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恕心理学论文关于宽恕心理学的综述调查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1页
宽恕心理学论文关于宽恕心理学的综述调查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2页
宽恕心理学论文关于宽恕心理学的综述调查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3页
宽恕心理学论文关于宽恕心理学的综述调查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4页
宽恕心理学论文关于宽恕心理学的综述调查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宽恕心理学论文关于宽恕心理学的综述调查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1008-0465(xx)-09-0221-03 【摘要】目的对宽恕心理研究的介绍有利于反省目前宽恕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探讨其拓展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结论文章回顾近年来的有关文献,报告了宽恕的概念、研究策略、影响因素、宽恕与心理健康及群际关系方面的研究目前状况。 【关键词】宽恕;心理健康;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有关宽恕心理的研究论文报告逐渐大量涌现,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在对宽恕概念的界定、影响因素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国内研究者傅宏1-2、罗春明3等对宽恕心理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宽恕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不仅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也对人们日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产生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宽恕的概念、研究策略、相关因素、宽恕与心理健康及群际关系等方面进行介绍。 1宽恕的概念 在中国传统的*学范畴中,“宽恕”如同“恕道”,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及其弟子在论语.以任、理伦、泰伯中都曾提及宽容、忠恕的思想3。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恕道”侧重于从“修身”的角度解释宽恕,把宽恕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人际观和策略,强调宽恕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因此它还不完全等同于西方的“forgiveness。在宽恕的心理学研究中,不同的学者对宽恕的定义,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有研究者将其定义为:受到伤害的个体通常会与他人反抗,而宽恕就是停止抵抗,并且无条件地把作为“人”加以认同和接纳10。 2宽恕的研究策略 目前,关于宽恕的心理学研究策略主要有三种: 实验法、问卷法、叙事法3。 2.1实验法当前,研究宽恕的实验法主要有两种:认知函数的研究和宽恕干预的研究。认知函数的研究的目的主要是,确定影响宽恕的各因素间内在的关系;确定支配信息加工的心理认知法则;探索人们在做出宽恕判断时,怎样对各类信息进行整合加工。而宽恕的干预研究目的则主要是,验证宽恕干预在临床上的效果;考察宽恕干预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2.2问卷法目前,研究宽恕的问卷主要有两类。其中一类是基于测量宽恕倾向,代表性的有(Willingness to Forgive Scale)11。另一类是基于测量受害者对某个人的某次侵犯的宽恕,代表性问卷有McCullough12等人编制的与侵犯有关人际动机问卷(Tansgression-Related Interpersonal Motivations Inventory)和Enright编制的宽恕问卷(Enright Forgiveness Inventory)。以上两类问卷的评分一般都是采用利克特式五点量表法。 关于宽恕的测量多是采用问卷法,因为这种测量工具比较多。Mocullough等人从现有的宽恕评价工具中分出三个评价维度。其一是对宽恕强度的测量,也就是说,采取相应的侵犯测验用来评价侵犯者做出的侵犯强度;其二是情境测量,实验者可以根据该维度对不同的宽恕做出分类;其三是基于宽恕使用的策略而建立的,做出宽恕或是接受宽恕的任何一方,都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策略加以测量13。 2.3叙事法叙事法又称为临床访谈法,就是要求被试叙事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有关侵犯的事件,尤其要详尽报告事件中自己认为重大或有重要作用的方面,研究者再根据被试的报告进行分析12。在被试的报告过程中,要求被试对自己叙述的事件重要性或作用性方面,进行主观的描述3。因为这样有助于理解被试描述事件的动机,所以事件的报告本身比事件的客观真实性更重要。但是在叙述法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对被试所述内容的分析是否准确,以及分析的准确程度如何,这两者都是影响研究的关键理由所在。事实上,叙述法的主要作用是有助于确定影响宽恕的主要因素,以及观察各种因素对宽恕是否产生影响,同时叙述法也可查明人们宽恕的动机。 3宽恕的相关因素 国内关于宽恕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经很成熟,纵观学者的研究报告,大多是基于三个方面进行综述的,即受害者、侵害事件、侵犯者。 3.1受害者 3.1.1人格因素影响宽恕的一个稳定性因素是人格。因为人格不因时间、事件和环境的转变而变化,它是相对稳定的,或者说宽恕是某种人格类型的一种特质。关于宽恕和人格之间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五大人格因素来考察分析的14。宜人性、情绪稳定性高的人具有更强的宽恕他人的性格倾向,精神性和宗教性高的人也可能更容易宽恕他人。 3.1.2文化背景个人的文化背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宽恕的产生,已有的研究表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对宽恕的理解也存在着差异。西方文化认为宽恕自己是必要的,而东方文化则不这样认为,东方文化注重对他人的宽恕。但也研究表明宽恕不受文化的影响。3.1.3认知因素影响宽恕的认知因素包括归因、对侵害程度的评估、对侵犯者道歉真诚度的感知及对伤害性事件的回忆频率和沉思时间。认知归因因素是指受害者对侵犯产生的理由解释。有研究表明责任归因可直接影响宽恕,也可经由情境性共情和负性情绪反应间接影响宽恕。也有研究认为受害者的应对方式、共情、同感体验、性别等都对宽恕产生影响。 3.2侵害事件侵害事件是影响侵害行为的外部理由,影响受害者的宽恕心理及宽恕行为的产生。如果侵犯事件对受害者造成重大的省心创伤,则侵犯者越难以得到宽恕;如果侵害事件对受害者未造成大的伤害,侵犯者则易于得到宽恕。有研究表明侵害后果的消除程度与宽恕成正比,在制约了其它因素的情况下,侵害后果的消除越 _就越易于得到宽恕;同理,侵犯越严重越难得到宽恕。 3.3侵犯者侵犯者的态度、道歉及寻求宽恕的方式会影响宽恕,有研究表明道歉可直接影响宽恕,亦可通过共情间接影响宽恕。在侵犯行为发生后,如果侵犯者的道歉的态度诚恳,就会易于得到宽恕,反之则很难获得宽恕。傅宏2教授认为影响受害者做出宽恕决定的因素中,这是唯一一个能由侵犯者制约的因素。 人际关系也对宽恕产生影响,特别是亲密、有义务责任的人际关系。有研究发现人际关系亲密程度与宽恕呈正相关,亲密关系的一方特别是有义务承担的一方会更容易宽恕对方。人们会倾向于宽恕自己比较亲密的人,如父母、家人、朋友等自己认为重要和关系要好的人。 4宽恕对心理健康及群际关系的影响 4.1宽恕与心理健康在宽恕的最新研究动向中,宽恕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新的研究课题,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学者们专注于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宽恕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探讨怎样消除或减少因伤害、背叛、愤怒等负性情绪带来的痛苦。从生理机制方面讲,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宽恕与个体的身心健康有密切相关。宽恕自己和他人与抑郁症成负相关,也就是说易于宽恕的人患抑郁症的机率低。研究发现经常谴责他人的人患心脏病的机率高。 王志琳10等研究认为,个体通过宽恕自己和他人,以及要求和接受宽恕的频率,有助于减少个体的痛苦(愤怒、谴责及报复性思想和感受)时间,减少交感神经在频率、强度及持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