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舞蹈论文关于广西XX舞蹈校园传承教育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南宁市新兴民族学校吴鸿丽 【摘要】少数民族舞蹈是广西民族文化的灿烂瑰宝,是少数民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凝结的艺术结晶,是少数民族得以流传不息的生命血脉和文化符号。南宁市新兴民族学校将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壮族铜鼓舞、瑶族长鼓舞等广西少数民族舞蹈在校园、课堂中教育传承,通过环境熏陶、课堂教学、艺人引领、教材编写、活动展示等各种措施,传递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对于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着重大作用。 【关键词】广西民族 舞蹈校园 传承教育 【】G 【】A 【】0450-9889(xx)07A-0012-03 “舞蹈是艺术之母”。壮族铜鼓舞、瑶族长鼓舞等广西民族舞蹈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厚的艺术内涵,她支配着一定的人类群体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产生社会功能,是广西各民族人民命运、信仰的直接反映。我校紧紧抓住环境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等途径,把环境建设当成课程来营造,让浓郁的校园民族文化氛围成为滋润学生心田的“浸润池”;探索了广西民族舞蹈与现阶段学校音乐课程的最佳契合点,在音乐课程中将少数民族文化起源传说、民风民俗、民族服饰、民族音乐、民族道具等结合起来教学;聘请广西舞蹈家协会、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研究中心的老师来校指导,在一招一式中细致指导学生;以菁菁校园校本教材构建文化课程内容体系,通过校本课程传承民族非遗文化;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引领学生习得民族非遗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从而形成一种文化自觉。 灵动的民族舞蹈源于斑斓的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我校把环境建设当成课程来营造,围绕突出“聚民族之魂”的“聚和文化”主题,全面规划、精心设计校园人文景观,让校园中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处景点都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表达,滋润学生心田。学生漫步于校园,在不知不觉中了解民族文化,生发对于民族舞蹈的学习兴趣。 我校利用普通的挡土墙建造了“美丽广西”主题人文景观,以侗族风雨桥为剖面的亭廊设计,与喷水蚂拐石雕的交叉水柱形成多层次的立体画面。象征师生之“爱”的大小天鹅石雕坐凳和象征生生之“友”的心形天鹅石雕坐凳,展现了壮族对天鹅的图腾崇拜。草地的脚踏石,既有广西的版图,也有十二个世居民族的图腾,还有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特点的铜鼓鼓面造型。我们利用地势,依据壮族文化瑰宝布洛陀经诗和花山壁画,打造了“壮哉壮族!”花山壁画微缩景观。学校操场的围墙,是师生共同构思、一起创作的“桂之欣”民族文化长廊,展示了广西少数民族灿烂的节庆文化。楼道里,陈列了有关广西各民族人文风情的精美板报。“桂之韵民族风情展厅”里,既有各少数民族精美的服饰展示,又有各民族音乐、舞蹈等图片介绍,绣球、铜鼓、壮锦等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门、楼、园、场、室、廊、厅、路、亭、墙”等景观组成了学校的美丽画卷,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各民族劳动人民的审美追求和智慧结晶,吸引了学生求知的目光。在浓郁的民族文化教育氛围中,学生了解了扁担舞、铜鼓舞、芦笙舞等各具特色的广西民族舞蹈,产生了学习民族舞蹈的强烈*。在学校展演、比赛等活动中,学生身着绚丽的民族服装展示优美的舞姿,自然融入充满民族风情的校园环境中。 我们利用音乐活动课的形式,将民族舞蹈与音乐课程相互融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引领。我们依托广西壮族自治区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桂教版音乐教材开展教学,因为该教材能体现广西民族音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图文并茂,富有趣味。 1.课前兴趣引领,收集民族风俗文化 在音乐活动课前,我们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网站、书籍、杂志等信息,引领学生将最具特色、印象最深刻、最想向别人介绍的民族风俗文化知识查找和收集起来,分成不同类别,做好上课介绍的知识储备。如在上民族乐韵这一课前,教师让学生收集壮族的资料,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PPT,以便上课时分类介绍。此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收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更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2.课中指导学习,分步练习基本动作 课堂上,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运用“情境法”“多媒体展示法”“讲解法”“示范法”等方法,将民族的文化起源、建筑、服饰、饮食、节日等民风民俗与音乐、舞蹈结合起来教学。在学生充分认知、表达的基础上,分解示范动作,指导学生逐步掌握基本动作和技巧。 在瑶族长鼓舞教学中,教师身着美丽的瑶族服饰进入课堂,给学生鲜明的第一印象。通过播放课件,介绍多姿多彩的瑶族人文风情,指导学生了解瑶族长鼓舞是瑶族人民为了庆祝丰收、恭贺新婚等即兴而作的舞蹈,其击鼓动作大多是为了表现生产、生活内容,有文打、武打之分。在瑶族舞蹈讲解环节,师生以凳为鼓,练习基本动作,让学生领会长鼓舞中由“弹”与“扭”构成的特有的动律,并掌握持鼓的方法。在分步教学瑶族长鼓舞三个空间基本动作环节,学生随着分解动作一次次练习,教师引导学生按“弹”与“扭”的动作反复击鼓,并示范鼓花动作的“圆”“贴”“矮”。即鼓花要打得“圆”,平“圆”立“圆”都要“圆”“圆”相应;击打鼓面时要“贴”身而击,才能发出响亮的鼓声;“矮”身下蹲,降低身体重心,保证身体“弹”的柔韧之美。教师示范更为复杂的侧身反手击鼓式、扭腰踢脚击鼓式等,在不断交替换位时进行不同鼓花的变化。经过分步练习指导与一次次练习,学生对于瑶族长鼓舞的基本体态、基本脚位、持鼓法、基本舞姿、常用手臂动作、常用步伐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感受到了瑶族舞蹈文化的魅力。 教学中,教师抓住细节,分步指导,活化教学内容,示范与讲解同步,激励与赞美相随,动作难度逐渐提升,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对所学舞蹈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功能,历代流传不衰的内在动力,民族精神的追求,民族 _发展与繁荣,就在课堂这块肥沃的土壤中,在一招一式、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传承下来了。 3.课后训练延伸,提升民族自豪感 课虽上完,但学生意犹未尽。我们抓住契机做好两件事。一是引导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将动作进行组合、创编,配以优美动听的民族舞蹈旋律,利用班队会和课余时间进行训练,让他们巩固在课内学到的动作,直到能熟练、优美地随着音律起舞,在学校开展的各类大型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风采。二是引导学生做好课后学习体会的撰写,这既有利于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又能帮助学生进一步认同民族文化,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刘诗汶同学在学习体会中写道:“我们反复练了几遍,终于掌握了长鼓舞的动作和节奏。看到镜子里自己翩翩起舞的身影,我们越跳越高兴!” 广西民族舞蹈非遗文化的传承离不开非遗传承人的引领和教导。言传身教、口口相传一直以来都是非遗文化传承的精髓所在。民族舞蹈中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一个眼神、一个跨步、一个背影、一个组合,都蕴含着民族文化的元素和意蕴。 我校跟广西舞蹈家协会建立友好关系,聘请舞蹈教师到学校作编创、训练指导。此外,我们还聘请了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研究中心的老师为指导顾问,并到德保、东兰、马山、都安等地采风,拜访了广西民族歌舞非遗文化传承人,如东兰跳铜鼓舞的老前辈覃松山(壮族,78岁)、覃天鹏(壮族,73岁)等。他们言传身教,为我们展示了铜鼓舞的动作要领、节奏口诀等,追忆了本族祭祀婚庆的盛况和壮族铜鼓舞的发源,为我们进一步指导学生跳好铜鼓舞积蓄了实践性知识。 在校内教师与校外民族舞蹈艺人共同的精心指导下,我校“壮之美”舞蹈队多次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壮族原生态舞蹈喃噜那赴香港参加“星光耀香港”校园综艺盛典获金奖。原创作品壮族铜鼓舞蹈鼓的呼唤赴北京参加以“非遗校园传承在行动”为主题的“星光校园全国校园非遗优秀作品专场展演”。 我校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形成了16年级“以民族文化知识通识教育为主”的校本教材菁菁校园。教材编写力求兼具独特性、形象性与发展性。每册教材各设置四个单元,分别是:人文天地、艺术殿堂、美术园地和体育世界(如表一)。在“人文天地”单元中主要介绍广西少数民族基本文化,包括风俗习惯、神话传说、历史沿革等;在“艺术殿堂”单元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广西民族歌舞作品;在“美术园地”里安排学习民族绘画、手工艺制作等;在“体育世界”单元向学生展示了广西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首先,我校成立了各年级的舞蹈队、合唱团等艺术团队,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教师根据学校发展和研究的方向,认真制定每学期的训练计划,保障每周用4小时进行训练。学校积极开展“民歌会”“迎新文艺汇演”“唱响三月三”等活动,给学生搭建汇报表演的舞台。*电视台教育频道、广西少年报等曾对我校的课外趣味文体活动进行了报道。 其次,我校紧紧抓住广西少数民族的特有节日,开展适当的活动,如以壮族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侗族赶歌会、苗族过苗年、仡佬族敬牛节等为契机,开展歌舞表演等活动,让每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学校一年一度的体育运动会上,各班师生创意迭出,以表演各民族歌舞的形式入场,显示了师生对广西民族歌舞的融合力、创新力。 我们还组织学生到广西民族文物苑、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图书馆、青秀山公园、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研究中心等场馆参观,领略、熟悉民族文化,聆听非遗专家、领导、艺人等名人名家的指导和点拨,并请他们为广西民族歌舞在学校的传承教育出谋划策。 二、形成了民族文化起源、民族音乐、民族服饰、民族道具相互融合的民族舞蹈展现形式 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展现民俗民风的重要形式。要能够表现民族舞蹈的精髓,必须以该舞蹈的民族文化起源为核心,使学生在传承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民族文化,认同各民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的勤劳勇敢、不畏强敌、努力抗争、追求幸福生活的民族信仰、民族精神,受到强烈的感染,并努力在舞蹈中呈现。在教学实践和社团培训中,我们除了让学生学会舞蹈动作,还努力让学生了解舞蹈背后所承载的民族历史文化,为此,我们潜心研究广西各民族的文化起源与民风民俗。 例如,壮族舞蹈的典型代表壮族铜鼓舞经历了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考古发掘,共发现铜鼓15面及大批其他铜器,其中,“铜鼓形贮贝器盖上有二人抬铜鼓,一人双手戴大圆环,作舞蹈之状,二人击一铜鼓,边击边唱。”其它铜饰物中,也反映了用铜鼓作舞蹈伴奏的场面。这与铜鼓舞“铜鼓不响不开舞,鼓声一停舞即停”的特点相契合。诸多研究表明,至少在秦汉时期,铜鼓舞就已经出现了。在广西宁明的花山崖壁画中,其图形有人、狗和铜鼓等。人物线条粗犷有力,动作为双手向上平举,双腿叉开屈膝半蹲,好似正随着铿锵的铜鼓声整齐踏步、翩翩起舞。右江崖壁画呈现的舞蹈场面都有铜鼓伴奏,所有舞姿无不如怒蛙之式,意味着勇武的精神,把壮族先民勇猛刚毅的性格、粗犷豪迈的气质凝集于其中,反映了原始部落首领和部落成员举行盛大集会时集体歌舞的情形,也是一幅真实描绘祭祖盛典的祭祀图。随着 _发展,铜鼓失去了原有的祭祀象征作用,只作为一种乐器在民间流传,渐渐陷于濒危境况,一些颇有造诣的艺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相继谢世,有些技艺难以得到传承和发展。为了吸引青少年自愿学习,我们需要对壮族铜鼓舞进行加工,在场面设计、动作提炼等方面赋予其新的生命和时代气息。 动作方面,铜鼓舞的基本动作有“垫步吸腿跳”“抬腿步”“侧身击鼓”“拧腰击鼓”“跨腿击鼓”等。为便于学生练习,我们将基本动作设计为“手”“腿”“腰”三个部位的“抬”“跨”“拧”,在激昂的阵阵音乐中,这三种动作的组合贯穿我们的舞蹈原创作品鼓的呼唤始终,显现出粗犷大方、豪迈奔放的气势。服饰方面,我们选择蓝黑靛色对襟上衣和中式长裤,腰系红色布带,脚穿黑布鞋,头戴红黑相间的高帽,配以闪着金色光芒的铜鼓,显示出浑厚雄壮的气势,让铜鼓舞这朵民族舞蹈艺术之花放射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我们通过不断概括提炼,形成了民族文化起源、民族音乐、民族服饰、民族道具相互融合的民族舞蹈展现形式(如图一)。这种形式适用于各民族舞蹈的创作、训练、表演,不仅能从民族文化的核心去认知、认同,而且关注依附于舞蹈中的民俗、宗教、生活的文化背景与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