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消费生活民俗_第1页
第五章消费生活民俗_第2页
第五章消费生活民俗_第3页
第五章消费生活民俗_第4页
第五章消费生活民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消费生活民俗,消费生活民俗,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可感的、有形的关于服饰、饮食、居住等方面的民俗文化传承,它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最为活跃的事象。,第一节服饰民俗,一、服饰民俗的形成及传承特点服饰民俗,是指人们有关穿戴衣服、鞋帽、佩带、装饰的风俗习惯。1、服饰民俗的形成“遮羞”说。“审美”说。韩诗外传:“衣服容貌者,所以悦目也。”“实用”说。,遮羞、审美(美化)再加上实用,是人类穿戴衣服的三重重要意义或三种基本功能。文化的创造在最初的时候总是以增进人类的适应自然的能力为特征的,其手段又往往采用一种在人与自然之间起到保护人类、抵御自然作用的方式。为此,直接地保护人类自身的身体,使其免遭自然力的损坏,便成了服装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功能。,2、服饰民俗的传承特点(1)当物质生产水平较低、人们的生活条件较差的时候,常常以实用为第一目的;而当人们将服饰作为避寒取暖之具已成为一种不太困难的事情时,在维持其“保护”的基本作用的同时,它的“装饰”、“审美”的作用就在不断加强。墨子:“衣必常暖,然后求丽。”,為災區捐衣物,(2)人类的服饰,往往是不同国家、地区、地位、行业尤其是不同民族的群体的最显著的一个外在特征。一方面,在某些特定的时候,特定的服饰习俗是人们在心理上认同自己所归属的群体的一个标志或旗帜;另一方面,一个时期,某个国家、地区或民族内社会状况的全面变化或变革,往往首先体现在服饰习俗的变化上。,傳洛陽金村古墓出土的胡服戰國士兵,中山裝,喇叭褲、蛤蟆鏡,(三)人们对服饰的审美选择,往往是在趋奉时尚与追求新变(趋同与求异)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后汉书马援传:“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丈;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且匹帛”郑板桥与江宾谷、江禹九书:“切不可趋风气,如扬州人学京师穿衣戴帽,才赶得上,他又变了。”,董桥乡愁的理念引用所谓“莱佛定律”:穿先进十年的服饰:猥亵。五年:无耻。一年:大胆。穿时下流行的服饰:漂亮。一年前流行:邋遢。十年前:丑陋。二十年前:滑稽。三十年前:好玩。五十年前:古怪。七十年前:妩媚。一百年前:浪漫。一百五十年前,绝妙。,旗袍,二、服饰的类型1、头衣冕:延、旒。弁:皮弁(武冠)、爵弁(文冠)。冠。帻、幞头、角巾。,頭衣,古帝王圖卷中的晉武帝司馬炎,2、体衣包括平常所说的上衣和下衣。也是服饰民俗中最重要的部分。古代上衣称“衣”,下衣称“裳”。释名释衣服:“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以以庇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我国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上衣下裳制。上衣的基本组成部分有衣领、衣襟、后身、衣袖、腰带等。下衣,古代有裳,类似于后代的裙子,男女通用。要到唐宋以后,妇女穿裙之风才大盛。有裤,古代写作绔、袴,为无裆之裤;有裈,为有裆之裤。衣裳连属制。其雏形见于原始时期,古称深衣。深衣这一形制,对后代服饰有很大影响。,寛袖繞襟深衣圖,3、足衣:袜:韤、韈。鞋:屦:屦、履、鞋、屝、舄、屩。屣。屐。靴。,4、服佩:服饰民俗发展到后来,装饰审美的意味加强了,所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服佩。(1)头饰:a、发饰。唐代妇女的发髻式样便有高髻、堕马髻、乌蛮髻、椎髻、抛家髻、双髻、双螺髻、双鬟望仙髻等式样。其中堕马髻即陌上桑中之“倭堕髻”,发明者是东汉权臣梁冀之妻孙寿,后汉书称其“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唐代婦女的髮髻樣式,b、首饰。簪、钗、朱翠及梳等。c、耳饰(耳珰)。d、眉饰。宋代仅西蜀地区就有御爱眉、小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月棱眉、却月眉、涵月眉、拂云眉、横烟眉、倒晕眉等十余种画眉样式。e、唇饰。胭脂。点法亦很多,如石榴红、大红春、淡红心、眉花奴、嫩吴香等。f、脸饰。花佃,又称花子、媚子、花黄、翠钿等,可贴于额间、鬓角、两颊及嘴角等。,唐張萱搗練圖(局部)。沈從文中國歷代服飾研究:“唐代婦女喜歡於髮髻上插幾把小小梳子,當成裝飾溫庭筠詞中有小山重疊金明滅,即對於當時婦女髮間金背小梳而詠。”,花钿(一),花钿(二),三、服饰民俗的构成因素1、性别因素。2、年龄因素。3、职业因素。4、地位因素。5、用途因素。6、民族因素。7、季节因素。8、色彩因素。,第二节饮食民俗,饮食民俗,指有关食物和饮料,在生产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及礼仪常规。,一、饮食民俗的形成1、生食阶段:或称为自然饮食阶段,所谓“茹毛饮血”者也。,2、调制饮食阶段:(1)熟食阶段。熟食是伴随着火的使用而出现的,这是饮食民俗的真正开端。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民食果、蔬、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鑽木取火,(2)烹调阶段。原始烹调的四块丰碑:(1)用火。(2)种植业。(3)养殖业。(4)制陶业。釜、鼎、鬲、甑烧、煮、煎、熬羹、臛、饭、粥等。饮食职业者的出现。周礼中记载了“膳夫”之职:“庖人”掌割,“烹人”掌烹,“内饔”掌煎,“外饔”掌和等。,陶釜和陶鬲,二、饮食的民俗表现1、居家饮食习俗或称日常生活饮食习俗,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俗惯制。,(1)餐制a、两餐制和三餐制:“大食”、“小食”,“饔飧”。大体上说,在中国古代,早期的饮食习惯实际上有两种情况:社会中上层一般一日三餐,下层百姓一般一日两餐;而到了大概汉代以后,一日三餐的情况就慢慢变得比较普遍了。,b、分餐制和会食制王力劝菜:中国人之所以和气一团,也许是津液交流的关系。尽管有人主张分食,同时也有人故意使它和到不能再和。譬如新上来的一碗汤,主人喜欢用自己的调羹去把里面的东西先搅搅匀;新上来的一盘菜,主人也喜欢用自己的筷子去拌一拌。至于劝菜,就更顾不了许多,一件山珍海错,周游列国之后,上面就有了五七个人的津液。,在中国,反而是先有分餐制,后有会食制。自陶器作为盛食器进入原始人类的食生活直至唐宋以前,中国人一直是以各自的食具分别进食的分餐制。中国人的进食由分餐向合食的转变,大约始于唐代中期以后,至宋代逐渐普及开来的。适于聚而合餐的桌椅(或凳等坐具)的逐渐普及,是中国人普遍实行合食制的重要物质条件。,河南密县打虎亭一号汉墓内画像石的饮宴图上,主人席地坐在方形大帐内,其面前设一长方形大案案上有一大托盘,托盘内放满杯盘。主人席位的两侧各有一排宾客席。,古代中国人分餐进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面前摆着一张低矮的小食案,案上放着轻巧的食具,重而大的器具直接放在席子外的地上。,(2)饮食结构主食:粮食作物是作为主食的重要原料,其中米和面是最基本的食物。菜肴:a、蔬菜;b、鱼肉;c、蛋奶;d、调味品。饮料:水类、奶类、瓜果类。此外,大量进入日常饮食结构、具有浓厚文化、民俗意味的是茶和酒,其品种类型、制作方法以及种种相关的仪礼、习俗惯制,极为丰富多彩。,(3)进食礼俗礼记曲礼: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2、岁时节日饮食习俗特点:(1)通过一些节日饮食活动,人们体会收获的喜悦,集中享用自己的劳动成果。(2)许多岁时节日的饮食活动,和这个节日一起,体现了和合团圆的主题;同时,人们通过这些饮食活动,用来调适社会关系,包括调适人与人以及观念中的人与神、人与鬼等方面的关系。周礼春官宗伯:“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3)许多岁时节日的饮食活动,体现了人们祈福祝吉、祛病健体的心理追求。(4)许多传统节日中都有独特的节日食品,为中国饮食文化增添了专门的品类。,節日食品,3、人生仪礼中的饮食习俗在人生礼仪当中,从诞生礼到成年礼,再到结婚礼、丧葬礼,都有大量的饮食习俗的内容,和岁时节日中的饮食习俗一样,人生仪礼中的饮食习俗同样也主要不是从生活需要出发,而是从年节及仪礼的社会需要出发。,4、宴饮待客的饮食习俗有主有宾的待客宴饮,是一种饮食活动,更是一种社会活动;除了满足口腹的需求,还有政治的、社交的等各种不同的目的功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地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部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难则。,元代宴客請柬,宴饮待客的饮食习俗大致包括兩方面的内容:一是属于官方礼仪范畴的宴饮待客的饮食习俗。这方面主要有属于古代“五礼”中的“嘉礼”的“飨燕礼”和“乡饮酒礼”。其中飨燕之礼是上古时期的天子、诸侯用酒宴招待宾客的礼仪;乡饮酒礼始于周代,最初不过是乡人的一种聚会方式,后来儒家在其中注入了尊贤养老的思想,使一乡之人在宴饮欢聚之时受到教化。这两种饮食之礼都有较为繁复的仪式和程序。,宴飲圖,二是民间宴饮待客的饮食习俗。这方面的习俗包括座次尊卑与餐桌排列(清代凌廷堪礼经释例:“室中以东向为尊,堂上以南向为尊”)和宴饮待客的进食礼俗。,座次尊卑示意圖,5、信仰崇拜中的饮食习俗(1)饮食与禁忌禁忌是关于社会行为、信仰活动的某些限制观念和做法的总称。饮食禁忌从大的方面说,主要表现为:(1)饮食对象的禁忌。包括:对饮食对象在特性、食用时间、颜色、名称、形象等方面表现出种种禁忌心理;对不洁物的禁忌;由对动物的祟拜、感戴、敬畏而引起的食物禁忌等。(2)饮食方式的禁忌。,(2)饮食与祭祀祭祀属于古代五礼中的“吉礼”,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祭祀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庞大繁杂。其中与饮食关系最大的当然是祭祀时所用的供献之物,对于这方面的礼制、规定,则可称之为“供献制度”。,“供献制度”中又包含了:a、牺牲制度。牺牲是祭祀诸礼中最重要的供品,指马、牛、羊、鸡、犬、豕等牲畜,后世叫“六畜”。b、粢盛制度。“粢盛”指粮食五谷。“粢”泛指五谷,“盛”则是表示盛于簋簠,合称“粢盛”,则指祭祀用的粮食供品。C、酒鬯制度。指祭祀时用的酒类。D、笾豆盛品制度。指祭祀时盛于笾豆中的时鲜及干制的各种土特产。,第三节居住民俗,一、人类居住习俗的基本演进人类早期的居住形态,大致可概括为“巢居”或“穴处”。“巢居”即在树上“构木为巢”,利用树木枝叶架巢。韩非子五蠹篇中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辟(避)风雨”。,巢居(雲南蒼源岩畫),“穴居”是利用天然岩洞或树洞作为掩蔽之所。易系辞传:“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晋张华博物志载:“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周口店山洞遺址,然后由这种“穴居”上升为“半穴居”,即由洞穴而“掘地为穴”,上有以木柱支撑、草泥覆盖的屋顶以蔽风雨。,半穴居(陕西半坡文化遗址),再由“半穴居”上升到地面,分化为两类初期建筑:一种是“窝棚”式,有了粗大的构架,如现代许多古老部落和我国少数民族有一种“风窝”,用树干或树枝,插入土中,构成一面坡式的墙,上覆树枝、树皮、茅草之类。一种是“帐篷”式。由“窝棚”式建筑再进一步发展,人类开始创造了有顶棚与四墙的结合体,变成一种永久性固定性住所。,二、我国住室结构的基本类型1、固定式(1)利用自然物可居住的条件进行加工修造的固定生活空间,这一类是由“洞穴式”建筑发展而来,典型的就是晋北、陕北山区的“窑洞”。,窑洞,(2)有天棚、地基和四壁的固定生活空间。再细分为两种:一种是“上栋下宇型”,是我国创造的木架、砖石水泥结构的样式,成为我国住房构造的主要民俗传承。其建筑形式多样,光从屋顶形式看,就有平顶型、一面坡型和人字形等。上栋下宇型房屋最典型的是北京的四合院。,堂室結構,一种是“干栏”型,是一种在西南少数民族普遍流行的建筑形式干栏式建筑,使居室脱离地面,以竹柱或木柱(二十或二十四根)作成离地面一定高度(大约两米五左右)的底架,再在底架上建成住宅,楼下关养牛猪等牲畜,楼上住人,兼作烧饭取暖之所。,干欄傣族吊腳樓,2、移动式。我国游牧或狩猎部落的帐幕,称“穹闾”、“穹庐”、“毡帐”、“蒙古包”等。还有一种是移动居所与车船等运载工具结合的形式,另外还有以车船为屋者,如“大蓬车”、“居家船”等。,2、移动式。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