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疾病影像学诊断ppt课件_第1页
眼眶疾病影像学诊断ppt课件_第2页
眼眶疾病影像学诊断ppt课件_第3页
眼眶疾病影像学诊断ppt课件_第4页
眼眶疾病影像学诊断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面部疾病(眼、耳、鼻、喉、面颈部)的影像诊断。2,眼睛和眼眶,适应症:1眼睛和眼眶外伤:2眼眶炎性疾病,3眼睛疾病,4眼眶肿瘤,5眼眶血管畸形,6由于涉及眼眶的7眼眶和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眼球突出,检查方法,x线平片检查,CTMRI,眼睛和眼眶。4、检查方法,1、x线平片眼眶正字法:考德威尔患者俯卧,头部矢状面垂直于床,中心线倾斜于脚侧眶外侧位置:头部矢状面平行于床面,中心线垂直于眼眶。观察金属异物或眼眶骨损伤。视神经孔位置:患者俯卧,头部略微伸展,头部矢状面与床面形成53,显示视神经孔、眼睛和眼眶。血管造影术:眼动脉造影术:通过股动脉穿刺对受影响的颈内动脉或眼动脉进行超选择性导管造影术,用于诊断眼眶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等。眼眶静脉造影:采用内眦静脉、额静脉穿刺或面静脉穿刺插管进行血管造影,观察眶内静脉曲张或海绵窦瘘。泪道造影术:滴注法和灌注法很少用于了解泪囊的大小和是否有泪道阻塞。眼睛和眼眶,检查方法,6、3、CT1横断面扫描:扫描线平行于线AB(人体基线),与视神经保持相同方向。2冠状扫描:扫描线垂直于AB线,有助于显示病变的上下范围。3层厚度/层间距=2 5毫米,必要时也可使用1毫米或重叠扫描。观测范围包括上下眼眶壁。4.增强扫描用于定性诊断5。软组织窗和骨窗分别用于观察软组织和骨结构。考试方法。7,4。MRI1线圈:头线圈或眼球线圈2扫描层厚度和平面:横向/冠状/斜向位置(与视神经长轴一致),2-5mm3成像参数:T1WI和T2WI,脂肪抑制技术4。增强扫描:5项注意事项:眼睛内金属异物禁忌,闭眼,减少移动,去除金属物体,眼睛和眼眶,检查方法,1。眼窝壁2,眼球3,后组织4,泪器,正常影像解剖学,眼睛和眼眶,肌锥内间隙,肌锥外间隙,肌锥外骨膜间隙,1。眼眶:圆锥形顶壁:前颅凹底,前额水平板,后蝶骨小翼,外上方泪腺窝。内壁:前面为上颌骨和泪骨的额突,后面为筛骨纸板和蝶骨体。外壁:额部由额骨的颧突和颧骨的额突组成,后部为蝶骨大翼的下壁:上颌窦顶壁,由颧骨、上颌骨和腭骨眶板组成。眶后壁:主要由蝶骨、眶上裂和眶下裂组成。正常影像解剖学,2。眼球前后径24毫米,垂直径23毫米,水平径23.5毫米。外膜:前1/6为角膜,后5/6为巩膜。中间层:葡萄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内层:视网膜。眼内容物:房水、晶体和玻璃体。3、球后组织肌锥:上、下、内、外直肌、上下斜肌、上睑提肌球后脂肪:视神经:球内段、球后段、小管内段、颅内段眼动脉和眼上静脉:4、泪腺:位于眶上壁泪腺窝;泪道:由泪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组成。眼睛和眼眶,正常成像解剖,12、眶上裂、无名线/眶斜线、圆孔、1、X线眶壁:后前方位置,眼眶略呈椭圆形正方形,左右对称,眼眶投影致密,厚而白,边缘清晰。两侧透光率相同且密度低于鼻窦的眼球:X线平片显示两个眶内眼球的密度相同,无法区分眼球的形状和结构。球后组织:x光平片不能分辨眼睛和眼眶,正常成像性能,眼科静脉造影术:眼睛静态弯曲,扩张,泪腺摄影。20,3,CT表现1眼眶:高密度,结构清晰,骨2眼环:均匀厚度(2 4毫米),中等密度,CT不能区分三层结构玻璃体:均匀水样低密度透镜:透镜状高密度3眼外肌:均匀线状或结节状密度4视神经:带状密度,3 6毫米,5球脂肪均匀厚度:均匀低密度6泪腺:均匀等密度,泪点和泪小管不容易显示,眼睛和眼眶,正常成像性能。21,正常眼球,视神经,眼外肌,22,正常眼球,视神经,眼外肌,23,正常眼球,眼外肌,24,正常眼球,视神经,眼外肌,25,正常眼球,视神经,眼外肌,26,4,MR1眼眶:皮质骨T1,T2图像均显示低信号2眼球和球内结构:球壁、晶状体视网膜和脉络膜紧密相连,难以区分。巩膜T1和T2WI为低信号。可区分三种视神经:T1和T2WI为软组织信号,3-4 mm4眼外肌:T1和T2WI为中等信号,5眶内脂肪:大多位于球后,T1和T2图像为高信号,6血管:T1和T2WI为管状低信号,7泪腺:外上象限,T1中等信号,T2稍高信号。眼睛和眼眶、正常成像表现、27,正常轨道截面,28,29,正常眼(冠状面)。30,正常眼(斜矢状面)脂肪抑制T1加权图像,31,32,炎性假瘤(炎性假瘤),总结为由眼眶软组织的不明慢性炎症形成的肉芽肿病变,约占突眼的50%。也称为假淋巴瘤、肿瘤样淋巴组织增生、慢性肉芽肿等。33岁。早期病理变化包括水肿、渗出和少量炎性细胞的浸润,晚期病理变化包括纤维化。类型包括弥漫性炎症、泪腺炎症、血管炎、肌炎、脂肪坏死、肉芽肿和纤维硬化。炎性假瘤,(34),临床1发病年龄与病变类型有关,成人泪腺炎症型更常见,青少年肉芽肿型更常见。一侧出现2例以上病例,两侧同时/相继出现少数病例。3.早期眼部不适、疼痛、红肿、畏光和眼球突出、复视、视力下降和眼球运动障碍的迟发。检查显示在轨道的下边缘或内边缘有一个坚硬的、不清晰的肿块。激素疗法是有效的。炎性假瘤。2.严重的病例可能包括眼眶密度增加和眼球前突受压。炎症性肿瘤)。36,2,CT眼环增厚,后部形状不规则,眼球周围中等密度肿块。眼外肌增厚,肌腹和肌附着点增厚,肌肉边缘不光滑。视神经增厚,视神经与眼球之间的连续部分呈三角形。轨道中的扩散密度增加。泪腺肿胀,形状不规则。增强扫描显示病灶不均匀且轻度强化。炎性假瘤(.)、37、 38、 39、 40、3,MRIT1WI显示低至中等均匀或不均匀的信号强度。T2WI病变显示中到高信号强度,但在病变晚期信号强度增加不明显。Gd-DTPA增强显示病灶轻度增强。炎性假瘤(炎性假瘤)。41,T1WI,T2WI,增强,炎性假瘤,42、43、诊断点X光平片诊断极其困难临床突眼CT或MRI显示眼眶不规则肿块、眼肌增厚、视神经增厚和泪腺增大如果激素治疗症状缓解,可确诊。炎性假瘤(.)44。眼眶蜂窝组织炎的鉴别诊断弥漫性病变,不明原因的真菌感染可能伴有鼻窦和眼眶骨破坏淋巴瘤:MRIT2WI信号强度无明显增加格雷夫斯眼病:肌腹增厚明显,球后脂肪增多常被发现,与X线平片成像相比无异常。CT和MRI具有相同的诊断功能,超声心动图在病变显示上不如CT和MRI清晰。炎性假瘤,45,45,46,视网膜母细胞瘤,综述。视网膜母细胞瘤是一种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眼球突出和眼球运动障碍,体检中发现白瞳和黄光反射。嘿。47,病理学。肿瘤可表现为玻璃体结节状突起(内源性型);它也可以在视网膜下生长(外生性);或沿视网膜扩散生长(平面型)。该病的典型病理变化是钙化(80-90%)。视网膜母细胞瘤。48,1,x光片1,在眼眶中可以看到细沙状和斑片状钙化。2.晚期肿瘤侵犯视神经时可见视神经孔扩大。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眼眶肿瘤密度增加。50、2、CT诊断为眼内不规则高密度肿块,绝大多数(95%)可见钙化、斑点或大片状。对比增强扫描中肿瘤的非均匀增强。早期肿瘤局限于球体,眼球大小正常。后来,它导致眼球增大,眼球突出和形状不规则。肿瘤可沿视神经向后生长,并进入颅内视神经增厚和扩大视神经管。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51、MRI诊断为眼球内有不规则异常信号的肿瘤,在T1WI上显示低而均匀的混合信号;与正常玻璃体信号相比,T2WI显示高、低混合信号,低于玻璃体信号。T1WI/T2WI低信号显示钙化区,当钙化较小时不易在磁共振上显示。早期肿瘤局限于球体,眼球大小正常。后期引起眼球增大/突出,形状不规则,肿瘤沿视神经向后生长,引起视神经增厚,增强扫描时肿瘤增强不均匀。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52,视网膜母细胞瘤,53岁,男,4岁。54岁,男性,4岁。右眼视力丧失一周。55、诊断要点:(1)多发生于3岁以下儿童(2)临床表现包括黄光反射、视力丧失、眼球突出、继发性青光眼等。(3)眼内实性肿块的CT和MRI扫描,钙化是其特征性改变。视网膜母细胞瘤。56、葡萄膜和视网膜肿瘤的鉴别诊断,如黑色素瘤、血管瘤、转移性肿瘤、儿童罕见、渗出性视网膜炎(Cout病):年龄较大,无钙化,磁共振信号较均匀视网膜脱离、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57,成像比较:CT比MRI更容易发现肿瘤内的钙化,因此CT对该病的诊断优于MRI。磁共振成像在肿瘤扩散、颅内结构侵犯和视神经显示方面优于CT。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58,眼部肿瘤:恶性黑色素瘤恶性黑色素瘤,成人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85%发生在脉络膜,磁共振信号具有特征性,T1WI为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因为黑色素的顺磁性缩短了T1和T2值。一些没有黑色素的T1和T2图像是中等信号。增强扫描使肿瘤均匀增强。磁共振的特征信号优于CT。有些肿瘤缺乏黑色素,需要与视网膜母细胞瘤、眼内转移瘤、脉络膜血管瘤等鉴别。59岁,恶性黑色素瘤。60岁,恶性黑色素瘤,61,62岁,眼眶血管瘤血管瘤是眼眶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于先天性发育不良,仅在20-40岁时因发育迟缓而发病。毛细血管瘤:常见于婴幼儿,主要位于眼睑,偶尔侵犯眼眶引起眼球突出。动静脉血管瘤:罕见,原因不明,可能与先天性发育不良或外伤有关。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63岁,病理。海绵窦是最常见的类型。充满血液的窦和纤维基质形成缺乏肌层和弹性纤维的窦。血流缓慢,伴有出血、栓塞、含铁血黄素沉着和钙化。它有一个完整的胶囊并形成一个团块。眼眶血管瘤血管瘤。64、临床表现主要以突眼为特征,尤其是静脉压升高时突眼。当肿瘤较大时,会出现眼球运动障碍、移位和视力下降。hemanangiiomatotheorbitat,65,1,X线肿瘤小且无异常。当肿瘤较大时,眼眶密度增加,眼眶增大。眼眶血管瘤,血管瘤,眼眶肿瘤。67,眼眶血管瘤眼科动脉造影术,68,2,CT主要发生在肌锥,在球后肌锥呈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大多数肿瘤为软组织样或稍高密度的部分肿瘤,伴有点状钙化或圆形高密度静脉结石。hemanangiiomatotheorbitat,69,2。CT增强扫描肿瘤表现出明显的均匀一致的增强,延迟扫描增强更为明显。邻近的眼外肌和视神经常发生明显移位,但肿瘤与眼外肌和视神经之间有明显的分界。当肿瘤很大时,可以压缩骨壁使其凹陷变薄,但没有损伤。眼眶血管瘤,眼眶血管瘤。70岁。71,72,3,MRI主要位于球后肌锥,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边界清楚。与眼眶脂肪相比,T1WI显示低信号强度。T2WI显示高信号。信号可以是均匀的,也可以是不均匀的,肿瘤表现出明显的均匀一致的增强,延迟扫描增强更明显。最明显的视神经压迫移位或肿瘤包裹,眼外肌移位。冠状面更有利于显示。眼眶血管瘤,眼眶血管瘤。73、74、75,眶内血管瘤2,76、77、鉴别诊断:球后占位病变炎性假瘤:眼球突出不随静脉压变化,不规则强化不如血管瘤、视神经胶质瘤/脑膜瘤:视神经在一般血管瘤中受压,肿瘤一般不累及颅内。眼眶内转移瘤:眼眶血管囊瘤。78、对比成像:x线平片具有有限的诊断价值,DSA血管造影具有诊断价值,USA检查效果不如ct和MRI。CT和MRI对肿瘤的定位和定性有相同的作用。眼眶血管瘤,眼眶血管瘤。79、80,摘要:它是原发性眶内肌锥外最常见的肿瘤,大多起源于泪腺窝,以泪腺混合瘤最常见(50%),其次是泪腺腺癌,占30%。泪腺混合瘤起源于腺上皮和肌上皮细胞,多为良性,发病缓慢,约20%为恶性,多发生于中年人。泪腺腺癌,也称为柱状腺癌,起源于泪道上皮,在女性中更常见。它病程短,发展迅速。泪腺肿瘤肿瘤。81、泪腺肿瘤肿瘤肿瘤临床表现:1 .早期无症状2 .眼球向鼻向下突出,向上旋转并限制向外旋转3 .表面坚硬结节状肿块4 .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圆柱形癌,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视力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