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_第1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_第2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_第3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_第4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要点回顾,.,议论文考点,1、把握中心论点2、辨析论据类型,分析其作用3、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4、理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6、联系实际,开放拓展谈看法,.,小小测试,议论文三要素:、。论据的类型:、。常见论证方法:、。议论文的基本结构:、。论证的方式:、。,.,1、举例论证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3、对比论证4、比喻论证,作用:通过举出的事例,论证了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可信度。,作用:通过的名言、格言、道理等,论证观点,是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说服力。,作用:通过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论证了观点,是论证更全面,更充分。,作用:将比作,论证了观点,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论证方法的作用答题模式,.,阅读口诀论文阅读不可怕,一读全文巧勾画,二抓题干明要点,三找区域摘原文,最后概括组答话,论文阅读我不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张国友,2012年9月27日制作,.,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1962年获物理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自主学习,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重点阅读第1、2、13自然段),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不能消极的袖手旁观。,.,一、论点:,三、论证方法:,二、论证结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3-12),(13),提出论题,首先,指出传统中国教育的弊端。,然后,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1-2),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论证思路,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合作探究,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2、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4、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5、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6、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阅读第312自然段),.,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2、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4、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实验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5、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6、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1、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2、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语言品味,不能删掉。“可能”表示推测,并不十分肯定,去掉后就变得十分绝对了,与事实不符。,不能删掉,“只能”强调得到新的知识的惟一途径是“通过实地实验”。,.,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伽利略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狄德罗,拓展延伸,1、积累有关实验的名言。,.,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文人用兵当以三人为最:诸葛亮、王阳明和毛泽东。有人说:中国历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王阳明,加半个曾国藩。有人说: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者,只有两人:一是明朝王守仁,一是清朝曾国藩。毫无疑问:王阳明乃一代旷世圣哲。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说: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作为中国人,不可不知王阳明。,旷世圣哲王阳明,.,1、少年天才1472年,一个叫王云的孩子出生于浙江余姚一个书香门第。王云很聪明,但有一毛病,到了四岁还不会开口说话。五岁那年,王云与一群孩童在外玩耍时,碰到一位气度不凡的和尚,他摸摸王云的头,叹息道:“好个孩儿,可惜道破。”孩童们将此事告之王云父亲王华。王华一琢磨,将“王云”之名改为“守仁”。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所以,大家也叫他“王阳明”。说来真是神奇,名字一改,王阳明不久就会开口说话了。王华遂开始教他读书认字。1481年,王华参加殿试,没想到竟然高中状元,留京为官,担任翰林院修撰。第二年,他让家人赴京同住。王阳明便随祖父王伦一同前往。祖孙二人途径镇江金山寺时,一帮文人听说状元之父来了,遂设宴款待,想见识一下王伦之才学。王伦冥思苦想,吭哧半天,就是琢磨不出一首好诗来,尴尬之际,11岁的王阳明站了起来:“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此诗一出,震撼全场。众人震惊之余,便想:“定是王伦早已作好,然后故意作不上来,让孙子出来震慑我们。”文人们见窗外月色皎洁,便让王阳明以“蔽月山房”为题再赋一首,王阳明略微沉思后,昂首吟诵:“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2、志存高远12岁那年,一次课堂上,王阳明一本正经问先生:“人生何谓第一等事?”先生回答:“像你爹一样,读书登第是也。”王阳明道:“恐怕未必是读书登第。”先生反问:“那你觉得何为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说:“做圣贤!”王华闻之此事,拍桌而起:“狂妄之极。”王阳明15岁那年,父亲带着他去了一趟关外,让其领略辽阔的草原和大漠。没想到一回来,王阳明就把自己关进了书房。几天后,他拿着奏疏找到父亲:“我已写好平安策,请转交皇上,我愿出关,讨平鞑靼!”王华把奏疏一扔:“无知之极,狂妄之极。王华担心儿子走火入魔,所以一等王阳明满17岁,就挑选了江西一故交之女,然后告诉王阳明:“马上去江西结婚。”结婚那天,拜堂之际,大家却发现新郎不见了。岳父一家赶紧派人四处搜寻,次日凌晨才在道观里找到王阳明。原来,王阳明昨日出来闲逛,路过道观,便进去和道士聊天,不料聊得投缘,竟忘了结婚一事。此事迅速传遍洪都(南昌),民众惊叹:“真乃一异人也。”1489年,王阳明带着妻子回老家余姚。途径广信时,他去拜访了理学家娄谅。“怎样才能成为圣贤呢?”娄谅答:“朱圣人的书中有答案。”回到老家,王阳明便开始研读朱熹之学。在那个年代,朱熹是仅次于孔子的第二大圣人。他的四书集注是科考指定教材,他的思想被公认为“天下之真理”。朱熹一生所追求的东西叫做“道”。道,就是天下所有规律的总和,洞悉了道,就可以洞悉世间一切。如何才能悟道?朱熹说:格物致知。格,就是琢磨的意思只有不停地格物,与事物亲密接触,才能明白其中包含的“理”。21岁那年,读完朱圣人之著作后,王阳明邀请朋友一起到家中“格竹”。两人坐在院中一棵翠竹下,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竹子,希望参透竹子的变化玄机,掌握时间万物的变化规律。格了三天三夜,朋友砰一声晕倒了。格了七天七夜,王阳明也砰一声晕倒了。苏醒之后,王阳明长叹:“圣人之说可疑也!”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让王阳明开始全面怀疑朱熹之学。,.,有一次,他游览杭州虎跑寺时,看见一位僧人正在打坐,据说其已不视不言三年。王阳明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冷不防一声大喝:“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不知是禅机还是什么触动了和尚,他竟然睁眼“啊呀”了一声。王阳明盯着他:“家里还有何人?”和尚答:“还有老母。”王阳明问:“想念她吗?”和尚没有即刻回答,良久之后,才满脸羞愧地说:“怎能不想啊!”这句回答,让王阳明顿陷沉思。朱熹把世界分成两块,一块叫“理”,一块叫“欲”。他认为“理”存于万物中,但“理”有一大敌,那就是“欲”。所以“存天理”,就必须“去人欲”。经历此事后,王阳明意识到:人之欲望,永远屹立于天地间,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泯灭。朱圣人之学说不符合人性。这两事对王阳明打击甚大,其做圣贤的理想就此破灭。从此,他开始沉迷于五件事:“任侠、骑射、词章、神仙、佛事。”1499年,28岁的他考中进士,当上了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一个正六品的官,从此步入仕途。1505年,正德皇帝继位。其荒淫无道,整天与太监混在一起,太监刘瑾狐假虎威,大坏朝政。1506年,戴铣、薄彦徽等人上书皇帝,要求严惩刘瑾一伙,结果反被打入死牢。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出于义愤,冒死上书,请求释放戴铣等人。结果被刘瑾重打四十大板后,贬去贵州龙场驿当一名没品级的驿丞。尽管这样,刘瑾仍不想放过王阳明,他暗中派人尾随王阳明,准备在其赴任途中将他害死。王阳明发现有人暗中跟随,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他把衣物留在钱塘江边,留下遗诗:“百年臣子悲何极,夜夜江涛泣子胥。”制造了一幕投水自杀的假象。追杀者方就此“掉头而去”。,.,3、龙场悟道贵州龙场驿,荆棘丛生、人烟稀少,王阳明只好栖居山洞,亲手种粮种菜。他对功名利禄不再挂怀。惟有生死一念,横亘于心。他凿了一副石椁,日夜澄默端坐其中,自誓:“吾惟俟命而巳!”,一天深夜,一声大笑破空而出,打破了夜间山谷的宁静。王阳明从山洞狂奔而出,大呼:“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王阳明顿悟的“道”,是吾心之道,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本心”,这一本心实际也就是我们生命的本原。我们之所以具有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如感知外物、分辨善恶、判断推理,就在于我们具有这样一个“本心”。所以说,圣人之道原本就存于每个人心中,故不必向心外去求什么,“吾心即道”,求理于吾心,就是“圣人之道”。王阳明就此开启“心即理”的心学命题,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这门学问,后成为无数豪杰的指明灯,也使王阳明之名超越所有帝王,与孔孟朱并列,而永垂不朽。王阳明龙场悟道后,困扰他20年的苦闷迎刃而解,其之心境也顿时豁然开朗,种菜之余,王阳明便开始授课,因俗化导,为民众讲解其心学。心学境界阔大而又接地气,所以四方民众及学子常来听学,王阳明之声名便不胫而走,很快,朝廷上下就无人不知王阳明了。1510年,王阳明被任命为庐陵知县。一到庐陵,王阳明就抓获了一个大盗。大盗摆开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要杀要剐随便,道德廉耻之话少说。”王阳明说:“好热,把外衣脱了,我们再聊。”大盗说:“脱就脱!”过了一会,王阳明说:“实在是热,把内衣也脱了吧!”大盗说:“光膀子是常事,没什么大不了。”又过了一会,王阳明说:“把内裤也脱了吧,一丝不挂更自在。”大盗赶紧摇头:“使不得!使不得!”王阳明说:“你死都不怕,却怕一条内裤,说明有廉耻之心啊,我是可以跟你讲道德廉耻的!”大盗折服,乖乖认罪伏法。以心学为本实施开导教化,庐陵县政风民风很快为之一新。,.,4、智剿山匪六年间,王阳明一路高升,1516年,他竟然当上三品大员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奉命巡抚赣闽湘粤四省交界地。为何让他巡抚赣闽湘粤四省交界地?因为这四省交界的山区,盛产一种特产土匪。上任后,王阳明并没仓促出兵,而是推出了三大举措。第一:“八府一州”立刻分析以往剿匪战例,摸清山贼详情。这一分析,立马发现一个惊人巧合:每次官兵出击,不是扑空就是遭遇伏击。“官民之中,必有内贼。”王阳明得出结论。第二:“八府一州”立刻挑选骁勇之人担任民兵,日夜操练。“强化剿匪的武装力量。”第三:推行“十家牌法”。“每十户人家编为一牌,互相监督,知贼情而不报,将被治罪。”三策一推,王阳明就准备出手了。一天,王阳明发布消息:“各军营做好准备,明日将出兵剿匪。”第二天,大家束装而待,可是等到天黑也不见命令下来。原来,这是王阳明设下的计谋,佯装剿匪,让内贼去通风报信。官兵与群众中的内贼纷纷上当,一一被王阳明秘密逮捕。“要么坐牢或杀头,要么戴罪立功。”这没得选,只有戴罪立功。于是,在内贼为土匪谎报军情之下,王阳明发起了“漳南战役”“横水桶冈战役”“浰头战役”等平乱战争。猖獗数十年的山民暴乱,竟在两年内被王阳明彻底平息。“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确保一方长治久安,必须注重教化,以正人心。于是王阳明一边剿匪,一边兴办学校和书院,讲授心学,所巡抚之地,民风遂焕然一新。在剿匪与讲学中,王阳明意识到:懂得“理”很重要,但实际运用也很重要。于是,他在“心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理论“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不仅要认识“知”,更应当以“行”实践“知”,只有把“知”“行”统一起来,才称得上“善”。其实很简单,就是说:“你明白了一个道理,就应去付诸实践。实践符合这个道理,那知就是真知。若实践与道理相悖,那知就不是真知。”“知行合一”理论,后影响了东亚无数豪杰。,.,5、南京平叛1519年,居住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举兵叛乱。剿匪之后,王阳明虽持有旗牌(兵符),但民兵已散,他手上无兵可用。一听到朱宸濠造反,王阳明立马为他设计了三种招数:一、出其不意直取京师,此上策。二、攻下南京,再对决北京,此中策。三、蹲在南昌不动,此下策。然后,他决定发动“心战”,逼迫朱宸濠实施下策。找来几个戏子扮成士兵,把假造的公文缝在衣服里,成心让宁王府的内线看见。宁王府捉到这几个戏子后,在其衣服内层发现王阳明写给皇帝的密函:“已从两广和福建调兵16万,不日进攻南昌。”朱宸濠吓得浑身一哆嗦。王阳明写信给朱宸濠的谋士让他们劝宁王:“迅速离开南昌、去攻南京,配合我偷袭南昌。”于是,朱宸濠遂怀疑谋士通敌,不敢接受他们进攻南京的建议。十几天后,等朱宸濠醒悟过来,已为时已晚,王阳明已集兵七八万。王阳明派一队人马佯攻南昌,然后遭遇朱宸濠大军,一阵猛攻后,假装败退,朱宸濠遂率大军趁胜追击。等叛军倾巢而出后,王阳明另一队人马立马突袭南昌,不用吹灰之力,就拿下朱宸濠老巢。为收复南昌,朱宸濠决定与王阳明在鄱阳湖展开决战。王阳明下令制作了无数竹牌木牌,上书:宸濠叛逆,罪不容诛。协从人等,有手持此板,弃暗投明者,既往不咎。然后将免死牌,投入鄱阳湖中。叛军几乎人手一块,军心哗变。朱宸濠仰天长叹:“好个王守仁,以我家事,何劳费心如此!”就这样,只用了短短一个多月,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叛乱,在王阳明谈笑之间灰飞烟灭。王阳明独自平息叛乱之时,很多大臣都躲起来不吭声。抓住朱宸濠后,这些人一下蹦了出来,开始大肆诽谤攻击王阳明:“王阳明与朱宸濠之间早有通谋勾结。”“因虑事不成才迫起兵。”这一切,早就在王阳明预料之中。故谣言未起之前、上书捷报之时,他就申明:平定叛乱乃奉旨行事,武宗皇帝乃最大功臣。然后迅速把朱宸濠交给钦差总督张永。所以谣言四起后,皇帝自然不信王阳明会与朱宸濠勾结。,.,随后,王阳明四次请求回家祭祖,回家祭祖,其实就是想辞官回家。武宗皇帝当然明白,所以不许,让王阳明做江西巡抚,继续讨贼。1521年,武宗皇帝病逝,无嗣,立从弟为帝,是为世宗。世宗即位后,追录平叛之功,遂升王阳明为南京兵部尚书,王阳明不赴,欲告假省亲。但世宗皇帝不许他推辞。友人问王阳明:为何推辞皇上赏赐。王阳明说:“埋没别人善举,偷占部下功劳,忘掉自己耻辱,这是造成灾祸的重大原因。我不接受赏赐,是为了避祸。”其实,王阳明还有另一目的,“传授心学,才是我一生之宏愿。”1522年,王阳明父亲王华逝世,王阳明遂借机回老家服丧,开始在绍兴、余姚两地讲授心学。讲学期间,在“知行合一”基础上,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理论。阳明心学之理论体系就此完成“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天理”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人们应该“知行合一”地去提高内心的修养和智识,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即所谓的“致良知”。“心即理”是起因,即意之动;“知行合一”是过程实践;“致良知”是根本目的。三者形成一个整体,缺一不可。世界虽然纷繁复杂,但我们只要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意之动),在致良知的前提下,去知行合一地实践,那么人人皆可以成为圣贤。六年里,王阳明专注于讲学授徒,其心学理论很快风行整个东亚,四方求学者云集响应,其势如旋风,震动朝野。1527年,朝廷诏书数下,命王阳明为两广总督,前往广西平息思田“叛乱”,王阳明以抚代剿,创新“土司与流官制度并用”制度,三个月就平息了思田之乱。然后,王阳明又运用奇谋,5个月就剿灭了让朝廷头痛多年的断藤峡及八寨之匪乱。1528年,王阳明身体急剧恶化,咳痢之疾(肺痨)日益加剧。自知时日不多,他立即上书辞官返乡。1528年11月29日,王阳明从一个美梦中醒来,问弟子周积:“到哪里了?”周积回答:“青龙铺。”王阳明问:“到南康还有多远?”周积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王阳明说:“恐怕来不及了。”周积赶紧替他更换了衣冠,然后流着泪问:“先生有何遗言?”王守仁笑了笑,用手指向胸前,留下了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3、阅读下面短文,请从文中丁肇中教授所谈四个体会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在中国科学院建院50周年中外著名学者学术报告会上,丁肇中我所经历的20世纪的实验物理学的报告尤为引人注目。他讲了4个故事,谈了4个体会。第一个故事是测量电子半径。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电子的半径为零。1964年,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著名科学家进行了哈佛一康奈尔实验,其实验结果与这种理论不相符。丁肇中认为这个实验很重要,他们于1966年在德国用不同的方法重复了实验,得到的结果则是电子确实小到不可以测量。他由此得出的体会是:不要盲信专家的结论。第二个故事是发现新粒子家族。1970年,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3种夸克。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想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最终,他们在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宣开展了实验,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夸克。由此得到的体会是: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第三个故事是发现胶子。光子传播原子之间的力,胶予传播夸克之间的力。丁肇中与中科院唐孝威等科学家合作,在1979年发现了胶子,而这一结果是他们事先没有料到的。由此得出的体会是:要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充分的准备。第四个故事是寻找反物质。在地面上不可能找到反物质,国际大空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担当起了研究太空反物质、物质和暗物质的任务。去年,发现号将实验仪器送上了太空。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天上测量带电粒子。丁肇中得出的体会是: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对所做的工作要有兴趣,要勤奋地工作。(科学时报2001年11月4日),.,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丁肇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自身的光明之德,在于亲爱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至善的境界。知道达到至善的境界而后才能确定志向,确定了志向才能心无杂念,心无杂念才能专心致志,专心致志才能虑事周祥,虑事周祥才能达到至善。万物都有其本末,凡事都有其终始。知道了应该先作什么,后作什么,那就接近于大学的宗旨了。古代的想要把自己的光明之德推广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好自身的品德;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内心;要端正内心,就要先意念真诚;要意念真诚,就要先知道什么是善恶吉凶,行善则有善报,行恶则有恶报。报应的不爽才能使其辨别善恶,能辨别善恶才能使其意念真诚,意念真诚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才能使品德好生修养,品德好生修养才能使家庭管理得好,家庭管理得好才能使国家得到治理,国家得到治理才能使天下太平。上自天子,下至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自身品德的间题当做根本问题来抓,一这个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要使家庭、国家、天下的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该下力气的地方没有下,不该下力气的地方却下了力气,这样作而希望得到好的结果,也是没有的事。这就叫做知道根本,这就叫做最高的智慧。,.,清欢一千年前,苏东坡被贬黄州,曾与友人共游南山。友人以山中野菜招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