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论》优秀PPT课件_第1页
《国论》优秀PPT课件_第2页
《国论》优秀PPT课件_第3页
《国论》优秀PPT课件_第4页
《国论》优秀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战国七雄,(秦-楚-燕-韩-赵-魏-齐),秦强楚大齐富合纵-苏秦连横-张仪(请一名同学根据历史、文学知识讲述秦国灭六国的故事),.,3,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号为“老苏”,与儿子苏轼、苏辙号为“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4,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解题,.,5,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时代背景,.,6,通读课文,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含意,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其实百倍、思厥先祖父、后秦击赵者再、始速祸焉、可谓智力、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两次。今表示又一次。),(速:招致。今指速度快。),(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8,2、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日割月削、以地事秦、义不赂秦、不能独完、李牧连却之,“暴”同“曝”,读p,意“冒着”。,“厌”同“餍”,读yn,满足。,“无”通“毋”,不要。,(),名词“事”用作动词,侍奉。,“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日”“月”,名词作状语,每天,每月。,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却,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9,4、解释下列多义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以荆卿为计邯郸为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破灭薪不尽,火不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并力西向而秦兵又至矣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良将犹在,丧失,丢失,动词,灭亡,动词,作为,动词,成为,动词,被,介词,治理,动词,灭亡,动词,熄灭,动词,如果,连词,朝着,动词,名词,军队,动词,好象,副词,还,.,10,或曰或未易量以地事秦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速祸焉终继五国迁灭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故曰“弊在赂秦也”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强弱胜负已判矣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有人,有的人,无定代词,也许,或许,连词,事奉,动词,事情,名词,起初,副词,才,副词,终于,副词,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所以,因此,连词,旧,形容词,胜利,名词,战胜,动词,.,11,较秦之所得此言得之诚不得已暴秦之欲无厌则秦之所大欲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得到,获得,动词,适宜,得当,形容词,能,能够,动词,想要,追求,动词,欲望,名词,暴露,显露,动词,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12,(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4)洎牧以谗诛(5)举以予人(6)至丹以荆卿为计(7)赵尝五战于秦,被动句,被动句,省略句,省略宾语,省略句,省略动宾短语,介词结构后置,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判断句,.,13,一、文章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作者从那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六国破灭弊在赂秦,(1)赂秦而力亏,(2)不赂者以赂者丧,总,分,.,14,论?,二、第二段论证的内容是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两者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固不在战矣,反衬赂秦的弊端,.,15,祖先创业的艰难子孙割地之轻易“一夕安寝”与“秦兵又至”的鲜明对比,继续揭示赂秦政策的失败,三请概括这段文字列举了哪些历史事实?,第二段中列举了哪些历史事实?,.,1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至于颠覆,地有限,欲无厌,四接着作者讲道理进行论证,请概括其主要内容。,第二段中作者接着讲道理进行论证,请概括其主要内容,接着作者讲道理进行论证,请概括其主要内容。,.,17,三、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采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的?,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采用了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有理有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18,四、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齐国和燕赵两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齐:与嬴而不助五国燕:荆轲刺秦王赵:诛杀良将,.,19,七、作者评论六国的灭亡,意在?阐述什么政治主张?,请在此键入您自己的内容,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阐述什么政治主张?,为国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阐述什么政治主张?,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阐述什么政治主张?,.,20,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五、作者为什么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作对比?,.,21,弊在赂秦,赂秦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总分),(第一段),(总分),(第二段),(总分),(第三段),(过渡),(分总),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第四段)(引古),(递进),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第五段)(讽今),(并列),.,22,阅读苏辙的六国论节选,回答问题:,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23,1.父子两文的共同点是:2.父子两文的不同点是:(1)苏洵文的中心论点是:(2)苏辙文的中心论点是:苏洵:重史实苏辙:重假设.,都认为六国没有团结一致抗秦,弊在赂秦,背盟败约,自相屠灭,.,24,3.有人说,苏氏父子都认识不到秦统一六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他们不过是借题发挥;而从论古讽今的贴切来说,还是苏洵的文章有意义,所以苏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