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汉字的结构..ppt_第1页
第三节--汉字的结构..ppt_第2页
第三节--汉字的结构..ppt_第3页
第三节--汉字的结构..ppt_第4页
第三节--汉字的结构..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文字,第三节汉字的结构,一六书说的形成二六书说简介三六书说评议,一六书说的形成,“六书”的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五礼:古代的五种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六乐:谓黄帝、尧、舜、禹、汤、周武王六代的古乐。五射:古代的五种射技。五驭:驾车的五种技术。九数:是指“数”学这门功课有九个细目。,作为“六艺”之一的“六书”,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周礼并没有说明。东汉郑众注周礼以为“六书”指“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但是否保氏原意,不得而知。,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也提及保氏教国子以六书,“六书”的内容是“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并指出“六书”是“造字之本也”。,据唐兰考证,郑众和班固之说皆本于西汉末古文经学大师刘歆的七略,可见最迟在西汉时就有了六书的具体名称。不过郑众和班固都没有对六书加以阐释,更没有运用六书的原理去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稍后的许慎在总结前人文字学成果的基础上撰成说文解字,在说文叙中第一次对六书作了解释和举例,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关于汉字结构的“六书”理论,在汉字结构理论上具有开创意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写道:“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託事,令长是也。”,许慎的解说,不仅指出了六书的细目,而且给每一种条例的内涵作出了简洁的界说,并列举了例字。许慎关于六书义例的这一段话是对六书最早的理论总结。,比较以上三家,三家的不同之处:一是反映在六书的名称上。象形、转注、假借是各家相同的,而此外三种条例均不相同;二是表现在六书名目排列的次第上。现在人们谈及六书,大多用许慎所述名称,而取班固所排次第,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的名称不同,反映出他们对六种造字方法特点的认识不同,但这种分歧并不是实质性的,比较容易统一,后代学者绝大多数采用许慎的名称。至于六书的顺序,文字学家们认为在最初可能没有顺序先后的问题,但六书的排列应能够反映出六种造字方法产生的先后顺序,这是汉字发展史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关于六书的排列顺序,一直存在争议,但采用班固的排列顺序的居多。不过,这个问题,现代学者钱玄同、黎锦熙、裘锡圭等人提出了新的见解,他们认为六书发展的先后顺序应是:指事、象形、会意、假借、转注、形声。这一观点是吸收甲骨文、金文研究的最新成果之后提出的,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逐渐为学术界所接受。,二六书说简介,六书中只有前四书与汉字的结构有关,后二书虽与汉字的结构无关,但仍是两种造字方法。至于排序,我们在班固说的基础上作一小的调整,将假借放在形声前面,因为从汉字的发展规律看,应先有假借然后才有形声,即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一)象形,说文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诘诎(jiq):弯曲的意思。意思是说,象形字的特点就是按它所表示的客观物体的外形画出来,笔划随物体形状的曲折而曲折,日月就是这样的。,当然,文字书写的主要目的是记录语言,它不需要、也不可能象作画那样精细描绘,而是要用最简练的线条将事物的特征表现出来。因此,如何准确地抓住各种事物的主要特征,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象形与图画的区别,图画追求精细,越肖似越好;象形字追求抽象,得其形状之大概即可,不必精细。图画不与语词的音义相应,象形字与语词的音义相应。图画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象形字只有一种解读。,象形字的类型,1全体象形,即画实物的全体,一般是画出物体的轮廓。例如:人甲骨文作,象人侧立之形。自说文:“自,鼻也。象鼻形。”王筠文字蒙求:“今人言我,自指其鼻,蓋古意也。”外面象正面的鼻子的轮廓,里面的象鼻子的纹理。甲骨文作。,山甲骨文作,象山峰并起之形。水甲骨文作,象水流动之形。木甲骨文作,象树木之形。雨甲骨文作,象下雨之形。,2局部象形,即画物体的局部。有时为了简便,也为了和其他字形相区别,就抓住物体最具特征的部分进行描绘,以局部代全体。例如:(羊)(牛)“牛”与“羊”的区别是:“牛”角向上,直的;“羊”角向下,弯的。,3合体象形,指将与之有关的物体一起画出。有一些东西很难单独画出,或者单独画出后很容易与其他字相混,所以为这类东西造象形字时,需要把有关的事物一起画出来。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复杂象形字。,夫小篆“夫”在“大”(正面人形)字头上添加一笔表示簪子。成年人戴簪以束发,故称成年人为“夫”。身小篆“身”在人(侧立人形)字上添加象形性笔划表示腹大怀有身孕之意。州甲骨文作,说文在川部,古文作,在川中添加一个小圆圈表示水中的一块沙洲。,页眉果,象形造字法是原始性的造字法,其优点是:看图识字,容易理解,容易接受,有利于童蒙的识字教育。这种造字法也有其局限性:复杂的事物,形象难画;相似的事物,难以区别;抽象的事物,无形可象。,据清王筠统计,在说文的9353个字中,象形字不过264个。除此之外,成熟的象形造字法,如果不向表音型发展,不向抽象方向发展,会影响文字的符号化程度,进而有可能影响人们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中国汉字未向拼音文字发展,可能与汉字成熟的象形造字法有关。,(二)指事,说文叙:“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所谓“视而可识”,是说一看就能记住,但字的含义,不是直接由事物的形象表现的,它要通过特定符号去提示人们,一般只有经过细心观察才能理解它的确切含义,这就是所谓的“察而见义”。,“上”、“下”这两个字,从字形上看,古文“上”、“下”都不是某种客观物体的形状,而是抽象符号;从字义上看,“上”、“下”也不是某种物体的名称,而是一种表达方位关系的抽象概念,是“事”。因为这种造字方法一般用于表示无形可象或较为抽象的事物,而且通过符号指示出来,所以叫做“指事”,也有人称为“象事”。,指事字的类型,1纯符号指事,是用抽象的线条来表示事物。数目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等。其中一、二、三、四是由积画而成,五、六、七、八是由错画而成。又如丩(纠的初文),小篆作,象两根丝线相缠绕之形,说文:“丩,相纠缭也。”这些都是用抽象的线条来表示的。,1纯符号指事字,四五六九上下,2加体指事,是在象形字上增加一个指事符号而造成的。刃说文:“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本说文:“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末说文:“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朱说文:“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引申指红色。,寸说文:“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衇mi(同“脉”),谓之寸口。”亦说文:“人之臂亦也。从大,象两亦之形。”甘说文:“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曰说文:“词也。从口,乙声。亦象口气出也。”王筠说文释例:“蓋曰乃指事字,非乙声也。”小篆字形,蓋后来之变体。,加体指事与合体象形有同有异,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字形都能够拆分成两个构件,其中一个是成字构件,一个是非成字构件;它们都是独体字。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合体象形中的非成字构件,代表所取象的物体之形;而加体指事中的非成字构件,不象物体之形,它只是一个标志性的抽象符号。,3减体指事,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通过减少笔划来提示新造字的词义。孑ji说文:“孑,无右臂也。从了,乚象形。”小篆“孑”,以“子”字缺其右臂,来提示“无右臂也”、“单也”的意义。孓ju说文:“孓,无左臂也。从了,象形。”小篆“孓”,以“子”字缺其左臂,来提示“无左臂也”、“短也”的意义。,片说文:“判木也。从半木。”小篆“片”,以“木”字缺其左半,来提示劈木成片的意义。(乌)(鸟)“乌”以“鸟”缺其点(表示眼睛),因为乌鸦通体乌黑,不见其眼睛。,4变向指事,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改变一下方向位置从而揭示字义的,例如:甲骨文“左”字,以改变又(右手,象形)的方向示意。小篆的“県”字,是一种断首倒悬的酷刑,将“首”字倒置,来提示“倒首”之意。(臣)(目)在奴隶制社会,“臣”所指即俯首贴耳的奴隶。,5借形指事,是借具体的物体之形来表示抽象的概念。一般来说,象形字都是表示具体物体的名词,而借形指事字都是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高”象高高的台观之形,说文:“高,崇也。象台观高之形。”借以表示“高低”之高。,“大”像人四肢舒展而立之形,说文:“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但“大”在文献中并不表示“人”,而是表示“大小”之“大”。因此,“大”是借像人四肢舒展而立之形表示“大小”之“大”。,这种造字法仍有很强的图画性,其优点和不足与象形造字法相同,只不过此法可以表示一些抽象概念,是象形造字的补充和发展。指事造字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象形造字法的局限,从而进一步巩固了象形造字法的地位,加大了汉字系统中形的比重,这间接增加了汉字朝拼音化方向发展的难度。,(三)会意,许慎在说文叙里给会意造字法下的定义是:“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hu,武信是也。”意思是把几个相关的字排比在一起,把它们的意义加以联系,从而表示一个新的意义,“武”、“信”二字就是这样的。,“武”由“止”和“戈”两个字组成。“止”是“趾”的初文,就是脚;“戈”是古代的武器,两个字合起来表示手持武器出征。“信”的本义是诚实的意思。说文:“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人言为信”,是说人说话要算数。“字”的本义是生孩子,说文:“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会意兼形声。,会意字的类型,1同体会意字。同体会意字的几个偏旁是同一个字,按偏旁的组合形式主要可分为三类。(1)并列式。北说文:“乖也。从二人相背。”违背,由两个“人”字背靠背表示。读bi,违背之“背”的古字。,比说文:“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比,亲密。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林说文:“平土有丛木曰林。从二木。”,棘说文:“小刺丛生者。从并朿。”赫说文:“火赤皃。从二赤。”丝说文:“蚕所吐也。从二糸m。”,(2)重迭式。例如:友说文:“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友也。”炎说文:“火光上也。从重火。”多说文:“重也。从重夕。”王筠句读:“重复则多也。”,哥说文:“声也。从二可。”段注:“今呼兄为哥。”圭说文:“瑞玉也。上圜下方。”用作凭证的玉,上面是圆的,下面是方的。段注:“天子以封诸侯,诸侯守之,以主其土田山川,故字从重土。”“重土者,土其土(以其土为己土)也。”枣说文:“羊枣也。从重朿c。”,(3)品字式。例如:卉说文:“艸之总名也。从艸屮。”森说文:“木多皃。从林从木。”磊说文:“众石也。从三石。”轰说文:“群车声也。从三车。”淼说文:“大水也。从三水。或作渺。”,(4)并列重迭式。这类会意字数量很少,只限于四体结构,如:茻mng:说文:“众艸也。从四屮。”经传通常写作“莽”。zhn:说文:“极巧视之也。从四工。”段玉裁注:“凡展布字当用此,展行而废矣。”j:说文:“众口也。从四口。凡口之属皆从口。”,2异体会意字。异体会意字是合并几个不相同的字形成的,组合的形式也较多,大体可分为三类:(1)图形会意式。这类会意字由图画性很强的象形字组合而成,通过几个偏旁之间的图画性关系,使人悟出字的意思。,“及()”字,一个人在前面跑,一只手(又)从后面抓住他,形象地表达了赶上的意思。“休”,本义是休息,象一个人靠着树在树荫下休息。“寇”本义是侵犯、劫略,由“宀”、“元”、“攴”三字组合而成,“元”作为构件与“人”的造字之意相同,在这里表示人。象人手持棍棒之类的武器进入别人的房子打人。,即取逐,(2)意象会意式。这类会意字是通过偏旁字义间的相互关系,使人产生某种意象,从而领会出这个字的意义。“卡”字,由“上”、“下”两字组成,通过这两个字的意义和它们的位置关系,使人领会到什么东西被卡在那儿、上下两难的形象。“忐忑”是联绵字,看到这两个字,仿佛看到一个人的心在上上下下跳动,领会到“忐忑”的字义是人的心情极度不安。类似的还有“尖”、“掰”、“孙”等字。,(3)偏旁字义连接会意式。这类会意字的字义,是偏旁字义连接起来得出的。如“俩”是两个人,“甭”是不用,“歪”是不正,“孬”是不好,“尘”是小土,“岩”是山石等等。,会意是在象形、指事的基础上发明的造字方法,其进步表现在:字义更加显豁,容易理解和记忆,特别是能表示许多抽象的意义和概念,从而大大提高了汉字的表意能力,开辟了合体造字的道路,为汉字大量孳乳提供了条件。,会意字的缺点:会意字有不能标音的缺点,记录语言仍不方便;在表意方面也存在不明确、不全面的缺点;在造字数量上也有一定限度。,(四)假借,一方面,汉语中许多含义复杂、抽象的词,难以用这三种造字法直观地从字形上表现出来,这些词不但包括只表示语法意义的虚词,也包括一些实词,如方位名词、代词等;另一方面,这三种造字法造出来的字都没有表音成分,也不适应如实记录传达有声语言的需要。,当人们遇到“口语中有这个词,笔下却没有这个字”的时候,只好暂时借用同音字来救急,而顾不得这些字原来的造字本义了。人们发现,这样做同样能很好地完成记录汉语的任务,从而启发他们更多地使用这种借用他字来记录新词的方法,时间一长,受约定俗成的影响,这些被借用的字反而成了所记录词的专用字。,这种不造新字,而是借用已有的汉字记录汉语的方法,叫做“假借”。假借法虽然没有造出新的字形,却使语言中的许多词有了记录它们的字,所以被人们称为“不造字的造字法”。,“而”,说文:“颊毛也。象毛之形。”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本是指面颊的毛发,假借来记录连词。,“何”h,说文:“儋(dn,同“担”)也。从人可声。”形声。从人,可声。它的甲骨文、金文均象人负担之形,以人荷担会意。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象人负戈行。”本义为“负荷”,是“负荷”的“荷”的初文,借为“如何”之“何”。,“自”,说文:“鼻也。象鼻形。”本义是“鼻子”,借用为“自己”的“自”和介词“从”,如“有朋自远方来”。“斤”,本义是“斧子”,甲骨文作,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横刃,下为曲柄,象斧斤形。借为表示重量单位的“斤”。,“东”,说文:“动也。从木。”许说不准确。“东”是古“橐”字,实物囊中,括其两端。借用为太阳升起的地方。“来”,说文:“周所受瑞麦来麰mu。一来二缝,象芒朿之形。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麦子形。“来”本义为大麦,借用为往来之“来”。,“耳”,说文:“主听也,象形。”本义是耳朵,古籍中假借为句尾语气词,如柳宗元三戒黔之驴:“技止此耳!”“耳”是“而已”的合音,相当于现代的“罢了”。“耳”本义不废,与假借义并行。,“其”,甲文作,本义为簸箕。由于虚词“其”需要记录而苦于无形可象,便借用与之同音或音近的“其”来记录。于是就再加一个“竹”旁来表示其本义。,“莫”,甲文作,原先是“日暮”的意思,象太阳落在草丛中。由于否定性无定代词“m”需要记录而又无形可象,便使用与之同音或音近的“莫”来记录。于是就再加一个“日”旁来表示其本义。“难(難)”,原先是一种鸟的名称。由于“困难”的“难”无形可象,便借用与之同音或音近的“难”来记录。,许慎说文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意思是说,语言中有某个词,但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于是借用一个现成的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令”、“长”就是这样的。这表明假借的主要依据是声音相同或相近,假借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是毫无联系的,它纯粹是一个表音符号。,段玉裁注云:“凡言以为者,用彼为此也。(说文)言以为者凡六,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之明证。本无来往字,取来麦字为之,及其久也,乃谓来为来往正字,而不知其本训。此许说假借之明文也。”又说:“大氐假借之始,始于本无其字。及其后也,既有其字矣,又多为假借。又其后也,且至后代讹字亦得自冒于假借。”,说文举“令”、“长”二字作为假借字的例子,不恰当。“令”的本义是发号令,引申为县令;“长”的本义是年长之人,引申为官长。这是词的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不属于假借范畴。段氏举“来麦”的“来”解释,得其精要。,假借字的优点,假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出现,突破了表意文字的局限,提高了汉字记录汉语的能力,是汉字体系的性质由表意文字向意音文字进步的一个转折点,直接促成了形声字的出现,同时也有利于汉字字数的精简。,假借字的缺点,但是,伴随着假借字的广泛运用,又出现了“一形多义”和“一义多形”的现象,这与文字记录语言应该明确、精密的要求是矛盾的。所以,假借法的出现,虽然给记录有声语言带来了方便,但同时也给阅读带来了许多困难,许多新的形声字就是在解决这一矛盾的过程中产生的。,(五)形声,许慎的说文叙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所谓形声,就是用一个表示事物类别的字作为形符,再取一个与该事物名称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为声符以组合成一个新字,“江”、“河”就是典型的形声字。,形声字的意符(形旁)一般只表示字义所属的大致范围。从“木”的字都与树木有关,从“心”的字都与心理活动有关,从“示”的字都与祭祀有关,注意从“礻”与从“衤”的字的区别,等等。掌握意符对了解字义有一定的作用,但它的局限性在于表义不明确,有些辗转引申后的字义往往连意义范畴也难以表现。,形声字的声符表示读音。有很多形声字与其声符在造字之初是完全同音的。说文:“杠,床前横木也。从木,工声。”“仕,学也。从人,士声。”“驷,一乘也。从马,四声。”但也有不少形声字与其声旁在造字之初仅是音近而已。例如同为鱼部的“土”属透母字,而以“土”为声符的“杜”为定母字,“肚”为端母字。,由于古今语音的演变,现代汉字中大多数形声字的声符不能准确地表音,这使得声符的表音功能大为削弱。如声符同为“各”的“格”、“客”、“胳”、“路”、“络”、“烙”、“赂”等字,读音各不相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1.声符的表音音近即可,能音同固然好,不同音音近也行。2.汉字的产生并非同时同地,同一声符在不同地域的读音可能有差异。故造成形声字声符与字音不完全相同。3.为了减少同音字,故意用声母的变异来区别字音,如土读透纽,杜读定纽,肚读端纽。,4.古代存在复辅音。复辅音的其中一个音素强化,另外一个音素弱化,导致了复辅音的逐渐消失,从而使同一声符在后世变成了不同的读音。如“各”的声母在远古的时候可能读复辅音kl-,弱化其中的音素-l-,则声母读作k-或k-。如“格”、“胳”、“骼”、“硌”、“阁”,弱化其中的因素k-,则声母读为l-,如“路”、“络”、“烙”、“洛”、“珞”、“赂”。,复辅音情况比较复杂,同一声符,有些与三四个声母有关,有些与五六个声母有关,按照这种方法,就会出现三四合或五六合音素的复辅音,现代汉语方言不能提供这种证明,古代藏语和现代羌语也只见三合声母(现代藏语没有三合声母),未见四合以上的声母,所以有人怀疑复辅音存在的真实性。我们认为,远古汉语可能有复辅音,汉藏语系各语言几乎都有复辅音,可为佐证。,5.因为语音变化不同步,有些形声字在造字之初本与其声符语音相同或相近,但后来读音(声韵调)起了很大的变化,就看不出“形声”的痕迹了。,形声字的类型,1左形右声,这是形声字最基本的格式,数量最多。例如:拥、指、捕、溜、扬、桦、把。2右形左声,例如:功、战、颜、锦、视、朗、瓶。3上形下声,例如:晕、菜、箭、界、星、空、霖。4下形上声,例如:紫、烈、愁、常、费、怒、臂。,5内形外声,例如:闷、问、莫、闻、衡(行声)。6外形内声,例如:围、圆、园、衢、闺、阔、街。7义符占一角,例如:條、倏、脩、修分别从木、从犬、从肉、从彡(shn,与修饰有关),攸声。條:小枝。倏:迅疾。脩:干肉。,榖、穀、轂、彀、縠分别从木、从禾、从车、从弓、从糸(m),殻(qio)声。是“殻”的变形。榖():落叶乔木。穀:五穀之穀。轂():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彀(u):使劲张弓。縠(h):有绉纹的纱。,勝、滕、腾、謄分别从力、从水、从马、从言,朕声。“謄”简化为“誊”(誊写)。栽、裁、载、哉分别从木、从衣、从车、从口,声。,8声符占一角,例如:旗、施、旌、旂都从yn,分别是其、也、生、斤声。yn,旌旗的飘带随风飘舞的样子。施:说文:“旗貌。”(旗帜飘动的样子)。旂(q):旗上有许多铃当,用以命令士众。從、徒、徙从辵(chu),分别是从声、土声、止声。辵:忽行忽止。(忽走忽停,步履踌躇。)由彳、由止会意。,根据形声字形符与声符组合关系上的特点,可以把形声字分为以下几类:1一般形声字。例如:说文:“伟,奇也。从人,韦声。”本义:高大;壮美。说文:“超,跳也。从走,召声。”本义:跃上;跳过,跃过。说文:“淑,清湛也。从水,叔声。”本义:水清澈。,2省声字。例如:说文:“褰,绔也。从衣,寒省声。”本义:套裤。说文:“梓,楸也。从木,宰省声。”本义:木名,即梓树。说文:“夜(小篆为),舍也,天下休舍。从夕,亦省声。”本义:从天黑到天亮的时间。毫从毛,高省声。豪从豕,高省声。融从鬲(l),蟲省声。,3省形字。例如:说文:“歸,女嫁也。从止,从婦省,声。,籒文省。”本义:女子出嫁。说文:“瓢,蠡也。从瓠省,票声。”瓠的一种。也称“葫芦”。说文:“亭,民所安定也,亭有楼。从高省,丁声。”本义:古代设在路旁的公房,供旅客停宿。耆从老省,旨声。釜从金省,父声。,4亦声字。即形声兼会意字。例如:说文:“阍,常以昏闭门隶也,从门从昏,昏亦声。”本义:守门人。说文:“仲,中也。从人从中,中亦声。”本义:排行第二。说文:“授,予也。从手从受,受亦声。”本义:给予;交给。说文:“娶,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本义:男子结婚。把女子接过来成亲。,说文:“琀,送死口中玉也。从玉,从含,含亦声。”本义:古代塞在死者嘴里的珠玉。说文:“婢,女之卑者也。从女从卑,卑亦声。”本义:旧社会里被迫受剥削阶级役使的女子。说文:“忘,不识也。从心从亡,亡亦声。”本义:忘记,不记得。说文:“诏,告也。从言从召,召亦声。”“言”是言论,“召”是召唤。本义:告知,告诉。,形声字的优点,形声字是汉字造字法发展的最高阶段,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首先,形声字具有很强的孳生能力。它简易灵活,人们可利用它为层出不穷的新词造字,极大地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其次,形声字的大量出现,改变了汉字的表意性质,使汉字成为成熟的意音文字体系。,形声字的不足,形声造字法的出现,虽然能弥补象形、指事和会意造字法在造字数量方面有较大限制的不足,但它以象形、指事字作为自己的表音符号,更巩固了象形、指事造字法的基础地位,同时它的表音作用和能力比较有限,形声字的表音停留在音节层面上,没有进入到音素层面,表音未音素化,就不可能发展为拼音文字。,(六)转注,说文叙:“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关于转注,许氏的定义并不很明确,除“考”、“老”外,许氏在说文中并没有指出哪些属于转注,以致后人对“转注”的理解颇多分歧,至今尚无定论。,影响较大的说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形转说2义转说3音转说4引申说,1形转说南唐徐锴和清人江声均持此说,他们认为说文540部,其分部即建类,“首”即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即“同意相受”。这样一来,则说文九千余字无一不是转注,这显然是说不通的。,2义转说就是以互训、同训为转注。他们将“建类一首”的“类”理解为同义词的义类,“首”理解为同一义类中为首的代表字,戴震、段玉裁、桂馥、王筠等都持类似观点。,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转注犹言互训也”,“建类一首,谓分立其义之类,而一其首,如尔雅释诂第一条说始是也;同意相受,谓无虑诸字,意旨略同,义可互受相灌而归于一首。”他们显然是将文字问题转换为训诂问题了。,3音转说音转说以同源词为转注,章太炎、黄侃持此说。意思是二字同义,而且音同或音近,由同一语根所分化,就叫转注。他们把“建类一首”的“类”理解为声类,“首”理解为声首,为语根,显然与说文以形为纲的精神不符。,4引申说是清代朱骏声提出来的,他认为由一字的本义引申为他义,不另造字,就叫转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转注者,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到目前为止,“转注”研究仍未取得一致意见。裘锡圭认为:“这是争论了一千多年的老问题。对转注的不同解释非常多,几乎所有可能想到的解释都已经有人提出过了。,在今天要想确定许慎或创立六书说者的原意,恐怕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把转注问题看作文字学史上已经过时的一个问题,完全没有必要再去为它花费精力。”(40年来文字学研究的回顾),三六书说评议,许慎的六书理论,是适应创造汉字、学习汉字的需要而总结出来的,它不仅是最早的汉字构成理论,而且大体上反映了汉字构成的客观状况,使文字学成为一门有系统的学科,意义十分重大。自汉末以来,历代文字学家都非常重视对这个理论的阐释与修正,这个理论至今还广泛地被学术界和教学系统所采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六书说不可避免地有其局限性。由于它是基于当时所能见到的文字材料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尚未周密完善。许慎未能看到后来才发现的甲骨文、金文,所以六书理论在分析比小篆更早的汉字时往往会碰到许多无法解决的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许慎对六书所作的义例过于简约,且欠严密,以致后人在六书理论的具体运用上产生很多问题,一些字的归类迄无定论。,六书理论的不完善,便导致现代汉字学“三书”理论的出现与发展。三书说是文字学家唐兰提出来的,他在1935年写的古文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