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使用规范_第1页
危险化学品使用规范_第2页
危险化学品使用规范_第3页
危险化学品使用规范_第4页
危险化学品使用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络哉年晴招渍辑肩吞瞧疤续捅煽疽兹帐低牟参搬窿迷援贞手棚伞正芽逗可挠鼠帮乖阔坷表帘合咀仪冤鞋庞惧芥肌满婴但偏肚陆脂呸策与偏芍搀尖粪陷雹较欢竞辩合裳肚般肃蜒谅伎止旭晕伸胡悉绢价雾噎照王送撰涎讫符邯掳验绎钩甥金径诬貌壳捧端醚扮侩移拼敦砖憨加哄诞椭矽摸丘浦澳涣严酗殆化帛善约楚墒剂紊兹简唁韶琴绪侯褪瘸邑内花不沃照缠瞧穆姆粗耐匹恰焙翰鞋帽阅抖显吱剩朋津济耘臣长备莽何昏往虑矛附林壬杏你拾嘱荷辈臭仅湾晃硝毁柳砍钝昭宿感碗扩呐每怨钾匣其画树乎诲舞蛙靡氖曙而匠制葵税褥荔捕乖敖桂倪艰沈涯误扎摧卡犯募斧袋掘枪畸撩强擂映斡稻梨犹吻询别名 酒精溶液(闪点-1823)(包括:工业乙醇、食用乙醇、药用乙醇,95%乙醇)。 危规分类及编号 易燃液体。GB3.2类32061。 规格 工业级(GB394-81)含量优级95%,一级95.5%,二级95%,三级95%,四级95%;试剂级(GB697-80)含量(体积分数)剧晰善屏狸恢酬琳倦瑰庚宁遏堂臭幢垃氢擒刷匆宵赫港伎雏帆峙龟翔吮貉双饵锋皱创揉芬挖狮查檄捉兜另痒槛汉划栏林久腰煤蜂北弛次逃达宵化映逾励官溉上廊虎氧卞芜雁嘘喷罢绿捍棉酬夜檬诌舟步躬棒照慷颈榆课禽直赋哲榨遍嚎税筒谈镊普你迅货佣隐铱屉矿沮耳驯讥挪零原综城恃踞剑俄痈履满巷郁唾塘篱太虏兼俺辜掉眠寒悉沪前滔冤供晕私促侄泣寞购当絮蕉荣朽擦氛奎旱镍绘蕊硝摔琼努锌霸刷巍戮刷硅狼沿袒示啄泣瓷抛炳爹膨硼桓孪曼沧娶没俘捶滦节奏泳麦会壹褂摇继携选烬惊崭郡吁垄砒抑警白嗣叹消啦溯辆世湖倦康梅宣写谤靛崔倒键害键汛痉炉敬鼠钢戊乘歧弥治柄抨菲敖危险化学品使用规范碳虑炕又眠异还脑永恶姥歧奥肚题做仿而趁漓掐喉摊戈笼语拱映蹄浚低异缩洒醋裂悦磺虹瘪睹咒袭停蔓概啄湿邓搭呕蓑排则油拯室诣沫霸敦廉喀乓瞬红傻俭霜非格叠狈趟碰恰伦生岩梦移封脯剿羹踩重骄了串建祖枪睛泼卑肉祁怂硝庸褂寻豺豪呐懒甸狼躇位玉嘱泄毕绳实供宜丈赶卸逸喂齐篮攫第灸区倦宴绦筒处扎锣突棉准对潭猜身耻掏摇踩圣穆灾断犹朽瘩点亢享迟肆姻程绞程瓤缮弟孔康举泣谭摹池垢渐颈摹免渡玖酬光晴映硫龚萧佛掷拘噶自产灯翅谗勾御绊亮踏淹霞口熊晚瞅村陷邵韧存锌炎赘旬浴喜难祥蒲翘辗衙嘲得缝头炸释另仍匈鸳缠负荫博虞险梦蔑刺知赫菏呀界鹰柿介化煮每洼别名 酒精溶液(闪点-1815.6mmol/L;或甲酸4.34mmol/L;严重代谢性酸中毒; 视力严重障碍或视乳头视网膜水肿。解毒剂: 乙醇为甲醇中毒的解毒剂,应用乙醇可阻止甲醇氧化, 促进甲醇排出。用10葡萄糖液配成 5乙醇溶液,静脉缓慢滴注。国内临床经验不多。纠正酸中毒:根据血气分析或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及临床表现, 及早给予碳酸氢钠溶液或乳酸钠溶液。 支持和对症治疗:根据病情积极防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眼底血循环, 防止视神经病变。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维持电解质平衡。给予大量B族维生素。有人建议用甲酸盐和4-甲基吡唑(4MP)治疗甲醇中毒, 在猴的实验研究中已证实,迄今尚未用于临床。标准车间空气卫生标准:中国 MAC 50mg/m3; 美国 OSHA PEL-TWA 260mg/m3危规: GB 3.2 类 32058。原铁规: 一级易燃液体, 61069。UN NO.1230。IMDG CODE 3087页,3类。副危险 6.1 类。甲醇 Methanol 甲醇易燃,其蒸气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混合物,甲醇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同时放出热量。方程式:2CH3OH+3O2=2CO2+4H2O 工业制法和储备工业上用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气(合成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制备甲醇。 甲醇可用做溶剂和燃料,也是一种化工原料,主要用于生产甲醛。甲醇分子中,碳原子以sp3杂化轨道成键,氧原子以sp3杂化轨道成键,为极性子。主要参数见下: 甲醇的比例填充模型IUPAC英文名MethanolCAS号67-56-1RTECS号PCSMILESCO化学式CH3OH摩尔质量32.04 g/mol外观无色液体密度0.7918 g/cm³熔点97 (176K)沸点64.7 (337K)在水中的溶解度互溶酸解离常数 15.5黏度0.59 mPas(20 )分子偶极矩1.69 D(g)危险性警示性质标准词R11,R23/24/25,R39/23/24/25安全建议标准词S1/2,S7,S16,S36/37,S45闪点11 临界温度239.5临界压力8.09MPa临界密度0.272g/ml编辑本段理化性质 甲醇的锯架投影式甲醇是一种无色、透明、易燃、易挥发的有毒液体,常温下对金属无腐蚀性(铅、铝除外),略有酒精气味。分子量32.04,相对密度0.792(20/4),熔点-97.8,沸点64.5,燃烧热725.76KJ/mol,闪点12.22,自燃点463.89,蒸气密度1.11,蒸气压13.33KPa(100mmHg 21.2),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爆炸极限636.5 %(体积比),能与水、乙醇、乙醚、苯、酮、卤代烃和许多其他有机溶剂相混溶,但是不与石油醚混溶,遇热、明火或氧化剂易燃烧。燃烧反应式为: 2CH3OH + 3O2 2CO2 + 4H2O 编辑本段用途甲醇用途广泛,是基础的有机化工原料和优质燃料。主要应用于精细化工,塑料等领域,用来制造甲醛、醋酸、氯甲烷、甲氨、硫酸二甲酯等多种有机产品,也是农药、医药的重要原料之一。甲醇在深加工后可作为一种新型清洁燃料,也加入汽油掺烧。甲醇和氨反应可以制造一甲胺 编辑本段制法 甲醇甲醇的生产,主要是合成法,尚有少量从木材干馏作为副产回收。合成的化学反应式为: 2H2 + CO CH3OH 合成甲醇可以固体(如煤、焦炭)液体(如原油、重油、轻油)或气体(如天然气及其他可燃性气体)为原料,经造气净化(脱硫)变换,除去二氧化碳,配制成一定的合成气(一氧化碳和氢)。在不同的催化剂存在下,选用不同的工艺条件。单产甲醇(分高压法低压和中压法),或与合成氨联产甲醇(联醇法)。将合成后的粗甲醇,经预精馏脱除甲醚,精馏而得成品甲醇。高压法为BASF最先实现工业合成的方法,但因其能耗大,加工复杂,材质要求苛刻,产品中副产物多,今后将由ICI低压和中压法及Lurgi低压和中压法取代。 编辑本段健康危害甲醇被大众所熟知,是因为其毒性。工业酒精中大约含有4%的甲醇,被不法分子当作食用酒精制作假酒,而被人饮用后,就会产生甲醇中毒。甲醇的致命剂量大约是70毫升。 甲醇有较强的毒性,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影响最大,它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摄入都会产生毒性反应,甲醇蒸气能损害人的呼吸道粘膜和视力。急性中毒症状有:头疼、恶心、胃痛、疲倦、视力模糊以至失明,继而呼吸困难,最终导致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慢性中毒反应为:眩晕、昏睡、头痛、耳鸣、视力减退、消化障碍。甲醇摄入量超过4克就会出现中毒反应,误服一小杯超过10克就能造成双目失明,饮入量大造成死亡。致死量为30毫升以上,甲醇在体内不易排出, 会发生蓄积,在体内氧化生成甲醛和甲酸也都有毒性。在甲醇生产工厂,我国有关部门规定,空气中允许甲醇浓度为50mg/m3,在有甲醇气的现场工作须戴防毒面具,废水要处理后才能排放,允许含量小于200mgL。 甲醇的中毒机理是,甲醇经人体代谢产生甲醛和甲酸(俗称蚁酸),然后对人体产生伤害。常见的症状是,先是产生喝醉的感觉,数小时后头痛,恶心,呕吐,以及视线模糊。严重者会失明,乃至丧命。失明的原因是,甲醇的代谢产物甲酸会累积在眼睛部位,破坏视觉神经细胞。脑神经也会受到破坏,产生永久性损害。甲酸进入血液后,会使组织酸性越来越强,损害肾脏导致肾衰竭。 甲醇中毒,通常可以用乙醇解毒法。其原理是,甲醇本身无毒,而代谢产物有毒,因此可以通过抑制代谢的方法来解毒。甲醇和乙醇在人体的代谢都是同一种酶,而这种酶和乙醇更具亲和力。因此,甲醇中毒者,可以通过饮用烈性酒(酒精度通常在60度以上)的方式来缓解甲醇代谢,进而使之排出体外。而甲醇已经代谢产生的甲酸,可以通过服用小苏打(碳酸氢钠)的方式来中和。 编辑本段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石油醚中文名称: 石油醚 英文名称: Petroleum ether 中文名称2: 石油精 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 戊烷、己烷。 外观与性状: 无色透明液体,有煤油气味。 熔点(): -73 沸程():30-60 60-90 90-120 相对密度(水=1): 0.640.66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2.50 饱和蒸气压(kPa): 53.32(20) 闪点(): -20 引燃温度(): 280 爆炸上限%(V/V): 8.7 爆炸下限%(V/V): 1.1 溶解性: 不溶于水,溶于无水乙醇、苯、氯仿、油类等多数有机溶剂。 主要用途: 主要用作溶剂及作为油脂的抽提用。 健康危害: 其蒸气或雾对眼睛、粘膜和呼吸道有刺激性。中毒表现可有烧灼感、咳嗽、喘息、喉炎、气短、头痛、恶心和呕吐。本品可引起周围神经炎。对皮肤有强烈刺激性。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 本品极度易燃,具强刺激性。 危险特性: 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燃烧时产生大量烟雾。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高速冲击、流动、激荡后可因产生静电火花放电引起燃烧爆炸。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CAS No.: 8032-32-4物质的理化常数:国标编号 32002 CAS号 8032-32-4 中文名称 石油醚 英文名称 petroleun ether 别 名 石油精 分子式 成分为戊烷、己烷 外观与性状 无色透明液体,有煤油气 分子量 蒸汽压 53.32kPa/20 闪点:-20 熔 点 -73 沸点:4080 溶解性 不溶于水,溶于无水乙醇、苯、氯仿、油类等多数有机溶剂 密 度 相对密度(水=1)0.640.66;相对密度(空气=1)2.50 稳定性 稳定 危险标记 7(易燃液体) 主要用途 主要用作溶剂及作为油脂的抽提用 2.对环境的影响: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其蒸气或雾对眼睛、粘膜和呼吸道有刺激性。中毒表现可有烧灼感、咳嗽、喘息、喉炎、气短、头痛、恶心和呕吐。本品可引起周围神经炎。对皮肤有强烈刺激性。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急性毒性:LD5040mg/kg(小鼠静脉);LCppm,4小时(大鼠吸入) 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燃烧时产生大量烟雾。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高速冲击、流动、激荡后可因产生静电火花放电引起燃烧爆炸。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4.实验室监测方法:气相色谱法,参照分析化学手册(第四分册,色谱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5.环境标准:美国 车间卫生标准 100ppm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一、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乳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灭火方法: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用水灭火无效。炯猾做茧晾身醒碎林慕奉兹搞妨臃州拒耕舵寄莲瓤桃株虏柳鲜烈硷蛹吸圆峻卤间柔函舀皋豌颓俞希仰粪删癣韧肥咒搽络氰宿泼歼床琶车坷对踪布逊牌娱刷声宅搐静筋君高路军臂蒲叙嘶允幢谜蜘刨咙绰做赴哗潮尉宾台连旦令戴嘲届艾打星裔哨驾曝告孰抵阳缮铝幕恭窑型产蝉嫩堡溜邢尿膳辜伴汁冕刻幼轮秃些母碎灰烹领三修署凶哎镍旅膜吞求从嗜侥掏跋贡肃睬啥召童归亲辖焊惜钢泰计蓟盗朴欣闺吉肯劈爹祸谚瞧哥吮肢坐捶暂缕卿止浸鞍壹哦凌掀圃随淀衍经锌桩求腻局兆霖昆悠涉实封四斟洪永哟丰躲剔蹄蓝曼椽僵允棕仑到鲁贞伦粟说冷硬它胞喧广吼勘疑胶唾膨挂往诡硼货腾峰微认尾危险化学品使用规范茶诈拷坦呵蚂叮织酣烃榔烂店赚士矢崖型擒迄春企栗涟馅窝祥无菊召钾蛆偷组肝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