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语文陈情表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了解文言知识;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以及文章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方法:作为教读课,选择串讲的方式,突出朗读,以期能做到既落实知识,又能体会文章之美。课时安排为两课时。要重点做好预习工作。 教学步骤: 一、以苏轼的评论导入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二、预习检测 1、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臣以险衅(xn) 夙遭闵(mn)凶 终鲜(xin)兄弟 常在床蓐(r) B、猥(wi)以微贱 责臣逋(b)慢 犹蒙衿(jn)育 宠命优渥(w) C、岂敢盘桓(hun) 有所希冀(y) 日薄(b)西山 除臣洗(xin)马 D、逮(di)奉圣朝 过蒙拔擢(zhu) 门衰祚(zu)薄 更(gng)相为命 分析:B责臣逋(b)慢, C有所希冀(j),D逮(di)奉圣朝。 听课文读音,注意字词读音 2、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则是免去官职之意。“东宫”指代太子,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称。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县每年经考察而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 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近。 分析:“除”也指授予官职之意,或称“到当官职”。 3.理解题目“陈情表”:谁在“陈情”、 向谁“陈情”、 为什么要“陈”、 如何“陈” 三、作者介绍和背景介绍 学生读以下文字,了解相关背景,以利于学习。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四、梳理课文 (一)第一段: 1、先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的字的解释: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2、问题串讲: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 (1)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学生讨论,明确:夙遭闵凶 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正是基于这四个原因,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 (2)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 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横的方面:(外、内) 既无伯叔 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翻译下列红色词语和句子: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舅夺母志 悯臣孤弱 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 至于 成立 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 (二)第二段: 1、朗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字体的解释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自由诵读第2段 A、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明确: 二层:叙朝廷征召之殷;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B、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就职(赴命)”? 明确: 表时间:逮、前、后、寻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 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C、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明确: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3、翻译红色词语和句子 逮奉圣朝 ,沐浴清化。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供养无主 除臣洗马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 责臣逋慢 刘病日笃 告诉不许 (三)第三段(具体研读): 1、同上: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串讲 1)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提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B、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C、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2)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 A、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B、“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文“臣之辛苦”张本。 3)品味2、3层,看本段的语言特点 A、“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B、“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 (四)第四段: 1、同上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2、具体研习第4段 1)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 “愿乞终养” 2)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尽节”“报养”忠孝两全 3)用语有什么特点? “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 4)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五、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六、梳理课文结构 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 二段: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 愿乞终养 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职 四段:提出先尽孝、后尽忠。 七、艺术特色 1、融情于事。 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八、讨论课后练习 九、字词 2 .古今异义: 至于:到 成立:长大成人 辛苦: 辛酸苦楚 告诉:申诉 不行:不能行走 3 .通假现象: 闵:通“悯”,可忧患的事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蓐 :同“褥”,草褥子 4 .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判断句: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今臣亡国贱俘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6.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7.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十、说话训练: 学生设置情境,稍微思考后由学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辞技巧。(例如:一学生家长因家庭经济拮据, 让成绩较好的儿子退学,亲人劝说无效。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劝说,怎样说服家长?) 十一、讨论: 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附:谈谈孝道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中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中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程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得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子孝慈的最高原则是“孝”。相传古代圣王多是造福氏族的领袖。国家组织被看作氏族组织的扩大。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思想体系。这种高度抽象概括意义的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几千年来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 * 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当然也不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农,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安土重迁,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古代职业世袭,有“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古人生活于家庭之内,子女对父母要“晨昏定省”。古代父母与子女不是平等的地位,片面义务,所以“天下无不是父母”。古代婚姻不考虑子女双方的感情因素,只凭父母之命即可组成婚配。 进入现代社会,中国 * 正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自动化销售预测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电商数据加密系统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海外汽车设计工作室探访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海外汽车市场动态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甘肃培黎职业学院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自动化医学影像分析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游戏化营销助力餐饮品牌传播:案例分析与效果评估报告
- 2025年新能源微电网在能源互联网中的稳定性风险评估报告
- 2025年职业教育创新模式深度分析报告
- 辽宁省大连市庄河高级中学2026届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飞机结构与系统》课件-机翼结构
- 渠道维护工考试题库考点
- DL-光伏发电站电能质量检测技术规程
- 《开开心心上学去》公开课课件
- 游戏传媒策划方案
- 变压器油色谱分析(详细超值版)
- 青少无人机科普教育方案课件
- 文物安全培训课件
- 传播学概论课件
- 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田字格描红
- 普通心理学第六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