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及聚集性事件防控_第1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及聚集性事件防控_第2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及聚集性事件防控_第3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及聚集性事件防控_第4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及聚集性事件防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及聚集性事件防控,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12,主要内容,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测及分级处置,2,学校聚集性事件防控,3,学校常见传染病流行特点,极易发生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地方,一个班40-50个左右的学生,集中在50平方左右的教室里,整天在一起生活学习,相互之间密切接触。如果卫生设施不好,卫生制度不健全,卫生习惯不好,这就具备了传染病在学校里发生与流行的条件。,学校常见传染病流行特点,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学校是社会一个特殊的组成人群。年龄构成从儿童、少年到青年。学生每天从四面八方,一家一户汇集到学校里来,又从学校分散到千家万户里去,传染源从社会的每个角落进入学校,又从每个学校分散到每个家庭和社会上各个角落,所以说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流感及流感样病例,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流感样病例(ILI)定义:体温38,伴有咳嗽或咽喉疼痛等症状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潜伏期一般为13日,出现急起畏寒、高热(38)、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可伴有咽痛、干咳、流鼻涕、流泪等呼吸道症状,少数病例有食欲减退,伴有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学校常见传染病流行特点,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而流行的强度大小则取决于传染源的多少,易感者的密度,传播途径实现机率大小和病原微生物致病力的强弱。学校易感者密度高,传染源又容易进入学校,传染机制极易实现。所以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流感及流感样病例,流感和普通感冒有何不同?流感的主要表现为全身症状,普通感冒主要表现为局部症状。据本市对流行性感冒历年监测,每年冬春季有一个明显的季节发病高峰,同时易在幼托、学校等集体单位出现传播和集体性发病流感病毒有甲、乙、丙三个型。甲型引起的流行最为广泛和严重;乙型常引起暴发;丙型多引起小儿散发病例,流感防治措施,加强晨检,早期发现病人病例隔离,热退后2天解除隔离加强教室和公共场所通风消毒(空气消毒,物表消毒)接种流感疫苗(流行季节前,通常每年10月-次年2月,居民可到附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预防服药必要时采用板兰根、金银花等中药制剂熬制大锅茶开展健康宣教,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临床主要表现为口腔炎(口腔粘膜出现红色溃疡性疱疹),同时手、足、皮肤出现斑、丘疹,并转为疱疹,可伴有低热、患者口腔疱疹溃疡后患者咀嚼时疼痛,并拒食、流涎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普通病例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等表现聚集性病例定义:1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1周内,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今年我市手足口病发病形势不容乐观。3月份全市手足口病发病数已达去年最高峰的发病人数,手足口病防治措施,加强每日晨检,可疑患儿及时就诊、居家观察;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停课:出现重症、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所在班级停课14天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经风险评估后,建议托幼机构停课14天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通风、定期消毒: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托幼机构应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配合卫生部门落实防控措施,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猩红热是由A组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全身皮肤出现弥漫性皮疹,部分病人可出现“杨梅舌”(舌质红、舌乳头红肿呈杨梅状)。部分病例可出现关节、肾脏变态反应并发症。好发季节冬季与早春季节。发病年龄主要在2岁至10岁儿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四肢与躯干出现淤斑和脑膜刺激症状,严重者危及生命。流脑好发季节为冬春季,儿童为易感人群。,学校呼吸道传染病防治原则,加强晨检工作,病人应及时就医,居家休息加强教室等公共场所的开窗通风,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去空气浑浊的公共场所加强户外锻炼活动,提高抗病能力加强日常性卫生工作,做好消毒工作对学生开展健康宣教,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减少校内集体性活动易感者疫苗免疫预防,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传染源:诺如病毒感染的患者、隐性感染者及健康携带者均可为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播。原发场所有学校、家庭、旅游区、医院、食堂、军队等。易感人群:诺如病毒多侵袭成年人和较大年龄儿童,具有症状较轻、自限性、易引起暴发和无明显季节性等特点。,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临床表现诺如病毒胃肠炎临床表现与轮状病毒相似。潜伏期24-48h,可短至18h,长至72h。起病突然,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腹部痉挛性疼痛及腹泻。大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粘液脓血,2h内4-8次,持续12-60h,一般48h。儿童一般呕吐多见,而年长者腹泻症状更严重。可伴有头痛、肌痛、咽痛等症状。病情多呈自限,不需用抗菌素,预后较好。对儿童及病情较重者,需住院补液、对症治疗。,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预防措施:加强水源、食物的管理,切断粪-口途径等防治肠道传染病的综合措施是预防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或流行的重要措施。加强预防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知识的宣传,养成良好的饮食、饮水和个人卫生习惯,要重点教育群众不吃生或半生的海水产品等食物,饭前便后洗手、准备食物前洗手。医疗机构要加强腹泻病监测工作。做好门诊日志,发现疫情及时报告。,是由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大多数情况下,感染只造成轻度腹泻或根本没有症状,典型的症状表现为剧烈的无痛性水样腹泻,严重的一天腹泻十几次感染霍乱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会引起严重脱水导致死亡潜伏期数小时至5天,通常23天,霍乱,平时预防措施对各类饮用水都要严格消毒,不喝生水对于海产品要煮熟烧透,不吃生猛海鲜做好粪便管理,防止污染水源发生疫情后,积极隔离治疗病人,对病人、疑似病人的粪便、呕吐物、衣被、剩余食物均要进行消毒。,霍乱防治措施,是由志贺氏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呈粘液、粘胨或脓血便,伴有里急后重,部分病例可出现发热等症状,症状严重的可出现中毒型菌痢。该病主要通过水源、食物、和日常生活生活接触传播。6月11月为本市菌痢好发季节,发病随气温升高会步入高峰期;学龄前、小学生及青壮年是主要发病对象;易借助污染的食物造成集体单位食源性暴发。,细菌性痢疾,平时预防措施做好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搞好环境卫生,做好灭蝇、粪便管理工作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做到喝开水、食用安全卫生食品,不吃不洁、不卫生的食品幼托学校等集体单位应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提供安全卫生食品;坚持晨检,及时发现病人发生疫情后及早隔离治疗病人,大便培养三次阴性后方可算真正痊愈使用漂白粉进行随时消毒和粪便消毒对密切接触人员可口服抗菌药物预防,细菌性痢疾防治措施,是由伤寒副伤寒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上表现为持续高热、腹部不适、肝脾肿大、玫瑰疹、相对缓脉等主要通过水、食物、生活接触传播;夏秋季为流行季节好发年龄主要为学生与成年人,伤寒/副伤寒,不要到卫生条件差的摊点、餐馆就餐或吃烧烤之类的东西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和瓜果,生食的瓜果一定要洗干净,最好用消毒剂浸泡消毒后食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不乱倒垃圾剩饭剩菜、海产品等食用前一定要烧熟煮透,厨房要有防蝇设备,安装纱门纱窗凡是有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烧病人,要及时到医院诊断治疗,以免延误病情。,伤寒/副伤寒防治措施,肠道传播的急性肝炎主要为甲型和戊型肝炎,是由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肝区痛、肝肿大,可伴有黄疸症状甲、戊肝传播方式主要通过水、食物和日常生活接触,尤其食用生、半生的毛蚶等贝壳类水产品各年龄组人群对甲、戊肝均易感,好发年龄主要为15岁以上的青壮年。,急性肝炎,急性肝炎防治措施,平时预防措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饭前便后要洗。加强饮食、饮水卫生,不生食贝壳海鲜类进行疫苗接种发生疫情后,要及时隔离治疗,病人隔离后对学生所在的班级进行终末消毒进行卫生宣教做好学生所在的班级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主要内容,学校常见传染病及防治,1,学校聚集性事件防控,3,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报告,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测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当建立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学校和托幼机构的老师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以及因病缺勤等情况时,应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及时进行排查,并将排查情况记录在学生因病缺勤、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患病及病因排查结果登记日志上。,建立由学生到教师、到学校疫情报告人、到学校(托幼机构)领导的传染病疫情发现、信息登记与报告制度,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报告,晨检应在学校疫情报告人的指导下进行,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以及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告知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要进行进一步排查,以确保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因病缺勤班主任应当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应当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如有怀疑,要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追查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以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报告,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天内有例或者连续天内有多个学生(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当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当出现符合本工作规范规定的报告情况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同时,向属地教育行政部门报告。,暴发有关的定义,暴发:指同一集体机构或同一居住地在短时间内(疾病的最长潜伏期内)突然发生数例疑似或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例,并有蔓延趋势暴发点:暴发所在的集体机构或居住地暴发结案:指暴发点内最后1例疑似或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例发病之日后,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后,没有新病例发生,且所有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期满没有人发病,学校传染病分级处置,分级处理原则,疫情处理,疫情报告,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一级疫情,二级疫情,三级疫情,社区,区疾控,市疾控,流感、集体性发热事件:一个集体单位(幼托、小学、企业等)在最长潜伏期内出现病人10例以下。手口足病:一个集体单位(幼托、小学、企业等)在最长潜伏期内出现病人5例以下。,上述病人在10例(手足口病5例)以上但没有达到30例,上述病人在30例以上,分级处理原则,一级疫情,以各社区为主进行处理,及时向区疾控中心反馈处理信息;学校可直接报告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疫情,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进行处理;社区配合开展各项工作(包括各项措施的落实)三级疫情,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进行处理;社区配合市、区疾控中心开展各项工作(包括各项措施的落实),集体机构采取有效控制措施,责任明确,措施到位学校发生聚集性传染病事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对传染病应急事件的工作责任制度,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并将责任分解到各部门,落实到人。明确并落实事件的信息报告人,具体实施对事件的紧急应对与处置工作,配合卫生部门对事件原因进行调查。及时向教育、卫生等有关部门报告事件的进展与处置情况。各部门负责人应全程组织和认真实施应急措施。,集体机构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生暴发后必须严格开展晨检,发现可疑或疑似病例必须劝回隔离治疗暴发点机构减少集聚性活动一级疫情时发病班级停用公共设施二级疫情时停用公共教室,停止集体活动及时隔离病例,告知及时就诊。病例应隔离至最长潜伏期,返校病例当天必须先经卫生老师检查后,方可上课。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加强教室、宿舍内空气流通,要经常开窗通风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师生进行个人预防,注意个人卫生健全和执行消毒管理制度,对室内空气、餐(饮)具、毛巾、玩具和其他活动的场所及接触的物品按照不同病种进行严格消毒告知和宣传;家长、老师,争取配合,共同控制传播,集体机构-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主要内容,学校常见传染病及防治,1,学校集聚性事件,学校主要发生有集体性腹泻、呕吐、聚集性发热、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事件。,应对要则,关键:如何防止传染病的蔓延?防止传染病的蔓延最关键的是及早察觉传染病的出现,教师有责任留意学生的健康状况,注意传染病的发生与暴发,尤其是法定报告传染病,都应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控制疫情蔓延的措施。发现学校可能发生了传染病暴发或流行时,需要启动预案或相应计划作为控制传染病蔓延的应对措施,采取措施,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源,保护易感者,培训,培训,控制传染源,不少传染病在开始发病以前就已经具有了传染性,当发病初期表现出传染病症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因此,对传染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病蔓延。患传染病的动物也是传染源,也要及时地处理。这是预防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主要是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等等,可以使病原体丧失感染健康人的机会。,保护易感者,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该注意保护易感者,不要让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并且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对易感者本人来说,应该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学校聚集性事件防控措施,病人隔离,加强治疗病人应隔离和医学观察,加强治疗,防止病情加重。聚集性发热疫情中的病人要求热退48小时后或根据医生建议,可复课或复工。诺如病毒胃肠炎疫情中的发病学生在症状消失后再观察72小时才能返校;食堂从业人员、老师和工勤人员发病后建议暂时调离工作岗位,症状消失后72小时才可复工。,学校聚集性事件防控措施,责任明确,积极应对学校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事件处置工作,校长为组长,并将责任分解到各部门、落实到人。学校应将事件发展变化情况及时报告教育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疾病控制中心等有关部门。,学校聚集性事件防控措施,加强晨检发生聚集性腹泻、发热等事件后,学校每天在入校前严格落实晨检制度,必要时开展课间的健康巡查,详细询问每个学生的健康状况,做好登记,发现有腹泻、呕吐、腹部不适、发热等症状的学生应立即隔离并要求家长及时带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治疗,将情况及时报告给学校,注意休息和个人卫生,发病学生必须在症状消失后按规定时间接触隔离后才能返校。,学校聚集性事件防控措施,避免交叉感染发生聚集性胃肠炎事件后,应加强食堂从业人员、老师和工勤人员的健康状况和个人卫生的检查,如有不适及时去医疗机构就诊,发病的教师建议暂时调离工作岗位。对已受感染的食品加工人员,应强制性采取使其暂时脱离接触食品岗位的措施。在症状消失后按规定时间接触隔离后才能复工。疫情完全控制前,建议学校图书馆、公共教室等室内公共场所暂停开放,以免交叉感染。,学校聚集性事件防控措施,加强日常消毒工作每天做好随时性消毒,尤其是重点环节: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间、公共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场所的消毒,确保消毒时间、消毒浓度、消毒方法符合传染病处置的规范要求。发生聚集性胃肠炎事件时呕吐物、粪便按照肠道传染病防制要求,用有效氯10000mg/L浸泡30分钟后排放,清理病人排泄物时做好戴口罩、戴手套等防护,避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