遭遇到顽强的阻抗,个体才会受到驱动去探索自己的潜意识。很难看到一个拥有相对成熟、强大的、未改变自我的成人会寻找精神分析治疗。他们之所以选择以精神分析作为自己的职业,都受到潜意识的动机的决定。这种动机与病人求助于精神分析治疗以减轻症状的动机是一样的。只有在内部压力的冲突下,才会产生对心理过程的兴趣。精神分析师在分析的兴趣,往往最终是源自于他人愿望,很大程度上是潜意识地解决其自身的愿望。,罗纳德费尔贝恩(RonaldFairbairn)个人简传,罗纳德费尔贝恩(RonaldFairbairn)1889生于爱丁堡,1964年去世,享年75岁。,6,费尔贝恩是家中的唯一的孩子.他从一出生起就受到了父母无所不及的严格教管,连他的玩伴都受到了检查。母亲严格的教育与其病弱的身体,导致了费尔贝恩对她的依赖。她对性的维多利亚式的禁忌,也使得小费尔贝恩对自己的性好奇感到担忧。父亲还有一个具体的神经症表现,就是在他人在场时不能小便,这让小费尔贝恩感到神秘。,7,1907年(18岁),他进入了爱丁堡大学哲学系学习。四年后,他以优等成绩毕业.1912-1915年(23岁26岁),他分别在德国和英国完成了神学和古希腊文化方面的研究生课程。1914年(25岁),他返回爱丁堡大学,学习长老教会正规的神学课程。1915年11月(26岁),作为现役人员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经历了艾伦比元帅指挥的巴基斯坦战役,这改变了他关注的方向。学习相关课程并做一名心理治疗师。1918年,因病前提退休。三年的军队生活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创伤性经历。,8,为了成为一名精神分析师,1919年1月费尔贝恩开始接受为期四年的医学训练1923-1927年(34岁37岁),回爱丁堡大学获得了医师资格,在爱丁堡皇家医院做精神病学方面的工作,并且自己开业。1927年-1935年(37岁45岁),他担任了爱丁堡大学心理学课程的讲师,同时作为精神科医师在大学的儿童心理门诊工作。1931年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会员。二战期间,他担任Carstairs医院急诊部神经精神科病房的客座精神科医师,继而又担任了退休福利部的咨询精神病学家。一直到1954年。,9,从1934年起(44岁),费尔贝恩出现了与其父亲类似的闭尿症,并逐渐发展为剧烈的肾绞痛。疾病影响了费尔贝恩的出行,却并没有阻挡住他激昂的工作热情与勃勃的创造性,在忘我的工作中,他迎来了自己在学术上的高峰。1952年(63岁),第一位妻子去世,他们生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1959年(70岁),再次结婚。在晚年,尽管费尔贝恩没有减少对精神分析的兴趣,仍会出席一些相关的社会活动,且偶尔接待病人,但日益恶化的健康问题,使他不得不经常卧床休养,并越来越专注于自己的家庭和花园。1964年12月31日,费尔贝恩在医院去世,享年75岁。,10,费尔贝恩的论文于1952年结集出版,书名为人格的精神分析研究(在美国出版时书名为人格的客体关系理论),这些文章不久便得到广泛的认可。他的精神分析工作几乎完全是独立展开的,但他还是被授予了英国精神分析协会会员的资格,这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的著作。,罗纳德费尔贝恩(RonaldFairbairn)纯粹的客体关系模型,(一)作为人格动力的客体关系(二)以自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三)人格的发展,罗纳德费尔贝恩(RonaldFairbairn)纯粹的客体关系模型,(一)作为人格动力的客体关系,1、寻求客体的力比多,2、现实原则和首要原则,3、能量和结构是不可分的,4、客体关系是一种动力结构,(二)以自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二)以自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1、人格的核心:自我(1)自我关系本质(2)自我的一元和动力起源(3)自我的结构内心状态,2、人格的结构:内心结构(1)内心结构的概念(2)内心结构的起源(3)内心结构和心理结构(4)内心结构的作用机制:内化、认同;分裂、压抑和攻击;对坏的客体的道德防御;,3、最基本的心理:分裂样心态,(三)人格的发展(1)发展的实质自我客体关系的成熟(2)影响发展的首要因素母婴关系(3)发展的三阶段说,(一)作为人格动力的客体关系,(一)作为人格动力的客体关系,1、寻求客体的力比多,2、现实原则和首要原则,3、能量和结构是不可分的,4、客体关系是一种动力结构,费尔贝恩质疑弗洛伊德关于“人生基本动机是寻求快乐”的前提。他的整个观点的最终原理是:力比多主要不是寻找快乐,而是寻求客体。“你总是在说我想要这个或那个欲望要得到满足;但我真正所想要的是一个父亲”动机其实是自我为获得和客体建立一关系所做的努力,而不仅只是寻求满足而已。,1、寻求客体的力比多,费尔贝恩提出: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不仅是满足身体的愉悦,还包括要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建立关系的欲望是动机性的力量。原欲是源于寻求客体的需要。费尔贝恩彻底抛弃了讨论弗洛伊德本能和欲望冲动等理论,真正的进入了人际关系的讨论。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减少紧张,而是为了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表达自我。费尔贝恩关于“寻求客体的力比多”这一人类基本动机的描述,对当代客体关系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费尔贝恩认颠倒了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和现实的关系,将现实原则看作是决定行为的首要和基本原则。“飞蛾扑火”费尔贝恩认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无论发展到哪个阶段,正常的力比多的表达模式接近于弗洛伊德的所描述的“现实原则”,正常情况下,个体总是以现实的方式有目的地参与客体建立关系。“快乐原则和自发性欲”并非正常现象,而只是合理的寻找客体失败的结果,它们都代表了行为的某种退化。,2、现实原则和首要原则,费尔贝恩的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理论主要有两点不同:第一,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主要是寻求快乐的;他则认为力比多是寻求客体的。第二,弗洛伊德认为心理能量根本不同于心理结构;他则认为结构和能量是不可分离的,是动力结构立场。这点是更为根本的不同。正是由于弗洛伊德认为能量与结构分离才导致了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主要是寻找快乐的。弗洛伊德:本我没有结构的能量,自我和超我又是没有能量的结构费尔贝恩认为,一方面,结构为能量提供了形式,没有特定的形式能量便不会存在。另一方面,能量又为结构提供了动力,使得内心的结构建立。冲动、客体关系、本能都不能被看作构成内心结构的动力能量之外的某种东西。,3、能量和结构是不可分的,人类基本动机是寻求客体,那么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必定构成了人类活动的最终动力来源。人类的一切活动,究其根源都是为建立与客体之间的满意的关系。客体关系具有动力性质,是心理活动的机能。生活环境如此复杂,人类需要如此多样,满意的客体关系的建立必然是具有相当的难度。“客体关系”这一术语从本质上说,是对个体与所需要的父母之间失败的人际关系的描述。婴儿经历到重要父母失败时,便会将无法接受父母加以内化,使之受控制。在婴儿内化了父母无法令人接受的方面之后,这个无法令人接受的部分又依次分为一个令人拒绝的客体和一个人令人兴奋的客体,而原始客体的剩余部分又变成为了理想客体。上述内化的客体部分与自我部分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具有结构性的内部客体关系。客体关系既是一种动力,又是一种结构,内部客体不仅是内部的人物或心理表象,也是心理活动的机能。能够在心理上充当独立的机构。这是费尔贝恩有关能量与结构不可分离的观点的借助体现。,4、客体关系是一种动力结构,(二)以自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二)以自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1、人格的核心:自我(1)自我关系本质(2)自我的一元和动力起源(3)自我的结构内心状态,2、人格的结构:内心结构(1)内心结构的概念(2)内心结构的起源(3)内心结构的作用机制:内化、认同;分裂、压抑和攻击;对坏的客体的道德防御;,3、最基本的心理:分裂样心态,人格结构理论是费尔贝恩理论的核心内容。费尔贝恩认为,人格的核心是自我,他的自我是等同于自体的自我,完全不同于弗洛伊德的自我概念。在界定了自我的基本含义之后,费尔贝恩又从内部客体关系的角度出发,阐释他对于传统的心理结构的理论的修正。即他的人格结构的描述内心结构。,弗洛依德是从癔症患者的工作中,使得他创发了一个概念模式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最原始的、与生俱来部分,由欲望和本能组成的,为人格提供动力来源,是整个人格系统的基础。从本我中分离出来的自我没有自己的能量,本质依附于本我。超我又从自我中分化,督导自我控制、引导本能冲动,使其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成分,其能量也来源于本我。费尔贝恩则认为,自我不是一种功能组织,而是真实的自体,即人格的核心或动力中心。自我不是由本我派生出来的,而是先天就具有的人格成份。,1、人格的核心自我,基本的人格单元便是同他人关系中的自我以及彼此的关系。人格从外部世界来看,包含了同他人之间的关系;从内部思考,则被理解为总是存在的自我,并以它拥有的、意欲和建立关系等术语对其进行界定。自我具有关系的本质。这不仅体现在自我总是不断寻求关系,还体现在自我与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第一,自我是获得关系经验的前提。自我是所有关系经验的出发点,关系的本质也被自我塑造和改变。第二,自我的成长、变化都来自于它在关系中的经验。在同他人的关系经验中,自我表达它的个性,并被塑造和发展。自我单元、他人、以及两者的关系成为了费尔贝恩理解自我内部所有关系子系统形成的模式。与他人关系中的自我,构成了费尔贝恩所思考的唯一有意义的单元。,(1)自我的“关系”本质,费尔贝恩认为,人的心灵起源于“一开始就出现的、原始的、单元的动力自我结构”。即自我先天的结构是完整的。原始的自我是“单一”和“一元”的整体,这种状态称为“动力性的自我结构”或“动力自我”。作为生活经验的先决条件的自我,是“原始”和“天生”的,它的存在不以任何方式依赖于经验。,(2)自我的一元和动力起源,刚出生的婴儿具有原始的、未分化的整体自我。这是人类最本质的特点。在其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原始一元心灵整体”的丢失。所以心理健康就是要使自我在通往成熟的道路上保持其完整性。,婴儿不可避免的会遭遇到挫折(心理、生理),婴儿有限的能力,只能在主观上改造客体原始自我发生了改变。应对关系中的挫折导致了人类自我结构的形成。自我不再是单一的连续体,而是一个多重结构(自我的动力性多重亚结构)即内心状态。,(3)自我的结构:内心状态,内心状态包含了三部分:中心自我、力多比自我、反力比多自我。每个部分通过认同,与不同的客体方面相关联。,认同,弗洛依德的本我、自我、超我受到费尔贝恩的怀疑。自我产生于本我,但从根本上又反对本我。超我产生于自我,但从根本上又反对自我。逻辑上讲不通。超我在本质上既是一种无意识现象也是一种意识现象,即压抑的主体也是压抑的动因。在一点上,费尔贝恩认为弗洛伊德将心理功能和心理现象误认为心理结构。费尔贝恩基于对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的批判性认识,费尔贝恩提出了自己的人格结构理论内心结构理论。,2、人格结构内心结构,1、原始客体:未分化的客体。婴儿感知到“好的”人类个体。2、把接受的客体:理想客体、自我理想、好的客体。通过乳房经验建立起的好母亲的部分。3、被拒绝的客体:坏的客体。原始客体中接受婴儿的恨,并被内化为分裂的坏的客体的那一部分。在内心世界中,它又被分裂为令人兴奋的客体和令人拒绝的客体。(费尔贝恩也用“附属客体”这一术语来称坏的客体。)4、令人兴奋的客体:被分裂中坏的客体中具有诱惑力和吸引力的那一部分。“兴奋”不表示积极意义上具有创造性或吸引力的意思,意指诱惑性的内容。在与母亲的关系中,象征了与母亲整体相分离的乳房。在与父亲的关系中,象征着与父亲整体相分离的阴茎。5、令人拒绝的客体:分裂内化的坏的客体中被分裂、压抑、受挫的迫害分部分。受挫总是等同于情感上的拒绝。6、原始自我:未分化的自我。人类最初的人格形式。它在遗传上是完整的,并指向其他人类。是一元动力性结构。7、中心自我:原始自我的残留部分。它是压抑、分裂的积极动因。费尔贝恩把它称为“I”,由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部分组成。但更强调它的意识成份。8、力比多自我:与令人兴奋的客体有关的自我或自体部分。它不是好的、完整意义上的“亲爱(Loving)”,它包含了性和诱惑性的联系。9、反力比多自我:原始自我中被分裂并受到压抑的部分。它与令人拒绝的客体相联系。“内部的破坏者”,突出特点是攻击。,(1)内心结构的基本概念,(2)内心结构的起源,自我为原始的心理自体,自我是统一性及整合性的,带着它本身的力比多能量。自我分裂成三个各别分开的面向,每一面向和客体的不同面向建立关系。费尔贝恩称之为自我的动力多重亚结构,即内在心理处境。,而从婴儿主观的观点来看,变得感到矛盾的是母亲;也就是说,该客体既是好的又是坏的,让人满足又不能让人满足。一个不成熟的人格无法承受一个好的客体同时又是坏的,所以婴儿以许多的步骤试图来减缓那难以承受的情境,如此乃形成内在结构。正常的情况下,孩童可能的话都会拒斥外在世界中那让人挫败的、坏的客体。不管它多么地想拒斥坏客体(诸如会惩罚或虐待、争吵或打架的坏父母),婴儿是无法远离开他们的。它需要父母而且依赖他们;他们对他有有掌控大权。但并不会有机会这么做。婴儿对挫败的响应是攻击及把有问题的客体摄入或内化因此,为了要能控制他们,孩童必须内化他们。这是避开他们的唯一办法,即把他们摄入自身之内。一旦内化完成,这些客体在孩童的内在世界中乃能继续保有掌控大权。内化来不令人满意的客体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们使人受挫;一方面,它们又充满了引诱和诱惑力。引入了内心的客体不仅令他的需要继续受挫,而且还刺激了它的需要。于是,他便将内化了的坏的客体继续分裂为两个客体:令人兴奋的客体、令人拒绝的客体。随后,婴儿使用攻击作为动力,压抑这两个客体。,婴儿试图防卫自己以对抗或潜抑这些坏的感受、坏的经验以及坏的客体。实际的潜抑不是关于冲动,而是针对内在坏客体而言,这些是部分客体,还有那些和这些部分客体有关的自我之各部分。这些内在坏客体以及和它们有关的自我之各部分都是内在心理结构,但不是属于“中心自我”(centralego)的自我结构。中心自我是和外在世界的真实人们相互关联。,第一,婴儿把母亲分裂成为两个部分客体。只要她满足婴儿,她就是好的;只要她没有满足到婴儿,那么她就是坏的客体。因为婴儿无能改变外在现实的情境,婴儿乃试图去改变内在现实事物。第二,然后婴儿试着把处境中的创伤因素转到他自身的内在实体。在这里情境似乎比较可在婴儿的控制之下。这意味婴儿把母亲内化为一坏客体。然而,问题并无法那么容易靠内化过程即加以解决,因为令人不满足客体仍继续是令人不满足的。换言之,除了问题或令人困扰的客体其定位外,没有什么真的有改变。第三,这个内在的、令人不满足的客体有两个面向。它会挫败、诱惑及勾引。事实上,它的“坏”真正是包括在勾引与挫败两者的结合上;婴儿并未失去对该客体的需求。甚至在内化之后,这两种勾引与挫败的特质仍继续不停。现在婴儿把内在坏客体分裂成一个令人兴奋(或需要)的客体及一个令人挫败(或拒斥)的客体。第四,然后婴儿借着攻击性潜抑作用同时潜抑这些客体。和这些内在客体相关联的是分裂的、潜抑的自我部分,称之为力比多自我以及攻击性自我,也叫做内在破坏者。力比多自我是自我的需要面向,被吸引向令人兴奋的客体去;而内在破坏者则是自我的部分,是和拒斥性客体认同或和其建立关联性的。,(3)内心结构的作用机制,内心结构的各个组成成分之间不是静态的、孤立的存在,而是不断相互作用的自我分裂并内化坏的客体,坏的客体又被分裂为令人兴奋的客体和令人拒绝的客体。力比多自我认同于令人兴奋的客体,反力比多自我(内部破坏者)认同于令人拒绝的客体。中心自我与被接受的客体部分使用攻击。与此同时,受到压抑的自我和客体部分又会对压抑做出反抗(反压抑)。这样就使得人类内心世界成为一个具有动力性的结构。内心结构主要作用机制有:内化、认同、压抑、分裂、对坏的客体的道德防御。,认同和内化:这两个术语往往用来解释心理病理现象。经典精神分析和克莱茵学派理解相当宽松。费尔贝恩认为,只有坏的客体和客体关系才会被内化。令人满意的客体不会被内化。理由:内化客体、关系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对它的控制(主观上)认同:弗洛伊德客体的阴影落在了自我上。认同是认同者向其所认同的客体交出同一性(身份)的过程。客体的阴影是一种残暴的约束,它限定了认同主体的身份。,分裂:分裂是费尔贝恩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分裂样心态是一种最基本的心态,而且分裂还是一种防御机制。分裂帮助儿童解决那些无法战胜的和产生焦虑的问题。压抑:从本质上讲,压抑是针对客体的,但由于客体和自我的部分相连,压抑也是自我的。压抑分为直接压抑和间接压抑。直接压抑分为直接主要压抑和直接的次要压抑。(略)对坏的道德防御:受虐待的儿童将坏归结为自己,而为自己的父母辩护,认为自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儿童宁愿自己是坏的,也不愿拥有坏的客体。使用道德防御的儿童他得到的惩罚和忽视都是应该的,可能因为他懒惰、愚蠢或反叛,儿童献出了自己的好,但他也得到了这样的幻想补偿,自己依附于“好的”客体。,3、最基本心态分裂样心态,分裂机制在内心状态形成中的地位如此重要,因此费尔贝恩认为,最基本的或中心的内心状态无疑就是分裂样心态。他明确提出:“分裂样心态构成了内心结构的基础。”,(三)人格的发展(1)发展的实质自我客体关系的成熟(2)影响发展的首要因素母婴关系(3)发展的三阶段说,1、发展的实质自我客体关系的成熟,费尔贝恩指出,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是寻求客体的本能,而非性本能。个体为了达到力比多的目标,即建立同客体想要的关系,会借助于身体器官。至于选择何种身体器官则遵照这样的优先原则:(1)这一器官对于目标来说是适合的,且是在进化过程中已经被特化成为实现某一目标,人们更愿意选择的某种器官;(2)该器官是可以利用的,既在心理上也在生理上;(3)该器官得到了经验的支持,如果该经验是创伤经验,则更为重要。,2、影响发展的首要因素母婴关系,客体关系对人格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无论是自我的完整性的保持还是人格的分裂与扭曲,都取决于个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人类的客体开始于母亲。对婴儿来说,母亲的乳房是唯一先天的部分客体。母亲是最重要的整体客体,父亲是次要的。这是因为对婴儿的生存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营养,而不是性欲。满足其营养需要的母亲才是第一客体。拥有好的母亲(具有健康、完整的自我)的个体,往往会发展出充分稳定和成熟人际关系。每个婴儿都会遇到不完美的养育者,每个儿童都常用内化、认同、分裂、压抑等动力机制来处理现实中不满足的亲子关系,导致了内心结构的形成。,3、发展的三阶段说,第一阶段是婴儿式依赖阶段,基本上意味和客体的某种认同。第二阶段是中间或过渡阶段。第三阶段则是成熟依赖阶段;此阶段意指两位彼此完全分化好的独立个人之间的关系。,依赖,新生儿由全部的依赖逐步过渡为成年个体的成熟的依赖。每一个个体最初都依赖于父母,并逐渐扩展到依赖更大的支持性群体,最终人们将依赖于整个社会和文化。费尔贝恩将成熟的依赖描述为“分化的个体与分化的客体建立合作关系的能力”.费尔贝恩还指出不同的症候群癔症、恐惧症、强迫症和偏执狂都是个体在由婴儿般的依赖过渡到成熟的依赖的过程中,为处理内部的客体关系而采用的不同技术。,第一阶段,即婴儿式依赖阶段,其特征为:认同客体及以口腔结合或摄取的态度。结合是同化客体最早的方式,而个体所认同的那个客体乃等同于一结合客体。结合客体和可观察客体(observableobject)可相互对照,如同乳房与母亲。结合客体可取代可观察客体,因为挫败、缺席等等因素。因此,吸吮拇指可取代没有乳房时所生的舒适感。由于此一模式是以客体寻求方式来看发展,婴儿会使用他或她的嘴巴来寻求乳房;其重点是在找到一个它可以摄取、可以结合的客体。,费尔贝恩把婴儿般的依赖阶段又分成两个时期或子阶段。在“口唇前期”主要特点是婴儿将母亲的乳房作为“部分客体”加以对待。婴儿对客体主要采取“索取”(take)的态度。在“口唇后期”,婴儿仍保持着这种索取的态度,虽然他仍保留有将整体客体作为部分客体(乳房)加以对待的特征,但却己经能够清楚地感知到“整体客体”,也就是母亲。因此,费尔贝恩认为,婴儿已经开始在超越不成熟、食欲性地利用“部分客体”上取得了一些进步。,第二阶段中,即过渡阶段,孩童与客体的关系扩展了。在这一阶段,自我能够区分出客体和自我。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逐渐抛弃基于原始认同的最初的客体关系和逐渐接纳基于客体区分的成熟的客体关系。儿童使用“过渡”或“神经症技术”,试图外化先前内化的、被拒绝的客体。然而,孩童会经验冲突:一方面要发展,放弃与客体认同的婴儿式态度,另外一方面退行固守住这种婴儿态度。只要这冲突未予解决,孩童就会发展出防卫技巧来处理该冲突。费尔贝恩注意到他的分裂样病人在他们的关系中努力地和这个未解决的冲突周旋;他们感受到婴儿式的依赖,却又向往渴望断绝掉这样的依赖感。,第三阶段,即成熟关系阶段。以“给予”的能力为主要特色。根据费尔贝恩的看法,一个成熟关系所牵涉到的是两个人以相互的施与受(尤其可能是性)来表达他们关系的分化特质。性活动是“成熟”的成人的象征,但它本身并不是“成熟”的标志,成熟是自身的一种状态。成熟的依赖代表了自我与其附属的客体融合为一个整体以及整体自我的重建。这种理想的状态,很难在任何个体身上得到实现。,罗纳德费尔贝恩(RonaldFairbairn)心理问题观,费尔贝恩认为,一切心理问题的本质都是精神分裂,精神分裂是所有心理病理现象的基础。以此为起点,费尔贝恩描述了他对于神经症的看法,认为各类神经症都起源于过渡阶段的基本冲突。儿童宁可通过内化这些坏客体使自己本身成为坏的来控制这个坏,而不要在其环境中存在着这些坏客体。这个分裂与内化历程似乎会使环境变好,但这一来儿童在他身上就有了这些内化的坏客体。孩童进一步借由潜抑来防卫他们内在的坏客体或迫害者,而把坏客体驱除到潜意识去。被潜抑的既不是“坏的”的冲动,也不是痛苦的记忆,而是不能容忍的被内化的坏的客体。,1、一切心理问题的本质:精神分裂,在本质上被潜(压)抑的是一种结构。压抑可分为直接压抑和间接压抑两种。直接压抑又可分为两类:直接的主要压抑和直接的次要压抑。直接的主要压抑是中心自我对令人兴奋的客体和令人拒绝的客体的压抑;直接的次要压抑是中心自我对力比多自我和反力比多自我的压抑。间接压抑:一旦内心结构建立起来,另一种压抑也随之产生反力比多自我以一种无妥协的敌对的态度指向于力比多自我和与之相联系令人兴奋的客体,这就是间接压抑。因此,造成的结果就是,同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既爱又恨。,为自我的分裂以及中心自我对附属自我的压抑提供动力的是攻击。攻击是从严格的情感角度对挫折做出的反应。遭遇到母亲的拒绝,使儿童体验到一种缺少爱的感觉,如果因此向母亲发泄恨意,则是非常危险的:一方面这会使母亲更加拒绝她,增加了母亲“坏”的程度:另一方面会使得母亲不再爱他,从而减少了母亲“好”的程度。但如果就此采取另一种方式,即向母亲表达自己的力比多需要,也是非常危险的,这就等于是将自己的力比多释放到一个情感真空中,与之相伴随的必定是一种羞耻感、自卑感,感觉自己要得太多了。,无论儿童向拒绝她的母亲表达攻击还是力比多情感,都会使他们陷入不安全的境地。表达攻击,会使他们面临失去好的客体的危险;表达力比多需要,会使他们面临失去力比多的危险。前者会引起抑郁感,为随后抑郁性心态的出现奠定基础;后者会引起无用感,为随后分裂样心态的出现奠定基础。儿童为了回避对客体表达力比多和攻击情感所带来的危险,会采用最大化的攻击以克服最大化的力比多需要。由于攻击和力比多需要都是不能与结构相分离的,多余的攻击就被反力比多自我所掌管,多余的力比多需要则被力比多自我所掌管。因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反力比多自我对力比多自我的攻击。,替代物满足可弥补和外在客体情感关系上的失败。这些替代物满足代表着和内化客体间的关系;个体转向它们以取代和外在世界间里的客体间安全且令人满足的关系。自慰、虐待、被虐待等等都是这些替代物满足的一例。,2、各类神经症的起源,占据人类生命最长的过程便是过渡阶段。过渡阶段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冲突的阶段,其中最大冲突就是:强烈要求发展到对客体的成熟依赖的态度与退行性地不情愿抛弃婴儿般依赖的态度(主要的是对客体的认同)之间的冲突。由于冲突是一种既令人渴望又令人恐惧的情境,所以个体可能会使用一些具体技术来解决这些冲突。,拒绝技术的使用是这一阶段重要特征。偏执狂、强迫症、癔症、强迫症既是四种典型的拒绝技术,也是最经常采用的防御技术。畏惧式技巧,即把受拒斥的客体予以外化然后避开它。偏执式技巧,则指把受拒斥的内在客体予以外化然后把它当作真的很坏来对待。歇斯底里精神症式技巧,则指拒斥该结合的客体而不予以外化,但它同时对那已外化而被接纳的客体过度重视。歇斯底里个案是用很强烈的情爱关系来显现此一型态:他们是因为过度认同该内化客体却又追寻那被过度重视的外化客体而变得不喜欢自身。,罗纳德费尔贝恩(RonaldFairbairn)心理治疗观,“心理治疗师是驱魔人的真正继承者。他的工作不是宣告宽恕罪恶,而是驱除恶魔。”费尔贝恩借用这个具有宗教色彩的隐喻,形象地向人们说明了精神分析治疗的本质,精神分析科学与精神分析治疗的关系:费尔贝恩认为,精神分析科学仅仅是“一种超越任何纯粹科学价值的人类和个人价值”的精神工具。这种精神工具可能受制于任何一种哲学。在当前阶段,由于哲学发展与科学进步的不平衡性,因此它很容易受制于一种顽固的“科学哲学”,导致其唯一能做的就是解释。对于从事临床工作的精神分析师来说,他们首先是一名心理治疗师,而不是科学家。“采纳心理治疗本身就包含了远离严格的科学态度。”分析师必须要“接受人类的价值,而非科学所教授的单一的解释性价值”。,1、治疗的本质,教育与精神分析:费尔贝恩认为,用“教育”概念来代替“治疗”概念是不恰当的。因为推动病人寻求治疗的动机不是为了得到科学的教育,而是为将自己从症状的困扰中解脱出来,也就是说,病人寻求的是一种解脱,从这个意义上说,用宗教来类比精神分析似乎更合适些。而且,隐含在科学教育背后的,是对治疗方法的过分关注,为了追求治疗方法的科学性,甚至牺牲了治疗情境中的人的因素,例如个人的价值、病人的需要等等。,精神分析治疗的首要目标是通过减少原始自我的三元分裂,达到人格的整合。分裂在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会发生,只是有些人的分裂程度更为严重些。很多人都批评说精神分析“只有分析而没有整合”,实际上这是使用“分析”这一术语所造成的误解,也就是说“分析”这一概念并不恰当。因为治疗的主要目标是要在同分析师的关系中推动原始自我所分裂的结构间最大化的综合。,2、治疗的目标,达到这一目标还包含了两个进一步的目标:1.最大化的减少固有的婴儿般的依赖;2.最大减少对力比多客体的恨.在协助解放坏客体时,治疗师必得要成为一位对病人而言足够好的客体,提供它一个安全的环境。,在分析中,费尔贝恩坐在办公桌后面,病人坐在位于办公桌一边的舒适的椅子上,几乎与治疗师平行,但又稍稍倾斜。依据这种安排,病人与分析师之间不是普通的彼此对视,但如果愿意的话也可以互相对视。这种安排既有利于关系的维持,又不会令任何一方感到困窘。费尔贝恩认为,当病人不是躺在躺椅上而与分析师隔离时,他们的要求很少是确切的,而且这样做会影响病人与分析师之间关系的建立。事实上,躺椅技术再现了童年创伤性的情境病人被孤立地扔在婴儿时哭闹所被放在的婴儿车或帆布床上,因此他决非是中立的。当病人发现自己被孤立地隔离在躺椅上时,必然会受到所施加的创伤的影响。,3、治疗方法与见解,经典精神分析治疗往往采用标准的会谈时间,而不考虑病人的发展进程的需要。费尔贝恩尖锐地指出,这一技术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分析师个人的利益,而非考虑到病人的利益。当然分析师的利益是不能被忽略的,但必须要对其施以严格的限制。“事实上,越重视分析师与病人之间的实际关系,越能认识到双方的利益对关系的影响。”费尔贝恩认为,任何坚持弗洛伊德经典的精神分析所建立的标准细节的倾向都是具有防御性的倾向,往往在无意识中为了分析师的利益而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