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住宅商用法律制度_第1页
论住宅商用法律制度_第2页
论住宅商用法律制度_第3页
论住宅商用法律制度_第4页
论住宅商用法律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0论住宅商用法律制度兼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司法解释第10条、第11条关键词住宅商用/居住利益/利害关系业主/同意/审批登记内容提要住宅商用现象与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的设立因此获得极大便利。就企业设立登记而言,只要设立申请人能够提供明确的工作场所,而一般不问其系住宅或商用楼,就符合各类企业法律的“工作地点”要求,企业便能获批设立。此后,“政府就允许营业,至于营业所使用的房屋的性质、用途,一概不予考虑。”4为了降低经营成本,除了在住宅新设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企业外,一些通常设立在商用办公楼的企业也开始进驻住宅楼。不可否认,利用住宅从事经营性活动具有诸多优点,概括如下5有利于提高住宅用房的利用效率、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设立和经营成本、6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适宜IT科技等新兴行业对办公环境的需要、有利于城市的多样化建设,并为其他业主带来生活便利等等。7随着城市住宅人口的集中发展,居民的需求也逐渐集中,刺激了相应经营性活动的开展。而市场商品和服务的提供,也反2/10过来为业主提供了便利,丰富了城市的市场结构。目前,住宅商用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现象。8仅在XX年前三个月内,北京市朝阳区注册的公司有90以上的办公地点在居民楼。9然而,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业主要求的“不再是简单的有房可居,而越来越注重良好的居住环境,有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还提出了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10在此的背景下,住宅商用的弊端也不断凸现,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类,11一是造成环境污染,包括嗅觉污染、听觉污染和视觉污染;二是带来安全隐患,可能增加非业主进出小区的数量和频率,给小区带来人身、财产和消防安全隐患;三是致使配套资源紧张,经营性活动的参与者可能占用小区配套资源,引起停车位挤占、电梯拥挤等问题;四是加速建筑物的消耗,12如改造房屋结构、建筑物使用频率和强度的增加都可能引发该问题,甚至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五是违背土地用途管理制度,甚至变相减少了国家土地出让费用;六是影响城市既定的建设规划。LOCALHOST正是由于这些负面影响,住宅商用现象的合理性颇受争议,尤其是遭到利害关系业主的强烈反对,甚至引发过激烈的冲突。在我国物权立法过程中,“住宅商用”就受到了许多业主和全国人大常3/10委委员的质疑甚至反对。13住宅商用的利益权衡在住宅商用现象中,各种利益纵横交错,归根结底是广大业主的居住利益与部分业主的经济利益之间的博弈。一方面是维护广大业主对居住利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部分业主对住宅商用的经济利益诉求。问题在于,二者之间是一种什么逻辑关系,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种矛盾并作出何种选择笔者认为,在意思自治的法制背景下,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截然对立关系,我们可以根据一定的制度设计在二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笔者试对此提出如下思路第一,允许住宅商用具有合理性。一方面,促进物的利用,发挥物的价值是企业的角度出发,如果要求拟住宅商用的业主先后经过城市规划部门、土地管理部门和房屋管理部门的审批,则在时间上和成本上都不利于经营性活动的开展;第三,就众多要求审批的法律文件和实际情况来看,其规范的主要对象在于那些改变整栋建筑物用途的情形。而我们所探讨的住宅商用的对象主要是还存在大量利害关系业主的建筑物。第四,如果法律不要求对住宅商用进行前述审批,那么对所有市场主体都是同等对待,无所谓有损公平竞争问题。当然,我们所谈的住宅商用也可能4/10对城市规划产生一定的影响,笔者以为,出于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需要,要求拟住宅商用的业主到城市规划部门备案是合理的。还需要讨论的一个问题是,业主将住宅改为商用之后,是否需要到房屋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我国现有房屋登记有两项主要功能一是公示权属状况。如果登记机关尽可能全面提供每一宗不动产的权属信息,对于不动产的交易安全大有裨益。32虽然我国房屋登记办法、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办法均未将“房屋的用途”作为强制性登记事项,但实践中,房屋管理部门的登记簿上有关于房屋用途的记载事项。二是满足国家管理的需要。掌握国家建筑物的使用情况,有利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准确制定,也有利于实施有效的房屋管理措施。从这两个角度出发,笔者认为,住宅改为商用之后,到房屋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是必要的。住宅商用的法律效果在经营活动开展之后,住宅商用的业主还需承担如下义务一是按照既定的方式开展经营性活动。某业主在征得利害关系业主的同意时,应当全面告之经营活动的性质和内容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利害关系业主通常以相关陈述为“同意与否”的基础。如果经营性活动违反既有陈述并造5/10成不利影响,利害关系业主可以请求恢复原来的经营状态,造成损失的,可以请求损害赔偿。二是分担相关费用。经营活动可能增加区分所有权人的共同支出,例如,电梯使用费用、维修费用的增加等。经营活动者应当承担因其经营性活动而增加的共同支出。三是填补利害关系业主的损害。关于业主之间的利害关系,应当综合考虑,使区分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处于平衡状态,33在征求利害关系业主同意的过程中,各方当事人可能做出了一定的利益安排,例如,如果经营性活动可能对利害关系业主带来一定不变甚至损害的情况下,要求住宅商用的业主补偿利害关系业主一定的费用。对于这种约定,住宅商用的业主应当遵照执行。如果拟用住宅从事经营性活动的业主未经全部或者部分利害关系业主同意,给利害关系业主的居住利益造成不利影响,那么,利害关系业主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获得救济一是行使物权请求权,请求住宅商用的业主排除妨害、消除危险,或者恢复原状。二是如果遭受损失的,可行使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要求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对此,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司法解释第10条已作明确规定。四、结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6/10的特殊现象,住宅商用制度一方面要维护广大业主的既有居住利益,另一方面又要兼顾部分业主利用住宅从事经营性活动的利益需求,二者之间可能表现出一定的冲突,但这种冲突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截然对立关系。住宅商用制度的核心在于,在居住利益和商业利益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尤其是在赋予广大业主的行为和选择自由,即通过拟住宅商用业主对利害关系业主的准确判断,并经特定方式征得其同意,方可有效较少和预防住宅商用中的各种纠纷,构建和谐社区关系。如果住宅商用活动未经利害关系业主同意或者超出了同意的内容,利害关系业主可以通过物权侵求权、侵权请求权获得救济和保护。我国物权法第77条首次从民事基本法的角度确立住宅商用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司法解释第10条、第11条明确了“有利害关系的业主”的各种请求权,界定“有利害关系的业主”的利益,设置了对“有利害关系的业主”的证明规则,这些都进一步增强了物权法住宅商用制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值得肯定。尽管如此,这些规定还有如下问题需要明确一是“房屋质量”、“生活质量”作为利害关系业主的利益的体现,应当采用空间独立性、环境安宁性、使用便利性和建筑的牢固性四大要素来具体判断。二是关于“本栋建筑物内的其他7/10业主应当认定为有利害关系的业主”的推定,应当是可反驳的推定,从事经营性活动的业主可以通过证明未给其他业主造成损害推翻该推定。三是本栋建筑物之外的其他业主所遭受的“不利影响”应当采用客观判断标准。注释1参见王泽鉴民法物权,台北1992年自版,第197页。2参见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XX年版,第576页。3参见李显冬主编中国物权法要义与案例解释,法律出版社XX年版,第165页。4、8、10参见王继红、俞里江论“住改商”纠纷的司法救济,法律适用XX年第2期。5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和资料也不少,在此不一一列举,本人根据对实际情况的考察,试就这些问题作较全面的列举。6、12、28参见崔艳蕾、邵达民民宅商用法律问题分析,当代经济管理XX年第3期。7戚冬瑾、周剑云“住改商”与“住禁商”对土地和建筑物用途转变管理的思考,规划师XX年第2期。9北京青年报XX年4月20日,第A13版。8/1011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和资料很多,各有不同的分类和列举,本人根据对实际情况的考察,试就这些问题作较全面的列举。13、27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北京大学出版社XX年版,第121页、第121页。14参见王利明物权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求是XX年第10期。15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16WARRENFREEDMANBALTERTHELAWOFCONDUMINIAANDPROPERTYOWNERSASSOCIATIONS,PP12312417参见美詹姆斯戈德雷私法的基础财产、侵权、合同和不当得利,张家勇译,法律出版社XX年按,第103108页。18参见陈华彬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研究,法律出版社XX年版,第27页,第35页;白江德国住宅楼管理制度之研究及启示,中外法学XX年第2期。19陈华彬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研究,法律出版社XX年版,第27页,第139页。20参见温丰文论区分所有建筑物之专有部分,9/10法令月刊第42卷第7期,转引自陈华彬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研究,法律出版社XX年版,第142页。21PHILIPPEMALAURIEETLAURENTAYNES,LESBIENS,DEFRENOIS,004,;另见段启武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研究,第3233页,转引自陈华彬现代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20页。23参见房地产统计指标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住房200266号文件。24参见日铃木禄弥物权法讲义,创文社昭和50年版,第22页。25PREVENTIONISBETTERTHANCURE,见郑玉波法谚,法律出版社XX年版,第141页。26北京青年报XX年4月22日,第A8版。29关于是否需要行政审批的问题,广州市曾先后制定关于企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