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语》试题精选ppt课件_第1页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ppt课件_第2页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ppt课件_第3页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ppt课件_第4页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为政以德,.,(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2011年高考浙江卷)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注】为吾善;自我完善。用:使。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孔子:_韩非子:_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23.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以法治国,24.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5分)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23.材料反映孔子的思想倾向。(2分)24.你如何评价材料中反映的孔子的思想倾向。(3分),23.反对统治阶级横征暴敛,24.(1)孔子反对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主张减轻百姓负担,这是有积极意义的。(2)季氏是大夫,周公是诸侯,孔子认为诸侯富于大夫才符合“礼”。孔子生气,从根本上讲是为了维护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此处省略6个字)!”【注】彻:周代的田税制度,十分取一。舅:丈夫的父亲,公公。23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分)24根据上面的材料,概括孔子在国家财政分配方面的思想。(3分),23苛政猛于虎也。,24藏富于民。孔子反对通过加重百姓税收负担来使国家富裕。一味地加重百姓税收负担会给百姓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尤其是在收成不好的年岁,国君更要平衡好国家用度和税收的关系,这样才可以保证社会稳定、人口增加,从而使国家富强、百姓富足。(3分),式:同轼,这里作动词,扶着轼。,一:副词,实在,的确,.,(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23阅读上述材料,说说孔子对三个人“问政”回答侧重点各在什么?(2分)24请结合材料,简析孔子的为政观。(3分),23孔子回答齐景公问政,侧重于君臣有序。孔子回答季康子问政,侧重于正人先正己。孔子回答子张问政,侧重身居官位的人要勤政爱民。(2分),24为政以德是孔子为政观的核心思想,就是统治者要以仁德的规定要求自己,以礼的原则治理国家和百姓,通过道德教化的方式消除民间的诉讼纠纷,使社会有序,臣民归于正道。(3分),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克己复礼,.,(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23.请说明孔子、孟子分别主张怎样的君臣关系。(2分)24.二者的君臣观对于现代社会中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有何启发,请简要说明。(3分),23孔子讲求君臣相处时都要遵循周礼,都要受到约束。但是“使、事”说明君臣是有尊卑之分的。(1分)孟子更加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1分),24上下级都有各自责任和义务;下级不能唯上级是从,要遵循制度的原则;上级与下级只是工作上的关系,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内容1点1分,语言流畅,表达清晰1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材料一】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材料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三】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天下皆以孝弟忠顺之道为是也,而莫知察孝弟忠顺之道而审行之,是以天下乱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韩非子)23由材料一可知,孔子认为“孝”不只是,更应该_。(2分)24评析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所论及的两种不同的孝道观。(3分),23物质上的赡养精神上的敬重。(2分),24材料二中有子认为孝是仁的根本,孝悌的人不会作乱;材料三中韩非子认为孝与忠难以统一,甚至孝悌有违忠顺。(2分)有子和韩非子的观点都是出于维护统治秩序而言的,相比之下有子的观点更具积极意义。(1分),.,(三)阅读下列语段,回答2324题。(5分)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墨子曰:“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23上述材料中,孔子和墨子对“丧礼”有什么不同的看法?(2分)24你更认同谁的看法?简述理由。(3分),23孔子认为应该守三年之丧(1分),墨子认为“哀”是丧礼的根本(1分)。,24示例一:认同孔子的看法。孔子既看重守三年之丧的形式,也看重报答父母三年的怀抱养育之恩的内容。示例二:认同墨子的看法。墨子抓住了丧礼最本质的东西,注重内心感受;相对来说不太看重丧礼的形式,这也符合人之常情。(认同谁的看法都可以,能自圆其说即可,3分),.,知其不可而为之,.,(一)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2009年浙江省考试说明样卷】(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24.(1)(1分)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全都答对给1分。),(2)(3分)赞成孔子的观点。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人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赞成桀溺的观点。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有据,且理由至少两点,即可给满分。,.,(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甲】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节选自论语微子)【乙】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节选自陶渊明归园田居)23甲中,子路所说的“长幼之节”和“君臣之义”分别指什么?(2分)24同样身处乱世,子路认为“不仕无义”,陶渊明却将出仕视为“误落尘网中”。你如何理解并评价这两种人生观?(3分),23“长幼之节”指年长者和年幼者之间依尊卑次序合礼言行。“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出仕,辅佐君王治理天下。,24(3分)子路: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1分)陶渊明:不逢迎世俗,洁身自好。(1分)两人的选择,子路更有社会责任感,而陶渊明更听从内心呼唤。都是个人追求,无所谓对错。(1分)(理解2分,评价1分,评价言之有理,即可给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23子路这段话体现了儒家怎样的从政精神?(2分)24面对“道不行”的现状,子路认为“不仕无义”“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孔子则提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你是如何理解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思想的?结合孔子的人生经历,谈谈你的看法。(3分),23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入世。,24.子路批评“欲洁其身”的人消极避世,缺乏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心。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执着的积极入世的精神,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个无道的社会。而这一直是孔子周游列国的从政思想。孔子讲隐,将藏,是为了韬光保身,以便将来“达则济天下”,基调仍然是进取。他晚年选择了杏坛讲学,其实也是入世的一种方式,用教育弟子的方式为这个无道的社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23找出文中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一句内涵相同的句子。(2分)24荷蒉者对孔子的一番话用意是什么?你如何评价他的话?(3分),23深则厉,浅则揭。,24规劝孔子面对现实处境要懂得变通,灵活对待,以便保全自己。(1分)评价1:我认为荷蒉者的话是正确的。人生在世,固然需要坚持自我,执着理想,但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人只有学会变通,学会与世俗周旋,才能保全自己,不让自己受伤。一味执着不变,反而会赔上自己的一切。(2分)评价2:我认为荷蒉者的话是不正确的。人生在世,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就更应该坚持自我,执着理想,如果改变自己以迎合世俗,则丧失了为人的原则。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之所以流芳百世,正是因为在困境中立场坚定,坚持自我,永不妥协。(2分,.,仁者爱人,.,(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2012年高考浙江卷论语真题】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2分)(1)(2)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3分),23(1)贵人贱马(2)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24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2012年浙江考试说明样卷论语题】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23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1分)24简析孔子与墨子上述主张的差异。(4分),23.爱人,24.孔子的相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此(“尊尊”“亲亲”)基础上推己及人;而墨子的兼爱是讲求互利的普遍之爱。答出1点,给2分。,.,(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著名华人学者龙应台曾嘱咐儿子安德烈:“别总去沃尔玛,也给路边摊留点儿生意,他们更需要你。”23请解释材料中“忠”和“恕”的含义。(2分)忠:;恕:。24根据上面的材料,简评龙应台的话。(3分),23忠:尽心竭力为人;恕:仁爱宽厚、推己及人。(意思相近即可),24.(3分)龙应台曾嘱咐儿子多照顾路边摊生意,是儒家思想中“忠”“恕”的体现,即尽力为人,成全他人,给路边摊留点儿生意,帮助弱势的个体商贩,也是仁的表现。(谈及“忠”“恕”且言之成理即可),.,(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1)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