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总论.ppt_第1页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ppt_第2页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ppt_第3页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ppt_第4页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体寄生虫学,一、人体寄生虫学概念,二、人体寄生虫学范围,四、寄生关系及其演化,五、寄生虫与宿主类型,六、寄生虫生活史,九、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十一、寄生虫感染的特点,十、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十二、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三、寄生虫病的流行概况,七、寄生虫的营养与代谢,八、寄生虫的分类系统,4,一、人体寄生虫学概念,人体寄生虫学(HumanParasitology),概念:又称医学寄生虫学(medicalparasitology),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和外界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也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课程。,血吸虫病,疥疮,利什曼病,5,人体寄生虫学,二、人体寄生虫学范围,6,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histolytica),请观看“活阿米巴”视频,返回,滋养体,二、人体寄生虫学范围,叶足虫纲(ClassLobosea),滋养体,7,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donovani),前鞭毛体,前鞭毛体,二、人体寄生虫学范围,鞭毛虫纲(ClassZoomastigophorea),返回,8,请观看“滋养体”视频,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vaginalis),滋养体,二、人体寄生虫学范围,鞭毛虫纲(ClassZoomastigophorea),返回,滋养体,9,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vivax),环状体,成熟裂殖体,二、人体寄生虫学范围,返回,孢子虫纲(ClassSporozoa),10,结肠小袋纤毛虫(Balantidiumcoli),滋养体,二、人体寄生虫学范围,返回,纤毛虫纲(ClassCiliophora),11,似蚓蛔线虫(Ascarislumbricoides),成虫,二、人体寄生虫学范围,返回,线虫纲(ClassNematoda),12,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sinensis),成虫,成虫,二、人体寄生虫学范围,返回,吸虫纲(ClassTrematoda),13,链状带绦虫(Taeniasolium),成虫,二、人体寄生虫学范围,返回,绦虫纲(ClassCestoda),14,猪巨吻棘头虫(Macracanthorhynchushirudinaceus),成虫,二、人体寄生虫学范围,返回,棘头虫纲(ClassMetacanthocephala),吻突,15,微小按蚊(Anophelesminimus),厩腐蝇(Muscinastabulans),二、人体寄生虫学范围,返回,昆虫纲(ClassInsector),16,人疥螨(Sarcoptesscabiei),毛囊蠕形螨(Demodexfolliculorum),二、人体寄生虫学范围,返回,蛛形纲(ClassArachnida),17,蝲蛄(Cambaroidesspp.)石蟹(Potamonspp.),二、人体寄生虫学范围,返回,甲壳纲(ClassCrustacea),18,蜈蚣(centipede),二、人体寄生虫学范围,返回,多足纲(ClassChilopoda),19,目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培训研究特别规划署联合倡议要求重点防治的10种热带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淋巴丝虫病和盘尾丝虫病)、利什曼病、锥虫病(非洲锥虫病和美洲锥虫病)、麻风病、结核病和登革热,除麻风病、结核病和登革热外,其他都是寄生虫病。,三、寄生虫病的流行概况,20,WHO(2011年)报告全世界疟疾每年的发病人数达2.16亿,每年死亡人数近70万,三、寄生虫病的流行概况,疟疾(malaria),疟疾病人,21,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感染人数2.4亿每年死亡人数1.5万,三、寄生虫病的流行概况,血吸虫病人,22,淋巴丝虫病(lymphaticfilariasis)感染人数1.2亿致残人数达4000万,三、寄生虫病的流行概况,淋巴丝虫病人,23,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感染人数1200万每年5.9万人死亡,三、寄生虫病的流行概况,利什曼病人,24,此外,肠道寄生虫感染也十分严重,特别是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农业地区,据估计全球有超过10亿人感染蛔虫,7.4亿人感染钩虫,7.95亿人感染鞭虫。,三、寄生虫病的流行概况,25,钩虫病(ancylostomiasis)7.4亿人感染,三、寄生虫病的流行概况,钩虫病人,26,蛔虫病(ascariasis)超过10亿人感染,三、寄生虫病的流行概况,27,阿米巴痢疾(amebicdysentery)6000万人感染每年死亡人数10万,三、寄生虫病的流行概况,28,三、寄生虫病的流行概况,我国大部分处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寄生虫种类繁多,可以感染人体的寄生虫在我国有229种。建国初期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五大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和钩虫病)流行非常严重。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尽管上述寄生虫的防治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有些寄生虫仍有流行,如血吸虫病、黑热病等,此外,肠道寄生虫的感染在我国仍十分严重。,29,三、寄生虫病的流行概况,新现寄生虫病是指新识别的和未知的寄生虫病,如湄公血吸虫病、亚洲牛带绦虫病、棘阿米巴病、东方次睾吸虫病和微小隐孢子虫病等。再现寄生虫病是指一些早已熟知,发病率已降至很低,不再被视为公共卫生问题,但现在又重新流行的寄生虫病,如疟疾、血吸虫病、囊尾蚴病、内脏利什曼病、弓形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等。,30,三、寄生虫病的流行概况,开展寄生虫的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致病机制等研究;构建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特别重视现场应用的研究;创新传染性疾病控制模式,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措施及预警系统;研发抗寄生虫新药、疫苗和诊断技术及新的有发展前景的媒介防制技术;发展信息和通讯技术,利用互联网促进科研人员的技术交流和寄生虫病防治知识的普及等。,31,自生生活(freeliviing),01,共生生活(symbiosis),02,共栖(commensalism)互利共生(mutualism)寄生(parasitism),四、寄生关系及其演化,生物的生活方式和类型,32,共生(symbiosis)凡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的现象,称为共生。在共生现象中根据共生生物之间的利害关系,又可分为共栖、互利共生和寄生三种现象。,四、寄生关系及其演化,生物的生活方式和类型,33,(1)共栖(commensalism)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称为共栖。举例:鱼大鱼人结肠内阿米巴,四、寄生关系及其演化,生物的生活方式和类型,34,(2)互利共生(mutualism)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双方互相依靠,彼此受益,称为互利共生。举例:海葵鱼白蚁鞭毛虫,四、寄生关系及其演化,生物的生活方式和类型,35,(3)寄生(parasitism)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害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给受益者,这种关系称寄生。受益者称为寄生物(parasite),受害者称为宿主(host)。举例:(钩虫人),四、寄生关系及其演化,生物的生活方式和类型,36,1.植物寄生于植物2.植物寄生于动物3.动物寄生于植物4.动物寄生于动物,四、寄生关系及其演化,寄生关系的普遍性,菟丝子寄生于豆科植物,绿藻寄生于蝾螈的胚胎,棉铃虫寄生于棉花,钩虫寄生于人,37,1.形态结构变化消化道退化固着器官产生生殖器官发达2.生理功能的变化将能量代谢改为以糖酵解方式获取能量3.繁殖能力的加强生殖系统的发达和繁殖方式多样化,寄生关系的演化,四、寄生关系及其演化,固着器官吸盘、小钩,生殖器官发达雌雄同体,38,4.侵袭力的变化分泌致病因子分泌穿孔素和酶类5.免疫逃避功能的形成更换表被糖蛋白,产生新抗原抗原伪装6.基因变异或重组环境变化的压力使寄生虫的基因出现突变或重组,四、寄生关系及其演化,寄生关系的演化,39,属寄生关系的两种生物中,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物,而寄生虫属其中的营寄生生活的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原生生物。,五、寄生虫与宿主类型,40,兼性寄生虫(facultativeparasite),体内寄生虫(endoparasite),体外寄生虫(ectoparasite),五、寄生虫与宿主类型,寄生虫的类别,寄生关系,寄生部位,机会致病性寄生虫(opportunisticparasite),专性寄生虫(obligatoryparasite),41,五、寄生虫与宿主类型,42,五、寄生虫与宿主类型,机会性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parasite),有些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虫体大量繁殖、致病力增强,导致宿主出现临床症状,此类寄生虫称机会性致病寄生虫。如刚地弓形虫、微小隐孢子虫。,刚地弓形虫滋养体,隐孢子虫卵囊,43,类别1.终宿主(definitivehost)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2.中间宿主(intermediatehost)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若有两个以上中间宿主,可按寄生先后分为第一、第二中间宿主。,五、寄生虫与宿主类型,44,3.保虫宿主(reservoirhost)亦称储存宿主,指某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后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将其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在流行病学上将这些脊椎动物称之为保虫宿主或储存宿主。4.转续宿主(transporthost)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能存活并长期维持幼虫状态。只有当其有机会侵入适宜宿主体内时,才能发育为成虫。此种非适宜宿主称为转续宿主。,五、寄生虫与宿主类型,45,1.寄生虫生活史(lifecycle)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完整过程。2.生活史类型直接型:完成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或幼虫在外界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如蛔虫、蛲虫、鞭虫、钩虫等。间接型:完成生活史需要中间宿主,幼虫在其体内发育到感染期后经中间宿主感染人。如丝虫、旋毛虫、血吸虫、肝吸虫、猪肉绦虫等。在流行病学上,常将直接型生活史的蠕虫称为土源性蠕虫,将间接型生活史的蠕虫称为生物源性蠕虫。,六、寄生虫生活史,46,病史询问,寄生虫生活史模式图,流行病学,病原学诊断,致病作用,人体内寄生阶段(寄生部位),排离人体阶段(排离的方式),人体外发育阶段(外环境或宿主),进入人体阶段(感染方式),六、寄生虫生活史,47,成虫(肺),虫卵(痰),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尾蚴,囊蚴,水,(水),(川卷螺),(溪蟹、蝲蛄),(人、猫、犬、野生肉食动物),(水),幼虫(肌肉),(野猪),(经口),六、寄生虫生活史,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48,-人(终宿主)-虎、豹等动物(保虫宿主)-川卷螺(第一中间宿主)-溪蟹、蝲蛄(第二中间宿主)-野猪(不能发育为成虫)(转续宿主),成虫,幼虫,六、寄生虫生活史,例:卫氏并殖吸虫,49,各种寄生虫所需的营养成分基本相同,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原虫类寄生虫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大多与一般动物的相同,如葡萄糖、氨基酸、碱基及核苷、脂肪酸以及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蠕虫消化道有或无。,寄生虫的营养,七、寄生虫的营养与代谢,寄生虫的代谢,寄生虫的代谢主要是能量代谢和合成代谢。寄生虫的能量来源主要是通过糖酵解获得的。大多数寄生虫的合成代谢种类十分有限。如寄生蠕虫大多不能合成胆固醇和不饱和脂肪酸,缺乏从初始阶段合成脂类的能力。多数原虫也不能合成胆固醇。,50,根据动物分类系统,寄生虫属于动物界中原生动物亚界的3个门,即肉足鞭毛门(PhylumSarcomastigophora)、顶复门(PhylumApicomplexa)和纤毛门(PhylumCiliophora),以及无脊椎动物的4个门类,包括扁形动物门(PhylumPlatyhelminthes)、线形动物门(PhylumNemathelminthes)、棘头动物门(PhylumAcanthocephala)和节肢动物门(PhylumArthropoda)。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采用二名制,用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属名在前,种名在后。种名后是命名者的姓氏和命名年份。如: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japonicumKatsurada,1904)。,寄生虫的分类和命名,八、寄生虫的分类系统,51,掠夺营养:寄生的虫荷越多,对宿主营养的掠夺也越严重。机械性损伤:直接损伤或压迫、机械阻塞、屏蔽作用、对细胞的裂解作用。毒性与免疫损伤:诱导免疫病理反应。,九、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1,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52,钩虫引起的贫血与反甲,蛔虫在小肠寄生,九、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掠夺营养,请观看“蛔虫在小肠寄生”视频,53,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肠穿孔,九、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机械性损伤,请观看“蛔虫性肠穿孔”视频,54,血吸虫引起的腹水和肝脾肿大,蚊叮咬所致过敏,九、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毒性与免疫损伤,55,寄生虫一旦进入宿主,机体必然出现防御性生理反应,产生非特异性和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宿主与寄生虫相互作用,有三种不同结果:(1)宿主将寄生虫全部清除,并具有抵御再感染的能力,但寄生虫感染中这种现象极为罕见;(2)宿主能清除部分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部分抵御能力,大多数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属于此类型;(3)宿主不能有效控制寄生虫,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发育甚至大量繁殖,引起寄生虫病,严重者可以致死。许多机会致病原虫感染属于此类。,九、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2,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56,天然免疫(nativeimmunity)皮肤、黏膜作用补体系统激活和胎盘的屏障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后对虫体的杀伤作用某些遗传体质等获得性免疫(acquiredimmunity)消除性免疫(sterilizingimmunity)非消除性免疫(non-sterilizingimmunity)伴随免疫(concomitantimmunity)带虫免疫(premunition),十、寄生虫感染的免疫,57,消除性免疫是指宿主能完全消除体内的寄生虫,并能抵御同种寄生虫再感染的免疫。(热带利什曼原虫所致的皮肤利什曼病)非消除性免疫是指被寄生虫感染后,宿主不能完全清除已感染的寄生虫,可保持较低水平的虫负荷状态,但具有抵抗同种寄生虫再感染的免疫性。而一旦寄生虫完全清除,宿主的获得性免疫也可随之消失。(带虫免疫和伴随免疫),十、寄生虫感染的免疫,58,带虫免疫人体感染寄生虫后,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可杀伤体内原有的寄生虫,但不能完全清除体内的寄生虫,但可抵抗同种寄生虫的再感染。如疟原虫感染。伴随免疫如人感染血吸虫后可获得部分免疫力,患者门静脉内仍有成虫寄生和产卵,但宿主对再感染有一定免疫力,而无损于体内的成虫。,十、寄生虫感染的免疫,59,由于寄生虫组织结构复杂、生活史阶段较多,加之虫种发育过程表现的遗传差别,以及为适应环境变化有些寄生虫产生了变异等多种原因,寄生虫抗原十分复杂。按虫体结构分类:可分为体抗原、表膜抗原、卵抗原和排泄-分泌抗原等;按发育阶段分类:可分为不同的期抗原;按化学成分分类:可分为蛋白、多糖、糖蛋白、糖脂抗原等;按功能分类:可分为诊断性抗原、保护性抗原、致病性抗原等。,十、寄生虫感染的免疫,60,免疫应答包括以下几个过程:(1)抗原处理与提呈(2)免疫细胞的增值与分化(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产生a.抗原与抗体结合及抗体的功能b.细胞免疫应答,十、寄生虫感染的免疫,61,寄生虫逃避宿主免疫效应的现象,其可能机制有:(1)解剖位置隔离(2)表面抗原的改变:抗原变异;分子模拟和伪装;表膜脱落与更新。(3)抑制宿主免疫应答:特异性B细胞克隆的耗竭;Treg细胞的诱导与激活;虫源性淋巴细胞毒性因子;封闭抗体的产生。,十、寄生虫感染的免疫,62,寄生虫往往可诱导宿主产生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超敏反应是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超常形式,可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可分为以下几型:(1)型超敏反应:又称速发型(immediatehypersensitivity)(2)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溶解型(cytolytictype)或细胞毒型(cytotoxictype)(3)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immunecomplextype)(4)型超敏反应:又称迟发型(delayed-typehypersensitivity,DTH),十、寄生虫感染的免疫,63,十一、寄生虫感染的特点,寄生虫的生活史复杂,有不同的发育阶段,其中能侵入人体的阶段称感染期(infectivestage)。寄生虫侵入人体并能生活或长或短一段时间,若不引起明显的临床表现,这种现象称寄生虫感染(parasiticinfection),有明显临床症状的寄生虫感染则称寄生虫病(parasitosis)。,64,带虫者(carrier):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可传播病原体者。慢性感染(chronicinfection):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或在临床上出现一些症状后,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而逐渐转为慢性持续感染阶段。如血吸虫感染。隐性感染(inapparentinfection):是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没有临床表现,又不易用常规方法检获病原体的一种寄生现象。例如肺孢子虫、弓形虫、隐孢子虫等感染。,十一、寄生虫感染的特点,1,带虫者、慢性感染和隐性感染,65,人体同时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寄生虫时,称为多寄生现象(polyparasitism)。不同虫种生活在同一宿主体内可能会相互促进或相互制约,增加或减少它们的致病作用,从而影响临床表现。例如蛔虫与钩虫同时存在时,对蓝氏贾弟鞭毛虫起抑制作用;而短膜壳绦虫寄生时有利于蓝氏贾弟鞭毛虫的生存。,十一、寄生虫感染的特点,2,多寄生现象,66,幼虫移行症(larvamigrans)是指某些蠕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这些幼虫在非正常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并移行,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病变。根据幼虫侵犯部位不同,可分为内脏幼虫移行症(viscerallarvamigrans)和皮肤幼虫移行症(cutaneouslarvamigrans)。,十一、寄生虫感染的特点,3,幼虫移行症,67,十一、寄生虫感染的特点,内脏幼虫移行症是以内脏器官损害为主。如犬弓首线虫是犬肠道内常见的寄生虫,而人或鼠不是该虫适宜宿主。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