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痘病、鸭瘟.ppt_第1页
禽痘病、鸭瘟.ppt_第2页
禽痘病、鸭瘟.ppt_第3页
禽痘病、鸭瘟.ppt_第4页
禽痘病、鸭瘟.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禽病毒性疾病,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禽痘、鸭肝炎病毒、鸭瘟病的病原体、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治措施。技能目标:能实施常见鸡病的临床诊断方法及预防治疗措施。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形成自学的学习习惯,并具有不怕脏不怕累,勤于动手的专业态度,必须具有热爱兽医事业的思想才能做好本行业工作。,上页,下页,铃,结束,返回,首页,一、禽痘,禽痘是由禽痘病毒引起禽类的一种接触传染性疾病,通常分为皮肤型和黏膜型,前一种多为皮肤(尤在头部皮肤)的痘疹,继而结痂,脱落为特征,后一种是引起口腔和咽喉粘膜的纤维素坏死性炎症,常形成假膜,故又名禽白喉;有的病禽两型症状同时发生,被称为混合型。本病分布广泛,特别是在大型鸡场中,更易流行。可使病禽生长迟缓,减少产蛋,若并发其他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在卫生条件、营养状况不良时,也可引起大批死亡,尤其是对幼雏鸡,会造成严重损失。,1.病原体:禽痘病毒。,上页,下页,铃,结束,返回,首页,2.流行病学:在家禽中以鸡的易感性最强,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种(系)都可感染,其次是鸽和火鸡。蚊子及体表寄生虫可传染本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秋两季和蚊子活跃的季节最易流行。,3.症状和病理变化:依侵害部位不同,分为皮肤型、粘膜型、混合型。,上页,下页,铃,结束,返回,首页,皮肤型以头部皮肤为主,有时见于腿、脚、泄殖腔和翅膀内侧,形成一种特殊的痘疹为特征。,上页,下页,铃,结束,返回,首页,上页,下页,铃,结束,返回,首页,粘膜型病禽萎顿厌食、鼻炎、角膜炎、失明;口腔、咽喉等处粘膜发生痘疹、棕色结痂块、呼吸和吞咽困难,进而窒息死亡。,上页,下页,铃,结束,返回,首页,4.诊断:皮肤型和混合型的症状很有特征,不难诊断。对单纯的黏膜型易与传染性鼻炎混淆,应进行鉴别诊断;在必要时可作试验进行确诊。,平时做好卫生防疫工作,新引进的家禽,要经过隔离观察,证明无病方可合群,一旦发生本病,就应隔离病禽,将病重禽淘汰,死禽应深埋或焚烧。禽舍、运动场和一切用具要严格消毒。重视并做好灭蚊工作。预防接种:可采用鸡痘鹌鹑化弱毒疫苗,经皮肤刺种免疫。初次免疫可在10-20日龄,第二次在开产前进行。为了有效地预防鸡痘病发生,应根据各地情况在鸡痘病高发季节到来之前,实施免疫接种。,5.防制,上页,下页,铃,结束,返回,首页,混合型皮肤和粘膜均遭侵害。,二、鸭瘟,鸭瘟是鸭和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为体温升高,两腿麻痹、下痢、流泪和部分病鸭头颈肿大。食管黏膜有小出血点,并有灰黄色假膜覆盖或溃疡,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和假膜覆盖。肝有不规则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和坏死灶。本病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2.流行病学:鸭瘟对不同年龄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以番鸭、麻鸭易感性最强,北京鸭次之。在自然流行中,成年鸭和产蛋母鸭发病和死亡率较为严重,一月龄以下的鸭发病较少。鸭瘟的传染源主要是病鸭和处在潜伏期的感染鸭,以及病愈不久的带病毒鸭,主要经消化管、交配、眼结膜、呼吸道传染。,1.病原:鸭瘟病毒,又称鸭疱疹病毒I型,鸭肠炎病毒。,上页,下页,铃,结束,返回,首页,3.症状:病初体温升高(在43以上),呈稽留热。这时病鸭表现精神萎顿,头颈缩起,食欲减少或停食,渴欲增加,羽毛松乱无光泽,两翅下垂。两脚麻痹无力。走动困难,严重的见病鸭静卧地上不愿走动,在驱赶鸭时,则见两翅扑地而走,走不了数步又蹲伏在地上。当病鸭两脚在完全麻痹时,伏卧不起。病鸭不愿下水池,强迫赶下水,漂浮水面挣扎回岸。流泪和眼睑水肿是鸭瘟的一个特征症状,病初流出浆性分泌物,眼周围的羽毛沾湿,以后变黏性或浓性分泌物,往往将眼睑粘连不能张开。严重的除眼睑水肿或翻出于眼眶外,翻开眼睑见到眼结膜充血或小点出血,甚至形成小溃疡。自然病例和在人工感染时,都见有部分病鸭的头颈部肿胀,俗称为“大头瘟”。,上页,下页,铃,结束,返回,首页,上页,下页,铃,结束,返回,首页,上页,下页,铃,结束,返回,首页,此外,病鸭从鼻腔流出稀薄和黏稠的分泌物,呼吸困难,在呼吸时发出鼻塞音,叫声嘶哑,个别病鸭见有频频咳嗽。同时病鸭发生下痢,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稀粪,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污染并结块。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病重鸭黏膜外翻。用手翻开泄殖腔,可见黏膜有黄绿色的假膜,不易剥离。鸭生长发育不良。,在自然条件下鹅感染鸭瘟,其特征为体温升高至42.5-43,两眼流泪,鼻孔有浆性和黏性分泌物。病鹅的泄殖腔水肿,严重鹅两脚发软,卧地不愿走动。,上页,下页,铃,结束,返回,首页,4.病理变化:患鸭体表皮肤有许多散在出血斑,眼睑常粘连一起,下眼睑结膜出血或有少许干酪样物覆盖。部分头颈肿胀的病例,皮下组织有黄色胶样浸润。食管黏膜有纵行排列的灰黄色假膜覆盖或小出血斑点,假膜易剥离,在剥离后食管黏膜留有溃疡斑痕,这种病变具有特征性。有些病例腺胃与食管膨大部的交界处有一条灰黄色坏死带或出血带。肠黏膜充血、出血,以十二指肠和直肠最为严重。泄殖腔黏膜的病变与食管相同,也具有特征性,黏膜表面覆盖一层灰褐色或绿色的坏死结痂,黏着得很牢固,不易剥离,在黏膜上有出血点和水肿,这些具有诊断意义。产蛋母鸭发生腹膜炎,肝有灰黄或灰白色坏死点。病幼雏鸭的法氏囊呈深红色,并具坏死灶和白色凝固物。,上页,下页,铃,结束,返回,首页,上页,下页,铃,结束,返回,首页,上页,下页,铃,结束,返回,首页,上页,下页,铃,结束,返回,首页,上页,下页,铃,结束,返回,首页,5.诊断:特征性症状是体温升高,流泪,两腿麻痹和部分病鸭头颈肿胀。见食管泄殖腔黏膜和肝坏死灶及出血点,对比可作初步诊断。鸭瘟与鸭出败的某些症状相似,应注意鉴别。,用鸭瘟鸭胚化弱毒苗或鸡胚化弱毒苗。幼雏鸭20日龄首免,45月龄再次免疫。一旦发生鸭瘟,应立即采取隔离和消毒措施,对鸭群用疫苗进行紧急接种。应禁止病鸭外调和出售,停止放牧以防止扩散病毒。在受本病威胁的地区,所有鸭和鹅都应注射鸭瘟弱毒疫苗,母鸭的接种宜安排在停产期或开产前一个月。,6.防制,上页,下页,铃,结束,返回,首页,三、鸭病毒性肝炎,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幼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本病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病鸭在死前常常发生痉挛,头向背部后仰,呈“角弓反张”特征姿势;病变特点是肝肿大和出血。本病常给鸭场造成重大损失。,1.病原:鸭肝炎病毒,2.流行病学:本病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鸭。主要危害3周龄以内的幼雏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饲养管理不当均可促使本病发生。,3.症状:发病急、传播快。幼雏鸭在初发病时表现精神萎靡,缩颈,翅下垂,不爱活动,行动呆滞或跟不上群,常蹲下,眼半闭,厌食,发病半日到1日。,上页,下页,铃,结束,返回,首页,即发生全身性抽搐,病鸭多侧卧,头向后背,故称“背脖病”,两脚痉挛性地反复踢蹬,有时在地上旋转。在出现抽搐后,约十几分钟即死亡。喙端和爪尖淤血呈暗紫色,少数病鸭在死前排黄白色和绿色稀粪。在鸭一周龄内严重暴发本病,死亡率极高。,上页,下页,铃,结束,返回,首页,上页,下页,铃,结束,返回,首页,4.病理变化:具特征性病变在肝。见肝肿大,质脆,色暗或发黄,肝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胆囊肿胀呈长卵圆形,充满胆汁,胆汁呈褐色、淡茶色或灰褐色。,上页,下页,铃,结束,返回,首页,上页,下页,铃,结束,返回,首页,鉴别诊断:本病应注意与黄曲霉中毒、鸭疫巴氏杆菌病、雏鸭副伤寒相区别。,5.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病变特征可做出初步诊断。,上页,下页,铃,结束,返回,首页,严格防疫及消毒制度是预防本病的积极措施。坚持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饲养管理制度是防止本病传入扩散的重要举措。疫苗接种。可用鸡胚化鸭肝炎弱毒疫苗给临产蛋的种母鸭皮下注射进行免疫,共两次接种,间隔两周,每只每次注射1ml。未经免疫的种鸭群,其后代在1日龄时经皮下或腿肌注射0.51.0ml弱毒疫苗,能有效预防本病。发病或受到威胁的幼雏鸭群,皮下注射康复鸭血清或抗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0.51.0ml/只.次,可起到降低死亡率,制止流行和预防发病的作用。,6.防制,上页,下页,铃,结束,返回,首页,本病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420日龄的幼雏鹅,传播快且病死率高;病鹅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严重下痢;病变特征是小肠粘膜坏死脱落形成特征性栓子堵塞肠腔。,四、小鹅瘟,2.流行病学,1.病原:小鹅瘟病毒,易感动物:自然病例仅发生于鹅和莫斯科鸭的幼雏。雏鹅的易感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在1周龄内的幼雏鹅死亡率可高达100%,10日龄以上的鹅死亡率一般不超过60%,20日龄以上的鹅发病率低,在1月龄以上的鹅极少发病。,上页,下页,铃,结束,返回,首页,传染源及传播途径:最严重暴发是出现在病毒垂直传播的易感雏鹅群。本病流行的周期性不明显,每年均有发生,但死亡率较低,在20%-50%之间。,3.症状:临诊表现根据病程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亚急性等病型。3-5日龄发病的常为最急性,发现鹅极度衰弱、或倒地乱划,不久死亡。6-15日龄所发生的大多数病例常为急性,症状为全身萎顿,虽能随群采食,但将啄得的草随即甩去;在半日后行动落后,打瞌睡、拒食,但多饮水,拉出灰白色或淡黄绿色稀粪,并混有气泡;呼吸用力,鼻端流出浆性分泌物,喙端色泽变暗,在临死前出现两腿麻痹或抽搐。15日龄以上的幼雏鹅病程稍长,一部分转为亚急性,以萎顿消瘦和拉稀为主要症状,少数幸存鹅在一段时间内生长不良。,上页,下页,铃,结束,返回,首页,上页,下页,铃,结束,返回,首页,4.病理变化:本病特征变化是空肠和回肠的急性卡他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整片肠黏膜坏死脱落,与凝固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栓子或包囊在肠内容物表面的假膜,堵塞肠腔。在剖检时可见靠近卵黄蒂与回盲部的肠段,外观极度膨大,长2-5cm,状如香肠,肠道被一些淡灰或淡黄色的栓子塞满。这一变化在亚急性型变化更易看到。,上页,下页,铃,结束,返回,首页,上页,下页,铃,结束,返回,首页,上页,下页,铃,结束,返回,首页,5.诊断:本病具有特征的流行病学表现,遇有孵出不久的幼雏鹅群大量发病及死亡,结合临诊症状和特有的病变,即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可通过病毒分离鉴定或特异性抗体检查做出。,上页,下页,铃,结束,返回,首页,各种抗菌药物对本病无治疗作用。及时注射抗小鹅瘟高免血清能制止80%-90%已被感染的幼雏鹅发病。血清用量,对处于潜伏期的幼雏鹅每只为0.5ml,已出现初期症状的为2-3ml;在10日龄以上的鹅可相应增加,一律进行皮下注射。孵化室的一切用具设备,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清洗、消毒,对收购来的种蛋应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刚出壳的幼雏鹅要注意不与新进的种蛋和大鹅接触,以防感染。对于已污染的孵化室所孵出的幼雏鹅,可立即注射高免血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