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全球变暖学说的反驳_第1页
针对全球变暖学说的反驳_第2页
针对全球变暖学说的反驳_第3页
针对全球变暖学说的反驳_第4页
针对全球变暖学说的反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对全球变暖学说的反驳 王俊鹏(海科1101 0)摘 要 全球变暖是否真实存在一直是科学家争执不下的话题,这其中包含了对全球海平面不断上升,CO2持续增加,气候变化加剧等一系列论点探讨,在哥本哈根召开的气候变化大会所产生的一系列质疑使这一问题的争论更加激烈化。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发表一些反面看法,希望人们更加平静地看待“温室效应”对气候变暖的言论。关键字 全球变暖 海平面上升 CO2 质疑1 引言全球变暖已成为最大的环境问题,关于全球变暖的报道到处可见。气候在变暖,早已被奉为真理。然而,近几年北半球出现了数十年不遇的暴雪、寒流等极端天气,而且持续时间相当长,全球变暖真的是已成定论的学说吗?这其中难道没有漏洞吗?事实上,许多理论都有其难以解释的死角,尤其是在海洋及全球性的一些问题上,更多的只是一种推断。但如果一个学说漏洞百出,那就不能称之为一种学说,而只是一种伪科学。也许,全球变暖并不是什么异常信号,不过表明地球气候变化“具有周期性”而已。2 全球变暖假说具有的欺骗性2 1 CO2与温室效应有关CO2含量的升高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的论断,是基于重要而且权威的包括北极古气候学家克拉克教授所做的“冰芯实验”。南极冰芯实验得到的数据应该是无可辩驳的,把冰芯中的二氧化碳和气温进行测量还原,制得了一份几十万年的图谱(已列于此文中图-1)。图中二氧化碳上升了,气温也上升了,而且二氧化碳下降了,气温也下降了,这就是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的来源。但问题是图中是气温先上升,带动二氧化碳上升,等气温下降的之后,二氧化碳才开始下降,因此是气温带动二氧化碳上升,而不是二氧化碳带动气温上升,而且二氧化碳的含量也存在一个增加和下降的周期。也就是说,气温才是驱动力量,而不是二氧化碳。其实,二氧化碳最大的来源是海洋。麻省理工学院卡尔的教授的研究指出:“二氧化碳脱离大气之后,会进入海洋;也可以脱离海洋而进入大气,如果替海洋加热的话,二氧化碳就会出来,如果冷却 图-1 CO2与气温的关系海洋的话,二氧化碳就会进入到海里面去。而从天气变热到海洋变热,这个过程需要800年,为什么?因为海洋是非常大的一锅水,你要加热这么大一锅水,需要800年的时间。”而图中也确是气温先上才带动二氧化碳的上升,差距也就800年左右。因此,根本不是二氧化碳驱动气温,而是气温驱动二氧化碳,而这一切来源都是海洋。 如果我们拿现在的气温和中世纪相比,你发现中世纪的气温比我们现在高得多得多。从公元11世纪一直到14世纪,气温达到了顶峰。这段期间大概有三四百年的时间,气温非常高。本来英国的北方因为太冷所以根本不产葡萄,但在当时的温暖时期,英国北方的葡萄园也是非常的繁荣。我们这个时期的气温上升幅度远远不及11世纪到14世纪的气温上升幅度。那么问题就是为什么气温会上升呢?气温上升、下降其实很正常,实在没必要大惊小怪。我们看看过去一万年的气温数据,气温上上下下很正常。和近120年的气温相比,地球最热的时候,比现在热好几摄氏度,而地球最冷的时候,也比现在冷得多得多。气温就这样一直是大幅度地波动。2 2 海平面仅有微弱的波动全球气候变暖学说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不断上升,最终结果就是沿海地区和岛屿国家会被海水淹没。原因很简单,气温升高将导致海水膨胀,也会引起两级冰水及高山冰雪的加速融化,这一系列原因会导致海平面升高迅速。这得到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佐证。他们预测地球的海平面将于2100年前上升59厘米;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其奥斯卡得奖纪录片绝望的真相中更预言海水将会上涨6.1米之多,把上海、旧金山等地的半数土地浸没。然而,瑞典地质学家兼物理学家尼尔斯阿克塞尔默纳指出,过去50年来,海洋水位只是按照自然规律时升时降。平均水位不但没有上升过,他更预言海平面在本世纪内都不会上升超过10厘米,即使把未知之数计算在内,最高幅度也只会有20厘米,最低幅度更是零。他说,毋须验证实质证据,只要计算融化冰盖所需的潜热便知道绝望的真相中的绝境根本不可能成真。默纳在过去35年来用尽一切科学手法研究全球各个海洋的海平面,而且曾经出任国际第四纪联合会(INQUA)国际海平面变化委员会的主席,是一位权威人物。而且,他之所以断定海平面上升的说法大谬不然,是因为那些科学家的预测来自计算机模型,他的预测却是实地考察的结果。默纳出任国际海平面变化委员会主席时曾带领专家小组前往马尔代夫和图瓦卢进行考察工作,结果证实马尔代夫的海平面50年来没有上升过,但当局却禁止他们公布这一发现;图瓦卢的海平面更是比数十年前更低。他们又发现亚得里亚海的水位并没有上升,只是水城威尼斯正在陆沉而已。默纳博士认为,IPCC的研究带有严重的误导性质。该委员会声称全球海平面每年上升2.33毫米,但其实2.33毫米的数据只是在香港录得的水位上升数字,而其人造卫星取得的数据却没有显示水位上升的趋势。另外,默纳查过IPCC最近发表的两份报告,赫然发现有份撰写报告的22名学者中竟没有一个是海平面专家。2 3 IPCC导演的各种“气候门”自1988年IPCC将“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理论主流理论提出后一直受到广泛的质疑。首先是数据的真实性。美国气象预报专家沃茨致力于调查原始温度数据采集点的质量问题。截至2009年底,他们已经实地调查了534个气象站。按照美国官方的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的气象站标准,他们发现已经调查的气象站中,有56%是严重不合格的(误差高于5摄氏度);87%的气象站是不合格的(误差高于1摄氏度)。而这些不合格的气象站的测量数据多数是偏向暖化一边的。此外,美国最权威的飓风预报专家威廉格雷也在国际气候变化研讨会演讲时公开表示,“全球变暖”有数据操控的嫌疑。在IPCC的报告中,年轻的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曼绘制的新的温度分布图荣登首页的重要位置,这就是著名的“曲棍球棒”图表。因为从该图表上看,在过去1000年中,气温变化几乎是一条平线,随后在末端上升到了创纪录的水平。这推翻了许多前人科学家关于“过去的全球气温比20世纪末高”的结论。曼的“曲棍球棒”图表正是IPCC所希望获得的结果。但接着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曼和他的图表产生了怀疑:由资深统计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统计学委员会主席瓦格曼领头的3个统计学家给出了这样的结论,曼的去中心方法在数学上根本是不正确的。如果不用这种运算法则,再度显示的图表与以往一样,可以看出中世纪比今天还要热。而曼对此的辩解竟然是:方法不正确没有关系,结论对就行了。歌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俄罗斯的电脑黑客入侵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的电子邮件服务器,窃取了上千封英国和美国科学家在过去13年里通过邮件交流的记录,并将其公诸于众。在一封被公布的电子邮件里,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小组的主任菲尔琼斯写道,在编辑新的数据时,他“刚刚完成迈克尔曼的戏法,也就是将实际气温数据添加到过去20年里的系列中的工作,同时完成的还有对1961年以来气温下降趋势的隐瞒。”琼斯已经确认这封邮件是真的,而他正是为IPCC负责全球气象数据整理的关键人物。在被公布的类似多封邮件中可以看出,气象专家的研究并不严肃。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的各种政治阴谋在此不再详述。3 影响全球气候的因素丹麦科学家亨里克斯文斯马克等人关于宇宙射线与地球表面云层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 地球云层覆盖面积大小与宇宙射线的多少有关。若宇宙射线减少20% , 则云层面积可能减少60% 以上。这对地球气温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云层越多、地球受太阳辐射减少, 则地球气温越低。有关研究还指出, 宇宙射线的多少受太阳风的活动所控制, 太阳风活动越强, 宇宙射线越少。而太阳风活动的强弱可通过观察太阳黑子活动状况所得知。太阳黑子越多, 太阳风则越强, 这样看来, 太阳黑子的多少影响到地球气温变化。关于太阳黑子活动与地球气候的关系早就有结论。著名天文学家威廉赫谢尔发现在十七世纪下半叶, 太阳黑子活动几乎为零时, 地球经历了一段寒冷时期, 十八世纪至今, 正是太阳黑子活动增强即太阳风增强时期, 与之相对应的是地球气温上升。目前, 摆在科学家们面前的课题是从理论上真正弄清楚太阳黑子, 宇宙射线影响云量的真正原因, 这一问题的解决, 将是环境科学领域中的一项重大突破。4 结束语 我在生活中的贴身感受,体验到了天气从儿时的寒冷趋向逐渐温暖再到现在的回冷,使我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论调产生了不小的怀疑,由此一直想找到一些反驳它的论据,了解之下才发现持怀疑态度的大有人在,不乏具权威性的科学人士,他们对待科学的态度是最值得我所学习的。我也希望未来我国的科研人士能够坚持自己的思想,不要屈服于外界的压力,科学即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独立于一切外物之上的,是崇高的,值得为之敬仰的!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