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考试)_第1页
山西省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考试)_第2页
山西省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考试)_第3页
山西省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考试)_第4页
山西省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考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4题;共9分)1. (3分) (2017包头模拟)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雾霾,已成为当今公害问题之一,但治理雾霾绝非易事,不可能一挥而就 , 在不同时期,可能需要针对重点污染物进行治理。B . 2017年年初,人类在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的PK中连连败退,这类机器人无所不为 , 会下棋,会猜脸,还能解答各种难题。C . 官员作家、官员画家、官员摄影家、官员发明家我见过不少,有的的确水平很高,但最终绝大多数还是原形毕露 , 成为笑谈。D . 以前各级政府的施政纲领总是玩一 文字游戏,让百姓不知所云 , 有委员提议,应该让更多朴实语言进入政府的施政纲领。E . 昔日以癫狂话语而名噪一时的网红“凤姐”,正一步步蜕变为专栏作家,她的文章紧扣社会热点,文笔也令人刮目相看。2. (2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未来的教育不仅更加尊重人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更加重视人自身发展的规律。B . 在谈话中,小平同志强调要多干实事,少说空话。他说,会太多,文章太长,不行。C . 今天,我们提出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和作业负担,是对一种学生主体发展的尊重,是为了腾出更多的时空,让学生发展创造能力。D . 人类曾经凭借理想、信念和对未来的想象与希望而创造文化文明,并以此自豪;但在物欲如潮的物化世界里,常常迷失了自己。3. (2分) (2017高一上温州期中)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A . 凃鸦之作,聊博先生一哂,如蒙賜正,后生不胜感激!B . 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C . 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堅人并蒂同心,白酋偕老!D . 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4. (2分) (2017赤峰模拟)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随着社会化网络的不断更新发展,如今它已是某种单一的技术或应用的代名词,涵盖了几乎所有的网络形式,以新型的网络化思维引领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新时代。社会化网络看似包罗万象,社会化网络的发展却有迹可循,经历了一个从技术到理念、从虚拟到现实的延伸转化过程。A不仅还同时所以/并且B不再而是并且尽管但其中C不但也是因而虽然但是/D/同时因此尽管然而更是A . AB . BC . CD . D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3分)5. (6分) (2017高三上祁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南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进土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唐高宗、武则天以后,进士科最为社会所重,参加进士科考试被认为是致身通显的重要途径。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此外还考时务策等。唐代取士由地方举送中央考试,称为乡贡。被举送应试的人通称为举人。唐人常说“举进士”,例如韩愈讳辩说“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意思是应举参加进士科的考试,这种人在唐代也被称为进士。韩愈送孟秀才序说“京师之进士以千数,其人靡所不有”,就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土科考试的人说的。唐初设有秀才科,不久即废,但是唐人后来仍通称应进士科考试的人为秀才。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举。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题名会。宴会于曲江边的亭子内,称为曲江会。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探花使”探采名花。唐人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称为前进士,还要参加吏部“博学宏词”或“拔萃”的考选,取中后才授予官职。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柳宗元“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其后以博学宏辞,授集贤殿正字”。白居易进土及第后,因为取中“拔萃”,所以授秘书省校书郎。韩愈虽然进士及第,但是由于应吏部考选未中,未能得官。为此,韩愈以“前乡贡进士”的名义三次上书宰相求仕。以上所说的进士、明经等科通常每年都举行考试。此外唐代还有所谓制举,这是由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据说是要选拔特殊的人才。无论取中进士、明经等科与否,都可以应制举。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文辞秀逸科,风雅古调科等等,前后达百十种。这些称为制料。唐代博学宏词科本来也是制科,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以后改为吏部选人的科目,每年举行考试。宋代制举恢复博学宏词科。宋代最初也以进士、明经等科取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而改试经义,此外仍考论策(后来也间或兼考诗赋)。礼部考试合格后,再由皇帝殿试复审,然后分五甲(五等)放榜,授予官职。(选自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唐代,科举进步发展,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秀才诸科都先后成为取士科目。B . 隋代以前,统治者曾创设九品中正制品评人才,选人授官,至隋代设进士明经二科,以科举取士代替。C . 从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科目屡有变化,但进士一科始终得到保留,而且在各代都一直最受重视。D . 隋唐进土科考查诗赋和时务策,宋代常考的只有经义,诗赋只是间或入选的兼考科目。(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代经地方举送到中央参加考试的人称为“举人”,其中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也通称为“秀才”。B . 进士及第第一名在唐代称为“状头”或“状元”,后世科举中的“秀才”“探花”等称谓也可能与唐代有关。C . 唐代称进土及第后尚未授官者为“前进士”,送孟秀才序中的陈述表明,当时这样的人甚众。D . 柳宗元、白居易因分别取中“博学宏词”和“拔萃”而授官,而韩愈虽同样进士及第,却在这种吏部的考选中失利。(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地方举送,礼部考试,至宋代又增加皇帝主持的殿试,科举制度得以完善,跟后来的明清科举已无区别。B . 博学宏词科在唐代本是制举科目,后来改作吏部考选科目,宋代又在制举中恢复,可见唐末制举也在发生演变。C . 制举是唐代科举考试的组成部分,但从考期和考试科目不固定等特点看,只能算是进士、明经等常科考试的补充。D . 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的资格、科目、内容和及第后的授官制度等在继承中变化,这应与各朝代的时代需要和人才观念有关。6. (12分) (2019高一上汪清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师道许锋给大学生上课,母亲起初是为我担忧的站在那里,像一根葱,要讲出话才行哩。讲义就是我要讲的内容。两节课,八十分钟,我写了五六千字。讲的是国学。我反复读讲义,读了一个月。上课前一天,我在局促的客厅支了张桌子,上面放了一台电脑,手拿遥控笔,开讲。妻子和女儿,临时充当了我的学生。我一拍“惊堂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妻子和女儿没有笑,我先乐了。再来。“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从小学开始,我一直是插班生。父亲是个军人,漂泊不定。初二时,我转到老家甘肃的一所初中,班主任姓金,教语文。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内心极度不安,父亲把我交给金老师,骑上车子一溜烟走了。我走进教室时,同学们几十双眼睛“歘”地扫过来,“打”得我一个激灵。金老师笑呵呵地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班转来一个新同学,叫许锋,你们知道吗?他的作文写得可好了,同学们以后要多向他学习。”有了金老师这一番推荐,我忐忑的心渐渐平静,也感到了一缕温暖。我从小立志要当作家。到了初中后,由于金老师的鼓励,决心更大,课余偷偷地写作,偷偷地投稿,但一篇都没有发表。急得不行,有一次,找来两个铅字,一个是“许”,一个是“锋”,蘸了黑墨水,把别人发表在报纸上的一篇作文,用刀片将人家的名字轻轻刮掉,印上自己的名字。我看着“变成”铅字的“许锋”,激动得像苍蝇似的到处乱窜。金老师看到报纸,兴奋异常,说:“上课的时候我给全班同学宣布一下。”金老师走进教室时,我心里一凉他手里没拿那张报纸。在讲课之前,他问同学们:“大家到学校读书,是为了什么?”提高成绩、考上大学、建设祖国回答五花八门。金老师说:“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如果一个人不讲信用,那怎么可以?什么是信用,就是诚信,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诚信,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切。所以,同学们到学校里来,学习是主要的,但做人更重要。不好好学做人,学习成绩好,将来更会危害社会。”金老师话题一转:“任何的学习与兴趣,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同学们要不骄不躁,只要努力,能吃苦,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我不敢看金老师,脸上如一颗火球在滚,发烫,灼热。从此,金老师都没有再和我说过这件事。前年,我去看金老师。他已退休,一见我,老远就喊:“大作家来了。”“大”字让我十分羞愧。到大学,学什么呢?这个问题,我问过自己的学生,有的人说学技术。伍新木教授也问过我们同样的问题,有的人说学知识,有的人说学技术,有的人说学文凭。伍新木教授斩钉截铁,声如洪钟:“学文化,学人文情怀!”老头儿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没有讲义,空着手,七十多岁高龄,两个多小时。伍新木教授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可是,他第一次课告诉我们的是该如何做人。那次课,我始终处于激动之中,不知不觉攥紧拳头,捏了一手心的汗。当我的学生告诉我到大学来是为了学习技术时,我说:“这是主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学习人文情怀。”我像伍新木教授一样激动:“同学们,在大学学习应当葆有四大情怀。我的老师曾告诉我第一是人文情怀,这会让你们的心灵质朴与纯粹”同学们瞪着眼睛听着,几百人的大教室如雪霁的清晨一般寂静。我感动得几乎要流泪,我知道,这正是文化的传承,生之所需,师之所授,俱来自于师道。(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的“我”是一个对学术要求严谨、对自己教学要求严格的老师。“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是全文的文眼。B . 本文语言质朴,轻松自然,句式长短结合,错落有致,有生活气息,而质朴的语言背后却蕴含着作者对师道的深刻理解。C . “大”字之所以让“我”十分羞愧,是因为“我”悔恨自己当年没有勇气为自己的“偷梁换柱”行为向金老师道歉。D . 听伍新木教授教导的过程中,“我”受到深深的触动,并产生强烈的共鸣,为后文自己教育学生作铺垫。(2)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标题“师道”的内涵。 (3) 作者为什么要写对自己的两位老师的回忆?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7. (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舞台渐明:雨渐缓,满院是淅沥的雨声,从屋檐滴到石阶上。黑暗的甬道中慢慢走出鸣凤,周身湿淋淋的,头发散开披在后面,发里有草叶水藻,手里握着残落的莲花。昏昏的红檐灯照着她一副失神凹陷的眼。她路过甬道,推了推觉慧锁上的门。】鸣凤:(走到觉慧窗前,低低地)三少爷!觉慧:(以后一直在窗前答应,诧异地)鸣凤,你怎么还没有走?鸣凤:(平淡里埋着失望的声音)我又来啦。觉慧:(烦 闷地)怎么又来?你?鸣凤:(沉痛)我舍不得你。觉慧:(委婉地)鸣凤,你不要再搅我吧!我有事!鸣凤:(轻声,哀哀地)我不是来搅你,我就想再看你一眼!觉慧:(温和而肯定)不!鸣风:(凄恻地)就一眼。觉慧:(恳求地)不,我真是有事啊!鸣凤,你好好地回去吧,走吧!鸣凤:(含泪)那么我走了。觉慧:(安慰地)睡吧,不要再来了。鸣凤:(悲痛)不来了,这次走了,真走了。(选自曹禺话剧家)(1) 片段开头的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 (2) 片段结尾鸣凤的“不来了,这次走了,真走了”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 (3) 戏剧语言侧重对话的机智、韵味、内涵、幽默等。该段文字是人物临死前的肺腑之言,内容丰富,抒情性强。根据片段内容,分析鸣凤的心理。 三、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2分)8. (11分) (2019高二下曲靖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冯道根字巨基,广平酂人也。少失父,家贫,佣赁以养母。行得甘肥,不敢先食,必遽还以进母。年十三,以孝闻于乡里。郡召为主簿,辞不就。齐建武末,魏主拓跋宏寇没南阳等五郡,明帝遣太尉陈显达率众复争之。师入沟口,道根与乡里人士以牛酒候军,因说显达曰:“汮水迅急难进易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显达不听。及显达败,军人夜走,多不知山路;道根每及险要,辄停马指示之,众赖以全。寻为汮口戍副。永元中,以母丧还家。闻高祖起义师,乃谓所亲曰:“扬名后世,岂非孝乎?时不可失,吾其行类。”率乡人子弟胜兵者,悉归高祖。天监二年,领阜陵城戍。初到阜陵,修城隍,远斥候,有如敌将至者,众颇笑之。道根曰:“怯防勇战,此之谓也。”修城未毕,会魏将党法宗、傅竖眼率众二万,奄至城下。道根堑垒未固,城中众少,皆失色。追根命广开门,缓服登城,选精锐二百人,出与魏军战,败之。八年,迁贞毅将军、领汝阴太守。十五年,为右卫将军。道根性谨厚,木讷少言。每所征伐,终不言功,其部曲或怨非之,道根喻曰:“明主自鉴功之多少,吾将何事。”高祖尝指道根示尚书令沈约曰:“此人口不论勋。”约曰:“此陛下之大树将军也。”处州郡,和理清静,为部下所怀。在朝廷,虽贵显而性俭约,所居宅不营墙屋,无器服侍卫,入室则萧然如素士之贫贱者。当时服其清退,高祖亦雅重之。微时不学,既贵,粗读书,自谓少文,常慕周勃之器重。居州少时,遇疾,自表乞还朝,征为散骑常侍、左军将军。既至疾甚,中使累加存问。普通元年正月,卒,时年五十八。(选自梁书冯道根传,有删改)(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汮水迅急/难进易退/魂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B . 汮水迅急/难进易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C . 汮水迅急/难进易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D . 汮水迅急/难进易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常有意义上的联系,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B . 迁: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领:领指兼任,多指兼任相对高的官职。C . 陛下:是臣子对君主的尊称。“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D . 正月:中国农历的第一个月称为“正月”。而农历最后一个月常称为“腊月”。(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冯道根悉心奉母,以孝闻名。冯道根幼年丧父,靠给别人打工挣钱养母,他得到好吃的东西就赶紧回家进献给母亲,在当地以孝闻名。B . 冯道根积备战,勇克强敌。冯道根刚到阜陵,担心民众害怕打仗,就开始修筑护城壕,还未修好,魏军就来了,他率兵出城与魏军交战,打败了魏兵。C . 冯道根从不争功,理政有方。每次征战之后,冯道根从不说自己的功劳;他在州郡任官时,宽和治理,为政清明而无争,一直被部下所怀念。D . 冯道根为人俭朴,受到称道。他所居住的房宅像是普通百姓中贫穷低下者的房子一样,当时的人们佩服他的清贫淡泊,高祖也非常看重他。(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道根每及险要,辄停马指示之,众赖以全。居州少时,遇疾,自表乞还朝,征为散骑常侍、左军将军。9. (11分) (2018遂宁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谢迁,字于乔,余姚人。成化十年乡试第一。明年举进士,复第一。授修撰,累迁左庶子。弘治元年春,中官郭镛请豫选妃嫔备六宫。迁上言:“山陵未毕,礼当有待。祥禫之期,岁亦不远。陛下富于春秋,请俟谅阴既终,徐议未晚。”尚书周洪谟等如迁议,从之。帝居东宫时,迁已为讲官及是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敷词详切帝数称善。八年,诏同李东阳入内阁参与机务。迁时居忧,力辞,服除始拜命。进詹事兼官如故,皇太子出阁,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上疏劝太子亲贤远佞,勤学问,戒逸豫,帝嘉之。尚书马文升以大同边警,饷馈不足,请加南方两税折银。迁曰:“先朝以南方赋重,故折银以宽之。若复议加,恐民不堪命。且足国在节用,用度无节,虽加赋奚益?”尚书倪岳亦争之,议遂寝。孝宗晚年慨然欲厘弊政。而内府诸库及仓场、马坊中官作奸骫法,不可究诘。御马监、腾骧四卫勇士自以禁军不隶兵部,率空名支饷,其弊尤甚。迁乘间言之,帝令拟旨禁约。迁曰:“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帝允之。世宗即位,遣使存问,迁乃遣子正入谢。劝帝勤学、法祖、纳谏,优旨答之。嘉靖二年复诏有司存问。六年,大学士费宏举迁自代。帝乃遣人赍诏书即家起之。迁年七十九矣,不得已拜命,居位数月,力求去。帝待迁愈厚,以天寒免朝参,除夕赐御制诗。及以病告,则遣医赐药饵,使者相望于道。迁竟以次年三月辞归。十年卒于家,年八十有三。赠太傅,谥文正。(明史列传七十二,有删改)【注】祥禫(xing dn):丧祭名。谅阴:居丧时所住的房子。(1)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迁已为讲官/及是/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敷词详切/帝数称善B . 迁已为讲官/及是/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敷词详切/帝数称善C . 迁已为讲官/及是/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敷词详切/帝数称善D . 迁已为讲官/及是/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敷词详切/帝数称善(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举行一次。因在秋天举行,又叫“秋闱”。考后发布正、副榜,被正榜录取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B . 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太子。因是国储所居,故又称“储宫”。C . 服除,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守丧期满除去丧服。也称“服阙”。D . 赠,是古代皇帝为在任或已故官员及其亲属赐予官爵或荣誉称号,以示恩荣。(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谢迁奉守礼法。因先皇陵墓尚未完工,居丧期限未满,他建议孝宗居丧期满后再商议选妃嫔充实六宫。B . 谢迁关心百姓疾苦。大同发生战事,尚书马文升请求增加南方两税折合的银两,遭谢迁和尚书倪岳反对而作罢。C . 谢迁有政治才干。孝宗晚年想刷新朝政,治理弊政。谢迁向孝宗报告并提出治理弊端的策略,得到皇帝同意,收效明显。D . 谢迁晚年宠命优渥。天寒时不用上朝参见,除夕赐诗,生病派医送药,死后赠谥,可谓极尽荣耀。(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若复议加,恐民不堪命。且足国在节用,用度无节,虽加赋奚益?六年,大学士费宏举迁自代。帝乃遣人赍诏书即家起之。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10. (8分) (2017德阳模拟)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过岭苏轼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注】作者自岭南遇赦北归途中过大庾岭作此诗,时年66岁。 毵毵(sn),毛羽细长,这里用来形容毛毛细雨。(1) 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首联中的“七年”突出了被贬的时间之长,“一勺甘”突出了“甘”之少,与“七年”之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感情更加强烈。B . 颔联对仗工整,诗意隽永。“梦里”对“醉中”,似梦似幻;“海外”对“江南”,意蕴悠长:南迁七年如睡梦,今日北归如醉里。C . 颈联用典。用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濯足” 一词表明在山涧泉水中洗去脚污,亦洗去心灵之尘。D . 尾联中“谁遣”一句笔调活泼,是谁让山鸡忽然惊恐地飞起;“毵毵”运用叠词,新鲜贴切地写出了山中细雨纷纷洒洒的样子。E . 全诗融写景和抒情于一体,既描写了云雾环绕下,波鸣空涧中的优美自然风光,又充分体现了苏诗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特点。(2) 本诗表现了苏轼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五、 默写 (共1题;共6分)11. (6分) (2019漳州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白居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