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区域壳幔化学组成、化学演化及地质块体的构造地球化学分区.ppt_第1页
第三章 区域壳幔化学组成、化学演化及地质块体的构造地球化学分区.ppt_第2页
第三章 区域壳幔化学组成、化学演化及地质块体的构造地球化学分区.ppt_第3页
第三章 区域壳幔化学组成、化学演化及地质块体的构造地球化学分区.ppt_第4页
第三章 区域壳幔化学组成、化学演化及地质块体的构造地球化学分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区域壳幔化学组成、化学演化及地质块体的构造地球化学分区,地球化学进展课程2000年8月,一、区域壳、幔化学组成研究及其意义意义:区域壳、幔化学组成为区域壳幔系统的重要状态参数之一,对区域中发生的地球化学作用特征及构造分区具有重要约束作用。在区域中地壳是由地幔提供物质组成的,区域地壳的地球化学特征归根结底是继承区域地幔的,故区域地幔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区域中所发生的作用过程更具有约束力。(一)地壳化学组成研究难点为:地壳深部组成研究,现今最佳的研究途径是岩石物性(主要地震波速)约束、出露的下地壳麻粒岩和麻粒岩包体研究以及花岗岩类源区地球化学示踪等综合研究途径。,1、秦岭地区地壳结构-岩石-化学组成研究,A.研究方法与步骤:(1)以目前公认的华北陆块南缘、北秦岭、南秦岭和扬子陆块北缘四个构造块体为四个地壳组成计算单元;(2)主要以横跨秦岭的QB-1折射地震测深获得的Vp观察值为基础,构筑各单元的地壳地震波速结构(图1);(3)在各单元中采集各类基底岩石及花岗岩类样品,进行岩石(传导)地震波速的高温高压实验测定;(4)首先在各单元内,按岩层变质相麻粒岩相(含高角闪岩相)、角闪岩相及绿片岩相和未变质岩层,设定下、中、上地壳的可能的岩石组成;,波速度值(km/s)。NC华北克拉通;NQ北秦岭;SQ南秦岭。,图1横穿秦岭的伊川郧县断面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解释剖面(据张国伟等,1991)1.低速带;2.低电阻率(100m)带;3.电阻率等值线(m);4.P波速度值(km/s)。NC华北克拉通;NQ北秦岭;SQ南秦岭,(5)通过岩层地震波速实验测定的计算值与地震测深波速的观察值相互拟合、麻粒岩包体研究、花岗岩类源区地球化学示踪等检验、修改和建立各单元的地壳结构-岩石组成模型;(6)按照每个单元的地壳结构-岩石组成模型,以单元内各类岩石的元素和组分测定数据为基础,加权计算出上、中、下地壳的化学成分和元素丰度。现以华北陆块南缘为例,说明研究的具体情况:,B.华北陆块南缘地壳化学成分和元素丰度,出露于河南登封鲁山一带的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太华群(下地壳)、角闪岩相登封群(中地壳)及上覆绿片岩相到未变质的古元古代显生宙岩层(上地壳)已被证明为代表华北克拉通南缘现今出露于地表的一条地壳剖面(Gaoetal.1990,1992;刘庆生等,1993)。以下从多方面的新证据能够再次确认这一推断。,岩层地震波速(Vp)约束将太华群和登封群岩石的高压实验VP测定结果分别通过温度校正至下地壳和中地壳的P、T条件,得到它们的VP分别为6.56.8km/s和5.86.0km/s;花岗岩高温高压实验Vp结果在上和中地壳条件下平均分别为5.47和5.96km/s。相比之下,QB-1折射地震测深给出的VP值在华北克拉通南缘下地壳为6.16.9km/s(平均6.6km/s),中地壳为5.96.2km/s(平均5.92km/s),上地壳为5.66.07km/s(袁学诚,1991)。波速对比证明(图2),太华群和登封群应分别代表下地壳和中地壳,而花岗岩则应是中、上地壳的组成部分。,本构造单元内木龙沟产出的燕山早中期(150130Ma)中酸性斑岩中,已发现含有下地壳二辉麻粒岩包体,其岩石学特征与化学成分同出露于地表的太华群二辉麻粒岩相一致(王晓霞等,1986)。表明本块体下地壳确实由太华岩群组成。豫西燕山早中期中酸性斑岩(产于八宝山、后瑶峪、柳关等岩体),经Pb、Nd、Sr同位素示踪,证明岩浆是以太华群岩石部分熔融产物为主体、混入数量不等的少量幔源物质形成,甚至太华群岩石的平均Nd模式年龄(TDM=2.78Ga)及其换算至140Ma斑岩类形成时的Nd值(平均为24.23)均分别接近于柳,关二长花岗斑岩的Nd模式年龄(2.47Ga)和初始Nd(t)值(25.3),表明柳关斑岩岩浆基本是以太华岩群为源层(陈岳龙和张本仁,1994)。以上两点既能说明太华群应为华北克拉通南缘下地壳的组成,又能暗示斑岩具有深源浅成成因。总之,综合研究的结果可以肯定关于华北陆块南缘地壳各结构层的岩石组成的原来设定。采用类似的方法和步骤,分别建立见了其余三个构造块体的地壳结构岩石组成模型(见下表),据之得出了各块体上、中、下地壳的化学成分和元素丰度。,接上,鉴于北秦岭中-下地壳为印支期通过碰撞造山晚期扬子大陆北缘俯冲而垫置于北秦岭上地壳之下的南秦岭基底岩层(证明见后),现今其地壳的上部和中、下部不具有亲缘关系,对比意义不大,故仅对比其余三个构造单元地壳各结构层的化学成分(表2)。,C.各构造单元上、中、下地壳的化学组成,表3.7不同构造单元地壳上、中、下结构层化学成分特征,表中上地壳元素丰度是扣除碳酸盐后的计算值;FeO为换算为FeO的全铁含量;主量元素氧化物含量单位为wt;微量和稀土元素丰度单位为106(下同)。,对比揭示出以下规律:,华北克拉通南缘地壳表现出由下至上FeO、MgO和相容元素V、Cr、Ni、Co等含量的逐渐降低,而SiO2、K2O和不相容元素Rb、Li、Be、Ba、Th、REE等含量逐步增长,表明这里地壳分异属于正常类型,即中、上地壳主体是由下地壳派生演化形成。单颗粒锆石年龄研究表明,2.5Ga前形成的登封群英安流纹岩中含有来自太华群的老锆石(Kroneretal.,1988);中元古代熊耳群火山岩主体基本继承了太华群的Nd、Pb同位素系统的特征。这些均可支持上述推断。,接上,扬子克拉通北缘和南秦岭则表现出中地壳SiO2、K2O、Rb、Li、Ba、Th、REE等不相容元素的含量低于下地壳和上地壳,MgO、FeO、Cr、Ni等相容元素的含量高于或接近下地壳,但均高于上地壳的规律。这点很可能与这两个构造单元的中地壳主体为幔源新生地壳而非由下地壳物质派生有关,至于上地壳则应是由中和下地壳物质派生分异形成。后面讨论的这两个构造单元的地壳增生历史可以支持这一论断,D.区域地壳显示的侧向化学不均一性,对比东秦岭及邻区各构造单元地壳化学组成(以下两个表),可以揭示出以下地壳侧向化学不均一性:华北克拉通南缘上地壳和中-下地壳,相对于扬子克拉通北缘上和中-下地壳,一致显示高FeO、Sr含量和高Sc/Th比值的特征;仅就中-下地壳而言,华北尚显示高MgO、CaO、Mo含量和高Nb/La、Ba/La、Zr/Hf比值的特点,仅就上地壳而言,还具有高Ba含量的特点。,接上,扬子克拉通北缘上地壳和中-下地壳,相对于华北南缘上地壳和中-下地壳,一致显示高SiO2、Na2O、Zr、Hf、Li、Be、Cu、REE含量及高Rb/Sr、Ni/Co比值的特征,中下地壳尚有相对高K2O、Rb含量及高Ba/Sr比值的特点。南、北秦岭造山带相对于两侧克拉通区,上地壳和中-下地壳一致显示高Ti、Cr、Ni含量及高Nb/La、Ba/La比值的特征,但北秦岭地壳同其余三构造单元上地壳和中-下地壳相比均显示富Nb、Ta、Th、Sc、Y及高Th/La、Y/Tb比值和低Nb/Ta比值的明显特征。,接上,北秦岭地壳在绝大多数元素丰度及元素对比值方面明显与华北南缘地壳不同,但是却与南秦岭和扬子北缘上地壳和中下地壳共同显示相对富集Be、Li、Cu及高Rb/Sr、Ni/Co比值和低Sc/Th比值的特征。北秦岭现今中-下地壳化学成分的特征与南秦岭中地壳相同。总之,地壳化学不均一性表明:扬子和华北地壳应属于两个不同的地球化学省,南秦岭地壳在化学上完全属于扬子省,而北秦岭地壳化学组成主体上与扬子一致,但有自己的一定独特性,这与北秦岭块体的独特成因和演化历史有关。,(二)地幔化学组成研究,通过地幔岩石捕虏体地球化学研究,可以确定岩石圈地幔的矿物组成、化学成分、形成时代与物理化学状态等。然而,地幔岩石捕虏体的分布比较局限,如在秦岭-大别造山带中就很少发现,这限制了在该造山带中利用地幔岩石捕虏体直接对岩石圈地幔的研究。然而,玄武岩却是时间和空间上广泛分布的岩石。它们均是地幔岩石部分熔融形成岩浆上升至地壳的产物,携带有大量地幔源区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及物理化学状态的信息。,1.玄武岩源区微量元素示踪及其意义(1)原理与方法基于地幔岩石部分熔融模式,已经确定:玄武岩中元素的含量是随部分熔融程度而变化的,故一般不能代表源区地幔各该元素的含量,但是已经实验和计算证明:两种强或较强不相容元素的比值(如,Nb/La、Th/La、Ba/Nb、Pb/Ce等)及两种化学性质十分相似的不相容元素的比值(如,Nb/Ta、Zr/Hf、Y/Tb等)基本不受部分熔融程度影响,故玄武岩的这些元素比值与其地幔源区的各该比值一致,可作为示踪地幔源区的良好指示参数。(2)秦岭各构造单元地幔源区化学组成特征及意义,SNC:华北南缘新太古代太华群和登封群变玄武质岩石,SNC:华北南缘古元古代绛县群、宋家山群和中条群变玄武质岩石,其中带“*”数据引用古元古代安沟群变玄武质岩石的含量,带“*”数据引用该构造单元后太古宙变玄武质岩石的平均值;NQ:北秦岭元古宙秦岭群和宽坪群变玄武质岩石;SQ:南秦岭元古宙(主体)陡岭、碧口、武当、郧西和耀岭河群变玄武质岩石;NYC:扬子北缘元古宙后河、火地垭、西乡和神农架等群变玄武质岩石,NYC:扬子北缘太古宙崆岭群变玄武质岩石。括弧中数字为样品数。主要组分含量单位:wt%;微量元素含量单位:10-6。绛县、宋家山和中条群数据引自孙大中和胡维兴(1993)。,表7各构造单元前寒武纪变玄武质岩石的化学特征,华北南缘与扬子北缘元古宙地幔源区相比,前者相对富集FeO、MgO、Mo及高Zr/Hf比值,后者相对富集Li、Rb、Be、Ba、Sr、Nb、Cu、Sc及高Nb/Ta、Ba/Sr、Ba/La、Nb/La、Th/La和La/Ta比值,表明两克拉通区上地幔化学上存在系统差异。南秦岭和北秦岭地幔源区,在相对富Li、Rb、Be、Nb、Sc、Cu和相对贫FeO、MgO、Mo以及相对高Ba/Sr、Ba/La、Nb/La、Nb/Ta比值和相对低Zr/Hf比值方面,完全与扬子北缘一致,而与华北南缘明显不同。南、北秦岭与扬子北缘在地幔源区特征上稍稍不同之处表现为,两个造山带构造单元地幔更富于Rb、Nb、Ta和贫于Sr,以及显示更高的Rb/Sr、Ba/Sr和Nb/La比值。在几个构造单元中,北秦岭元古宙地幔源区还显示出某些独特之处,表现为它具有全区中最高的CaO和Sc含量及最高的Sc/Th、Ba/La、Th/La和Yb/Hf比值。,讨论:鉴于对比的玄武岩在造带中主体形成于元古宙,两陆缘还包括了新太古代与中新生代玄武岩,对比发现上述各构造单元地幔源区化学特征异同的规律至少可从元古宙一直保持到现在,而且此规律的基本特征在新太古代就开始存在。它应是区域构造分区的根本约束因素。上述结果也能说明华北与扬子应属于两个不同的地球化学省;南秦岭属于扬子省;北秦岭基本属于扬子省,但却显示出某些特殊性:CaO和Sc含量及Sc/Th、Yb/Hf、Ba/La、Nb/La和Th/La比值特高。,二、玄武岩地幔源区性质与演化的同位素示踪及其意义(一)原理与方法143Nd/144Nd、87Sr/86Sr、206Pb/204Pb的分子和分母同位素属于化学性质完全相同的同种元素,岩石发生部分熔融时熔体中的这些同位素比值完全能代表源区岩石中的各该同位素比值。必须是岩石形成时的以上同位素的初始比值才能代表岩石源区的各该比值。因为存在147Sm-143Nd,87Rb-87Sr,238U-206Pb,235U-207Pb和232Th-208Pb等的放射性衰变,岩石形成后必然会有放射性同位素衰变形成的子同位素的积累。,Nd(t)和Sr(t)为反映玄武岩形成时源区地幔同位素比值相对当时原始地幔同位素比值偏离程度的参数,t为岩石形成年龄,它们的计算式为:Nd(t)=(143Nd/144Nd)s/(143Nd/144Nd)CHUR1104;Sr(t)=(87Sr/86Sr)s/(87Sr/86Sr)CHUR1104.其中:s代表样品;CHUR代表原始地幔。现代(143Nd/144Nd)CHUR=0.512638;现代(147Sm/144Nd)CHUR=0.1967;现代(87Sr/86Sr)CHUR=0.7045;现代的(87Rb/86Sr)CHUR=0.0827。由于在固/液分配系数方面,DSmDNd,DRbDsr,DU,ThDPb,亏损地幔Sm/Nd比值较原始地幔增高,因此以亏损地幔为源区的玄武岩的Nd(t)为大于1的正值,正值愈大源区地幔愈亏损;反之该参数为小于的负值时,则表明源区是富集型地幔。对于Sr(t)的情况则相反,愈大的正值地幔源区愈富集。,(二)秦岭各构造单元早期上地幔的性质与演化趋势,结果显示:*华北南缘玄武岩地幔源区Nd(t)值由太古宙至古元古代一直稳定于+2.9+2.2,与华北陆块主体相同.*扬子北缘玄武岩地幔源区Nd(t)值由新太古代至中元古代沿亏损地幔演化线演化,自中元古代晚期开始向富集化演变,但Nd(t)值仍保持于+5.7左右.*南秦岭地幔源区Nd(t)值的演化趋势基本与扬子陆块一致,表明它应属于扬子省.*北秦岭地幔源区Nd(t)值于整个元古宙期间一直稳定于+7.3+6.3,表明其地幔源区亏损程度明显高于华北,并接近扬子,但演化趋势与扬子和南秦岭不同.这也说明北秦岭基本属于扬子省,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三、壳源岩石的钕模式年龄与地壳增生1.原理与方法(1)岩石的钕模式年龄是以CHUR为原始系统,进行岩石样品的同位素年龄的计算值。钕同位素年龄按下式计算:(143Nd/144Nd)0s=(143Nd/144Nd)ts+(147Sm/144Nd)s(et-1);其中:t-岩石的年龄;(143Nd/144Nd)0s-样品测定的现代值;(143Nd/144Nd)ts-岩石形成时的初始值,-147Sm的衰变常数(=6.5410-12年-1)。由于岩石单个样品的(143Nd/144Nd)ts不易合理地推定,而以CHUR(原始地幔)演化至岩石形成时的(143Nd/144Nd)tCHUR代替(143Nd/144Nd)ts进行计算,得出的年龄称为模式年龄(TCHUR)。(2)考虑到多数玄武岩浆来自亏损地幔,认为以亏损地幔在岩石形成时的(143Nd/144Nd)tDM代替(143Nd/144Nd)ts进行岩石年龄计算更为合理,计算式为:TDM=1/InI+(143Nd/144Nd)s(143Nd/144Nd)DM/(147Sm/144Nd)s(147Sm/144Nd)DM其中:(143Nd/144Nd)DM的现代值=0.51315;(147Sm/144Nd)DM的现代值=0.2137.,(3)沉积岩、花岗岩等壳源岩石一般继承着其源区岩层的平均钕同位素组成,它们的钕模式年龄(TDM)反映着其源区物质或地壳平均年龄,亦即源区物质或地壳自地幔分离距现在的时间。所以对各时代壳源岩石钕模式年龄的大量统计,可以提供一种揭示大陆地壳增生的途径。,2.秦岭各构造单元的地壳增生历史,NC,NQ,SQ,YC,直方图显示:*华北陆块地壳主体形成于太古宙和古元古代(3.61.8Ga),以新太古代为最主要成壳期,其次为古元古代。*扬子陆块地壳主体形成于0.8Ga以前的元古宙,但存在少量太古宙陆壳基底或陆核。*南秦岭陆壳主体形成于0.8Ga以前的元古宙,也存在少量太古宙陆壳基底或陆核,并在2.2和1.1Ga左右为两次强烈地壳增生期。*北秦岭陆壳主体也形成于0.8Ga以前的元古宙,并显示在2.2和1.1Ga左右的两次强烈地壳增生。但多种证据表明北秦岭不存在太古宙陆壳基底。因此,在成壳主期上南、北秦岭与扬子是一致的,在具有太古宙陆壳基底上南秦岭与扬子一致,而北秦岭与之不同。这也表明北秦岭原属于扬子省,只是缺少太古宙陆壳基底。,四、秦岭造山带各构造单元Pb同位素填图,1.技术方法:秦岭及相邻克拉通区前寒武纪基底岩石、不同时代花岗岩和中、新生代玄武岩的样品的铅同位素组成(表10),奠定了铅同位素填图的基础。花岗岩测定的是长石铅,基本可代表岩石形成时的同位素组成,其中中生代花岗岩长石Pb同位素组成可以近似地代表现代上地壳的Pb同位素组成;各类前寒武纪岩石全岩的现在Pb同位素组成,应代表现代中、下地壳的Pb同位素组成;而中、新生代玄武岩全岩的数据则应反映近代上地幔的Pb同位素组成。,2.秦岭Pb同位素填图数据,3。Pb同位素在四个构造单元内显示出如下分布规律,华北陆块南缘低206Pb/204Pb或低值壳幔区:新太古代至古、中元古代基底岩石,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类长石和和第三纪玄武岩具有彼此接近、且同华北陆块总体壳、幔相一致的相对贫放射成因铅的Pb同位素组成。扬子陆块北缘相对高206Pb/204Pb或值壳幔区:元古宙基底岩石、中生代花岗岩长石和中、新生玄武岩的206Pb/204Pb或值明显高于华北,但是扬子北缘西段(西乡-碑坝地区)元古宙基底岩石的Pb同位素比值明显高于东段。这点可有力地支持大尺度铅同位素填图所得出的扬子与华北应属于两个不同的构造-铅同位素省的结论(朱炳泉,1993;张理刚等,1993)。,接上,南秦岭相对高206Pb/204Pb或值区:元古宙基底岩石和中生代花岗岩长石显示相近的相对高206Pb/204Pb或值的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并且其东段和西段在铅同位素比值上是可与扬子北缘东段和西段分别对比的。因此,南秦岭应属于扬子构造-Pb同位素省,并且同扬子北缘一样,东、西段岩石的Pb同位素组成具有一定的差异,表明扬子陆块发展历史的复杂性。北秦岭高206Pb/204Pb或值区全部元古宙到早古生代岩石(包括秦岭群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大理岩,宽坪群、丹凤群和二郎坪群火山岩,桐柏大河麻粒岩,以及新元古代松树沟蛇绿岩中的各种岩石)的铅及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花岗岩长石铅一致显示十分富集放射成因铅的特征。它们在Pb同位素比值上,接近于南,接上,秦岭和扬子北缘西段,而明显高于南秦岭东段,更高于华北陆块南缘。根据长石铅能基本代表岩石形成时的同位素组成,表明新元古代花岗岩的源岩就是显著富于放射成因铅的。据此可以推断北秦岭岩石圈富集放射成因铅的特征至少应于元古宙早期就存在,这也显示北秦岭的特殊成因(张本仁等,1996)。北秦岭壳幔Pb同位素组成特征是完全可同扬子陆块边缘部分的B2-3亚省的Pb同位素组成特征相比的(见下表),应属于扬子省。研究已经证明,北秦岭原是在扬子板块洋域洋岛基础上发育形成的微陆块,主要由洋岛或地幔柱型源区岩浆成壳,所以北秦岭显示缺乏太古宙陆壳基底,特别富放射成因Pb,以及特别富Ca、Sc及具有最高的Sc/Th、Ba/La、Th/La和Yb/Hf比值。,表3北秦岭、南秦岭西段与扬子各Pb同位素亚省Pb同位素组成参数对比,扬子各亚省参数根据张理刚等(1995)数据计算,北秦岭和南秦岭西段参数根据我们的数据计算,五、秦岭区域构造-地球化学分区(一)区域一级地球化学界面在上述区域壳、幔化学分区和演化及地壳增生趋势差异基础上,又通过区域Pb同位素填图,揭示出扬子北缘、南秦岭和北秦岭壳、幔均具有高放射成因铅的Pb同位素组成,而华北壳、幔则显示低放射成因铅的Pb同位素组成。这同样说明,秦岭的一级地球化学界面是位于北秦岭和华北陆块之间的地质界面处(见下图)。从而证明北秦岭于新元古代前应属于扬子板块组成部分,而在秦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商丹古洋盆打开后,才转变为华北板块的大陆边缘构造单元。然而,要使这一论断成立,尚需能证明商丹古洋属于扬子板块岩石圈内部裂解扩张形成类型,并能阐明和解释北秦岭壳幔显示上述特殊性的原因。,图29秦岭地区各类岩石207Pb/204Pb206Pb/204Pb图解SNC华北南缘;NQ北秦岭;SQ南秦岭;NYC扬子北缘。,Fig.6eNd(t)-206Pb/204PbplotforthePrecambrianmetabasaltsfromthefourtectonicunit,(二)商丹古洋盆属于扬子板块岩石圈内部裂解类型的证据,晚古生代勉略洋盆形成于扬子陆块与南秦岭之间,应属于确定的扬子板块内部裂解形成的类型,可以作为该类型的标准。商丹古缝合带中新元古代松树沟蛇绿岩片的近似N-MORB型玄武岩与勉略蛇绿岩带的N-MORB型玄武岩具有完全可对比的Nd和Pb同位素组成及特征元素对比值(见下表)。两地的N-MORB型岩石均显示出比华北玄武岩高得多的Pb同位素比值、Cu含量、Yb/Hf和Nb/Ta比值及偏低的Zr/Hf比值。这也证明它们与华北地幔无关,而应是属于扬子地幔类型.,样品数Nd(t)Ba/SrRb/SrBa/LaNb/LaTh/LaNb/Ta1.松树沟3+6.80.4760.02623.41.1440.24513.832.勉-略7+6.10.4700.05326.70.6300.03913.51Yb/HfY/TbNi/CoZr/Zr*Ti/ZrTi/VCuV1.松树沟1.56343.391.1461.294103.619.84643692.勉-略1.63543.131.4031.22597.020.2968342,表4松树沟和勉-略蛇绿岩中N-MORB型变拉斑玄武岩的化学和同位素组成特征,松树沟N-MORB型岩石的微量元素数据引自周鼎武等(1995)14.两地岩石的微量元素数据均为ICP-MS法的测定值.Zr/Zr*=Zr/(Sm+Nd)/2,其中Zr、Sm、Nd浓度为C1球粒陨石标准化值.,(四)区域构造地球化学分区研究的意义,通过北秦岭原来属于扬子板块,以及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商丹古洋盆和晚古生代勉略古洋盆均为扬子板内裂解打开类型的证明,可以揭示出秦岭造山带发展具有扬子裂解和华北增生的明显的动力学特征,亦即扬子北缘先后依次裂解出北秦岭和南秦岭微块体,然后再一一拼接增生到华北板块南缘。这启示我们今后应注意探索秦岭造山带发展演化的地幔动力学背景及其在全球地幔动力学研究中的意义。,(一)应用细粒碎屑沉积岩物源区地球化学判别方法约束古洋盆封闭的时限思路:在有较开阔洋盆阻隔条件下,一侧大陆的陆源碎屑物质难以漂洋过海到达另一侧陆缘,所以这时一侧陆缘海盆沉积的碎屑物质只能来自它所属的大陆。然而,当洋盆趋近闭合或封闭时,则一个大陆陆缘海盆沉积则可获得两侧大陆的碎屑物质的供应,显示出二元混合的化学特征。因此,通过一侧陆缘碎屑岩物源区的判别,根据碎屑物质来源随时间由本大陆的单源变为两侧大陆物质的混源时,则该时期就应为两大陆趋近或洋盆基本封闭的时限。这样就可将地质问题转化为地球化学性质的问题,以利于发挥地球化学学科的专长和优势。,六、洋盆闭合及陆块对接的地球化学论证,应用条件:必须首先确定两大陆上地壳或剥蚀区(可以用碎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