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记忆,人脑就是计算机,主要内容,一、记忆的概述二、记忆的种类三、记忆的生理机制四、记忆的过程,TOLMAN位置学习实验迷津,第一节记忆的概述,一、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现)记忆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来完成信息论观点: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第一节记忆的概述,一、定义记忆的理解:记忆与感知觉不同。记忆是一种积极、能动的活动。记忆是保存个体经验的形式之一。,第一节记忆的概述,二、记忆的作用记忆与其他心理活动密切联系记忆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记忆联接着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第一节记忆的概述,一、根据记忆的内容来分1、形象记忆: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2、语义记忆:语义记忆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形式,对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等为内容的记忆。又称为逻辑记忆。,第二节记忆的种类,一、根据记忆的内容来分3、情绪记忆:情绪记忆是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4、运动记忆:运动记忆是以过去经历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第二节记忆的种类,二、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第二节记忆的种类,二、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一)瞬时记忆:指刺激物刚停止作用后持续一瞬间的印象。又称感觉记忆,是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第二节记忆的种类,二、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1、瞬时记忆特点:保持时间短,约0.25-2秒;编码形式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容量较大,但只有一部分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如果没有受到注意,很快消失,如果受到注意,就会转入短时记忆。,第二节记忆的种类,二、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2、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储存:视觉记忆:又称图像记忆,是指视觉器官能识别刺激的形象特征。听觉记忆:又称声像记忆,指听觉系统对刺激信息的瞬间保持,第二节记忆的种类,二、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二)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记忆阶段。短时记忆是指保持信息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又称为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第二节记忆的种类,1、短时记忆的特点:短时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在无复述的情况下一般只有5-20秒,最长也超不过1分钟,第二节记忆的种类,短时记忆的特点: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72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短又易受干扰,复述是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关键,第二节记忆的种类,2、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短时记忆以言语听觉编码存贮,少量的是视觉或语义编码存贮。,第二节记忆的种类,(三)长时记忆:信息在记忆中储存超过1分钟以上,长久保持甚至终生不忘的记忆1、长时记忆的特点:容量无限,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库信息保持时间长久,第二节记忆的种类,2、长时记忆的编码:意义编码表象编码:照片式记忆,平行加工语义编码:串行加工,第二节记忆的种类,长时记忆的编码:,第二节记忆的种类,3、长时记忆的储存: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陈述性记忆:事实记忆,第二节记忆的种类,第三节记忆的生理机制,一、记忆的脑学说1、整合论人物:拉什利(1929)实验:破坏大脑皮层不同区域观点: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上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大脑皮层破坏越大,记忆丧失越多。记忆的保持依赖于整个大脑皮层的机能。评价:得到细胞集合理论的支持。,第三节记忆的生理机制,2、定位论人物:布洛卡、鲁利亚、麦克高夫观点:布:脑的机能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也不例外。鲁:丘脑下部组织及部分边缘系统受损伤时,病人的短时记忆出现明显障碍,对材料的叙述凌乱而不连贯。麦:人脑左半球言语运动区受损伤,将造成言语记忆的缺陷,能记住别人的面貌,但记不住单词。,第三节记忆的生理机制,二、记忆的脑细胞机制1、反响回路概念: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特点: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经环路的某一部分时,回路便产生神经冲动。刺激停止后,这种冲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在回路中往返传递并持续一段短暂的时间作用:反响回路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第三节记忆的生理机制,二、记忆的脑细胞机制2、突触结构观点:作为人类长时记忆的神经基础包含着神经突触的持久性改变,这种变化往往是由特异的神经冲动导致的。乙酰胆碱和乙酰胆碱酶在神经元的突触传递中起作用,第三节记忆的生理机制,三、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核糖核酸:神经细胞中促进蛋白质合成的化学物质,在长时记忆中作用更大,一、识记过程: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记忆过程,是记忆的第一步,是保持、回忆、和再认的前提1、识记的种类: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第四节记忆过程,2、影响识记的因素:(1)识记的目的(2)学习态度(3)材料的数量和性质(4)对材料的理解程度(5)学习方法:整体识记、部分识记、综合识记(6)觉醒状态,第四节记忆过程,二、保持过程:是人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储存和巩固过程,是记忆的第二个环节(一)保持的特征保持内容在质的方面发生变化保持内容在量的方面的变化:记忆恢复现象,第四节记忆过程,(二)保持的动态变化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或回忆。遗忘分为暂时性的遗忘和永久性的遗忘,第四节记忆过程,(二)保持的动态变化1、遗忘规律(H.Ebbinghaus):遗忘过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最初时间遗忘得快,之后逐渐减慢,最后几乎不再遗忘了。,第四节记忆过程,第四节记忆过程,2、影响遗忘的因素:时间因素。识记材料的重要性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学习程度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识记者的态度,第四节记忆过程,3、遗忘的原因:衰退说:衰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此学说很难用实验证实。干扰说:干扰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并未发生任何变化。可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第四节记忆过程,3、遗忘的原因: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的影响受一些条件制约:两种材料的类似性;学习程度;学习材料的数量;时间因素,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的比较,学习经济学,学习心理学,经济学测验,后摄抑制,学习心理学,学习经济学,经济学测验,前摄抑制,第四节记忆过程,3、遗忘的原因:压抑说:压抑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了,记忆也就能恢复。尽管该理论没有实验材料的支持,也仍然是值得重视的一种理论。提取失败:有的研究者认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我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起来,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遗忘理论的比较,4、复习: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复习多样化活动有助于记忆,第四节记忆过程,三、回忆和再认(一)回忆:又称再现或重现,指过去经验的事物不在面前,能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并加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广西南宁上林县白圩镇中心卫生院招聘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协助人员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班组安全培训教育
- 2025内蒙古工业大学招聘20名博士学位事业编制工作人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2025北京大兴区妇幼保健院临时辅助用工招录岗位12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有一套)
- 2025广东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招募3000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5年春季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合肥市分行校园招聘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辽宁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公司拟聘用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完整答案详解
- 非晶硅薄膜制备-洞察与解读
- 2025湖南省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第一批招聘21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年四川天府银行社会招聘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产业政策调整下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可行性研究报告
- 建筑装修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 不锈钢栏杆施工全流程方案
- 2025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院内师资培训考核测试题附答案
- 《一定要争气》(第2课时) 课件 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
- 血透室护士手卫生
- USP232-233标准文本及中英文对照
- 部编版八上语文名著《红岩》问答题精练(教师版)
- 2025-2026学年人教精通版四年级英语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 2025年秋期人教版2年级上册数学核心素养教案(校园小导游)(教学反思有内容+二次备课版)
- 全科医学健康教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