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_第1页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_第2页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_第3页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_第4页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哲学,是人们通过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发展而成的关于世界最一般的运动规律的理性认识。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方法,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和步骤的总和。中医学的方法学体系分三个层次哲学方法一般思维方法具体方法,第一节精气学说,一、气的概念气,指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由于气极其细微而分散,用肉眼看不见,故称之为“无形”。同时,这种无形之气又具有极强的活动能力,是不断运动的。精气,乃气中之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原。如管子内业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还说:“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和此以为人。”,二、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一)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精气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气构成的:首先天、地、水、火、日、月是由气构成的:“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天先成而地后定。”“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生水,水气之精者为月。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阳二气交感于天地之间,氤氲而化生万物。存在于世界上的气有两种状态:一种以弥漫而剧烈运动的状态存在,由于细小,分散,加之不停的运动,用肉眼难以看到,故称之为“无形”;另一种以凝聚的状态存在,细小而分散的气凝聚在一起就形成了有形的实体,称之为“形质”。习惯上把弥漫状态的气称为气,而把有形质的实体称为形。,(二)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的基本运动形式有四种,即升、降、出、入。在正常情况下,升与降、出与入之间是相对平衡的。通过气的运动,必然产生各种变化,这些变化称为气化。如由无形之气凝聚而成有质之形,有质之形散而成无形之气,这种形气之间的转化属于气化。由于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故万物之变化皆属于气化。如动物之生、长、壮、老、已;植物之生、长、化、收、藏,无一不属气化之列。由于气是不断运动的,所以气化也是永无休止的。,气机和气化的关系:只有通过气的运动才能产生各种变化气化,因此气的运动是气化的前提,没有气机,就没有气化,也就没有世界上的一切变化。所谓“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素问六微旨大论)。气构成了整个世界,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了各种变化并进而引起了世界的运动和变化,因此世界上的一切运动变化,都是气运动的具体表现。即气化是气机的具体表现。,(三)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由于气别阴阳以成天地,天地交感而生万物。因此,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物质是相同的,同时又是相通的气充斥于天地之间,并通过气的升降出入及聚散等交换形式使万物完成其整个发生、发展过程。因此说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气的中介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气作为自然万物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二是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四)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天地之气交感而生万物,人也不例外。天地之精气合而成人。,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中医学接受了古代哲学中精气学说的精华,并与其固有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创立了独特的气学理论。(一)精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二)精气足,则生命活动正常(三)人体气的运动必须协调而通畅(四)中医学中精气神的关系:气:指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精:气当中的精粹部分。泛指人体中一切有用的成分。专指肾中所藏之精,即肾精。,因此在中医学中精、气有时可以合称为“精气”,但习惯上往往把“有形之气”称为精,而把“无形之气”称为气。精可以散而为气,气可以聚而成精,所谓“精气互化”。神:神的含义有四种: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一切生物,其生命力的综合外在表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其中后三种同中医学关系较为密切。神是由精气所化生的。因此,精可以化气,气可以化精,精气互化。精气生神,精气养神,而神统驭精与气。三者可分而不可离。,第二节阴阳学说,一、概述(一)一阴一阳之谓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二)渊源(三)阴阳的概念1.阴阳:是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2.阴阳属性规定3.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交感所谓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阴阳二气的运动是阴阳交感的基础。阴阳交感的前提条件是阴阳二气在运动中达到一种协调平衡的最佳状态,这种最佳状态中的阴阳二气老子称为“冲气”。,(二)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对立是指阴阳双方属性相反,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制约的作用。如春夏阳气上升且盛,抑制了寒凉之气,因而春夏温热;秋冬阴气上升且盛,抑制了温热之气,因而秋冬寒冷。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斗争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故阴与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三)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联系。阴阳互根是指相互依存,即阴阳双方中任何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依据,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不断的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和血两者的关系,气属阳,血属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二者是互根互用的。,(四)阴阳的消长平衡消有消减衰弱之义,长有增加盛大之意。阴阳消长是指对立统一的阴阳双方的量和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消长变化之中。导致阴阳消长的根本原因是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因此,阴阳消长的形式有两种:其一是此长彼消,此消彼长,这种消长形式一般出现在阴阳的对立制约过程中。其二是阴阳皆长与阴阳皆消,这种消长形式一般存在于阴阳的互根互用过程中。当阴阳消长稳定在一定范围之内时,即称为阴阳平衡。因此,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不是静止或绝对平衡,而是指在一定限度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相对平衡。如四时气候的变化,从冬至春及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五)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转化,是指一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转化的条件是“极”、“重”。.事物的总体阴阳属性之所以会发生转化,是因为该事物内部阴与阳的量和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消长变化之中,一旦这一消长变化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使阴与阳的比例出现了颠倒,则该事物的总体属性即发生转化。所以说消长是转化的条件,转化是消长的结果。阴阳转化的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渐变,如四时寒暑的更替,昼夜的转化既是。二是突变,如某些急性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阳气暴脱的危象,这种病证变化,即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突变过程。,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的对立统一观点被古代医家所吸收,并与长期所积累的解剖、生理知识和疾病防治经验相结合,从而形成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阴阳学说在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时,认为人体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其组织结构可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且又彼此相互联系,密切合作。首先,就人体的部位与结构来说,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头部为阳,足部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而体表之中的皮肤为阳,肌肉筋骨为阴;就脏腑的生理功能而言,则六腑为阳,五脏为阴。五脏之中,则心肝为阳,肺脾肾为阴。再具体到每个脏腑,则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胃有胃阴、胃阳等。若从经络系统循行部位来说,则循行于人体四肢外侧者属阳,循行于人体四肢内侧者属阴。,但是应当指出,人体各部位、各组织结构、各脏器之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它们常根据一定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如以胸背关系来说,则背属阳,胸属阴。若以胸腹上下关系来说,则胸又属阳。腹则属阴。同样,五脏若以上下关系来分,则心肺在膈上属阳,心为阳中之阳脏,肺为阳中之阴脏;肝脾肾在膈下属阴,肝为阴中之阳脏,肾为阴中之阴脏,脾亦为阴中之阴脏。总之,人体部位、组织结构上的阴阳,只是其相对属性的一般归类而已。,(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中医生理学认为,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两方面对立统一协调平衡的结果。人体的生理功能,一方面表现为机体防御邪气侵袭的整体卫外功能,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从机体的防御机制来说,阳在外,为保护人体内部组织器官的卫外机能;阴在内,则为阳的物质基础,并不断地为阳储备、提供能量补充。从脏腑功能活动来说,则五脏主藏精气为阴,六腑能消化、传导饮食水谷为阳。而每一脏腑之中又各有阴阳,凡是功能活动则属阳,而产生这些功能活动的器质和营养物质则属阴。如心有推动血液循环和主持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此种功能属阳,而心血、心脏器质则属阴;肾有藏精生髓,主生殖发育,主持水液代谢等功能属阳,而肾精、肾脏器质则属阴。,从气的运动来看,是保持升降出入气机调畅的结果。对于人体整体生理上的阴阳关系,则主要强调其协调和平衡。如就人体机能状态而言,则机能兴奋属阳,机能抑制属阴;功能亢进属阳,功能减退属阴。而在生理活动中,兴奋和抑制、亢进和衰退等是互相拮抗的,并保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又如阳气和阴精的转化,阴精是化生阳气的物质基础,而阳气的作用又是在不断地产生着阴精,因而阳气和阴精,相互转化,相互为用,并保持着相对的平衡。故素问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生之本,本于阴阳。“,(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的阴阳关系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而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从而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即阴阳失调)。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到正气与邪气两方面:病邪有阴邪、阳邪之分,正气则包括阴精与阳气两部分。所以,病理上的阴阳失调,多表现为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且一方面的异常,亦必影响及另一方面。例如阳邪致病,邪并于阳,可导致阳偏盛,阳盛则表现出阳的特性热,因而出现热证。同时阳盛则伤阴;阴邪致病,邪并于阴,则可导致阴偏盛而伤阳,因而出现寒证;阳气虚损不能制阴,则可出现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阴液亏耗不能制阳,则可出现阴虚阳亢的虚热证。,所以,素问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又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因此,尽管疾病的变化复杂,但就其阴阳属性来说,亦不外阳盛、阴盛、阳虚、阴虚等四大类病变而已。故中医学把“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称为病理总纲。另外,机体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亦常导致对方之不足,即所谓“阳损及阴”和“阴损及阳”,最后则可导致阴阳两虚,气血双亏,此即慢性病常见之病理发展过程。,(四)用于疾病的诊断,.由于阴阳失调是病理变化的总纲,所以临床诊断疾病时也要分阴阳。首先四诊当辨阴阳:例如望诊,一般面色光滑润泽为阳,面色沉浊晦暗为阴;青、白、黑色多属阴,而黄色、赤色则多属阳。又如闻诊,凡气粗声高属阳,气弱声低属阴。而在切诊中则把浮、大、滑、数等脉象归属于阳脉,把沉、小、涩、迟等脉象归属于阴脉。,辨证,即是把通过四诊所获得的症状、体征及多种病情资料,进行客观地分析和判断,从而对病因、病位、病性及正邪关系得出正确的结论,以指导临床治疗。中医诊断以阴阳作为辨证之总纲,用以辨别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故凡表证、实证、热证均属于阳证;凡里证、虚证、寒证均属于阴证。所以临床病证虽然千变万化,总不出阴阳两纲范围。,(五)用于疾病的防治,指导养生。如顺四时,调阴阳,适寒暑。由于阴阳失调是病理变化的总纲,所以,调理阴阳,补偏救弊,使阴阳关系恢复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故素问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调整阴阳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则泻之以及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等。其中阴阳偏盛者宜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如阳热亢盛而致的实热证,则应用寒凉药物损其有余之阳,此即“热者寒之”之法;若因阴寒过盛而致的实寒证,则应用温热药物以祛其过盛之阴寒,此即“寒者热之”之法;,阴阳偏衰者宜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如阴液不足不能制阳而形成的虚热证,则须用滋阴以敛阳的方法治疗,即所谓“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由于阳气不足,阳虚不能制阴而形成的虚寒证,则须用补阳以消阴的方法去治疗。这就是“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考虑到阴阳互根互用的原理,治疗阴虚或阳虚时,在滋阴或补阳的同时,稍佐以补阳或滋阴的药物,即所谓阳中求阴,阴中求阳。,同样,在归纳药物的性味功能上,阴阳亦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可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药物的四气、五味,以及升降浮沉等一般性能,都具有阴阳之不同属性。以四气来说,则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以五味来说,则酸、苦、咸属阴,辛、甘、淡属阳。以升降浮沉来说,则具有重镇敛降作用的药物属阴,具有轻浮升散作用的药物属阳。所以临床用药必须注意病证阴阳与药物阴阳之关系,正确运用药物的阴阳性能,以改善或调节病理上失调的阴阳关系,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第三节五行学说,一、概述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行,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学说,则是古代的一种哲学范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和相克的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五行各自的特性尚书洪范对五行的特性作了经典性的概括:即“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木曰曲直”,是指木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特性;“火曰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向上的特性;“金曰从革”,是指金具有收敛、肃杀、变革、沉降的特性;“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的特性;“土爰稼穑”,是指土具有受纳、承载、生化、长养的特性。,(二)事物按五行属性进行归类,五行学说之所以能概括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其主要的思维方法是按照“五行”的特性,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和形态,采用“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事物或现象分为五大类,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并根据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说明各类事物或现象的联系和变化。“取象比类”,就是从事物的形象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征,直接与五行各自的特性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属性的方法。“推演络绎”法,就是根据已知的某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归纳与此事物相关的其他事物的五行属性的方法。将事物进行五行归类的意义在于,通过五行属性归类,将人体与自然界的多种事物或现象作了广泛的联系,从而构筑了人体内外环境相互联系的五行系统,表达了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三)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五行的相生、相克、制化调节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调节是五行关系的正常状态,用以解释自然界的正常现象和机体的正常生理。1.相生,即五行之间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促进、助长的关系。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相生关系又称为“母子关系”。2.相克,即五行之间有序的依次递相制约与克制的关系。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两方面关系,我克者为“我所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所以,相克关系又称为“所胜”、“所不胜”的“相胜”关系。,3.五行的制化:制,即制约。化,是生化。所谓制化调节,主要是指五行系统结构在正常状态下,通过相生和相克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调节作用,又称为“五行制化”。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构成了事物正常情况下的循环运动,因而事物是经常处于运动发展之中的,是不平衡的。然而就五行整体来看,相生与相克又都在总体运动中表现出了相对的动态平衡:五行中的每一行,由于既生别行,又被别行所生;既克别行,又被别行所克,故在整体上呈现出动态均势。由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所达到的这种动态均势协调平衡,即是五行的制化调节,(四)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相乘与相侮,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母子相及则是五行之间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1,五行相乘:相乘,即相克的太过,超过了正常制约的力量,从而使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调。导致相乘的原因有两种情况:一是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袭者乘其虚而凌其弱。二是乘袭者亢极,恃其强而袭其应克之行。应当说明,“相克”与“相乘”是有区别的,相克是正常情况下的制约关系;相乘则是正常制约关系遭到破坏以后的过度克伐,是反常现象。在人体,则前者是生理状态,后者则为病理状态。,2,五行相侮:相侮,即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是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另一种表现。导致相侮的原因同样也有两种情况:一是被克者亢极,不受制约,反而欺侮克者。如金应克木,若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反而侮金,即为木(亢)侮金。二是克者衰弱,被克者因其衰而反侮之。如金本克木,若金气虚衰,则木因其衰而侮金,即为木侮金(衰)。,相乘与相侮的关系:五行的相乘与相侮往往同时发生,即:“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即是说,五行若某一行之气太过,则对其所胜(我克)之行过度制约,即发生相乘。而对其所不胜(克我)之行发生相侮,即反克。若某一行之气不足,则克我之行必过度制约而乘之。而己所胜者,即我克之行必因我之不足而反克相侮。3,五行母子相及:及,即连累之义。属五行之间相生异常的变化。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主要在于概括脏腑组织的功能属性,论证五脏系统相互联系的内在规律,并归纳人体与自然界的某些相互关系,特别是阐明人体的整体结构关系,从而指导中医临床的病理分析,以及诊断和治疗(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中医学将五脏归属于五行,并用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某些生理特性和功能。如木性可曲可直,条顺而畅达,肝属木,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并有疏泄之功能;火性温热而炎上,心属火,故心阳有温煦之功能,心火易于上炎;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之特性,脾属土,故脾有消化水谷,运输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又为气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肃收敛,肺属金,故肺具有宣发肃降之功能;水性润下,有下行、闭藏之性,肾属水,故肾主水液代谢,并有藏精功能。,说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五行学说的相生相克规律,中医学认为脏腑之间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每一脏都与其它四脏发生着关系,从而概括出了五脏的整体联系。脏腑之间的相互资生关系:肾能藏精,肝能藏血,肾精可以化生肝血,此即肾水滋养肝木,即水生木;肝藏血,心主血脉,肝之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功能正常,则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此即肝木上济心火,即木生火;心主血脉,又主神志,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心之阳热可以温运脾阳,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荣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之功能,此即心火温运脾土,即火生土;脾能转输精微,益气以充肺,从而维持肺主气之功能,并使之宣肃正常,此为脾气生养肺气,即土生金;肺主气,职司清肃,肾主藏精纳气,肺气肃降则有助于肾精之闭藏和气之摄纳,肺气肃降,水道通调,又能促进肾主水功能的发挥,此即肺金滋养肾水,即金生水。,脏腑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肺气肃降,气机调畅,可以抑制肝气之上逆和肝阳之上亢,此即金克木;肝气的条达,可以疏泄脾湿之壅滞,此即木克土;脾气运化,可以调节肾主水功能,以防止水湿之泛滥,此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上济于心,以制约心火的亢炎,此即水克火;心之阳热,可以制约肺气的清肃太过,此即火克金。五脏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了机体的生理平衡,即所谓“制则生化”。,(二)说明五脏病理变化的相互影响,脏腑之间病理上的相互影响,谓之传变。脏腑之间的传变可分为相生关系的传变和相克关系的传变。1,相生关系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种情况:母病及子,又称“母虚累子”,系病变从母脏传来,并依据相生方向传于属子的脏器。临床多先见母脏证候,继则又见子脏证候。如水不涵木证,即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肝阴,阴不制阳,以致肝阳虚亢,临床可见腰膝酸软,耳鸣遗精,眩晕,健忘,失眠,急躁易怒,咽干口燥,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等症。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系病变从子脏传来侵及属母的脏器,临床多见先有子脏证候,继则又见母脏证候。如心肝火旺证,即心火亢盛而致肝火上炎,可见心烦失眠,或狂躁谵语,口舌生疮,舌尖红赤疼痛,又兼见烦躁易怒,头痛眩晕,面红目赤等症。,2,相克关系传变包括“相乘传变”和“相侮传变”两种情况:相乘传变,即相克太过而致疾病传变。如木亢乘土,即肝脾不和证或肝胃不和证,临床多见肝气横逆,侵及脾胃,导致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多先见肝病证候,继则又见脾气虚弱或胃失和降证侯。如肝气横逆,可见烦躁易怒,胸闷胁痛,眩晕头痛等证。横逆犯胃则继见恶心,嗳气,吞酸,呕吐等症。横逆犯脾则继见纳呆,厌食,脘腹胀满,大便溏泄或不调等脾虚失运病证。相侮传变,即反克为病。如木火刑金,即肝火犯肺之证,临床多见心肝火旺,肝火亢逆,上犯肺金,灼伤肺津或肺络,一般先见胸胁疼痛,口苦,烦躁易怒,脉弦数等肝火亢盛之症,继则又见咳嗽,甚则咳血,或痰中带血等肺失清肃之候。由于肝病在前,肺病在后,病变由被克脏传来,故属相侮规律传变。应当指出,所谓五行母子或乘侮关系之传变,在临床上并不是必定要发生的,此种传变发生与否,还与脏气虚实、病邪性质,以及护理治疗等多方面因素或条件有关,一般来讲,脏气虚则传,脏气不虚则不传或难以传变,对此应灵活看待,不能机械理解。,(三)用于疾病的诊断,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脏之病可以从色泽、声音、形态、口味、脉象、舌苔等多方面反映出来。由于我们对五脏、五色、五音、五味等都以五行进行分类归属,形成了五脏系统的层次结构,因此也就为疾病的诊断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临床诊断上,我们既可以综合四诊材料,根据五行所属来诊断病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两胁胀痛,脉弦,即可诊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舌尖红或糜烂,脉洪或数,则可诊为心火亢盛;而脾虚病人,面色见青,口泛酸水,则可诊为肝木乘土,即肝脾不和之证。我们也可以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推断病情的发展趋势。如医宗金鉴四诊心法指出:“色脉相合,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即色脉相符,为病情的正常发展;若色脉不相符,则脉克色为逆;脉生色为顺。如肝病,色青而见弦脉,是为色脉相符;如不见弦脉而反见浮脉(肺脉),则属相克之脉,即脉克色(金克木)为逆;若得沉脉(肾脉),即脉生色(水生木),则为顺。如此判断疾病预后的方法,在临床上虽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机械地套用。,(四)用于疾病治疗,五行学说用于治疗,主要在于控制疾病的传变和确定治则治法两方面。1,控制疾病传变,主要是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脏腑的太过或不及,以控制或防止疾病的传变。如难经所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2,确定治则与治法: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是补母或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补母:主要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虚证。如肺气虚弱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影响及脾之健运,而致脾虚。脾土为母,肺金为子,土能生金,故可用补脾益肺方法进行治疗,此即虚则补其母之含义。泻子:主要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实证。如肝火炽盛,有升无降,出现肝实证时,可采用清心泻火法进行治疗。肝木为母,心火为子,故泻心火则有助于泻肝火,此即实则泻其子之含义。此外,运用相生规律来进行治疗,除母病及子及子病犯母的病证外,尚有单纯的某脏的虚证,也可以运用母子相生关系兼顾其母脏,以加强其相生之力,从而有助于该脏虚证之恢复。,临床上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滋水涵木法:指通过滋养肾阴以养肝阴,从而涵敛肝阳的治疗方法,又称滋肝养肾法、滋补肝肾法、乙癸同源法。主要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致肝阴不足,甚则肝阳偏亢的病证。益火补土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肾阳式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金水相生法:是滋补肺肾阴虚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补肺滋肾法、滋养肺肾法。主要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荣于肺,以致肺肾阴虚的病证。培土生金法:是指补益脾气而达到补益肺气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脾虚不能滋养肺脏而致肺脾两虚的病证。,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抑强、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