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研究的趋势ppt课件_第1页
课程研究的趋势ppt课件_第2页
课程研究的趋势ppt课件_第3页
课程研究的趋势ppt课件_第4页
课程研究的趋势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教学目标】1、了解课程研究与改革的基本走向。2、了解我国课程研究与改革所必须要坚持的方向。3、掌握教学研究的发展方向。【重点难点】掌握教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教学内容】一、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二、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三、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走向四、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一、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一)课程研究的内容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走向“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20世纪70年代以前,以课程开发研究为主,主要研究如何有效地、更好地开发学校课程资料;20世纪70年代以后,课程研究开始转向研究“如何理解课程”为主。把课程视为符号表征,目的是理解课程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从哲学、社会学背景对课程符号进行多元的解读。政治的理解、种族的理解、性别的理解、后现代的理解、现象学的理解、生态学的理解等等,从而形成课程理解范式。,.,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的关系:相辅相成首先,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是两种不同的课程事件。课程开发思考如何有效地开发、设计课程,它是一套操作程序。课程理解则是对课程进行多重意义解读,着眼点不在开发的程序,而在理解。其次,二者是内在统一的。课程开发总包含着对课程意义的某种理解,并建立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课程理解的最终目的是赋予课程与课程事件以新的意义,而真正体现这种课程意义,则需要通过课程开发过程。,.,(二)课程研究方法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走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相结合。20世纪70年代以前,课程研究的主导方法是量的研究,主要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数理统计手段,总结归纳出规律和一般程序。20世纪70年代以后,课程研究走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相结合。质的研究主要受艺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影响,它摆脱了量化研究的客观性假设,而确立研究者价值参与的合理性,尊重研究对象的个别性与独特性。,.,(三)从课程研究的参与主体看,教师和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课程决策和审议。(四)从课程内容的来源看,随社会的发展而拓宽。原来课程内容体系的设置受培根“知识分类”体系研究的影响,主要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里可以以学科形式体现出来的学科课程。而当今,环境教育课程、国际理解教育课程、STS课程、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等等这些都逐渐纳入课程体系中来,课程内容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二、世界课程改革发展趋势(一)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1、课程决策权利分配:走向均权化课程决策权力两种类型:集权制:前苏联、中国、日本、韩国、泰国等;分权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当今,在决策权力分配上,逐渐向中间靠拢。2、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些课程彼此联系,相互整合的,共同构成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二)课程内容的发展趋势1、重视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领域;信息技术逐渐把整个课程体系都带向信息化。2、逐渐重视个人知识的价值原来的课程体系,以社会知识为主。但是目前,社会知识量成几何数字增长的情况下,如何让每一个学习者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探究知识的方法、创新知识的意识与方法等,便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而这些就主要表现为一种学生个人知识的形态。它对学生的发展的价值是终身的。,.,(三)课程结构发展趋势1、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共同合一;2、课程种类的更新:语言类、社会研究类、自然科学、技术类(计算机、通讯、电子、机械等)、人文科学(伦理、宗教、道德等)、创造和表演艺术(音乐、舞蹈、艺术、绘画)、体育与健康、职业教育(农、工、商、家政、服务等)。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集权制国家加强必修课程分量;分权制国家加大选修课比例。4、课程综合化,.,(四)课程实施的发展趋势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越来越被相互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所超越。(五)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目标取向的评价正在被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所超越,越来越重视课程实践本身的价值。,.,三、中国课程改革的未来走向(一)我国课程理论发展回顾、早期研究:1978年后到80年代末(1)代表人物:吴杰、陈侠、丁之奇、王伟廉、田本娜、刁培萼、吴也显、江山野、钟启泉、吕达、田慧生、廖哲勋等已经在这个领域作了很多的研究工作。(2)代表专著:1989年,钟启泉出版第一本现代课程论,标志着我国独立的课程研究领域的诞生;1989年,陈侠出版课程论。(3)特征:研究刚起步,人员少;对80年代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主要集中在课程开发和教学论的视阈下进行。,.,、发展期:整个90年代(1)代表人物:钟启泉、靳玉乐、田慧生、白月桥、郝德永、施良方、张廷凯、黄甫全、杨爱程、李臣之、郭元祥、丛立新、吴永军、任长松、汪霞、谢利民、夏惠贤、高文、余文森、石欧、张华、崔允漷、马云鹏、石伟平、吴刚平、刘良华等等。(2)代表专著:江山野主编: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1991年;廖哲勋出版课程学1991年;钟启泉:国外课程改革透视1993年;,.,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施良方翻译1994年;靳玉乐:现代课程论1995年;施良方:课程理论1996年;靳玉乐:潜在课程论1996年;张华、石伟平、马庆发:课程流派研究1998年;钟启泉主编:课程设计基础1998年;李臣:活动课程研究1998年;汪霞主编: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1998年;高文主编: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1998年;吴永军:课程社会学1999年;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2000年;,.,(3)特征从事研究的人员增多;研究的问题更进一步深入;研究成果多是对国外一些成果的引进及对我国现实意义的思考;3、逐渐发展和繁荣期:新世纪以来特征:(1)从事研究的人员基本稳定并逐渐增多;(2)研究的问题和领域逐渐深入和拓宽,出现的成果更加多样和丰富;(3)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开始思考和解决我们自己的课程问题;(4)逐渐开始意识到要建构我们自己的课程理论。,.,(二)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走向1、提升课程改革的理论水平和品位2、在课程政策上,要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整合;3、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整合;4、在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处理必修课与选修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5、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6、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