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结构和演替ppt课件_第1页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ppt课件_第2页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ppt课件_第3页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ppt课件_第4页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2课时,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群落中物种的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种间关系的比较,竞争有两种类型:资源利用型: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没有直接干涉,只因资源总量减少而产生以竞争对手的存活、生殖、生长的间接影响而使竞争对手消亡或抑制其活动。如高斯用亲缘关系和生活习性上很相近的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进行的实验。直接干涉型: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直接相互抑制,如把杂拟谷盗和锯谷盗放入面粉中一起培养,二者既竞争食物,也相互吃卵来控制彼此种群的增长。,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了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如图所示)。,群落空间结构,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种群。,2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池塘生物群落中,荷花、芦苇等将茎叶高高地挺出水面;睡莲、满江红、浮萍等浮于水面;金鱼藻等则生长于水底。鲢鱼在水体浅层、鲩鱼在中层、青鱼、虾、蚌等在水底,泥鳅、鳝鱼等则在水底淤泥中生活。,受水制约,芦苇、泽泻等水生植物只能长在浅水或水边;红树、柳树等只能长在水源附近;松、杉、柏树等能长在比较干旱处,仙人掌、沙棘等可长在极干旱的沙漠。鸭子、青蛙只可在水中或水源附近活动,而鹰、黄羊、沙鼠等可在干旱的陆地自由活动。,1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分层现象的是()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B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C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D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实验注意事项(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2.演替的原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群落内部环境变化;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人类的活动。,3演替类型初生演替过程a旱生演替:裸岩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森林b水生演替: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草本植物灌丛、疏林植物乔木特点:演替缓慢。次生演替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特点:演替快速。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4群落演替的结果,特别提醒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森林中仍会有灌木、草本、苔藓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知识网络,种群,全部,生物,物种,种间,共生,寄生,垂直,水平,初生,次生,本考点在高考中命题角度着重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方法、计数方法及小动物的收集方法等,题型以非选择题为主。,【典例】(2009辽宁、宁夏卷)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身体_,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2)先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_,理由是_。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_,理由是_。,(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他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_,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_。若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kJ,则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_kJ。,答案(1)较强微小(2)B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D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3)竞争捕食5n,【训练1】(2012嘉兴月考)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调查校园附近农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与此相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许多土壤动物不适于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利用小动物的趋光趋热性,可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装置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D无法知道名称、肉眼难以识别的小动物不能忽略不计,解析本题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一般来说,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避热性,可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装置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如果无法知道名称、肉眼难以识别的小动物忽略不计的话,会人为降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答案C,【训练2】(2011东北师大附中三次摸底)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解析由图可知,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其中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小动物的采集,而不是空气流通;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到试管中。答案A,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答案A解析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装置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保存在70%的酒精溶液中。,提示初生演替过程:裸岩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森林;草本植物的数量减少,但总植被量增加。答案A解析在初生演替的过程中,首先经过地衣阶段和苔藓阶段,到了一定阶段,草本植物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数量逐渐增多。这时,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这个地区。而后灌木和小树开始生长,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因而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逐渐减少,但整个植被的生物量逐渐增多。由此可知,甲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乙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6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题组三生物之间的关系,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Cdb时,M与N竞争激烈DM、N将呈现“J”型增长,【训练2】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800m的海拔高度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在2003800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解析在2003800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种类的差异可受阳光、温度等不同生态因素的影响;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不同植物类群与群落垂直结构有区别;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答案C,答案D排雷任何群落都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如草原群落也有垂直结构。玉米或竹子高矮不齐不叫分层现象,分层特指群落的结构而不是种群的结构。,解析围湖造田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破坏了生态平衡;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变化;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已被破坏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次生演替的速度快;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答案D排雷植物的入侵(繁殖体包括种子、果实等的传播)和定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也是植物群落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