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物流条码技术_第1页
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物流条码技术_第2页
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物流条码技术_第3页
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物流条码技术_第4页
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物流条码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流信息和技术应用,第二章物流自动识别技术,在仓库中应用条形码技术,案例介绍,第二章物流自动识别技术,第二章物流自动识别技术,条形码是美国乔伍德兰和伯尼西尔博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进行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应用和开发。想一想:为什么条形码在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使用?第二章物流自动识别技术,1条形码概念:表示特定信息的一系列规则,由空白和相应字符组成的标签,图形信息代码。,条表示光线反射率较低的部分。空”表示光线反射率高的部分。此条和空数据表示特定信息,可以读取到特定设备中,并转换为与计算机兼容的二进制和十进制信息。条形码通知静态区域(前面)、起始字符、数据字符(中间分隔符,主要用于EAN代码)、验证字符、结束字符、静态区域(后面)、(1)静态区域:条形码符号两侧的符号和无信息的白色区域、条形码读取器准备扫描(2)起始者:条形码起始位置的多个条形和空状态。标记条形码开始并确定条形码类型的重要参数。(3)数据字符:开头字母后的字符,表示允许双向扫描的条形码值。第二章物流自动识别技术,第二章物流自动识别技术,(4)中间分隔符:位于条形码符号的中间部分,主要用于左右编码不同的条形码编码。(5)字符确认:检查条形码读取装置的读取精度。(6)终结器:条形码结束位置的多个条和空的,标记条形码结束位置并确定条形码类型的重要参数。第二章物流自动识别技术、条形码的优点和适用范围、条形码主要用于自动识别,是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实用数据输入技术,包括编码技术、光检测技术、条形码打印技术和计算机识别应用技术。优点:(1)条形码快速准确地收集数据;(2)条形码简单,实用;(3)使用条形码加强企业管理;第二章物流自动识别技术;信息收集的大可靠性高灵活性自由度;条形码特征;条形码分类;分类标准:按维分类;按代码分类。(2)按代码分类:UPC代码、EAN-13代码、EAN-8代码、ITF-14、ITF-16、128代码、39代码、93代码、库尔德斯坦代码、49代码等,条形码编码方法有两种。模块组合法、宽度调整法、EAN条形码、UPC条形码、39代码、kudba代码、25代码、ITF代码、第二章物流自动识别技术、条形码技术自动识别技术在统称计算机中自动读取信息数据和自动输入方法的术语中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条形码技术是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条形码识别技术是迄今为止最经济实用的自动识别技术。第二章物流自动识别技术,一般商品条形码,储存和运输单位条形码,贸易128条形码,第二章物流自动识别技术,1。一般商品条形码商品条形码有两大类别:EAN代码和UPC代码,两者在标识中兼容。(1)EAN-13代码EAN-13代码是固定长度、无意义的连续条形码,没有自检功能,字符集为0到9。13个字符:最左边的两个字符表示国家和地区代码,称为前缀。前缀代码之后是供应商标识代码,接着是商品项目代码,然后是商品项目的一个代码(唯一性)和一个商品项目。奇偶校验代码用于检查条形码代码中的错误,由一个数字组成。符合原则:唯一性、永久性和无意义;第二章物流自动识别技术;2)缩短的商品条形码(也称为EAN-8代码)由8位数字组成;如果EAN-13商品条形码的打印区域超过打印标签最大边面积的四分之一或总可打印区域的八分之一:打印标签最大边面积小于40平方厘米或总可打印区域为80如果产品本身是直径小于3厘米的圆柱,则可以申请EAN-8代码和EAN-13代码的异同。也就是说,编码方法相同,字符集相同,开头字符、中间分隔符和终结器相同,但前缀和验证数字计算略有不同。第二章物流自动识别技术是专门表示存储和运输单位编码的一种条形码,通常由处理、存储、订购和运输过程中以消费者为单位的商品包装单位组成。存储和运输单位条形码中的定量存储和运输单位(由定量消费单位组成的存储和运输单位) (例如牙膏瓶、瓶、药品、服装、烟草等)和变量存储和运输单位(由可变消费者单位组成的存储和运输单位) (例如,千、农产品、新鲜肉等)。2 .存储和运输单元条形码,第二章物流自动识别技术,1)定量存储和运输单元编码:定量存储和运输单元通常使用13位或14位数字编码。(1)如果定量储存和运输装置同时是定量消费单位,那么冰箱等家电、定量消费装置的符号就像普通商品符号一样。(2)配置具有不同种类定量消费单位的定量存储和运输设备时,可以指定13位数字代码,以区别于每个逐段存储和运输设备中包含的消费单位代码,也可以使用14位数字进行编码。(3)具有相同种类定量消费单位的定量存储和运输单位代码、定量存储和运输单位由14位数字代码标识。第二章物流自动识别技术,2)变量存储和运输单元编码:变量存储和运输单元由14位数字的主代码和6位数字的附加代码标识。附加代码(Q1-Q5)表示变量存储和运输单位中包含的以确定的基本单位(如千克、米等)导入的商品数量。变量存储和运输设备的主要代码标识为ITF-14条形码,附加代码标识为ITF-6(6位交叉25条形码)。第二章物流自动识别技术,3)存储和运输条形码标志:用于存储和物流管理的条形码是交叉255条形码。交叉25条形码由左侧空白空间、起始字符、数据符号、终结符和右侧空白空间组成。每个条形码数据字符由5个单元格组成。其中宽度单元表示二进制“1”,窄单元表示二进制“0”。交叉25码:第二章物流自动识别技术,优点:(1)自动输入信息,降低信息传递和输入成本;(2)确保物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3)从生产、分销、零售等各个方面掌握商品动态1。贸易单位128代码:可变长度连续字母数字条形码。您可以根据需要将重量、日期、地址等放在条形码符号上。第二章物流自动识别技术,二维条形码二维条形码是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二维空间中存储信息的条形码。1 .二维条形码特性(PDF417示例):密度高、数据容量大(500汉字)精度高(1,000分之一)的编码范围(照片、指纹、声音、签名等)纠错功能(50%污染)安全良好(1,000分之一)矩阵二维条形码是基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组合编码原理等的新型图形符号自动读取句柄系统。代表性的矩阵二维条形码为代码圆、MaxiCode、QR代码、数据矩阵等。,2 .二维条形码分类,可堆叠二维条形码:pdf417,code9,code16k代码,可堆叠二维条形码和矩阵二维条形码,第二章物流自动识别技术,典型二维代码条形码,第二章物流自动识别技术,物流3。应用PDF417:收货方将文档内容汇总为一个PDF417条形码标签,然后打印在发货文档上。在所有阶段使用二维条形码读取器扫描条形码,信息立即输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快速准确,大大提高了整个物流过程的效率。教科书P33,第2章物流自动识别技术,4。参考复合条形码,将一维代码和二维代码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二章物流自动识别技术,条形码读取原理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光学系统照射到条形码符号上。反射光成像在光点转换器上,产生电信号。信号通过电路放大时,被条形码符号照射,产生与反射光成正比的模拟电压。通过过滤、整形、解码器形成与模拟信号相对应的方波信号,被解释为计算机可以直接接受的数字信号。第二章物流自动识别技术,常用条形码扫描仪的工作方式和性能分析,第二章物流自动识别技术,常用条形码扫描仪的工作方式和性能分析,类别项目,第二章物流自动识别技术,常用条形码扫描仪的工作方式和性能分析(续),类别项目,第二章物流自动识别技术,光笔和插槽型条形码扫描仪一维激光条形码扫描仪可以读取一维条形码和行二维代码。基于图像的条形码读取器可以识别常用的一维条形码和行,以及矩阵二维条形码。光笔,第二章物流自动识别技术,CCD扫描仪,第二章物流自动识别技术,第二章物流自动识别技术,第二章物流自动识别技术,条形码读取设备选择扫描设备的几个主要技术参数:第一读取速度、误码率、识别率分辨率工作距离和工作景深扫描频率反射预防功能和防止污染、防皱能力条形码技术跟踪产品的整个过程,从生产到销售(1):贴有条形码的商品从制造企业开始,物流中心接受者拿着条形码读取器,依次扫描运输的商品。 商品信息自动输入计算机系统,系统指定存储商品的地点。商品被放置在接收的传送带上,传送带开始的桌面条形码读取器扫描商品条形码,将信息反馈给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将存放货物的货位信息发送给路路机,路路机将货物装入指定的货位,然后接收;超市订单到达物流中心后,计算机系统将订单数据转换为提货信息,并将提货说明发送到道路机器。应用物流条形码技术,第二章物流自动识别技术,条形码技术跟踪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如(2):道路机器根据提货信息选择相应货位的商品,将其放入传送带,然后将货物送回自动分类系统的传送带;自动分类系统入口的桌面条形码阅读器扫描商品的条形码,向计算机系统反馈,计算机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