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的比热容_第1页
空气的比热容_第2页
空气的比热容_第3页
空气的比热容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气体在不同的状态过程中,温度变化相同,所吸收(放出)的热量是不同的。在等压过程中,一摩尔气体温度升高(降低)1k时,所吸收(放出)的热量称为定压摩尔热容量,以Cp表示;在等容过程中,一摩尔气体温度升高(降低)1k时所吸收(放出)的热量称为定容摩尔热容量以Cv表示。因此可以定义 ,我们称之为比热容比,当将空气视为理想气体时 1.40湿比热容 以单位千克绝干气体为基准,将(1+H)kg湿空气温度升高或降低1oC所需要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湿空气的比热容,简称湿比热容,用cH表示,单位为kJ/(kg干空气.K) cH=ca+cvH (12-9) 式中,ca干空气的比热容,kJ/(kg.K); cv 水汽的比热容,kJ/(kg.K). 在常用的温度范围内,ca 1.01kJ(kgK),cv 1.88kJ(kgK),将这些数据代入式(129),得 CH=1.01+1.88H(1210) 上式表明,湿比热容只是温度的函数空气的密度大小与气温等因素有关,我们一般采用的空气密度是指在标准状态下,密度为1.29千克每立方米, 空气的压力大小与大气压与受力面有关,我估计楼主问的是空气的压强吧?在标准状态下,大气压强76CM汞柱高!你也可以换算成其它单位。 空气的浓度这个概念一般很少采用,严格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每立方米空气的质量,这与空气密度是一个概念。在气象上,空气有湿度一说,那是指空气中的含水量,湿度越大,说明空气中的水份越高。自下而上来看,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 自地球表面向上,随高度的增加空气愈来愈稀薄。大气的上界可延伸到20003000公里的高度。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的物理性质有明显的差异。根据气温的垂直分布、大气扰动程度、电离现象等特征,一般将大气分为五层。 对流层 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下层。它的高度因纬度和季节而异。就纬度而言,低纬度平均为1718公里;中纬度平均为1012公里;高纬度仅89公里。 平流层 自对流层顶向上55公里高度,为平流层。 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到85公里高度为中间层。 暖层 从中间层顶到800公里高度为暖层。暖层又称为电离层 散逸层 暖层顶以上,称散逸层。它是大气的最外一层,也是大气层和星际空间的过渡层,但无明显的边界线。 后三者也被称为高层大气海拔高度与大气密度和温度间的换算关系! 时间:2009-6-3 8:30:56 作者:不详 来源:不详 页面功能 【 我来说两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此文 】 【 关闭 】1、根据大气压力和空气密度计算公式,以及空气湿度经验公式,可得出大气压、空气密度、湿度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海拔高度(m)01 0002 0002 5003 0004 0005 000相对大气压力10.8810.7740.7240.6770.5910.514相对空气密度10.9030.8130.7700.7300.6530.583绝对湿度(g/m3)117.645.304.423.682.541.77注:标准状态下大气压力为1,相对空气密度为1,绝对湿度为11 g/m3。从表中可以看出,海拔高度每升高1 000 m,相对大气压力大约降低12%,空气密度降低约10%,绝对湿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2、空气温度与海拔高度的关系在无热源、无遮护的情况下,空气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降低。一般研究所采集的温度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海拔高度(m)1 0001 5002 0002 5003 0003 5004 000最高气温()4037.53532.53027.525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